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 汉朝政治

Posted 汉朝

篇首语: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 汉朝政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 汉朝政治

2、汉朝历史 汉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个官职

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 汉朝政治

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廷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

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又称内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复核;复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西汉时称秀才,东汉避光武帝名讳改为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武帝时期设置太学,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公办学校,专门培养才学之士。东汉时期,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

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你举荐个人,还要看看他有什么本事。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二十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保卫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

汉朝历史 汉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个官职

汉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个官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到了周朝时期,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那么,问题来了,在汉朝这一历史阶段,「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个官职呢?

  汉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个官职?

  一

  首先,对于汉朝之前的秦朝,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事务,太尉执掌兵马,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百官。到了西汉初期,沿袭秦制,依然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三公。不过,在西汉时期,太尉并不常设,实际存在的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对于皇帝来说,显然不放心将兵权交给某一个大臣手中。到了汉武帝晚年,因为丞相权力过大,所以通过大司马大将军这一官职,以此来限制丞相的权力。

  汉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个官职?

  二

  由此,在汉武帝在位时期,三公实际上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或者大将军,也即用大司马取代了太尉这一官职。比如霍光、卫青等人都曾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汉武帝之后,汉成帝即位后选择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将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升到与丞相相等。由此,在汉成帝在位时,「三公」分别指大司马、大司空、丞相这三个官职。到了汉哀帝在位时,又改丞相为大司徒。那么,这一时期的「三公」,也就变成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汉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个官职?

  三

  总体而言,在西汉中后期,「三公」虽然鼎足而立,但是,在权力上,还是要数掌握兵权的大司马最大。并且,对于这一时期的大司马,往往还兼任着大将军一职,并且可以参与到朝廷事务的处理中,所以在权力上远超丞相一职。到了东汉时期,汉光武刘秀这位皇帝在位时,依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不久之后,汉光武刘秀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由此,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王允、王朗等人只能称之为司徒,而不是大司徒。此外,东汉时期,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

  汉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个官职?

  四

  最后,在东汉时期,太尉、司徒、司空成为「三公」,在这三公之中,依然以掌握兵权的太尉居首位。不过,到了东汉中后期,特别是汉和帝之后,大将军地位提升到三公之上。特别是东汉末年,三公已经是有名无实了。比如董卓自为相国,居三公之上。也即在这一历史阶段,往往是拥有兵马的将军位居三公之上,并且执掌了朝廷的大权。对于汉朝的「三公」,最终被曹操所中止。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背景下,曹操罢去三公复置丞相,也即以丞相这一官职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促使汉献帝刘协成为了傀儡。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秦灭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国,书同文,车同轨,在官制上也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秦国处理国家事务的总中枢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三个机构组成,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政,御史管监

汉朝历史 汉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个官职

汉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个官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

三公九卿制始创于哪个朝代

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所实行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制度。三公为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中A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军事长官,帮助皇帝掌管全国军事。他不能

唐朝历史 唐朝的官制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这种由“三公九卿制”转变成“三省六部制”的变化是缓慢渐近的,是经过每个朝代不断的调整修改才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可蹴。其实在唐朝之前,三省六部制早已形成,但仍尚扭曲,时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

历史人物 秦始皇身为第一个皇帝竟然没有立皇后

没有皇后>话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和后妃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但却没有册封皇后。一直到汉朝,汉承秦制,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后——吕雉。(皇后

周朝、汉朝和晋朝都实行分封制,为何周朝能延续八百年之久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周朝、汉朝和晋朝的分封制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周朝、汉朝和晋朝虽然都不同程度的实施了分封制,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有区别的。从外在来看,这三个朝代似乎都因为分封制

被历代王朝所仿效的秦朝官制

 被历代王朝所仿效的秦朝官制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秦之中央最

政治体制与行政架构 晋朝政治

晋朝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晋朝的三省制,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统一中国,施行的政策虽然造就了太康盛世的短

政治体制与行政架构 晋朝政治

晋朝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晋朝的三省制,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统一中国,施行的政策虽然造就了太康盛世的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