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泚助唐朝防御吐蕃背后与回鹘争夺长安市场的经济战

Posted 幽州

篇首语:不要试图去做一个成功的人,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泚助唐朝防御吐蕃背后与回鹘争夺长安市场的经济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朱泚助唐朝防御吐蕃背后与回鹘争夺长安市场的经济战

2、唐朝历史 平凉劫盟的崛起

朱泚助唐朝防御吐蕃背后与回鹘争夺长安市场的经济战

接上期《建中三年精明的卢杞向长安富商借钱为什么是掉入陈京圈套?》

目录

1幽州藩镇内部的矛盾

2《新唐书》蔡廷玉其人

3蔡廷玉劝朱泚入长安的矛盾说辞

4天下北库在贝州

5幽州与回鹘竞争长安商业市场

6朱泚对幽州军队改组的原因

7小结:回鹘强大是我国长城沿线地区商业价值开始衰落的标志

上回我们介绍到,由于朝廷缺乏经济实力,纵然是狡猾多智的卢杞也只能跳到士族们设计的火坑之中。

但是这只是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同时在长安的商人们的势力的强大。

可是,凡事得有个挑头的。从面上看,这次以反对朝廷硬对大商人借钱而罢市的记载看,似乎没有写谁是那个挑头的,或者说谁是那个总后台。可以肯定的是上文介绍的陈京肯定不是。最高明的办法是借刀杀人。他们当然不会那么傻,让这些市井之徒和自己礼法世家有什么牵扯。

但是接下来的通鉴的记录,却让我们看到似乎是谁是这次罢市的总后台了。

1幽州藩镇内部的矛盾

从通鉴的记录看,长安为了筹措军费是鸡飞狗跳,接下来的记录是前线的马遂和李抱真闹了点小矛盾,而后又很快和好。再接下来,笔锋一转,又到了北方朱滔的那里。写朱滔那里再闹内部矛盾:

卢龙节度行军司马蔡廷玉恶判官郑云逵,言于朱泚,奏贬莫州参军。云逵妻,朱滔之女也,滔复奏为掌书记。云逵深构廷玉于滔,廷玉又与检校大理少卿朱体微言于泚曰:"滔在幽镇,事多专擅,其性非长者,不可以兵权付之。"滔知之,大怒,数与泚书,请杀二人者,泚不从。由是兄弟颇有隙。及滔拒命,上欲归罪于廷玉等以悦滔,甲子,贬廷玉柳州司户,体微万州南浦尉。(《通鉴卷二百二十七》)

我们知道前面已经介绍了朱滔的幽州节度使内部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希望对外扩张,一部分是小富即安的。可是上面引文中介绍的这段矛盾似乎跟我们上面说的没有什么关系。从字面看,很有意思。卢龙节度使行军司马蔡廷玉和判官郑云逵闹矛盾。具体为什么闹矛盾这里没有说明。中国史书 确实很有意思,很多地方都是说半截子话。比如这里就是。既然闹矛盾了,却不记录为什么。只能是让读者去猜测了。

什么是行军司马?先来看看这个职务。

北周时设立行军司马一职,为行军统帅(行军元帅、行军总管)的主要佐属之一,参与谋议,协统戎务。

隋、唐沿置,多由中央任命文士出任。为行军统帅的左膀右臂,兵不满五千者则省置。

唐朝中后期,原先临时性差遣性质的行军统帅制度,逐渐演变为固定常设性质的节镇制度,在节度使下也设立了行军司马一职,作为节度使府的主要参佐之一。其职责是协理军政戎务,练甲兵,修军备,预军机,掌军法,也掌管军资粮饷的分配。而唐朝后期,由于节度使的职权扩大,总揽辖区内的军民财政,作为重要佐属的行军司马,其职权也涉及到地方行政管理。按照实际的逻辑,这个行军司马应该是朱滔自己任命的,至多就是跟朝廷上要个名份,其实他此时都反唐了,所以实不是朝廷给的名份都不重要了。也就是说这个卢龙节度行军司马蔡廷玉应该是朱滔自己的人。可是,实际的情况却比较复杂。他讨厌朱滔的女婿判官郑云逵。判官的职务是始于隋朝。至唐,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均置判官,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这是典型的民政系统的官,蔡廷玉是军事方面的重要干部。问题在于二人脑矛盾,居然这件事牵扯到了远在长安的朱泚。自然,朱滔是挺郑云逵的,因为郑云逵是他女婿。这就说明,蔡廷玉极有可能是通过反对郑云逵来反对朱滔。至于反对什么,自然也没有说。如果这件事能全部由朱滔自己处理还好办,问题是并非如此。因为蔡廷玉通过长安中的朱体微告到了朱泚那里。这就意味着,朱泚通过蔡廷玉来掌握在幽州的军队,蔡廷玉是朱泚离开幽州后的在幽州地区的代理人。

就这样,幽州内部的矛盾就自然牵扯到了长安方面了。

2《新唐书》蔡廷玉其人

但是《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三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忠义下》和《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 列传第七十   ◎元王黎杨严窦》提供的材料却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复杂性。

在《新唐书》中欧阳修是将其归到忠义传中的。但是材料的内容其实很复杂。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事安禄山,未有闻。与朱泚同里闲,少相狎近,泚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

 可见这个人是安禄山的老人了,可见,之前是支持安禄山反唐的。虽然当时不出名,但是他反唐的思路这点应该和安禄山一致。要知道安禄山是非常聪明的,所以,这个不出名的的蔡廷玉应该也是坚决反唐的那批人。虽然不是核心。因为他是安禄山早期的班底的人。从这个角度看,将其放在忠义一栏中我觉得不合适。如果当初就反对安禄山,那么就没问题了。到了朱泚和朱滔兄弟这里算是元勋老臣,分量之重自不待言。而且他和朱泚的关系非常好。从小的铁哥们、瓷器(北京话形容最好的朋友)。自然彼此实分了解。接下来介绍《新唐书》写的内容是朱泚为什么进京辅佐唐代宗,他是从大历九年进的京。

 廷玉有沈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当是时,幽州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廷玉间语泚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我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赵、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不如奉天子,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泚善之。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泚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献牛马系道,储廥为单。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桡辞,泚不忍杀,囚岁余出之,谓曰:"而亦悔乎?"廷玉曰:"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复絷满岁,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对曰:"不杀我,公得名。杀我,吾得名。"泚不能屈,待如初。(《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三》)

从记载看这个人深沉有谋略,不是轻浮之人,这就意味着他必然是谋定而后动的人。所以他的行动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此外这个人交际能力很强,内外爱附,是说他为各方面的人都接受。按照同常的分析看,他是幽州节度使中的中间派。因此,被多次派遣去和朝廷沟通。

但是要注意的是,下面的话可就是充满了自相矛盾了。

3蔡廷玉劝朱泚入长安的矛盾说辞

首先是当时幽州兵力最强,而且也最有钱,整个地区的思维是骄悍,很自然,幽州的兵在安史之乱中没有收到太大的损失,因为他们是投降朝廷的,当地没有受到唐军的打击。而且还有对外扩张的想法。下面说的“不知有上下礼法”就是指在幽州还一股势力想接着反唐。这是下面的故事情节的大前提。可是我们知道,在当时,实际上最有实力的是田承嗣。就是在田承嗣之前。这与当时的记载藩镇彼此的实力差别有所不同。

既然是这么强大的势力,那么何以还要想朝廷称臣?其实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看这里的理由是:

廷玉间语泚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我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赵、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不如奉天子,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泚善之。

这段话的核心其实就是于朝廷联盟,也就是外交上的常用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如果从外交上看,这样的安排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远交近攻的前提是你必须得在远交的配合下采取对眼前的敌对势力进攻的态势才行。然而事实上是,长时间幽州方面并没有主动攻击河北藩镇。所以,蔡廷玉的这个说法的记录应该是有所遮隐,不是真正的目的。

那么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看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蔡廷玉劝朱泚的做法:

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泚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献牛马系道,储廥为单。因劝泚入朝。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既然想要让你消耗财力,为什么不建议他大搞工程呢?大型土木工程是最为消耗势力的。比如修建没有什么作用的宫殿,这是最有效果的了。可是他却劝朱泚收买知识份子。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是对幽州有巨大帮住的策略。幽州很有钱,我们在前面说过,当时的幽州实际上是东北亚的经济中心,粟特胡商完全可以从遥远的中亚将商品卖到今天的日本去,所以这点钱对于幽州来说几乎是九牛一毛。反过来说,大肆收买南方的知识份子,倒是幽州藩镇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因此,这句话其实也是一个的不重要的话,相反下面的话就很重要了。第一个是他劝朱泚向朝廷贡献。似乎是多余之举。这里没有实际的对于朝廷的需求。何以就会白白的给朝廷钱呢?我们知道无利不起早的说法,所以这里面是不是隐藏着什么秘密?那就得看下面一句了。下面说是“献牛马系道,储廥为单”。

4天下北库在贝州

上半句说是献牛马,后半句的“储廥”,是指储藏粮谷的仓库。两句话合起来,我们就更懵圈了。给朝廷上贡,怎么还要缴纳仓库的名单?似乎是不合情理啊。你直接把钱物送到长安去不就得了。其实,另外,我们说过的,唐朝时期的所谓的北库是在贝州

贝州故城遗址,在邢台市清河县城东、城西村周围。故城为夯土筑成,城址南北长1.2公里,东西长2公里,城池呈长方形,至今城垣断续可见。在故城的北城尚存城垣500余米,城墙高处达6米多;西北角尚存200米,城墙高4米余;西南城角尚存200米,城墙高5米余。1982年贝州故城遗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周宣政元年(587)正月,周武帝“行幸邺宫。分相州广平郡置洺州,清河郡置贝州,黎阳郡置黎州,汲郡置卫州;分定州常山郡置恒州;分并州上党郡置潞州。”到了六月,周武帝崩。这是初置贝州时间,但是文献中没有提到筑城的信息。从文献可知,当时的贝州故城应该是利用了原来清河郡故城,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一级州级行政府衙门。隋代时,永济渠的开凿,贝州城成了泊来的城市得以快速的发展;唐沿隋制,并发挥了大运河的漕运能力,在此设立“天下北库”。《资治通鉴》记载:开元盛世时期,贝州有物资“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担”。《颜鲁公行状》中说“国家旧制,江淮郡租布储于清河,以备北军费用,为日久矣,相传为天下北库”,其“甲杖藏于库内五十余万,编户七十万,见丁十余万”。江淮钱粮、棉帛、盔甲、兵器等军用物资和赈灾物品都汇聚到此,特别是平叛安史之乱时,天下北库发挥了巨大作用。(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贝州故城遗址_腾讯新闻 ://new.qq/omn/20191018/20191018A04Y2R00.)当然,到了建中三年肯定是不能放在贝州 了因为此时的贝州是在田悦手中掌握。最近也得放在太原才是。说北库的背景其实就说如果你想上贡给朝廷,肯定朝廷有地方接受,他朱泚向朝廷缴纳仓库名单显得有些怪。不知道到底是谁的仓库名单。难道是他幽州的仓库?根本不可能,也无意义,朝廷的军队来不了幽州,所以,你交了名单,朝廷的军队也来不了仓库。前面的牛羊系道是牛马满路的意思。哪有给朝廷上贡还牛马满路?所以这两句话都有语病。

如果看看朱泚进京的时间,我们似乎就会有答案了。

5幽州与回鹘竞争长安商业市场

朱泚是大历九年进京的。但是幽州兵进京,而是在大历八年,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记载:

回纥自乾元以来,岁求和市,每一马易四十缣,动至数万匹,马皆驽瘠无用;朝廷苦之,所市多不能尽其数,回纥待遣、继至者常不绝于鸿胪。至是,上欲悦其意,命尽市之。秋,七月,辛丑,回纥辞归,载赐遣及马价,共用车千馀乘。

八月,己未,吐蕃六万骑寇灵武,践秋稼而去。辛未,幽州节度使朱泚遣弟滔将五千精骑诣泾州防秋。自安禄山反,幽州兵未尝为用,滔至,上大喜,劳赐甚厚。壬申,回纥复遣使者赤心以马万匹来求互市。

类似的回鹘的换马的事情《旧唐书》

八年十一月,回纥一百四十人还蕃,以信物一千余乘。回纥恃功,自乾元之后,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其使候遣继留于鸿胪寺者非一,蕃得帛无厌,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是时特诏厚赐遣之,示以广恩,且俾知愧也。是月,回纥使使赤心领马一万匹来求市,代宗以马价出于租赋,不欲重困于民,命有司量入计许市六千匹。

从这里可以看出,回鹘由于帮住李唐打败了安禄山和史思明 从而获得了和唐王朝的贸易独占权。特别是用马匹来换。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这种交换,应该是不平等交换。但是,此时李唐有求于人家回鹘,回鹘帮你打败了安禄山和史思明。同时,他们留下的藩镇还再继续存在作乱。另外的原因就是西方的吐蕃对长安的侵扰,使唐王朝还得依赖从北方可以威胁吐蕃军队的回鹘。而且由于吐蕃控制了河西走廊,回鹘控制了西域地区,这样传统的粟特胡商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也就是容易丢失长安的市场。而且现实上就是丢失了市场了。这点对于幽州的胡商集团不能不是非常大的触动。因为这是动了胡商的蛋糕了。

幽州的安禄山和史思明集团是粟特和东突厥的混合集团,是商业集团,丢失市场这种事情几乎是等同于被消灭,是万万不能拱手让人的。因此,我们看到幽州的朱滔就来协助唐德宗对付青藏高原的吐蕃军队了。吐蕃的强大,使幽州的兵的作用,很难说有多大,但是肯定是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这就可以换来一个重要的利益,让幽州的商业集团从新进入关中的长安市场。所谓的献牛马系道,不过是要和朝廷做生意的意思。仓库的名单,这自然是新的贸易通路上的交易的地点上的仓库。这是和朝廷从新作生意的委婉的说法。

大历八年是公元773年。安史之乱开始是755年。原则上,战事一起,双方的贸易肯定是断了。安史之乱结束,回鹘人又占据了市场,自然没有幽州人什么事。严格说幽州和长安的贸易自安史之乱后几乎停滞了18年。中间即使仍旧有什么小生意,意义也不大。因为大头肯定是被回鹘人拿走了,要知道,回鹘人和唐朝的马匹生意是不平等贸易。

蔡廷玉是伺候过安禄山的,当然懂得生意经。更为懂得贸易对于幽州的重要性。在河北的几个藩镇中,对于贸易的依赖,幽州藩镇是最为重要的。其他几个反正都处在农耕地区的核心地带,幽州优势就是东北亚的贸易交通中心,其农耕不是重点。反过来说农耕应该从安禄山主政时期可能是倒退的。这点到了北宋初期,辽宋对峙的时候北京地区都很少农业。所以,从唐玄宗时期,今天北京地区的农业应该是逐渐衰退的。所以,幽州藩镇特别依赖对外贸易。而贸易被切断,那就是要了命的事情。对付吐蕃只是幽州商业集团和李唐的交换条件。这是一个合适的买卖。唐朝缺乏有战斗力的军队对付吐蕃,商业市场长期被回鹘一家控制,缺乏制衡,让李唐苦不堪言。而且幽州既然有求于朝廷,那么在政治上就不能不听话,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魏博方面反唐的时候,幽州的藩镇长期都站在朝廷一边的原因。长安毕竟是大都市,安史之乱后依然是国际大都市,依然是最繁华,最奢侈的城市,长途贸易的奢侈品依然有着极强的需求市场,而这正是粟特人的长项,所以,长安市场是绝不能丢的。在本质上朱泚协助朝廷防御吐蕃入侵关中,其实是一个与回鹘竞争的跨国贸易战。朱泚自己也绝不是只代表幽州地区的势力,他的背后是遥远的从中亚,甚至是要员的西亚拜占庭帝国开始的到日本的整个东北亚的商业利益。

当然有反对的势力,这应该是容易小富即安的农业派的和草原游牧派的落后的份子,也不排除小商人们。毕竟从事小商业的和跨国贸易的粟特商人不是一个概念和 视野,发生对外政策的分歧是正常的。

6朱泚对幽州军队改组的原因

之后介绍了朱体微的情况是余这个幽州的政策调整有着直接关系的:

又有朱体微者,亦泚腹心。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廷玉遂蒇朝事。泚乃奏涿州为永泰军,蓟州静塞军,瀛州清夷军,莫州唐兴军,置团练使,以支郡隶属,卢龙军稍削。而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滔。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泚不听。二人随泚到朝,德宗为太子时,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泚统幽州行营为泾原凤翔节度使,诏廷玉以大理少卿为司马,体微为要籍。(《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三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忠义下》)

这里面最核心的是两个信息。第一个是朱泚将幽州的军队分割为四支,这当然是在削弱卢龙军这支老牌部队的力量。他们是安史之乱的既得利益者,缺乏再次创新的动力了。所以将其分开瓦解。这是当时的朱泚队伍中的商业势力还是在上风的表现。反过来再来看前面介绍朱滔领导的幽州的势力当中颇有小富即安的势力,甚至为此不惜发动兵变来威胁朱滔,这就很容易理解了。相对来说,朱滔的扩张性就差得多,只是想在河北地区扩张点土地而已,比朱泚远到长安去获取重大商业利益不同。第二个信息当然就是朱滔成为朱泚走后的幽州势力的领袖,哥两之所以有矛盾,完全是幽州内部的利益的分岐造成的。就这样,朱泚就成为了泾原凤翔节度使。他其实是控制了两个地方。一个是泾原节度使,一个是凤翔节度使。大历三年 (768) 置泾原节度使,治所在泾州 (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辖泾、原二州,相当今甘肃清水河中上游流域及泾川、镇原、灵台之泾水上游流域。贞元六年 (790) 兼领四镇北庭行军节度使。元和以后增领渭州、武州。乾元元年 (758)号彰义军。光化二年 (899) 为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所并。公元760年,唐朝设凤翔节度使,治凤翔府(岐州),下辖凤翔府、陇州。

但是朱泚在长安,朱滔在幽州这种格局并没有隔断有着和长安朱泚的联系,特别是朱泚在皇帝身边,同时又是兄长,对于幽州内部问题依然有不小的发言权。这种人形成了各自代理人出面的形成的矛盾也就是前面说的蔡廷玉和郑云逵之间的矛盾。

但是通鉴只是记载根据朱滔的起奏,朝廷将蔡廷玉和朱体微都给予了处分,而且处分的很不轻。不过这里是说的很含糊,实际的情况更为复杂,这点我们下回在说了。

7小结:回鹘强大是我国长城沿线地区商业价值开始衰落的标志

唐德宗利用幽州势力来平衡回鹘的马匹和内地丝绸不公平贸易的问题,从五代的后唐再次出现,北宋对西北的西夏等也有这种情况。在经济上负担很大,在政治上又容易被动。所以好的办法就是同北方的契丹讲和,利用北方的辽国的贸易和西部西夏等邻国贸易竞争,达到政治和经济上的制衡,从而减小宋王朝的经济压力。在《新唐书》这里欧阳修提供的资料可以说比较清楚。《资治通鉴》这里也提到了这个贸易的问题,当然二位说的都很巧妙,不过这也是我们的传统,将对外贸易说成是朝贡。

《旧唐书》没有《新唐书》记录的蔡廷玉和朱体微的内容。

但是从整个幽州藩镇的衰落看,回鹘势力通过马匹长期占领长安市场,是对跨国的粟特商人集团的一个重大打击,是其商业利益开始衰落的标志。这点必须注意道。战乱期间,国家对马匹的需求肯定要大于宝石和葡萄酒等奢侈品需求。安史集团因为商业利益的膨胀发动了对朝廷的叛乱,反过来也就割断了从西方到中国的贸易通道。安史之乱后胡商在华贸易依然存在,甚至是发展,但是吐蕃切断河西走廊、关中长安对马匹的需求,甚至是回鹘的强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安史之乱前太平稳定的我国西北的通往中亚的商业路线。扬州在安史之乱后发达成为大唐新的商业中心其实就是在证明北方长城沿线的商业路线价值在衰落中。扬州的商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阿拉伯商人开始走海路,而不是传统我国西域地区的陆路。扬州作为商业中心的发达,对应的就是北方幽州的东北亚贸易中心的衰落。而李唐中后期是长期控制扬州的。这样幽州的经济地位就逐渐被代替了。幽州的藩镇领导人不着急是不可能的。而且只要发生战争,隋唐大运河的贸易就自然停滞了,南方的贸易利益,幽州的藩镇是得不到的。南北贸易的利益,只有和平时期才可以,因为者必须仰仗运河的疏通和管理,可是管理运河这只能是一个大帝国的能力,半死不活,苟延残喘的李唐是没有能力的。

回鹘衰落后兴起的是沙陀突厥,在今天山西大同地区,最终彻底切断了幽州和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而让幽州地区的国际贸易功能完全丧失,等待他的就是最终被契丹这个更为落后的以自给自足经济为特点的地区性王朝所统治,彻底回归到一个农业地区军事堡垒的功能性城镇。

待续

长安(19)朝廷(9)幽州(2)

唐朝历史 平凉劫盟的崛起

背景唐朝,吐蕃强盛起来,屡次与唐朝发生战争,为求和平,781年双方在清水会盟,确定了边界,此时的唐朝已经进入藩镇割据时期,诸藩拥兵自保,不听朝廷调动,使吐蕃在军事上占了优势。783年,唐朝发生了“朱泚之乱”,叛臣朱泚攻占长安,德宗出走奉天。吐蕃权臣尚结赞请求出兵助唐收复长安。德宗派崔汉衡出使吐蕃,“许成功以北庭、伊西(今新疆北部)与之。”784年,唐、蕃联军击破了叛军于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此时吐蕃军因气候炎热,加以疾疫流行,撤兵西去。唐军收复长安。吐蕃军并未参与彻底平定朱泚之乱。唐朝遂以此为借口,不答应给吐蕃以北庭、伊西等地,只许厚给缯帛。尚结赞对唐朝食言毁约深表不满,决计报复,并准备乘机除掉唐朝镇守西北地区的三大将领。尚结赞认为“唐之名将,李晟与马燧、浑瑊耳,不去三人,必为我忧”,787年5月的平凉劫盟事件,就是尚结赞报复唐朝和企图除掉唐朝三将的具体行动。过程786年9月,吐蕃军队越泾、陇(今陕西省陇县)、邠、宁(今甘肃省宁县)等州,进兵至凤翔。 李晟将共击退军,10月,再挫吐蕃军于摧沙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尚结赞既不断遣使向唐求和,又派兵攻取盐(今宁夏盐池县北)、夏(今陕西省横山县西)二州。

唐德宗担心将帅生事邀功,力主罢兵而与吐蕃和盟。12月,罢李晟兵权。787年3月,吐蕃又遣使求和,唐将韩游瓌觉察到吐蕃求和的反常:“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但是德宗仍然主和,甚至还想联合吐蕃,共击回纥,答应与吐蕃和盟。德宗命崔澣见尚结赞,尚结赞以归还盐、夏二州,表示“诚意”,还提出请唐朝派浑瑊主盟。唐朝答应派浑瑊为会盟使,崔汉衡为副使。会盟地点几经磋商,最后决定在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事件787年5月15日,唐蕃会盟于平凉。尚结赞预先埋伏骑兵于盟坛西部,做好劫盟的准备。浑瑊在出发前,李晟警告他,此次会盟非比寻常,必须严加防备;但是唐德宗却命令浑瑊,不要猜疑对方,要表示会盟的诚意。致使浑瑊首鼠两端,莫衷一是。会盟开始前,浑瑊等人应尚结赞之请,退去甲胄,入幕更着礼服。此时,吐蕃军伏兵在击鼓的号令下,从四面蜂拥而至,浑瑊觉察后果断从幕后逃出,乘马突围,唐朝会盟官员自崔汉衡以下60余人,皆被扣押,其余随从将士全部被杀。此次劫盟突袭事件,唐军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尚结赞又大掠邻近诸州县,然后退至清水县境内。影响平凉劫盟事件后,唐德宗深悔坚持与吐蕃会盟的失误,为尚结赞求和说项的唐将马燧,也被唐德宗罢免了军权。

尚结赞除掉唐朝西北三将的企图终于得逞。然而,此后30余年唐蕃之间未能和盟,直至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双方才再度和盟。后事尚结赞本来计划李晟罢官、擒获浑瑊,再使这些责任归于马燧,这样唐朝的良将就可以尽除了。张延赏知道后,羞愧而终。马燧被夺兵权,备受德宗冷落。李晟在会盟前就因尚结赞的计谋而升太尉虚职被削权。李泌建议唐德宗联络回纥、南诏、大食、天竺围攻吐蕃,德宗与回纥武义成功可汗订立贞元之盟。秋季,吐蕃把掳掠的年老体弱的人,有的砍断手臂,有的挖去眼睛,然后将他们抛弃。在安化峡对掳掠的成年壮丁一万多人说:“准许你们向着东方哭泣,告别故乡!”大家放声大哭,从山崖跳下深谷而死亡和受伤的有一千多人。之后,吐蕃兵势渐弱,被西川节度使韦皋和回纥多次击败。贞元九年(793年),唐朝收复盐州、夏州等州县。贞元十三年(797年),尚结赞和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去世。长庆元年,吐蕃内部分裂,国势衰落,再次请求与唐会盟。后两国在长安西郊进行会盟,以清水会盟确立的边界为界。史称长庆会盟,从此之后,两国关系趋于缓和,但是也被连年战争所困而无力再战。

相关参考

西夏国的经济与文化介绍

西夏在我国西北地区统治一百九十年,在它的周邻,先后有宋、辽、金、吐蕃、回鹘。各民族间曾经不断发生过规模大小不等的战争和各种形式的斗争,但在斗争过程中,各民族间也逐渐加强了相互的了解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历经185年风雨的归义军,力抗吐蕃回鹘,不想却被此人灭国

吐蕃人乘大唐国内安史之乱,强占了河湟、河西、陇右的广大地区。公元847年,唐宣宗即位,决心收复河西吐蕃失地,很快唐军一举收复了三州七关,并乘胜推进,河湟故地得到光复。唐军东线胜利的消息传到敦煌,大大鼓

唐朝与东亚构成了大唐时代的半部全球史

在历史小说或者电视剧里,我们总能看到足以令人自傲的盛唐景象:在文化高度繁荣、国际交流异常活跃的大唐,特别是在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长安城里,有着回鹘人、突厥人等,更有许多来自东方世界的新罗人、高丽人、渤海

布达拉宫在哪里

公元七世纪,西藏当时正处于吐蕃王朝时期,藏王松赞干布勤政,吐蕃日益强大。为了与中原的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引进中原先进技术和文化,松赞干布决定向唐朝文成公主求婚。求婚使臣禄东赞带着礼物到了唐朝国都长安(今

吐蕃与唐朝之间的内陆国,终被吐蕃得手

在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有"北乔峰南慕容"的语句,北乔峰最终得出是契丹人,而南慕容说的是慕容复。慕容复一生以复兴所谓的"大燕"为奋斗目标,他口中的燕国是在十六国中建立的几个慕容氏政权,但很快就灭亡了

西征阿拉伯,南伐印度,东讨大唐,攻破长安

神秘消失千年帝国:西征阿拉伯,南伐印度,东讨大唐,攻破长安!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国,一直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尽管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多次组织大军征讨,依然败多胜少,长期处于防御态势。很多人

河陇吐蕃政权——吐蕃和西夏对凉州的争夺

《吐蕃的割据时代》——凉州六谷部政权的灭亡!割据凉州150余年的温末政权,在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进行过一次重要的权利转移。一度掌控凉州的「”土豪”折逋氏,将权杖交给了更为强势的潘罗支。但即便潘罗

河陇吐蕃政权——吐蕃和西夏对凉州的争夺

《吐蕃的割据时代》——凉州六谷部政权的灭亡!割据凉州150余年的温末政权,在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进行过一次重要的权利转移。一度掌控凉州的「”土豪”折逋氏,将权杖交给了更为强势的潘罗支。但即便潘罗

都城在汴京与临安的宋人,为何偏偏钟情于长安

在开元盛世下的唐朝,展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地与来自西域各民族展开文化、经济上的交流,成为唐朝最鲜活的特色。翻开宋词,也能看到跃于纸上的长安情节,究竟长安有什么不同之处,能让后世的

安西四镇六度易手,唐与吐蕃在西域的激烈博弈

《唐朝的西域、西域的唐朝》系列第三篇,我们来讲讲安西四镇,以及它身上的种种争论和谜团!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始于贞观四年(630)的设西伊州(今新疆哈密,贞观六年,去「”西”字,称伊州)之举。在着手西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