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与宋太宗的关系,宋太祖和宋太宗谁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更强

Posted 太祖

篇首语:如果每个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太祖与宋太宗的关系,宋太祖和宋太宗谁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更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宋太祖与宋太宗的关系,宋太祖和宋太宗谁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更强

2、太祖的军事能力,太祖赵匡胤军事才能有几何

宋太祖与宋太宗的关系,宋太祖和宋太宗谁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更强

宋太祖和宋太宗谁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更强

在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方面毫无疑问是宋太祖赵匡胤更胜一筹。

军事上,赵匡胤从微末起身,几乎靠自己赤手空拳之力,一步步打下大宋八百座军州;而且赵匡胤本身武功高强,行侠仗义;中原一带一直流传“太祖长拳”的武术套路;民间也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戏曲传唱千年;政治上,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历史上有如此手腕、胆略的帝王屈指可数,可见赵匡胤绝对不是个莽夫。 反观太宗赵光义,军事上继承了兄长的满手好牌,结果志大才疏导致两次攻辽都遭惨败,从此丧失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良机;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基本上是萧规曹随,没有跳出赵匡胤的框架,算不上是有作为的明君雄主。

赵匡胤和赵匡义?

赵匡义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永昌陵(今河南郑州巩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匡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扩展资料: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宋太宗与宋太祖相比如何?

宋太祖开国皇帝,节俭,其弟宋太宗,极可能杀害了太祖还迅速迫害了太祖血脉,还好太宗孙子宋高宗赵构又将皇位传给了太祖一脉的宋孝宗…

为什么宋太祖和宋高宗,并称“二祖”,而不是宋太祖和宋太宗?

宋太祖顾名思义,开国皇帝,肯定是祖。宋高宗名义上是宗,但因为其是南宋第一个皇帝,虽然南宋与北宋都是宋朝,但毕竟是个新的时代,所以也被后人成为祖

宋太祖和宋太宗后代分别几个皇帝

宋太宗的后代:赵恒、赵祯、赵曙、赵顼、赵煦、赵佶、赵桓、赵构等8人;宋太祖的后代:赵昚、赵惇、赵扩、赵昀、赵禥、赵㬎、赵昰、赵昺等8人。

一、宋太宗的后代

1、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

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2、赵祯

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即宋仁宗,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

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3、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于宫中,天性聪明,博闻强记,拜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

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间,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昚,尊号“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二、宋太祖的后代

1、赵昚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赵昚于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

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2、赵惇

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即宋光宗(1189年—1194年在位),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

绍兴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于孝宗藩邸。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赐名赵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

宋孝宗即位后,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

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或“光宗内禅”。庆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赵惇因病崩于寿康宫,终年54岁,葬会稽永崇陵。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谥号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惇继位之初,确有革故鼎新之意,能听取臣下谏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宫闱妒悍”,惧内心理严重,以致后期荒废朝政;又听信谗言疏离太上皇赵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机。赵惇在位凡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渐消,南宋开始由盛转衰。

3、赵扩

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即宋宁宗(1194-1224年在位),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

乾道四年(1168年)生于恭王府,次年赐名赵扩,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国公,淳熙十二年(1185年)封平阳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进封嘉王。

绍熙五年(1194年),被立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

宋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次年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是为“庆元党禁”。

嘉泰四年(1204年),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削去秦桧封爵,打击了投降派。 纵观宋宁宗时期,大规模宋金战争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开禧二年(1206年)宰相韩侂胄伐金,最终不能战胜金国,从而签订了嘉定和议。

第二次宋金战争从嘉定十年(121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战争波及了长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区,最终宋金双方都没能获胜。

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宁宗驾崩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在位30年,终年57岁,葬会稽永茂陵。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上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君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构

宋太祖和宋太宗后人当上皇帝的有哪些?

呵呵,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北宋的9个皇帝中,除了首位皇帝宋太祖,其他都是宋太宗一脉。 而南宋的9个皇帝中,除了首位皇帝宋高宗,其他都是宋太祖一脉。 这兄弟两个最终还是“平分天下”了。

宋太祖驾崩后,其弟宋太宗即位的事件被称为什么

这个事件被称为金匮之盟。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此即金匮之盟的来历。《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三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在司马光《涑水纪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直至今世,怀疑和相信两派学人争论不休,尚无定论。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497155.

宋太祖和宋太宗各叫什么名字,怎么读?

宋太祖 赵匡胤zhao kuang yin(去声)

宋太宗 赵匡义zhao kuang yi 太祖(36)谁的(43)

太祖的军事能力,太祖赵匡胤军事才能有几何

宋太祖和宋太宗谁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更强

在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方面毫无疑问是宋太祖赵匡胤更胜一筹。

军事上,赵匡胤从微末起身,几乎靠自己赤手空拳之力,一步步打下大宋八百座军州;而且赵匡胤本身武功高强,行侠仗义;中原一带一直流传“太祖长拳”的武术套路;民间也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戏曲传唱千年;政治上,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历史上有如此手腕、胆略的帝王屈指可数,可见赵匡胤绝对不是个莽夫。 反观太宗赵光义,军事上继承了兄长的满手好牌,结果志大才疏导致两次攻辽都遭惨败,从此丧失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良机;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基本上是萧规曹随,没有跳出赵匡胤的框架,算不上是有作为的明君雄主。

震惊:林彪的军事才能有多逆天

第一方面能力不用多说,抗战之初,果断提出打平型关,违逆太祖的意思。结果平型关一战成名,打出了八路军的品牌,各方好汉纷纷来投。

东北的时候,太祖让化四平为马德里,他果断撤离,强调发展农村根据地,东北部队的布局更是如此。 第二方面多说无益,他被称为战争的魔鬼,不是白叫的。 第三方面,林 总 的六大战术原则,至今还很有影响。再看看开 国 上 将 杨 得 志 的 回 忆 录,林 总 教 我 当 师 长 就 知 道 他 的 本 事 了。 第四方面,虽不是最强的,但也足以傲 视 贺 龙、彭 德 怀。 综合下来,是最有能力的元帅

林彪到底军事才能怎样

可以说是最强的一个

军事才能实际上包括四方面的能力 1、战略眼光,能否抢先发现布局的机会 2、战场感觉,能否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中抓住一击制胜的关键点 3、训练和培养下属和士兵的能力 4、扩军能力 第一方面能力不用多说,抗战之初,果断提出打平型关,违逆太祖的意思。结果平型关一战成名,打出了八路军的品牌,各方好汉纷纷来投 东北的时候,太祖让化四平为马德里,他果断撤离,强调发展农村根据地 东北部队的布局更是如此 第二方面多说无益,他被称为战争的魔鬼,不是白叫的 第三方面,林总的六大战术原则,至今还很有影响。再看看开国上将杨得志的回忆录,林总教我当师长就知道他的本事了 第四方面,虽不是最强的,但也足以傲视贺龙、彭德怀 综合下来,是最有能力的元帅

十元帅十大将军事才能来排个顺序?

首先我们要定一个标准,军事才能如何衡量

我认为,军事才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眼光,在战略布局方面,能否有大的考虑,正所谓大处着眼 2、战术指挥能力,具体包括参谋能力、协调能力和复杂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3、训练下属的能力,能否培养出能打仗的下属 4、总结能力,能否快速总结经验教训,并且灌输下去,提高战斗力 从这几点上看 在战略眼光方面,能排入第一梯队的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罗荣桓、粟裕和黄克诚(粟裕敢于两次对太祖提出异议;黄克诚敢于提出抢先进入东北,到了东北又总结出敌人有7点进步和我们的7无) 总体上,在战略眼光方面,林彪和粟裕不相上下 战术指挥能力,林彪的特点是仔细,疏漏较少,比如平型关中老爷庙的处置,锦州之战中对配水池和大疙瘩的处理;塔山战役都是如此 相比之下,粟裕的特点就是敢于行险,比如孟良崮和豫东战役,都是在周围国军围上来的情况下,继续猛攻对方,胆量更大 但粟裕的缺点正如南麻战役后,谭正林的批评:容易陷入经验主义,考虑不周,不具有看三步的能力 总体在战术指挥上,两人评分伯仲 在训练下属和对下属管理上,林彪占优,华野山头太多,号令不畅。粟裕在培养兵团司令方面的表现不如粟裕,叶飞是粟裕带出来的,但在之后的上海、金门战役中都吃了亏 在士兵训练和素养培育方面,林彪全面占优,6大军事原则直到现在都在影响解放军 所以综合算下来,,林彪更强一点 林彪9分;粟裕8.5分

宋朝的军事能力怎样

宋朝的军事实力并没有主流观念所的那样软弱。

北宋时期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其下军权由三个机构分任。枢密院为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军权及军令,三衙,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率臣,为禁军出征或镇戍是临时委任的将帅,统领地分属三衙的禁军,事毕皆撤销。 被「主流」专家们诟病为「军事软弱」的宋朝,对外战争(交战规模万人以上,不包括统一战争和国内战争)的胜率超过了70% ;而被认为是军事最强盛的唐朝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负多. 宋代的募兵制可以称之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制度,虽然千年纪元前后,受技术革命尚未突破的制约,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国家都受到了野蛮民族的强烈冲击,宋朝同样不例外,但宋朝的军事力量绝非不值一提。宋朝从始至终只能在平原以步兵的血肉之躯抵挡游牧民族铁骑的冲击,所以宋朝的胜利一般都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 宋代实战中的胜绩很多,首先说它统一中国的战争。建隆三年(962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在长江流域、岭南和河东地区,四处出击,先后攻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势力,一统中国,结束了中国自8世纪后期开始的长达两百年的地方割据和军阀混战局面,有大功于华夏。 其后的宋辽战争,首战,北宋由于轻敌,宋军在高梁河失败,全军溃退,损失惨重。但其后宋军严阵以待,10世纪80年代,辽军曾六攻宋境,在满城,雁门和瓦桥关等地均被宋军一一击退。此后,宋辽互有胜败,基本上是谁进攻,谁吃亏,双方都拿对方没有办法,所以才导致了1004年的澶渊之盟,从此100多年间,宋辽再无战事,在历史上中国和游牧民族的合约中,澶渊之盟是最见效果的一个。 宋军的又一段光辉年代,是在北宋崩溃后的30多年间,当时金兵南下,中原易手,1127年金兵以倾国之力南下渡江,以图一举灭亡中国。而当时的宋朝临时政府立足未稳,形势危殆,但在这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南宋军队居然不可思议地一败再败金军。 建炎元年(1127年)金军第一次攻宋,因东京留守宗泽坚守东京,黄河北又有大量抗金军民,不敢深入。1128年二次攻宋,进至长江,因缺乏渡江准备撤军. 1129年,三次攻宋,因预有准备,迅速渡过长江,但被浙西制置使韩世忠重创于黄天荡(今南京东北),几被全歼。金军三次攻宋损失惨重,金失去了灭亡南宋的先机,此后宋金逐鹿川陕,又是宋军胜多负少。绍兴元年至四年(1131—1134年),金军在和尚原(陕西宝鸡), 饶凤关(陕西石泉), 仙人关(甘肃徽县)等地遭秦风路经略使吴玠军顽强抗击,大败而归。 此时,南宋政局已渐稳定,于是整饬军备,建立了川陕、荆湖及江淮三个战区,分兵防守,互相支援。而金军“南犯淮,西犯蜀,生还者少”,战略形势开始转变。宋军开始反攻。 1134年,名将岳飞率军攻伪齐刘豫,收复了襄阳及所属六郡,当年秋,金、齐联合攻宋,东在承州(江苏高邮),西在庐州(合肥),分别为韩世忠、岳飞军击败,金全线撤退,淮南地为宋全部收复。此后中原就是岳家军的天下了。1136年,岳飞攻齐,收复陕西河南大片领土,击溃伪齐30万主力,刘豫伪齐灭亡。 1139年金军三路大举攻宋,东路安徽顺昌(阜阳)被刘锜击败,西路在陕西各地被宋军连续击败,中路在湖北河南则遭到岳飞的反攻,岳家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颍昌、陈州、郑州及洛阳等地。金军企图扭转不利形势,乘岳飞军分兵略地之机,率精骑奔袭岳飞所在郾城(今属河南),被岳飞军一举击退,金军再攻颍昌,又被歼过半。岳飞乘胜追击。先头部队进至开封郊区朱仙镇,而此时金军在中原已经几乎无坚可守,宋军在战场的军事优势非常明显。可惜当时宋高宗意外地无视战场的有利态势,居然杀了岳飞后和金签订《绍兴和议》,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莫名其妙又耐人寻味的事件。 此后1161年,金破坏和议,金主完颜亮率四路大军亲征南宋,宋在水陆两线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南宋水师在前岳飞部将李宝指挥下,仅以120艘战舰,3000水兵,在陈家岛海域(今山东胶县海域)大破金军3万水军,烧毁了金军几乎所有战船。而在陆路,宋军的胜利更加辉煌,采石一战,书生将军虞允文以1.8万驻江部队,击溃了金主亲率的17万大军。造成金营内乱,金主被杀。 南宋对金的抗战,真是令人惊异,一个流亡的政府和一些流亡的军人,面对横扫东北亚的女真人,几无败绩。这能不能说明宋军的战斗力相当强? 100年后,南宋迎来了更可怕的野蛮民族,蒙古人征服西辽用了1年时间,征服花剌子模用了1年半时间,征服波斯加上阿拔斯阿拉伯用了8年时间,征服罗斯联盟用了5年时间,征服西夏用了10年时间,征服中国北方的金朝用了22年时间,可是征服这其中所谓军事最弱的南宋居然用了45年时间。其间蒙古数度以灭亡南宋为目的大举入侵,但被南宋军队一一击退。 宋端平二年至淳祜元年(1235—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以灭亡南宋为目的,在四川、荆襄、江淮地区三线并发,大举进攻南宋,南宋军队愤起抗战,7年抗战,除了让蒙古在四川有所突破(1241年,蒙军攻下成都。但在四川其他州县,均被击退)在东中两路,均被宋将吕文德,杜杲, 孟珙等军击退,战线不进反退。宋军收复了淮南各地和京襄诸郡。此后蒙军长期围攻襄阳和四川的钓鱼城,但在余玠,孟珙等人的防守下,无法越过南宋边境一步。 1254年,忽必烈攻灭大理,南宋受到腹背夹击,1257年,蒙哥大汗亲率大军攻宋,誓灭南宋。蒙哥自率主力攻蜀,另一部兵力攻襄樊。两路均遭顽强抗击。宋将王坚坚守钓鱼城,一举伤毙蒙古大汗蒙哥,蒙军全线撤退。宋蒙形成相持。蒙哥汗败亡后,钓鱼城又顶住了蒙军无数次的进攻,直至1279年守将王坚之子王立开城投降,钓鱼城才落入蒙古之手。四川自1235年遭受蒙古铁骑蹂躏,尤其是在1241年失守蜀中中心城市成都后,中国四川军民无日不在和蒙古军的抗战中度过,其抗战时间居然超过了40年,其军事能力,尤其是军民的战斗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太祖(36)能有(2)

相关参考

太祖的军事能力,太祖赵匡胤军事才能有几何

宋太祖和宋太宗谁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更强在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方面毫无疑问是宋太祖赵匡胤更胜一筹。军事上,赵匡胤从微末起身,几乎靠自己赤手空拳之力,一步步打下大宋八百座军州;而且赵匡胤本身武功高强,行侠

宋太祖与宋太宗的关系,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关系是什么啊

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关系是什么啊?不是说,李煜与赵匡胤是同一时代的么,为什么最后反而是赵光义杀了李煜?1.赵匡胤和赵光义是兄弟关系,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的匡,改名赵光义。赵光义也就是北宋第

赵普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君臣关系到底怎么样

作者:李洪发(赵匡胤)(一)陛下不也曾是周世宗的忠臣?宋太祖和赵普既有君臣之义,又有朋友之谊,宋太祖对赵普非常信任、倚重,赵普也竭尽心力,辅佐宋太祖,是宋太祖最重要的谋士。而赵普从年轻的时候就「”能以

宋太宗设计的14万人大阵,成军事史上一朵奇葩,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宋朝是在五代的战争焦土上建立起来的,而宋太祖得国,更是采用了拥兵自立的方式,因此,终宋一朝,对武将的压制,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皇帝赐阵图”这一现象,更是成为军事史上的奇葩一景。在宋朝众多的阵

从流浪汉到宋朝开国皇帝的宋太祖

  在中国历史上,大宋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与“唐太宗”齐名,并称“唐宗宋祖”。他以豪侠之气,把众多的英雄团结在自己身边;又以卓越的军事才干,东征西伐,南战北讨,用武力消灭了一个个争雄一方的霸主,结束了五

仓促上马的北伐幽州,败走的高粱河之战

文|吴启雷宋太宗即位后,一改宋太祖对于北方辽国的战略态度,即:维持和平,积累国力,待到合适时机,通过赎买方式购回幽云十六州。此举不成,再行征讨。宋太宗意图通过对北汉和辽的军事打击,巩固皇位。于是,宋太

宋太祖苦心经营的“被皇帝”

  与前代那些好勇斗狠崇拜武功的暴力君王不同,宋太祖虽然是武将出身,却深知可以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于是,宋太祖没有搞“狡兔死,走狗烹”,而是杯酒释兵权,和诸位老兄弟共享富贵。即便是对那些后周

宋太祖赵匡胤的传奇一生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976年),着名军事统帅、军事家,祖籍涿州人(今属河北)。后周殿前都点检,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一举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混战的局面,统一了大半个中

宋太祖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竟是因为无聊吗?

在众将之外,朝臣当中最有权势的就是赵普。这位太祖故人,和太祖关系极好,连赵匡胤之母杜太后也对其极为尊敬。曾经有一次杜太后和赵匡胤谈起国事,杜太后非常担心,此时担任宰相的赵普入见。杜太后说:“赵书记,你...

宋太祖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竟是因为无聊吗?

在众将之外,朝臣当中最有权势的就是赵普。这位太祖故人,和太祖关系极好,连赵匡胤之母杜太后也对其极为尊敬。曾经有一次杜太后和赵匡胤谈起国事,杜太后非常担心,此时担任宰相的赵普入见。杜太后说:“赵书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