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蠕公主与兰陵王,兰陵王的母亲到底是谁?难道一点记载也查不到吗

Posted 兰陵王

篇首语: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蠕蠕公主与兰陵王,兰陵王的母亲到底是谁?难道一点记载也查不到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蠕蠕公主与兰陵王,兰陵王的母亲到底是谁?难道一点记载也查不到吗

2、兰陵王人生四大谜题 兰陵王的生母是谁

蠕蠕公主与兰陵王,兰陵王的母亲到底是谁?难道一点记载也查不到吗

兰陵王的母亲到底是谁?难道一点记载也查不到吗?

兰陵王的爱好者们一贯以来希望破解其生母之谜,我看到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兰陵王生卒年代为公元541—573年,541年为东魏兴和三年,573年为北齐后主武平四年。其中卒年可以肯定是武平四年五月,生年是推算出来的,如果有不精确的地方,则可以定在540—542年之间。据此,我们可以判断,现在猜测的一些兰陵王生母都是不可能的。 说法一:郑大车。高欢妃郑大车和高澄发生关系是在东魏天平二年,即535年,这时候兰陵王还没有出生,所以其生母肯定不是郑大车。 说法二:从蠕蠕公主陪嫁的蠕蠕等北方游牧民族妇女,这些人可能是确实没有姓名。蠕蠕公主先嫁高欢,高欢死后归高澄,给高澄生了个女儿。随同她来嫁的女人有可能给高澄生孩子。不过,一看年代这也是不可能的,蠕蠕公主嫁给高欢是在武定三年,即545年,两年后高欢死,蠕蠕公主下嫁高澄,已经是546年,她的陪嫁归高澄也是在这以后。这时兰陵王早已出生。 说法三:李祖娥。李祖娥和高澄发生过关系,具体什么时候就不知道了。不过我们可以列一个年代顺序基本排除她的可能。 李祖娥与高洋长子高殷出生于武定二年,即544年。这一年,高洋加官尚书左仆射,15岁。高洋早在天平二年初次封官受爵,成为太原公,这一年他才6岁。这个时候他头上的官职全部是南北朝时期加给士族子弟的出身类头衔,如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等。到了武定元年,即543年,加侍中,才有了实际职位,此时他14岁,一年以后高殷出生。那么现在来推测一下高洋是什么时候结婚的。可以比照一下高澄,高澄12岁结婚,这时候他的官职已经是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完全算是成人。所以我们不妨假定高洋也是12—14岁间结婚的,如果高洋14岁结婚,那一年他加侍中,成人了,可以上朝了,是非常合适的。而第二年高殷就出生,李祖娥没有机会生兰陵王。如果高洋12或13岁结婚,那么就是兴和三年或四年,即541或542年,生小孩可能是542或543年,以兰陵王的生年540—542比照,则可以看出,兰陵王基本上是在李祖娥嫁给高洋之前或者刚结婚的那年出生。如果肯定兰陵王出生于541年,即与高孝琬同年的说法,那么除非高洋是在540年结婚,那年他才11岁。而高洋最有可能结婚的年龄是14岁加侍中那一年。总之,按照年份来推测一下的话,李祖娥是兰陵王母亲的可能性很小。另外,以高洋后来的性格,如果李祖娥真的和高澄生了兰陵王,高洋还能饶恕她吗?女人被偷,他忍了,女人被偷且替人生孩子,是否要超过他忍耐的极限了吧! 那么,兰陵王的母亲到底是谁呢?可以推测,她是个无足轻重被高澄忽略的女人,高澄无所谓她的姓名,她也无所谓高澄给不给她名分,只要把孩子交给他父亲就是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看一下高澄儿子们受封为王的情况: 天保元年,高洋封孝琬、孝瑜为王,一个是嫡子,一个是庶长子。 天保六年,高洋封孝珩、延宗为王,封老二是顺着下来的,封高延宗是因为高洋特别喜欢这个孩子。有人因此推测高洋不喜欢老四孝瓘,再进一步推测老四是李祖娥生的,实在没有什么凭据。因为高洋特别喜欢高延宗也不能说明他就厌恶孝瓘么。 不过,到了高殷统治的乾明元年,高殷封孝珩为广宁王、长恭为兰陵王。注意,高孝珩在天保六年就已经被封广宁王,为什么高殷又封他一次呢?肯定是在天保六年至乾明元年之间他的王位被废过。他母亲王氏就是个贱妾,他本人又没有高延宗那本事讨高洋的喜,所以才被高洋封了又废。兰陵王,直到高殷才给了他个郡王,这位郡王的母亲如果有身份有地位的话,他何至于在天保年间始终默默无闻呢?他母亲的情况,就算留下姓名,也和那个王氏差不多吧。

蠕蠕公主的轶事典故

高欢原本只是个守城的小兵。有一天,一位小官员的女儿从城门经过,一眼就看中这个小兵——身材伟岸,目露精光,笑起来牙齿洁白,有大英雄之相——即便不是大英雄,也绝对不会当一辈子小兵。

她当即对同伴说:“这个人是我的!” 这位对高欢一见钟情的小姐叫娄昭君,鲜卑人。生得美貌,许多官员家来说亲,她都没有答应。她与高欢一样,从小与少数民族杂居,不像标准的汉族小姐那样矜持害羞,娄姑娘见到爱慕的男子,就约他出来“敖包相会”。高欢当然十分情愿,但无奈家境贫寒,娶不起。娄姑娘偷偷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托人送给高欢,让他置办聘礼,他们就这样结婚了。 在妻子的嫁妆中,高欢才得到一匹属于自己的马,当上了军中信使。在六年的往来中,结识了许多好汉。后来当上了小队长。经过几十年的冲冲杀杀,他成了东魏的大丞相和天柱大将军,掌握军政大权。他又娶了尔朱氏姐妹当妾——他娶大小尔朱,大约不是看中她们,而是想保护她们。特别大尔朱,名为尔朱英娥,本是魏孝庄帝(高欢名义上曾是他的大臣)的皇后,权臣尔朱荣的女儿,孝庄帝不甘做傀儡皇帝便杀死了尔朱荣,后来孝庄帝又被尔朱英娥的族兄所杀。 高欢一定是可怜姐妹俩,怕她们落入人手,才娶来的。他去见大尔朱时,总是整理好衣冠,衣服扎得整整齐齐,行礼下拜,称自己是“下官”:“下官来问安,昨天休息得好不好?……”他并不曾沾染她们,只是跟自己的正妻娄昭君好。娄昭君一共给他生了六男三女。 蠕蠕公主出嫁时候,高欢已经五十出头了,而且至少有了三个老婆。 高欢在历史上的唯一负面评价就是“篡权”。他其实是难得一见的大英雄。在感情上,也算侠骨柔情,对妻子知恩图报,用情专一。怎么会主动娶一位十几岁的蠕蠕公主呢? 原来当时高欢所统治的东魏与西魏征战,西魏想联合日益强大的蠕蠕族。高欢跟蠕蠕族和亲,他派人去蠕蠕族,为自己的儿子高澄求亲。但蠕蠕族首领说:“除非高欢自己娶,才行。”大概是害怕高欢这一方没有诚意,蠕蠕公主没有高身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娄夫人和儿子高澄,都十分开通,极力主张答应蠕蠕首领的条件。 ——尽管他是个大英雄,但对爱情有幻想的少女眼里,他只是个陌生的老头子。蠕蠕王也知道公主脾气倔,而高欢很爱老婆,是不会招惹公主的。公主临行的时候,他特意向送亲的公主之弟秃突佳交代:“如果我见不到外孙,你就不要回来!” 高欢亲自去迎蠕蠕公主。这位小新娘,个性依然十分顽劣,一路都拿着自己心爱的弓,往天上东射西射,此时正好一只老鹰飞过,她一箭放出,老鹰应声落地。走在后面的大尔朱氏,也是匈奴姑娘,同样非常善于骑射——看到这一箭,顿时技痒,也不甘示弱,一箭射下一只乌鸦。高欢看了,精神大好,哈哈大笑说:“我这两位娘子,都可以领兵上阵杀敌!“ 新娘被接到府里,娄夫人早就把新房布置好了。她把自己的正房腾出来给蠕蠕公主住,自己住到远处的偏间里,特别注意避免和蠕蠕公主以及高欢碰面,假装高欢没有这个发妻,怕蠕蠕公主不高兴。高欢非常感动,总是在娄夫人那边。 蠕蠕公主倒不在意,反正她贪玩,也不喜欢这个老头子。但是蠕蠕公主的弟弟秃突佳很恼火,他来的时候,是领了任务的,要让蠕蠕族抱外孙。他为此而留在东魏,没有回草原上去,专门监督高欢“抱外孙”的行为。看到高欢对公主无意,他提着刀跑到高欢门口大骂,脸色十分难看。高欢此时病得很重了,几乎不能出门。听得外面大骂,赶紧起身穿上衣服,到蠕蠕公主那边去。、 从蠕蠕公主出嫁(公元545年),到高欢病逝(公元547年),不过两年时间。按照蠕蠕族的习俗,蠕蠕公主转嫁给高欢的长子高澄,生了一个女儿。她出嫁后的生活并不快乐。她不通汉语,也不懂鲜卑语。她性子十分倔强,完全不肯学说一句,逐渐变成被封闭起来的女人。高澄在即将篡位的时候,被家奴所杀,由高欢的次子高洋废掉东魏的皇帝,自立为皇帝,建立北齐。蠕蠕公主这位两度的年轻寡妇,就从史书上消失了。

蠕蠕公主怎么死的﹖

从蠕蠕公主出嫁,到高欢病逝,不过四个多月时间。按照蠕蠕族的习俗,蠕蠕公主转嫁给高欢的长子高澄,生了一个女儿。她出嫁后的生活,一定是一天比一天不快乐。谁也看不出这是当年在蓝天白云绿草的明媚背景下,上演“玉女神驹”的无忧无虑的姑娘。她不通汉语,也不懂鲜卑语。她性子十分倔强,完全不肯学说一句,逐渐变成被封闭起来的女人。高澄在即将篡位的时候,被家奴所杀,由高欢的次子高洋废掉东魏的皇帝,自立为皇帝,建立北齐。蠕蠕公主这位两度的年轻寡妇,就从史书上消失了。求好评

有关兰陵王的古代言情小说

个人觉得《兰陵王:长恨当歌》很好看的!在掌阅里看完的。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北齐军西北破柔然,柔然最后的3000余族人被惨杀之于长安青门外,柔然汗国灭亡。柔然汗国亡国公主雪珠,国破之日被北齐高长恭追赶,不慎坠落悬崖,被北周宇文邕所救。若干年后,雪珠以舞姬身份入齐宫,献舞之日被指婚予兰陵王。

南北朝时期和亲的柔然公主,在乱世中的结局如何?

史籍中记述了这时期有三位柔然公主嫁到了中原地区。主要说其中一个公主,《北史》上将她们称之为“蠕蠕公主”。为了笼络阿那瓌,高欢和宇文泰都派遣了大使去柔然提亲,高欢的大使是他的舍人杨畅,宇文泰的大使是散骑常侍贺若谊。

阿那瓌公布与西魏联婚——将闺女郁久闾嫁与西魏文帝元宝炬;另外求娶一位西魏公主嫁给自个的弟弟塔寒。可阿那瓌这2件事让元宝炬很是头疼,一由于他没有闺女能够嫁与塔寒,二由于他现有皇后乙弗氏,而且情感非常好,而阿那瓌的闺女是不太可能屈居人下的。

宇文泰为了笼络阿那瓌,迫使西魏皇上元宝炬废去了乙弗氏的后位,遣送出宫。另外收留了皇族元翌的闺女,封化政公主,嫁与了塔寒。元宝炬舍不离开皇后乙弗氏,便命其在都城长安出家为尼。

阿那瓌非常钟爱此女,光服饰就备了七百乘车,还有一万匹马和二千头骆驼。当郁久闾氏到达长安后,元宝炬马上与之结婚。做了柔然女婿的元宝炬朝思暮想的依然原配乙弗氏,他常常借口理佛到寺庙里与之欢会,并将她的儿子封为秦州刺史,密令乙弗氏重新蓄发,跟儿子一同去秦州居住。

郁久闾氏听闻后,非常气愤,就要调查,却实然神秘死亡。西魏官方给定的观点是:“产讫而崩”——难产而死。元宝炬将她谥为“悼后”。

郁久闾氏嫁给元宝炬时仅有14岁,仅两年就过世。阿那瓌悲痛不己,因此迁怒于西魏君臣。

兰陵王 生平事迹 以及家人

  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骁勇善战。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很快敌人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以此为题材的作品有诗词、电影、书籍和游戏。

  兰陵武王高肃,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又名《大面》 护因慈母归来,颇感齐惠,拟与齐互结和约。偏突厥木杆可汗遣使至周,谓已调集各部精兵,如约攻齐,护不禁踌躇,意欲拒绝外使,转恐前后失信,有伤突厥感情,况母已归家,无容他虑,还是联络突厥,免滋边患。乃表请东征,召集内外兵众,共得二十万人。周主邕祃祭太庙,亲授护鈇钺,许令便宜行事,且自沙苑劳军,执卮饯护,护拜命乃行。到了潼关,命柱国尉迟迥为先锋,进趋洛阳。大将军权景宣,率山南兵出豫州,少师杨檦出轵关。护连营徐进,行抵弘农,再遣雍州牧齐公宪,宇文泰第五子。同州刺史达奚武,泾州总管王雄,屯营邙山,策应前军。 兰陵王 舞乐像(日本甘日市往宫岛渡口)杨檦恃勇轻战,既出轵关,独引兵深入,又不设备,不料齐太尉娄睿,带引轻骑,前来掩击,檦仓猝遇敌,行伍错乱,被齐兵杀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檦逃生无路,没奈何解甲降齐。三路中去了一路。权景宣一路人马,却还骁劲,拔豫州,陷永州,收降两州刺史王士良、萧世怡,送往长安,另使开府郭彦守豫州,谢彻守永州。尉迟迥进围洛阳,三旬不克,周统帅宇文护,使堑断河阳要路,截齐援兵,然后同攻洛阳。诸将多轻率无谋,还道齐兵必不敢出,但遥张斥堠,虚声堵御。齐遣兰陵王长恭,原名孝瓘,系高澄第五子。大将军斛律光,往援洛阳,两人闻周兵势盛,未敢遽进,洛阳又遣人告急齐廷。时齐太师段韶出为并州刺史,由齐主湛召入问计。韶答道:“周虽与突厥连兵,两面夹攻,但北虏狡猾,待胜后进,虽来侵边,实等疥癣,今西邻窥逼,实是腹心大病,臣愿奉诏南行,一决胜负。”知己知彼,究竟还推段婆。湛喜语道:“朕意亦是如此。”乃令韶督精骑一千,出发晋阳,自率卫兵为后应,亦从晋阳启行,韶在途五日,济河南下,适连日阴雾,周军无从探悉,韶竟与诸将上登邙阪,窥察周军形势,进至太和谷,与周军相遇,韶即令驰告高长恭、斛律光两军,会师对敌。长恭与光,立即应召,韶为左军,光为右军,长恭为中军,整甲以待。周人不意齐兵猝至,望见阵势严整,并皆惶骇。韶语周人道:“汝宇文护方得母归,何故遽来为寇?”周人无言可答,但强词夺理道:“天遣我来,何必多问!”韶又道:“天道赏善罚恶,遣汝至此,明明降罚,汝等都想来送死了!”这是理直气壮之谈。周军前队统是步卒,遂踊跃上山,来战齐兵。韶且战且走,引至深谷,始命各军下马奋击,周军锐气已衰,霎时瓦解,或坠崖,或投溪,伤毙无数,余众俱遁。兰陵王长恭领五百骑士,突入洛阳城下围栅,仰呼守卒,城上人未识为谁,不免疑诘。迨经长恭免胄相示,乃相率鼓舞,缒下弓弩手数百名,接应长恭,周将尉延迥无心恋战,便撤围遁去,委弃营幕申仗,自邙山至谷水,沿途三十里间,累累不绝。独周、雍州牧齐公宪,及达奚武、王雄等,尚勒兵拒战。雄驰马挺槊,冲入斛律光阵中,光见他来势凶猛,回头急走,趋出阵后,落荒窜去,身边只剩一箭,随行只余一奴,那王雄却紧紧追来,相距不过数丈,光情急智生,把马一捺,略略停住,暗地里取弓搭箭,返身射去。可巧雄槊近身,不过丈许。雄大声道:“我惜尔不杀,当擒尔去见天子!”语未说完,箭已中额,深入脑中,雄不禁暴痛,伏抱马首,奔回营中。莽夫易致愤事。光幸得免害,当然不去追赶,也纵马归营。天色已暮,两下里俱各收军。周将齐公宪部署兵士,拟至明晨再战,偏王雄负伤过重,当夜身死。军中越加汹惧,赖宪亲往巡抚,才得少安。达奚武入营语宪道:“洛阳军散,人情震恐,若非乘夜速还,明日且欲归不得了!”宪尚觉迟疑,武复说道:“武在军日久,备悉艰难,公少未更事,岂可把数营士卒,委身虎口么?”宪乃依议,潜令各营夤夜启程,向西奔还。权景宣得洛阳败报,亦将豫州弃去,驰入关中。及齐主湛至洛阳,早已狼烟净扫,洛水无尘。湛很是欣慰,进段韶为太宰。斛律光为太尉,兰陵王长恭为尚书令,余将俱照律叙功。惟尚恐突厥入塞,亟还邺都。嗣接得北方边报,谓突厥亦已退军,更觉得心安体泰,又好酗酒渔色了。 兰陵王墓(河北省邯郸辖县刘庄村东)齐主纬丧师失地,毫不知愁,反阴忌兰陵王长恭,有意加害。长恭自邙山得胜,威名颇盛,见七十三回。武士相率歌谣,编成《兰陵王入阵曲》,传达中外。齐主纬尝语长恭道:“入阵太深,究系危险,一或失利,悔将无及。”长恭答道:“家事相关,不得不然。”齐主闻得家事二字,几乎失色,因令出镇定阳。长恭颇受货赂,致失民心,属尉相愿进言道:“王既受朝寄,奈何如此贪财!”长恭不答,愿又道:“大约因邙山大捷,恐功高遭忌,乃欲借此自秽么?”长恭才答一是字。愿叹道:“朝廷忌王,必求王短,王若贪残,加罚有名,求福反恐速祸了!”是极。长恭泣下道:“君将如何教我?”愿复道:“王何不托疾还第,勿预时事!”上策莫逾于此。长恭颔首称善,但一时总未甘恬退,遂致蹉跎过去。至江淮鏖兵,长恭恐复为将帅,喟然太息道:“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复发呢?”自是佯称有疾,尝不视事。齐主纬察知有诈,竟遣使赐鸩,逼令自杀。长恭泣白妻郑妃道:“我有何罪,乃遭鸩死?”妃亦泣答道:“何不往觐天颜?”长恭道:“天颜岂可再见?”遂饮鸩而死。齐主闻长恭自尽,很是喜慰,但表面上还想掩饰,追赠长恭为太尉。长恭一死,亲王中又少一勇将了。自折手臂,亡在目前。 ——《北齐书   【兰陵王的生平】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正面兰陵王(郭春美饰)《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3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后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惋、浮想联翩。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 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兰陵王:面具后的悲情王子   北朝时期的兰陵王也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而这传奇中最绚烂的一笔,无疑是他那摄人心魄的美貌。   兰陵王是北齐的一员名将。他的名字叫高长恭,因为封地在徐州附近的兰陵,所以叫他兰陵王。北齐的始祖是高欢,高欢的大儿子就是兰陵王的父亲。兰陵王是他的第四个孩子。兰陵王这样的出身可算显赫。但这里有一个很奇特的情况。兰陵王兄弟六个,其他五个兄弟的母亲是谁都记载得明明白白,唯独兰陵王的母亲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当时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没有什么避讳的,即使母亲是妓女也没什么关系。他的一个弟弟的母亲就是妓女。兰陵王的母亲的地位难道低得连妓女也不如吗?历史记载没有给出答案,他的身世也因而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兰陵王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北齐和北周在芒山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一场恶战。北齐名将兰陵王率领500铁骑两次冲入敌阵,杀敌无数。一直打到洛阳西北面的金墉城下,被敌人团团围住。城上北齐守将只见来者戴着面具,不知是敌是友,正在犹豫之际,兰陵王突然脱下了他的面具,露出一美轮美奂的脸来。上面的人就认出了是兰陵王,群情激愤,万箭齐发,射向了北周的军队。下面的500将士在兰陵王的带领下更是越战越勇敢,结果北周的军队在这上下夹击之下溃败而归。兰陵王打仗自不在话下,问题是他打仗的时候为什么总戴着面具呢?这恐怕还是漂亮惹的祸。史书上说他貌柔心壮,白得像个美妇人。他的美貌不是历来崇尚的力量之美,而是非常女性化的美。这样征战沙场,自是怕别人瞧不起他。所以戴上个面目狰狞的面具(或说以铁甲遮面),就能起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可惜的是,历史上并没有他的画像流传下来,这倒也给了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   兰陵王貌美、勇猛、爱兵如子、私生活严谨,近乎完美。但他也有个缺点:贪财。在他家门口,行贿的人络绎不绝,这点是很遭人非议的。他的部下相愿曾经问他,你已经地位这么高,这么富有,你干嘛还要去贪财?兰陵王默不作声。相愿接着说,大概你是怕自己功高盖主,所以特意想要弄出点污点来吧。但你现在想往自己脸上抹黑,实在是没有用的。皇上要害你的话,这正好是个把柄。兰陵王流着泪跪下说,你说得对。相愿说你应该功成身退。兰陵王听取了他的建议,变得消极起来,打仗也没这么起劲了,生了病也不去治疗了,想把病搞大一点,可以早点退休。但是就这样还动作太慢,不久就招来了杀身之祸。   一次,皇帝召见兰陵王。皇帝关切地对他说,你作战的时候太勇猛,往往深入敌阵,很危险。兰陵王一时口误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事。听了这话皇帝就睡不着觉了,你和我还想分家不成?这不是要篡位夺权吗?一般人说错这话倒也未必会怎么样,但兰陵王是战将又有地位,皇帝是怎么也不能放过他的。于是皇帝就赐了毒酒送到他家。兰陵王拿到毒酒非常悲愤。他说我一生为国,现在干错了什么,老天要这样对我?原本为了自保,他连英雄都不做了,故意给自己身上抹黑,可是到头来还是难逃一死。诚如诗云,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兰陵王死时的年龄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估计是正当英年。   兰陵王英年早逝,北齐失去了军事支柱。四年后,北齐被北周所灭,北齐王室成员几乎全被屠杀。乱世的杀戮之中,人心如火海,兰陵王的美,如血中飘荡的一缕白梅香,令人肠断神伤。

有没有古代的公主嫁给太监

没有。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历朝历代的公主除了亡国公主外,没有哪个公主是会给人当小妾的,也正因为公主不可能当小妾,所以历史上有很多以帝女的身份挤走原配从而坐上正妻之位的公主们。 东汉皇帝要把公主嫁给窦玄,于是窦玄原先娶的妻子就成了“弃妻”。 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因为要娶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为妻,与结发妻子郗道茂离异,但多年后王献之弥留之际,仍对当年遗弃郗道茂的事愧疚不已。 北魏太武帝为了将自己的妹妹威武长公主下嫁给李盖,特意让李盖休掉自己的原配与氏。 北魏孝文帝将姐妹陈留长公主嫁给王肃,王肃的原配妻子谢氏不甘因此被休弃,特地写了首诗给王肃想要挽回,结果陈留长公主非常强硬地代自己的丈夫回应道:“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意思是有了布帛就该缝制新的衣服,怎么再顾得上去缝补旧衣服,让谢氏不要再有非份之想。 西魏文帝为了与蠕蠕公主“通好结婚”,令结发妻子文皇后乙弗氏“逊居别宫,出家为尼”,让出后位,后来更是干脆让乙弗氏自尽了。 北齐神武帝为了娶蠕蠕公主为妻,原配娄皇后也是“避正室处之”,主动让出了正室的位置。 武则天为了让太平公主下嫁武攸暨,特意杀了武攸暨的妻子。 既然有公主成功踢掉原配的例子,自然也有踢到铁板失败的例子。东汉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丧夫后想要再嫁给朝中大臣宋弘,于是刘秀便暗示宋弘休掉发妻,谁知宋弘却答道:“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明确表示不会抛弃自己的妻子,干脆利落地回绝了皇帝的提议。 由此可知,公主踢掉原配的事无论成功与否史书都会记载,并不会因为是“胜利者的史书”而漏记,所以哪怕是北齐后来那么风光的娄皇后,四个儿子都是皇帝,“胜利者的史书”照样记下了当年她被人夺去正妻之位的丢人事件。 相关史料: 《艺文类聚》: 后汉窦玄形貌绝异,天子以公主妻之。旧妻与玄书别曰:“弃妻斥女敬白窦生:卑贱鄙陋,不如贵人。妾日已远,彼日已亲。何所告诉,仰呼苍天。悲哉窦生!衣不厌新,人不厌故。悲不可忍,怨不自去。彼独何人,而居是处。” 《晋书·王献之列传》: 起家州主簿、秘书郎,转丞,以选尚新安公主。……未几,献之遇疾,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问其有何得失。对曰:“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献之前妻,郗昙女也。 《北史·外戚列传》: 李惠,中山人,思皇后之父也。父盖,少知名,历位殿中都官二尚书、左将军、南郡公。初,太武妹武威长公主,故凉王沮渠牧犍之妻。太武平凉州,颇以公主通密计之助,故宠遇差隆,诏盖尚焉。盖妻与氏以是出。后盖加侍中、驸马都尉、殿中都官尚书、右仆射。 《魏书·王肃列传》: 诏肃尚陈留长公主,本刘昶子妇彭城公主也,赐钱二十万、帛三千匹。 《北史·后妃列传上》: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时新都关中,务欲东讨,蠕蠕寇边,未遑北伐,故帝结婚以抚之。于是更纳悼后,命后逊居别宫,出家为尼。悼后犹怀猜忌,复徙后居秦州,依子秦州刺史武都王。帝虽限大计,恩好不忘,后密令养发,有追还之意。然事秘禁,外无知者。六年春,蠕蠕举国度河,前驱已过夏,颇有言虏为悼后之故兴比役。帝曰:“岂有百万之众为一女子举也?虽然,致此物论,朕亦何颜以见将帅邪!”乃遣中常侍曹宠赍手敕令后自尽。 《北史·后妃列传下》: 齐武明皇后娄氏,讳昭君……神武逼于蠕蠕,欲娶其女而未决。后曰:“国家大计,愿不疑也。”及蠕蠕公主至,后避正室处之,神武愧而拜谢焉。 《旧唐书·外戚列传》: 太平公主者,高宗少女也。以则天所生,特承恩宠。初,永隆年降驸马薛绍。绍,垂拱中被诬告与诸王连谋伏诛,则天私杀攸暨之妻以配主焉。 《资治通鉴》: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母亲(28)到底是谁(11)

兰陵王人生四大谜题 兰陵王的生母是谁

兰陵王人生四大谜题 兰陵王的生母是谁?

  兰陵王是北齐时代的将领,不仅是他的英俊的容貌,而且他战功显赫。关于他一生的传奇,至今有很多谜题未解,下面就跟随中国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兰陵王人生四大谜题。

  1.兰陵王的生母是谁?

  兰陵王高长恭,本名高肃,字孝瓘,是北齐文襄帝高澄的儿子。

  众所周知,按理说兰陵王是皇帝(高澄被追封为皇帝)的儿子,母亲是谁应该有详细的记载,但史料中偏偏就没有,来了一句“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难道是真的没有?编者觉得肯定不是,因为高澄有六个儿子,其他几个全都有详细的记载,唯独高长恭没有。

  难道他母亲身份低贱?我想也不是,高长恭五弟高延宗的母亲陈氏是一个歌妓,史书都如实记载,难道高长恭母亲的身份比歌妓还低?编者推测可能母亲的身份被刻意隐瞒了。高澄是个花花公子,与父亲的爱妾通奸,强暴弟媳妇,调戏官员的妻子,可谓劣迹斑斑,兰陵王的母亲应该就是受害者之一。

  在兰陵王墓所在地附近,流传着一种说法,兰陵王的母亲是尼姑,遭高澄强暴而生子,所以史官才不敢记载其姓氏。

  2.兰陵王在兄弟中排行第几?

  根据《北史》的记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但从河北磁县出俗的兰陵王墓志铭上却明确写着,“王讳肃,字长恭,世宗文襄皇帝之第三子也”。

  究竟哪个可信?兰陵王在兄弟之中到底是排行第三,还是第四呢?编者认为两个都可信,因为里面有一段玄机。

  在中国古代讲究“子凭母贵”,兰陵王的生母是位不能说的人物,而高长恭“三哥”高孝琬的生母确是高澄的正妻元氏。元氏是东魏孝静帝的姐姐,当时尚未改朝换代,换言之高孝琬是孝静帝的亲外甥,身份自然尊贵无比。高长恭与高孝琬同年出生,虽然月份大于高孝琬,但奈何母亲身份尴尬,所以在兄弟排行中,只能退一位。

  这种情况在北朝中并不少见。

  3.兰陵王死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兰陵王在邙山之战,亲冒矢石,大破北周军队。之后高长恭对后主高纬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从此后主就开始猜忌他了。但这里面有个问题,邙山之战发生在564年,此时在位的皇帝是武成帝高湛(高长恭的九叔),后主高纬还是个孩子,年方8岁,两人怎么可能有这么一番对话呢?

  即使他此时受到武成帝高湛的猜忌,那么为何要等到近9年后,才除掉他呢?显然《北史》上的一些说法并不可靠。不过高长恭被杀的真实原因,可能与邙山之战有关,因为在此战他显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但更令高纬担心的是,高长恭是皇位潜在的竞争对手。北齐皇帝的宫廷血案,几乎全是因为猜忌而引发的。

  4.兰陵王是否有直系后裔存活?

  两人是否有后代,他们后代是否能活过这段乱世呢

  根据史书的记载,高长恭的王妃是郑氏,此人应出自士族名门荥阳郑氏,但两人是否有后代,他们后代是否能活过这段乱世呢?因为北齐灭亡后,北周武帝将北齐皇室男性成员几乎全部杀死,兰陵王的后裔是否逃过这场劫难了呢?关于这个问题,以前一直算是谜团,但随着一件考古发现而解开。

  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龙门石窟的千佛洞发现了一件地藏、观音像龛,在像龛上发现题记文字。原来这件像龛是兰陵王的孙子高元简为母亲祈福建造的,从而证明兰陵王确有后裔存活下来。

相关参考

北齐朝兰陵王的母亲是谁?兰陵王生母的几种说法

导读:北齐王朝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儿子骁勇善战。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

兰陵王人生四大谜题 兰陵王的生母是谁

兰陵王人生四大谜题兰陵王的生母是谁?  兰陵王是北齐时代的将领,不仅是他的英俊的容貌,而且他战功显赫。关于他一生的传奇,至今有很多谜题未解,下面就跟随中国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兰陵王人生四大谜题。  1.兰

兰陵王的王妃是谁

兰陵王妃,顾名思义,当然是兰陵王的妻子,遍查历史,历史上的兰陵王只有一人,就是南北朝时的北齐大将高长恭。根据史书记载,高长恭正妃姓郑,应该就是兰陵王妃了。关于她的出身不太清楚,估计应该是朝中某位姓郑的

杨坚是谁的儿子?杨坚是兰陵王的儿子

杨坚是谁的儿子?杨坚是兰陵王的儿子?  在电视剧《兰陵王》中,兰陵王跟杨雪舞的儿子是杨坚。原因有三,第一,杨雪舞是天女,那她儿子是天子,第二,兰陵王死后,雪舞久居后周,其子应姓杨而不姓高,第三,史书上

杨坚是兰陵王的儿子

杨坚是谁的儿子,杨坚是兰陵王的儿子吗?兰陵王的热播使得一个人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这个人叫杨坚。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为什么和兰陵王扯上关系呢。因为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是耐人寻味的。  网友是这样推侧的

杨坚是兰陵王的儿子

杨坚是谁的儿子,杨坚是兰陵王的儿子吗?兰陵王的热播使得一个人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这个人叫杨坚。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为什么和兰陵王扯上关系呢。因为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是耐人寻味的。  网友是这样推侧的

揭秘北齐兰陵王的最后结局

兰陵王是谁?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儿子骁勇善战。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

兰陵王高长恭的妻子是谁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据说相貌柔美,为了在战场上能够威吓敌人,故戴面具上阵。也因此被列入十大美男子,但是关于他的生母与妻子的相关记载却少之又少,那么兰陵王的妻子

美男子兰陵王高长恭的生母可能是李祖娥?

兰陵王高长恭是一个绝世美男子,他的容貌秀丽到不得不用面具遮面放心别人不被他的面相所惑,轻视于他。这样一个美男子,想必他的母亲应该也是个美人,那么高长恭的生母究竟是谁?历史上的高长恭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上兰陵王有妻子吗,他的妻子是谁? 探秘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据说相貌柔美,为了在战场上能够威吓敌人,故戴面具上阵。也因此被列入十大美男子,但是关于他的生母与妻子的相关记载却少之又少,那么兰陵王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