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崇祯是不是误杀忠臣崇焕

Posted 皇帝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崇祯,崇祯是不是误杀忠臣崇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崇祯,崇祯是不是误杀忠臣崇焕

2、历史人物 一代忠臣怎变成引狼入室的“汉奸”

崇祯,崇祯是不是误杀忠臣崇焕

崇祯是不是误杀忠臣崇焕?

没啥大问题。

就是这个样子的 凡是都应该自身去了解一下 就是这个样子的

崇祯究竟是走错了哪一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先说崇祯时政治和军事概况,明朝开国以来政治黑暗,特务锦衣卫诏狱如人间地狱,治国方针残暴,无人道,皇帝随意剥夺他人性命,人人自危,政治制度血腥残暴带肉刑带诛灭9族,苛捐杂税不计其数,地主社会土地兼并严重,天灾贪官污吏随处可见,人数最多的农民阶层处在水深火热的压迫命运悲怜处境,崇祯虽勤勉办公有志向却昏庸无成绩,政治不行外交不行,军事外行,治国不行,识人用人不行,性格问题多疑,刚愎自用喜欢听好话对报鼠疫的官员以造谣罪欺君罪动摇军心罪处死,整个京城都是瘟疫(主要腺鼠疫和肺鼠疫)的天下崇祯居然一无所知,街上尸体无人掩埋,外城内城到处尸体腐臭,此时京城能有多少战斗力的武将和士兵也不知道,军事情况是明军包含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病号无数 拖欠军饷人心涣散战斗力低下。本来可以假装答应李自成的条件换时间,李自成乞封王时候还答应会帮明朝阻挡清军,但是在围城情况下仍然拒绝用这个换作时间,来换取吴三桂回京保卫时间,结果吴三桂最后被迫投降清军,前期凌迟处死了袁崇焕(袁崇焕不吃不喝昼夜兼程带9000人保卫京师取得前期胜利是多么难得可贵)使明朝加速灭亡,使明朝再也没有有作为的大将。最可笑的还用太监守城门,太监象征性的抵抗一下李自成就开城门投降,最后自己吊死还不承认自己有过错,还把所有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自己也不想清楚,为什么自己下圣旨为什么要经过明朝内阁特别是内阁首辅同意才能下发

明朝崇祯皇帝失败的主要原因?

先说崇祯时政治和军事概况,明朝开国以来政治黑暗,特务锦衣卫诏狱如人间地狱,治国方针残暴,无人道,皇帝随意剥夺他人性命,人人自危,政治制度血腥残暴带肉刑带诛灭9族,苛捐杂税不计其数,地主社会土地兼并严重,天灾贪官污吏随处可见,人数最多的农民阶层处在水深火热的压迫命运悲怜处境,崇祯虽勤勉办公有志向却昏庸无成绩,政治不行外交不行,军事外行,治国不行,识人用人不行,性格问题多疑,刚愎自用喜欢听好话对报鼠疫的官员以造谣罪欺君罪动摇军心罪处死,整个京城都是瘟疫(主要腺鼠疫和肺鼠疫)的天下崇祯居然一无所知,街上尸体无人掩埋,外城内城到处尸体腐臭,此时京城能有多少战斗力的武将和士兵也不知道,军事情况是明军包含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病号无数 拖欠军饷人心涣散战斗力低下。本来可以假装答应李自成的条件换时间,李自成乞封王时候还答应会帮明朝阻挡清军,但是在围城情况下仍然拒绝用这个换作时间,来换取吴三桂回京保卫时间,结果吴三桂最后被迫投降清军,前期凌迟处死了袁崇焕(袁崇焕不吃不喝昼夜兼程带9000人保卫京师取得前期胜利是多么难得可贵)使明朝加速灭亡,使明朝再也没有有作为的大将。最可笑的还用太监守城门,太监象征性的抵抗一下李自成就开城门投降,最后自己吊死还不承认自己有过错,还把所有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自己也不想清楚,为什么自己下圣旨为什么要经过明朝内阁特别是内阁首辅同意才能下发

崇祯帝为什么吊死 崇祯的悲哀

先说崇祯时政治和军事概况,明朝开国以来政治黑暗,特务锦衣卫诏狱如人间地狱,治国方针残暴,无人道,皇帝随意剥夺他人性命,人人自危,政治制度血腥残暴带肉刑带诛灭9族,苛捐杂税不计其数,地主社会土地兼并严重,天灾贪官污吏随处可见,人数最多的农民阶层处在水深火热的压迫命运悲怜处境,崇祯虽勤勉办公有志向却昏庸无成绩,政治不行外交不行,军事外行,治国不行,识人用人不行,性格问题多疑,刚愎自用喜欢听好话对报鼠疫的官员以造谣罪欺君罪动摇军心罪处死,整个京城都是瘟疫(主要腺鼠疫和肺鼠疫)的天下崇祯居然一无所知,街上尸体无人掩埋,外城内城到处尸体腐臭,此时京城能有多少战斗力的武将和士兵也不知道,军事情况是明军包含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病号无数 拖欠军饷人心涣散战斗力低下。本来可以假装答应李自成的条件换时间,李自成乞封王时候还答应会帮明朝阻挡清军,但是在围城情况下仍然拒绝用这个换作时间,来换取吴三桂回京保卫时间,结果吴三桂最后被迫投降清军,前期凌迟处死了袁崇焕(袁崇焕不吃不喝昼夜兼程带9000人保卫京师取得前期胜利是多么难得可贵)使明朝加速灭亡,使明朝再也没有有作为的大将。最可笑的还用太监守城门,太监象征性的抵抗一下李自成就开城门投降,最后自己吊死还不承认自己有过错,还把所有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自己也不想清楚,为什么自己下圣旨为什么要经过明朝内阁特别是内阁首辅同意才能下发

崇祯皇帝上吊的煤山在什么地方?

煤山就是现在的北京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地处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占地32.3公顷,原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景山高耸峻拔,树木蓊郁,风光壮丽,为北京城内登高远眺,观览全城景致的最佳之处。 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该处是个小山丘,名"青山"。据传明代兴建紫禁城时,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称。

扩展资料:

大明朝有两位勤政的皇帝,一位是朱元璋,另一位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帝即位之初,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给当时黑暗的政坛带来了些许新鲜空气,而后启用大批贤能,希望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可后来他大肆杀戮,大明江山在他手上灭亡了。

大明朝,是汉族人在中华大地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它的建立,使中华大地的汉族人民摆脱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又一次赢得了民族独立;它的灭亡,又让汉族人民成为满洲贵族奴役压迫的对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舞台。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上吊自杀?

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是因为李自成已经攻占了北京城,明朝军队完全丧失了战斗能力。

崇祯皇帝朱由检,1627年登基继承皇位,改国号为崇祯。崇祯皇帝继位以后铲除宦官魏忠贤,勤于朝政,生活节俭,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但是崇祯皇帝生性多疑,而且继位的时候大明王朝已经在灭亡的边缘,崇祯皇帝有心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大明朝已经危在旦夕。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多次爆发了农民起义,同时还有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后金政权虎视眈眈。

一直到1644年,李自成率兵攻打进了北京城,而且明朝军队在与李自成对战士屡战屡败完全丧失了战斗的能力,崇祯皇帝感觉自己无力挽救已经濒临灭亡的大明朝。

1643年十八日晚,崇祯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此。

说完这句话后崇祯皇帝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

扩展资料:

1644年李自成兵临城下,当时崇祯皇帝面对即将成为阶下囚的危局,他连下了六道罪己诏,接下来,他疯狂地逼迫自己的老婆周皇后自杀,周皇后自杀后,他兴奋地大叫一声死得好。

接下来,他挥剑首先刺死了6岁的女儿昭仁公主,接着挥剑砍掉了长平公主的一只胳臂,然后他手提宝剑,一路砍杀嫔妃宫娥,一路奔向煤山,上吊自杀去了。

长平公主醒来的时候,她浑身是血,已经看不出她就是尊贵的明朝公主了。当时的李自成叹息一声道:虎毒不食子,崇祯竟然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放过。

言毕命军医给长平公主裹伤,并将其搀扶到下面去休息。李自成对崇祯的太子朱慈烺也没有被杀,朱慈烺反倒告诉李自成:大明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错用庸臣所至,那帮上殿求官的奸臣,您替我杀了他们。

李自成命人将崇祯从歪脖树上卸下来,花十两银子,买来了一口柳木棺,然后将崇祯的尸体,抬到了东华门,将其放到了棺材中,装殓了起来。

虽然李自成的大顺军,并没有阻止前朝的旧臣,崇祯的亲戚前来吊唁,可是到崇祯的棺材前面烧纸钱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朱慈烺,另外一个就是断了一条胳臂的长平公主。李自成不了解崇祯,而崇祯亦看错了李自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崇祯皇帝

历史对崇祯皇帝的真实评价是什么?

死要面子的崇祯皇帝

公元1627年,玩了一辈子木匠活的熹宗在临去见太祖的前几日,将他的五弟信王由检叫到跟前说:“来,五弟当为尧舜也。”他将一个内困外患的国家,而且还是阉党把持着的朝政的恐怖局面交给了他十七岁的弟弟。 这就是后世称为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为他的朝政和国家奋力挣扎了十几年的明崇祯皇帝。 崇祯是一个优点与缺点都突出的人 崇祯对朝务的勤勉和生活上的简朴在中国几千年皇帝史上都是罕见的。 把史书里对他评价综合一下就是:“他在位十七年,一直勤政理事,鸡鸣就起床以至夜晚都不睡觉,往往焦劳成疾。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宫里从来没有宴乐之事。” 再顺便举史书上所载的三件小事: 崇祯曾把宫中万历时所储藏的上等辽参在集市上买掉,换回数万两银子聊补国用。 某日思宗听讲官给他讲书时,所穿内衣袖子已破损,留在外面很不雅观,不时的把它塞进去遮掩。 崇祯十五年七月初九因为“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遭到了内阁辅臣的批抨。崇祯感激而又羞愧,特亲 笔写了手敕,对辅臣进行褒奖,对自己进行了虚心的批抨。 但崇祯性格上的缺点也是强烈和极端的,“刚愎自用,急躁多疑”。 崇祯期间内阁辅臣走马灯似的换了五十个,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一直未形成一个稳定的内阁.所杀大臣不计其数,仅总督就有七人,巡抚十一人。 我认为他还有一个重大性格缺陷,就是极度过于自尊,也就是死要面子。这从三件事就能看出来。这三件事是“南迁”,“与后金议和”,“冤杀袁崇焕”,三件个个都是能置他于死地的重要事件。 1.南迁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明总兵唐通以居庸关降,李自成的农民直接对京城形成包围之势,崇祯明白大势已去,遂谋划南迁。本来南迁之事,直接关系到皇帝本人生命是否能存活,这种事情,只要皇帝一人拍案定夺就可以实行,纵使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也无所谓。但崇祯死要面子,认为南迁就是逃跑,置祖宗宗庙,江山社稷于不顾,恐遭后世耻笑。过于自矜,非要召集群臣商议此事,他的意思希望大臣合力恳请他南迁,他在力辞几次,最后不得不接受群臣好意,体面地写开京城。可这层意思他又不能直接说,那当然大家不明白啦。群臣还以为皇上真的是让他们讨论留京与南迁那种战略好呢,结果就有不少人提出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认为不可南迁。三月初四崇祯最后一次提到“南迁”,仍然有些大臣建议固守京师,还说出,让太子监国南京,崇祯无奈在被逼出了一句慷慨之言“国君死社稷”,然后他紧跟着快忍不住哭似地又说了一句:“朕想往哪里去!”。 三月十七日早朝,崇祯懒得再说任何的废话,北京在李自成猛攻下眼见守不住了,他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君臣相对而泣,束手无策。看着哭天抹泪的诸臣,这时想跑也来不及了,只是用手指在桌案上写下“文臣个个可杀”,让身边的司礼太监看了看,随手抹去。这明显是针对文臣阻他南迁而有感而发的。崇祯没有南迁,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明末政局中的明朝、农民军和后金三股势力制约相持局面过早崩溃,本来明最基本的是可以划江而治。由于崇祯(包括太子)这个神经中枢自我毁坏,余下力量分散,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南明朝廷很快灭亡。 2.与后金议和 因为南宋的岳飞与秦烩事件,导致以后的朝代若与蛮帮议和,“皆背认为卖国”。 到了崇祯十四年年底,洪承孤军困守松山,松山,锦州形式日益吃紧,正月初一,他接受了兵部尚书陈新甲之建议,与后金秘密接触、私下议和,然此事不慎外泄,外廷一时间舆论大哗,所谓“言者皆云,堂堂天朝,何至讲款?”面对如此“朝议”,视面子如生命的崇祯为了表明清白,将一切责任推到陈新甲身上,指责他秘密议和,冤杀了陈新甲。本来己和皇太极达成的友如停战协议就此不了了之。这样一来遂丧失了结束两线作战的机会。以后一直在攘外与安内两手作战,疲于奔命。 3.冤杀袁崇焕 崇祯杀袁崇焕使后世人衍最为迷惑不解的一个如此精励图志的皇帝却自毁长城,大家只好尽力翻找袁崇焕的所有过失和错误来解释这个问题,犹未能令人彻底信服。甚至于还有人从崇祯的心理是否有问题来考虑。我想从崇祯爱面子方面来解释一下。 1.计五年,全辽可复 2.诛杀毛文龙3.彻底摧毁东林党4.与后金议和 擅自诛杀大帅毛文毛,让崇祯的权威与面子何处放?崇祯授袁崇焕于尚方宝剑,也只是让他在紧急时刻能够自作主张,先斩后奏。但诛杀毛文龙,袁在出京前就已在谋划了,处死一个如此重要的人物居然是在一直瞒上皇上偷偷进行。 崇祯最忌恨党争,手握重兵的总督居然与东林党有些暖味,让崇祯面子何处放? 私下与后金议和,让崇祯面子何处放? 一开始崇祯默许同意,但后来因为朝臣哗然反对,崇祯就禁止他不许议和,但袁为了能有时间修筑边防,就仍于皇太极私下秘密来往书信,以求得宝贵时间。殊不知,此乃皇太极一计也,在围困北京时,皇太极将这些书信突然公布与众,以至袁崇焕于死地。 袁崇焕无罪被杀,对于明朝整个军队士气打击非常沉重。从那时开始,明朝才有整个部队向满清投降的事。袁崇焕既忠且能,可惜生不逢时,最后还落得一个凌迟。经历过袁崇焕的凌迟,以为无论谁投降满清都是可以理解的,想想以袁崇焕如此忠心耿耿,尚且是这样下场,何况其他人。 崇祯在农民军攻城时,他望眼欲穿的吴三桂走了半个多月还没有从宁远赶来,在他上吊前的那一时刻,他是否想起了当年袁崇焕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来救他的事呢 ... 崇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置整个国家利益于不顾,置自己的江山与性命不顾。前有宋襄公,后有崇祯帝啊! 崇祯如此一个爱民勤政,自强的人却因为自身许多严重的缺点而落得个亡国下场,实是令人叹息。

崇祯皇帝前面是什么皇帝?

崇祯帝上一位皇帝是天启皇帝朱由校。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校在客氏、魏忠贤等人的陪同下,到西苑游船戏耍。在桥北浅水处大船上饮酒。又与王体乾、魏忠贤及两名亲信小太监去深水处泛小舟荡漾,却被一阵狂风刮翻了小船,不小心跌入水中,差点被淹死。

虽被人救起,经过这次惊吓,却落下了病根,多方医治无效,身体每况愈下。尚书霍维华进献一种“仙药”,名叫灵露饮,说服后能立竿见影,健身长寿。朱由校依言饮用,果然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饮用几个月后,竟得了臌胀病,逐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

八月,朱由校在乾清宫召见内阁大臣、科道诸臣,下招说魏忠贤、王体乾对皇帝忠心耿耿可以用来商议国家大事。并且封魏忠贤的侄字魏良栋为东安侯。

朱由校预感到自己来日不多,便召五弟信王朱由检入卧室,说:“来,吾弟当为尧舜。”命他继位,次日,召见内阁大臣黄立极,说:“昨天召见了信王,朕心甚悦,身体觉得稍微好些了。”

八月十一日,朱由校驾崩于乾清宫。信王朱由检随即(八月二十四日)登基,年号崇祯。同年十月,上尊谥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于十三陵之德陵。

扩展资料:

朱由校在位期间,魏忠贤与客氏专权,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企图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魏忠贤阉党对东林党人的迫害不断激起民变。

其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主要忧患来自辽东后金对明朝的威胁。朱由校即位后罢免有胆知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为稳定辽东,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根据辽东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方布置策。而掌握辽东实际兵权的巡抚王化贞,却不顾当时敌强我弱、容易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力主分兵把守,全面进攻。在阉党策划下,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被杀,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药”身亡,终年23岁。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由校

崇祯(30)忠臣(5)

历史人物 一代忠臣怎变成引狼入室的“汉奸”

 袁崇焕:一代忠臣怎变成引狼入室的“汉奸”?

  崇祯下旨,将袁崇焕“依律磔之”,其妻子和袁崇焕的兄弟一起,流放两千里以外。那场“大快人心”的凌迟就这样不可阻挡地发生了。当袁崇焕在刽子手冷漠无情地数刀数的声音和周围看客们兴奋的斥骂声中承受临死前的煎熬时,注定了大明帝国只有毁灭才是最终的结局。

  在崇祯时代担任政府高级官员,尤其是那种独当一面的高级官员,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崇祯朝非正常死亡的高级官员,远远多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代,如熊廷弼、王化贞、杨镐,他们要么死于当权者制造的冤狱,要么死于崇祯的一纸诏书,要么死于事败后的畏罪自杀。但是,与一代名将袁崇焕之死—凌迟而死相比,他们的死已经算得上非常体面、非常人性化了。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北京城一派肃杀,凌迟袁崇焕的消息早就不胫而走。多次遭受后金军队骚扰的北京吏民无不欢呼雀跃,在他们看来,袁崇焕这个引狼入室的汉奸终于要遭到应有的惩罚了——袁崇焕是以勾结后金、阴谋叛逆的罪名被捕的。

  《明季北略》中记载了袁崇焕受凌迟的细节:袁崇焕被凌迟到“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另一说广西藤县,可能因为生得黑瘦矮小,崇祯曾亲切地称他“袁蛮子”。像明朝的大多数官员一样,袁崇焕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他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同年被授福建邵武知县。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发表七大恨宣布与明朝誓不两立,它像一座城市的地标,乃晚明的标志性事件:对袁崇焕来讲,意味着这位固执自负的南方人,即便身处远离辽东数千公里外的福建做地方官,却依然在处理钱粮与诉讼之余对辽东边事无限关注。《明史》称袁崇焕“为人慷慨富胆略,好谈兵……以边才自许”。后由于御史侯恂的举荐,知县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兵部职方主事。

  史书中记载了两件关于袁崇焕的轶事:其一,天启二年,刚被提拔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恰好遇到广宁战役中明军大败,朝廷商议派人守卫山海关。袁崇焕得知此事后,单骑前往山海关明察暗访,由于没给兵部首长请假,部里竟然不知道这位主事去了哪里,家里人当然也不知道。过了段时间,袁主事回来向首长表示:给我军马钱粮,我足以守卫此关。其二,努尔哈赤去世时,身为宁远前线最高指挥官的袁崇焕不经朝廷授权,就自作主张派人前往吊唁,虽然究其实质,乃是想借吊唁之机刺探敌情,但后金毕竟是大明多年来的强硬敌对者,没有朝廷命令而擅自与之互通往来,乃大忌。

  由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袁崇焕是一个优秀的实干家,一个行动主义者。富于理想和激情,却往往为了理想而置游戏规则于不顾;作为体制内的高级官员,他喜欢独行专断,机杼自出,凭借他的才华和一腔报国激情,他也的确干出了一番成效。但他不明白一个事实:他是个刚愎自用的人,而恰好他的主子崇祯也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两个刚愎自用的人成为上下级,当外在形势紧张之时,他们或许可能有合作蜜月,但互相猜忌一定会随着时日的流逝而潜滋暗长,而这种潜滋暗长的猜忌注定有一天会酿出一场不可避免的大悲剧。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经过几十天的长途跋涉,袁崇焕从家乡来到了熟悉的北京城,崇祯立即在平台召见。然而,此次平台召问,再次暴露了袁崇焕的性格弱点,他不假思索的豪言壮语,成为日后遭受极刑的诱因之一。崇祯礼貌地和袁崇焕略事寒暄之后,就迫不及待地问袁崇焕:“建部(后金)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沦陷,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袁崇焕回答:“所有方略已另写奏本。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于万里之外,倘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全辽可复。”

  这肯定是第一个在崇祯面前为平定辽东定下日期的能吏。一听说只要五年时间就能化解辽东大麻烦,被汹汹天下搞得焦头烂额的崇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旁陪同接见的内阁重臣们也莫不欢欣鼓舞。然而,也有人对袁崇焕的五年计划表示怀疑,此人就是兵科给事中许誉卿。他趁崇祯接见中途回后宫休息的间歇,悄悄问袁崇焕有何方案,然而袁崇焕的回答大出许誉卿的意料,“聊慰圣心耳”!许誉卿闻言大惊,提醒袁崇焕:“皇上英明至极,你岂可浪对?到时按期责功,你怎么办?”

  当崇祯再次回到平台时,袁崇焕立即对五年计划提出了相当的条件:第一要户部保证钱粮;第二要兵部保证武器;第三要吏、兵二部保证给他用人上的主动权。对这些近乎苛刻的条件,崇祯一一应允,并赐给他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而正是这把令人望而生畏的尚方宝剑,后来断送了袁崇焕的性命,也在某种意义上断送了大明的江山。

  曾亲历过甲申之变的明季文人张岱对这次平台召问和袁崇焕本人的悲剧性格作了深入的剖析:“袁崇焕短小精干,形如小猱,而性格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着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张岱的评价略显刻薄,却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知识分子出身的袁崇焕尽管久在沙场,过着铁马甲衣的行伍生活,但仍然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夸夸其谈、好为大言的特性。这样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无可置疑,对所负责任也竭尽全力,但却无法掩盖一个铁定的事实:他们往往有志大才疏的嫌疑。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的忠心与赤诚能够挽狂澜于既倒,却不知道大厦将倾时已是独木难支。更何况,手捧尚方宝剑,在崇祯热切的期望里远赴辽东的袁崇焕面对的是一个极其麻烦的烂摊子。

  首先是钱粮。尽管衮衮诸公都清楚要想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草的浅显道理,但守卫辽东的将士却长年领不到军饷。因此,几乎横贯了晚明军史的主线就是缺饷的士兵不断哗变、逃亡。就在袁崇焕赶往辽东之时,辽东最高行政首长毕自肃和总兵朱梅等人被缺饷四个月的士兵抓住后打得血流满面,毕自肃获释后,愤而上吊自杀。袁崇焕到任后,朝廷的确给辽东拨发了部分军饷,但与巨大的开支相比,仍属杯水车薪。袁崇焕不得已向崇祯上书,要求崇祯能把内帑用于辽事,否则兵变还会不断发生。而崇祯最恨大臣们提议动用他的私房钱,哪怕这私房钱是用来保卫他们朱家的江山和朱家的性命。

  所以,可以想象,袁崇焕的提议根本不可能被崇祯采纳,反而还会在崇祯心里投下第一道不满的阴影。

  其次是坐大于皮岛的毛文龙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处理毛文龙问题的轻率与专断,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袁崇焕的悲剧命运。

  皮岛又称椴岛、东江,是位于渤海中的一座长15里、宽10里的岛屿,与鸭绿江口的獐子岛和鹿岛遥相呼应,呈三足鼎立之势。由于皮岛地处当时的后金、朝鲜和明朝的辽东、山东登州、莱州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毛文龙原是杭州的一个无业游民,30岁时经其舅父推荐给辽东巡抚王化贞,很快脱颖而出,一直升到副总兵。此后,他率军进驻皮岛,利用该岛的交通要枢条件,召集流民,通商开发,几年间就使该岛遂“称雄镇”。皮岛地处后金海上咽喉之地,当明军在辽东的几座重镇相继失守后,皮岛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

  应当说,毛文龙尽管有过杀良冒功的行径,但他治理的皮岛对后金仍是极大的牵制,朝廷包括对政事一向不感兴趣的天启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不仅把他提升为总兵,还多次派人前往慰问。对毛文龙的作用,翰林院编修姜曰广认为:“建州之有东江,犹人身之有蚤虱也。撮之则无处著手,听之则吮肤而不宁……使无东江,则彼得用辽人耕辽土矣。”也就是说,毛文龙像叮附在后金身上的一只跳蚤,虽然不至于使后金为此丧命,却可以不断地骚扰它,使它不得安宁。

  但坐镇一方的时间稍长,这只跳蚤就变得不那么容易控制了,朝廷上下开始对毛文龙由腹诽到口诛笔伐,而毛文龙也的确由于久镇一方而变得骄横不法:

  其一,他几乎把皮岛的驻军变成了毛家军—军中担任要职的,大多是他的子侄或义子,将领全部姓毛;

  其二,他虚报兵额20万,其实不到5万,其他十几万人的军饷,大多落入他的私囊;

  其三,他利用皮岛地处海上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向来往商船征税,而这并没得到朝廷的授权。

  袁崇焕对毛文龙的这些不法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这位有道德洁癖的忠臣在还没有正式接触毛文龙之前,就已经定下了应对之策。还在京城期间,阁臣钱龙锡问及如何处理和毛文龙的关系,袁崇焕脱口而出:“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不难看出,驱使他这样做的并不是个人私利,而是个人的道德好恶。他看不惯毛文龙的骄横不法,更看不惯毛文龙对朝廷诏命的阳奉阴违。但无论如何,毛文龙罪不致死,更何况,大敌当前,毛文龙也算是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如此草率地加以杀戮,袁崇焕何其失策。

  果然,袁崇焕到任后,和毛文龙关系极为紧张。他首先派官员到皮岛对毛文龙的经济进行审计,接着又宣布海禁,不许商船径直开往皮岛。这第二招颇为毒辣,其直接后果就是使毛文龙原本十分丰厚的税收从此颗粒无收。毛文龙当然不愿就此服输,他多次上书崇祯,但崇祯态度含糊,不肯表态。奏章中,毛文龙悲愤地说:“诸臣独计除臣,不计除奴,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以后发生的一系列变故证明,毛文龙这一介武夫的激愤之语并非虚妄之词,只是那时的变故,不仅毛文龙看不到,袁崇焕也看不到了。

  袁崇焕上任伊始,首先对付的竟然是自己人毛文龙,这是很令人惊讶的事情,隐约透露出这位以忠勇自诩的高级将领,大概也信奉“攘外必先安内”的信条。毛文龙不愿服输,袁崇焕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不可用”,既然不可用,那么就要杀之。

  对付毛文龙一事,充分体现了袁崇焕的智谋,可惜,这智谋对付的不是虎视眈眈的后金,而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袁崇焕一面对毛文龙动了杀机,一面为了麻痹他,主动给他送上一大批军饷。紧接着,袁崇焕以阅兵为名,于崇祯二年六月深入皮岛。对此,毛文龙全然不备。当毛文龙手下的将领前来参见袁崇焕时,袁当即煽动—我在宁远前线的官兵,军饷比你们高,都还吃不饱,你们在海上更加劳苦,军饷却更低,还要靠它养家糊口,我对此感到心酸。你们受我一拜吧。毛文龙手下将领对袁崇焕的一席话,既有几分感动,又有几分畏惧,古人所谓恩威并施,大抵如此。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袁崇焕当众宣布毛文龙有十二大罪,然而真正沾得上边的不过两三条而已,其他大多是捕风捉影的罗织之词。更何况,真正要处死一个高级将领,只要有一条坐实的大罪就行了。过多的罪名反而暴露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罗织者生怕罪名不够充足,理由不够充分。

  毛文龙当天即在帐前遭斩首,死在他苦心经营了10年的皮岛上。毛的部众被袁崇焕整编,毛家军从此不复存在。

  虽然此前崇祯赐予了袁崇焕可以便宜行事的尚方宝剑,但袁崇焕竟然在不作任何汇报的情况下,擅自处死一名朝廷和崇祯均认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高级官员,这不仅是简单的越权,简直就是擅作威福的草菅“官”命。

  然而,崇祯也有他的苦衷:他刚把辽事全盘托付给袁崇焕,把袁崇焕确定为力挽狂澜的不二人选,袁崇焕本人也立下了五年平辽的军令状,那么,追究处死毛文龙之罪,不但毛文龙已死而无济于事,反而有可能影响五年平辽大计。也就是说,当崇祯迫不得已下诏对袁崇焕的行为表示赞许时,这位君主的内心有一条基本的底线,那就是袁崇焕必须兑现五年平辽的诺言。

  如此一来,袁崇焕相当于把自己推上了绝路。

  当袁崇焕处心积虑地解决他认为尾大不掉的毛文龙时,后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安抚了漠南蒙古之后,皇太极亲率10万大军,绕开袁崇焕重兵防守的宁远和锦州,从辽西经蒙古地面,由蓟门一带明军防守的薄弱地带入侵。当皇太极的大军越过喜峰口长城,兵临距北京只有二三百里的遵化城下时,袁崇焕才如梦初醒,急忙亲率主力进入山海关增援。这时的北京早已人心惶惶,崇祯二年十一月初四,也就是袁崇焕星夜驰往关内的前一天,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为免北京被围的困境,在遵化与皇太极激战,不幸战败而全军覆没。次日,也就是袁崇焕大惊之余入关那天,遵化守军崩溃,巡抚王元雅自杀,副总兵朱来同等人弃城逃跑,总兵朱国彦与夫人一同自杀。朱国彦自杀前,把临阵脱逃将领的名字一一书写在案。

  几个月前,袁崇焕在平台召问时,信誓旦旦地向崇祯表示五年平辽,刚愎而又多疑的崇祯正是看在这一点上,才对袁崇焕冒失诛杀毛文龙不加计较,而今,不但平辽成泡影,后金大军竟然兵临城下,崇祯气恼之余,还多了一种被欺骗的愤怒。崇祯一面起用孙承宗守卫京师,一面下令调外地军队勤王。事已至此,如果袁崇焕能够及时打退皇太极,估计崇祯虽然仍会对他心怀不满,但肯定不至于被撤职,更不至于被下狱。可怕的是,袁崇焕一不小心又犯了个错误—导致他犯这个错误的,不是能力,而是他的忠心。

  当时,京城已有谣言,说皇太极此次入侵,是袁崇焕已暗中降了后金。袁崇焕从关外星夜赶往京城,本应在京城以外的通州地面和后金军队决战,但他怕北京有所闪失,就径直率大军直抵京师门外,并要求军队入城。手握重兵的大将要求深入京城,多疑的崇祯哪里信得过?在袁崇焕而言,他以为自己是十足的忠诚,是在为君王考虑;而在崇祯和朝廷大臣而言,袁崇焕不在城外退敌,却想率军入城,谁能保证他真的和后金没有丝毫瓜葛?再者,由于不少皇亲国戚和太监都在城外修有别墅,这些别墅大多遭到后金军队的洗劫和焚毁,皇亲国戚和太监们没法找后金讨说法,于是都迁怒于袁崇焕。

  这时,皇太极仅仅套用了《三国演义》中并不高明的离间之计,就使得袁崇焕从封疆大吏一落而为阶下之囚。与其说这是皇太极的高明,倒不如说是崇祯对袁崇焕的所谓信任原本就是镜花水月。

  崇祯没有立即对袁崇焕动手,倒不是他相信袁崇焕,而是后金军队还在北京城外。崇祯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袁崇焕此时也深知自己处境不妙,因此,他极力向崇祯和其他大臣渲染后金如何强大,如何势不可当。他甚至向其他大臣说,满洲人此来是想做皇帝,已选定在某天准备登基了。袁崇焕之所以如是说,并不是他惧怕后金军队,而是希望借强大的后金胁迫朝臣们向崇祯提出与后金议和,争取缓冲时间以备战。然而,已经对袁崇焕和后金有密约半信半疑的崇祯只是顾左右而言他。

  深究君王与大臣的关系,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其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妙。他们之间也是一场博弈,只是这场博弈往往被喷上忠诚和贤明之类的油彩。尽管崇祯已对袁崇焕心生恶念,但他在平台召见时仍然做出和蔼可亲的样子,还把自己的貂皮大衣脱下来,亲自给袁崇焕披上。中国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细节就是,主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给臣子披上,而臣子此时除了感恩戴德,就是暗暗下定决心,要为主子流尽生命中的最后一滴血。

  仅仅过了几天,当崇祯安排好接替袁崇焕的人选之后,这位和蔼可亲的人君一下子变得声色俱厉:十二月初一,袁崇焕被召进宫,依然是在前两次召见的平台前,暴怒的崇祯下令将袁崇焕拿下。

  接下来,崇祯下旨,将袁崇焕“依律磔之”,其妻子和袁崇焕的兄弟一起,流放两千里以外。那场“大快人心”的凌迟就这样不可阻挡地发生了。当袁崇焕在刽子手冷漠无情地数刀数的声音和周围看客们兴奋的斥骂声中承受临死前的煎熬时,注定了大明帝国只有毁灭才是最终的结局。

 

  本文原载于《百家讲坛》2010年第7期(红版),原题为“袁崇焕:一片忠心奈何‘被汉奸’”

相关参考

崇祯刚愎自用,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皮肉已尽,叫声不绝,身死国灭

上一篇文章我们说到袁崇焕不是死于反间计,而是死于“己巳之变”。袁崇焕的死真的是一个惨!凌迟至死,凌迟是古代最重的一种刑罚,只有行为及其恶劣的人才会被判凌迟处死的刑罚。袁崇焕在死之前共被割了3543刀,

袁崇焕遭崇祯三问不答是理亏还是绝望

熟悉晚明史的朋友知道,崇祯与袁崇焕的反目,发生在后金军偷袭、京城被围。而后,袁崇焕驰援解围。结果,救驾者不仅没有立功,反而被新账旧账一起算。崇祯皇帝以议饷之名召见袁崇焕入城,实施诱捕。拿住袁崇焕的崇祯

为什么崇祯杀袁崇焕自毁长城

崇祯皇帝杀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这话应该这样说才通顺.皇太极在事业发展过程中,有一件事很值得大书一番,这就是巧设反间计,除掉袁崇焕。事情要从源头说起。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

崇祯皇帝为什么杀袁崇焕

在袁崇焕死后一百多年,乾隆皇帝在看历史书时发现,原来袁崇焕是死于反间计,于是人们以后在说到袁崇焕的死因时,自然只能是因为反间计了。在乾隆皇帝发现这个千古冤案前;整个中国,也没有几个人知道,袁崇焕之死竟

杀袁崇焕是崇祯做的最大的错事吗

袁崇焕的事迹、评论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时期历史记载十分混乱,主要争议的集中点是袁崇焕杀死毛文龙之过及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袁崇焕因为行事作风的问

崇祯为什么要杀死袁崇焕

反间计这个故事最初就是清军入关以后给皇太极写实录的时候编出来的,仔细看看就知道这个是《三国演义》中的蒋干盗书之明朝版。《三国演义》那是清朝初级高级将领的标准兵书,人手一本(在明朝充其量也就是小说毕竟人

崇祯为什么会灭亡,他错杀魏忠贤、袁崇焕和陈新甲是一个主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他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在他的执政生涯里,不贪图享乐,不近声色。每天殚精竭虑,想把江山治理好。可是,到了最后,他还是成了亡国之君,自缢煤山。他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我们可以

郑�为什么被崇祯帝凌迟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著名大将,也是女真族入侵中原的阻碍。在其镇守辽东之时,清军始终不能破关以入。后来皇太极使用反间计,让崇祯帝误以为袁崇焕私下里与清朝有勾结,于是诏回朝,定罪处以凌迟极刑。  除了袁崇

朕要重重赏赐你

明末将领当中,袁崇焕的下场最惨,他没能像卢象升、孙传庭那样战死沙场,而是被皇帝凌迟处死。虽然崇祯疑心较重,但他并不是傻,更不会无缘无故杀掉可用之才,如此等同于自断手臂。处死袁崇焕之前,崇祯给他定了两个

崇祯帝杀了此人,明朝再无边防大将可用

关于袁崇焕的几点历史疑问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南璩袁崇焕之于明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史》中评价袁死后“边事益无人,明亡徵决矣”。袁也因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引起后世的贬褒不一,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