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7已经是大结局为什么还有8和9

Posted 历史

篇首语: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7已经是大结局为什么还有8和9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7已经是大结局为什么还有8和9

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后记中当年明月说的那句话叫什么

几年来,我每天都写,没有一天敢于疏忽,不惹事,不闹事,即使所谓盛名之下,我也从未懈怠,有人让我写文章推荐商品,推荐什么就送什么,还有的希望我做点广告,费用可以到六位数,顺手就挣。

  我没有理会。因为我不是商人。   出版商亲自算给我听,由于我坚持把未出版部分免费发表,因此每年带来的版税损失,可以达到七位数,这还不包括盗版,以及各种未经许可的文本。   我依然坚持,因为我相信,这是个自由的时代,每个人有看与不看的自由,也有买和不买的自由,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强迫。   这是我的处世原则,我始终坚持,或许很多人认为这么干很吃亏,但结果,相信你已经看到。   好的,还有历史,既然写了历史,还要说说对历史的看法。   就剩几句了,虚的就算了,来点实在的吧。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顺便说下,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管这种人,叫做圣人。   以上的话,能看懂的,就看懂了,没看懂的,就当是说疯话。

明朝那些事儿第七部 作品梗概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家当年明月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共7册。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以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1979年出生在宜昌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原是顺德海关公务员。以《明朝那些事儿》成名于互联网,受到读者的热捧。当年明月堪称草根讲史的集大成者,大家的认可印证了当年明月的那句话:“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网络红人原被领导认为“很一般”,成名后获重用借调北京,现为中国海关总署缉私警察。2009年4月7日,作为全集结束本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七册,已经完稿出版。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当年明月以575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8位,引发广泛关注。

《明朝那些事儿》共几部,分别叫什么名?

第一部《洪武大帝》(后又名《朱元璋卷》)

   第1部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   后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第2部第二部《万国来朝》   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筑《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第三部《妖孽宫廷》 第3部   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    第4部第四部《粉饰太平》   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第5部第五部《帝国飘摇》   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第六部《日落西山》    第6部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大结局   第七部《大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序(一)   轻松读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序   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有一句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就多少表现了人们面对久远的历史和浩瀚史籍时往往会出现的迷茫。   其实,“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这句话,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说史或写史的人如何说或写;二是听史或读史的人如何听或读。自司马迁的《史记》以来有所谓“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它们是“正史”,一般说是代表官方意志的,写法有一定的体例;还有各种各样的私人修史,野史、稗乘、笔记,它们思想的表达相对自由,写法也多种多样;至于家传、族谱、碑铭、方志,也莫不可归于历史。而如此众多的史书,大都是与一般读者和民众无缘的。至于那些经过苦心研究产生的学术著作,本来就不是给老百姓看的。百姓也将其视为畏途,根本不看。   那么,老百姓就不读历史了吗?显然不是。老百姓,不论识字不识字,几乎每天都在读历史,有他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说的,有评书里讲的,有戏里唱的,有连环画里画的,有小说里写的,当然,现在还有电视里演的。一般人从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了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懂得了忠奸善恶,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匹夫的责任。   历史学家想要承担褒贬春秋,以史为鉴的责任,但是他们使用的语言,他们的叙述方式使他们与百姓渐行渐远。   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历史学家就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吗?是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受制于观念?   1982年,一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书,留美华人学者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在北京出版了。犹如一场随风潜入夜的好雨,及时洒向了正在萌动变革的史坛,也吸引了史学圈外的广大读者,至今风头犹劲。历史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严肃的史学著作原来也是可以吸引人的。流风所及,许多历史著作尝试变换他们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一批又一批文笔优美、姿彩各异的史学著作出现了。也许是由于宣传不够,一些好的史书还不被大家了解,也许是由于数量不够,正经历史还不足以抵挡“戏说”的洪流。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有所期待,期待有更多严肃但是足以吸引人的历史书能够胜过“戏说”,清理、纠正它们对历史的曲解、误读。   就在这时,一个远在广东的学习法律出身的公务员不宣而战了。他在公务之余热中于心理和历史方面的写作,开始是时“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到后来,经过认真构思,决心写一部他眼中的明史。他还不想把它叫做“明史”,或许因为那样会显得过于沉重,或许因为那样会被读者误认为又是一本“学究书”。因此,他把它命名为《明朝那些事儿》,而且在事的后面又特意加了“儿”化。这题目,读者一看就有一种解放感,亲近感。其实作者首先解放了自己。他可以不受任何体例限制,不受任何成规约束,虽然已经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   我早就从一些年轻朋友的口中听说有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听说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朋友们问我,你怎么看待这种写法呢?我说,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力。而且,从来每个人由于立场和学养的不同,所看到的历史都是不同的。我们既不能要求历史写作的手法千人一面,又不能要求对历史的结论定于一尊。如同我们听歌唱,无论是学院派的美声的、民族的,还是山野的原生态的,都有存在的价值,其根本在于歌唱者的态度是严肃的,所献出的是精品。换句话说,无论是学院派的美声的、民族的,还是山野的原生态的歌唱者,如果其态度是不严肃的,所献出的不是精品,也是得不到欢迎的。   作者当年明月说:自己的写法是“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并且说,其作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姑且叫做《明札记》”。这的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期待他把这三百年写完。   让我们以更为轻松的状态走进历史吧。   作者当年明月写轻松的历史,其实并不轻松;大家轻松地读历史,希望真的很轻松。   毛佩琦   2006年8月28日序于北京北七家村

明朝那些事儿7最后的那首诗

  我记得好像是食指的相信未来

  作者 食指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撑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 北京   顺便附上资料   诗歌鉴赏 天边的排浪:象征着时代的暗流。 以作者当时的心境(1968年),可理解为时代的潮流曙光:象征希望。 以当时人们所处的文革环境,内心是比较灰暗的。文革期间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存着。食指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民间诗人,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相信未来》一诗,作于1968年。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的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 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无论是经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第二诗节,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露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来:相信未来”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第三诗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撑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一句,把“曙光”比拟成“笔杆”,富有想象力,“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来: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可以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这首诗如果只有前面的三节,还不足以表现食指深刻的思想,而接下来的三节,食指将自己对“未来”的“相信”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首先,诗人相信 “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的形象或神情,传递着现实人们的种种苦态;“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四个细节,呈现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种种评价的表情,形象传神,用笔精当。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这三节,曲折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诗的最后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这首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全诗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通读该诗,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 关于诗歌中的意象 【蜘蛛网】在生活中,“蜘蛛网”出现在人的活动长久消失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落满灰尘,给人以黑暗或者灰暗的色调,且毫无生机,死气沉沉;而“网”这一意象中心语带给人的切身感受是全身性的“束缚”,所以诗句中用了一个词叫“查封”,显然是对“束缚”这一意象信息的象征性提升。所以“蜘蛛网”这一意象蕴含着“灰色调”、“毫无生机”、“给人以束缚”这样三个符合语境的信息。 【我的炉台】之所以把“我的炉台”作为一个意象,是因为“我的”二字的加入更符合对“意象”的定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相信未来》写于北方,食指也是北方人,在东三省,公历十月一日就要下雪,取暖是北方人非常日常的生活方式之一。在没有暖气供应的时候,炉子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取暖的工具,带给人的是一种日常的普世的温暖。故“我的炉台”可以理解为带给“我”内心以温暖的一切生活,进而转化性的理解为“我”内心对生活的热情、希望甚至理想。而这一切,现在都被“灰暗的”、“毫无生机”且到处“给人以束缚”的外在社会给无情地“查封”了。 【灰烬的余烟】“灰烬”和“灰烬的余烟”带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灰烬”是静态的,黑沉沉的死寂;“灰烬的余烟”中心语在“余烟”,它是动态的,从“灰烬”之中袅袅升起,带给人以些微的动感和可能燃烧的希望,所以“灰烬的余烟”显示着死寂之中的希望。虽然生活有如“灰烬”般的死寂,但依然有“余烟”般的“叹息”显示着生命尚存的气息和希望。 【美丽的雪花】“雪花”在诗人内心首先是“美丽的”,构成心灵上的亮色和愉悦;其次,“雪花”的洁白和“蜘蛛网”的灰色调以及“灰烬”的黑色调构成色彩上的强烈对比,带给人以愉悦和乐观的情绪,给人以希望。再次,雪花可以覆盖肮脏的大地,让整个世界焕然一新,给人一个崭新的未来。 【紫葡萄】“葡萄”是夏季里甜蜜的收获,最成熟的葡萄是紫色的,所以可以说“紫葡萄”是人生命力旺盛时最甜蜜的收获。同时,紫色也是一种高贵的生命的颜色,这种高贵源自于苦难中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生命力。诗人写《相信未来》时二十岁,时值生命力旺盛而有才华的季节,《相信未来》这首诗本身就是诗人在这个人生季节里最美的收获,同时诗人也在人生的困境和磨难中生存着,所以这里两种关于紫色的分析都与诗人的写作语境相吻合。 【深秋的露水】秋主肃杀之气,“深秋”更是万物衰败的季节,“露水”虽然清纯,但对生命的滋养实在有限,在这个肃杀的季节,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以抹杀它的存在,极易消逝。所以“深秋的露水”象征极易消逝的事物甚至人脆弱的存在以与“紫葡萄”的内涵相照应。 【我的鲜花】“鲜花”在“情怀”的暗示下自然的指向了成功、荣誉以及获得它们的机会或者平台,“我的鲜花”指原本属于“我”的或者我原本应该有的机会、荣誉、成功等现在都成了“别人”的了。 【凝露的枯藤】“枯藤”顾名思义指枯干的绝无生命力的藤,“凝露”虽已无法滋养枯藤的生命,但诗人选择“凝露”的“枯藤”来书写很好的表明了他内心的“固执”——固执于生命的希望,哪怕非常的微茫。 【凄凉的大地】“大地”是永远的母体,是永远的诞生和死亡之所。尽管现在“凄凉”,但反动的必将速朽死亡,正义的必将重见光明,大地的生命力是无法抹杀的。 【排浪】定语是“涌向天边的”,这是一种无限的气势和力量。 【大海】定语是“托住太阳的”,这是一种雄浑博大的气度和胸怀。 【曙光】“曙光”即清晨阳光。阳光是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源,而“清晨”的阳光又暗示了黑暗的过去和黎明的到来。诗人“摇曳”着这清晨的阳光,有着对美好生命力的确信,有着对黑暗时光必将消亡的确信。 【人们的眼睛】这是“未来”的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即诗人相信未来的人们具有一种拨开历史迷雾的理性。 【腐烂的皮肉】指“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在与后面的“脊骨”相对照之后可以知道,这些惆怅、苦痛是表面的创伤、暂时的困难。 【我们的脊骨】指“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脊骨”支撑着人的躯体,一般用来象征一个民族的脊梁。在这里内化为一个群体“我们”的精神支柱,而这些精神上的“探索”无疑也是对一个处在困境中民族出路的探索。诗人相信“未来”的人们会用历史的理性对他们受到的伤害、有益的探索“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所以起名路生。 1955年:七岁的郭路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在这愉快的节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1964年:初中升高中的失利,让他初尝人生磨难,知道未被录取,第二天头上突然长了许多白发。 1967年:去农大附中途经农田,见到一条沟不叫沟、河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河水,联想到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包括自己)在怎样的生活。写出《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1968年:创作黄金年,代表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969年:与21名北京知青落户杏花村插队。有意锻炼自己,当时十分工值一元一角,那年他挣到了二百元。 1971年:在济宁入伍,创作大量反映部队生活的诗。 1973年:2月退伍,抑郁寡欢,北医三院确诊其为精神分裂。 1975年:病愈,与李雅兰(李立三之女)结婚,七年后离异。 1976年:“文革”结束,创作《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又名《有这样的婚礼》,陈凯歌报考电影学院时曾以此诗为面试时的朗诵作品。 1978年:再次焕发诗人创造力,并首次使用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1990年:进入北京第三福利院。每天擦楼道,洗餐具,保持最低的生活费,抽低价的烟。 1992年:获荷兰诗歌节和英国一所大学邀请,因身体原因未成行。 1993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五月出版《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华人文化世界》以《一代诗魂郭路生》为题发表了林莽、何京颉、李恒久等五人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食指的诗 郭路生一首《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中国大地不胫而走,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 江青读到了《相信未来》,她为诗歌独立不羁的个性所震惊、所恼怒。她一定要找到“坚定的相信未来/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相信生命?”的“反动”诗人。 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十九岁的郭路生头上。厄运降临了?诗人被严格审查,被批判。 郭路生生长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的家庭里,就在他受到一个又一个打击之后、就在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并在他的诗中抒发着强烈的不满之时,他对国家还是不改初衷的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当朦胧诗的主将们还处于蒙昧之中,食指已写出了划时代的篇章。他的作品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他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追求。 他的诗是质朴的,没有华而不实的语言,早期的代表作品《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现在读者仍被深深打动,这首描写别离的作品,写于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诗人在赴山西插队的列车上开始创作这首作品,后几经删改成为一首传世佳作。 在郭路生看来,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诗,但这诗中的快乐抑或是快乐中的诗都太少太少。尽管嗜好烟酒让他付出了沉重代价,他还曾以《烟》、《酒》为题写过两篇优美而又缠绵哀婉的小诗: 燃起的香烟中飘出过未来的幻梦, 蓝色的云雾是挣扎过希望的黎明。 而如今这烟缕却成了我心中的愁绪, 汇成了低沉的含雨未落的云层。 我推开明亮的玻璃窗, 迎进郊外田野的清风。 多想留住飘散的烟缕-- 那是你向我告别的身影。 1968年 ——《烟》 火红色的酒浆仿佛是热血酿成 欢乐的酒杯里溢满过疯狂的热情 而如今这酒杯在我激动的手中战栗 波动中有你一双美丽的眼睛 我已在欢乐中陶醉 但为了心灵的安宁 还要干了这一杯 喝尽你那一片痴情——《酒》 通览他的诗作,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在那压抑和痛苦中我们也看到他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以及他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而挣扎的身影。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明朝那些事儿》不是第七部大结局吗?为什么还有第八部,第九部呢?

哦,那是典藏版的,后期在分类制作的,内容和7部的一样,不过是分成了9部,封面更好看而已,你去百度查“明朝那些事儿(典藏版)”就会看到了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的1—7册与1—9册有何区别 1—7不是大结局了么?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的1—7册与1—9册区别在于不同出版社在不同时期的编辑版本是不一样的。

《明朝那些事儿》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

《明朝那些事儿》版本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从问世就一直热度不减,这本书在版权方面是比较特殊的,因为作者当年明月当初发布这部作品的时候,是以贴子的形式在天涯做的连载,所以第一个版本是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的。后来这本书又在多家出版社进行出版,各个版本都有一定差别,所以在哪个版本比较好的问题上大家意见都不太统一。下面的一些版本是比较得到读者认可的:

北京联合出版社的9册增补版。这个版本是2011年由当年明月重新修订,并由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新增人物插图、参考消息、图表、地图等,即便于阅读和研究,也可收藏、送礼。同时还有一个图文精印版更加适合孩子阅读,也是9册的。

浙江人民出版社的7册纯文字版本。这个版本的出版时间稍晚,但销售量却是最大的,大多数人还是比较喜欢看性价比高的纯粹的文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7册版本。这个是2009年出版的,是最经典的一个版本,每一册的价格不同,可以单册购买。

明朝那些事儿,7本和9本的有什麼区别?

7本的那是原版的,就全都是文字。9本的叫,其实文字内容都一样,之所以多出两本。是因为里面有人物的图画,一些事件有列图表明发展过程。一两页的下方还有参考消息,就是扩展阅读。战争的话,还有地图。书末还有皇帝的一生大事记。

个人觉得,还是图文精印版比较好。。 明朝(326)大结局(18)

相关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2,明朝那些事儿第二章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章简介《明朝那些事儿》是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当年明月,共7本。主要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

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明朝那些事儿第二章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章简介《明朝那些事儿》是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当年明月,共7本。主要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摘抄,《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 摘抄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的脉络摘抄或1-7部的脉络摘抄(1000字)着急kkkkkkkkkkkkkkk  给你个网址自己下载下来看吧。  第一部《洪武大帝》(后又名《朱元璋卷》)第1部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00字,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00字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读书笔记200字关于荣耀的不变真理——《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之一之前的备注没来得及摘,就只谈今天的吧。该书已经写到朱元璋驾崩之后的天下形势了。这当然不能不说到一个人:朱棣。这

明朝那些事儿全九册,《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和全九册有什么区别

《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和全九册有什么区别?全九册会比全七册多些内容,比如历史地图以及各朝皇帝的大纪事,相当于多了很多总结性的东西,图片表格什么的。就比如金一南少将的著作《苦难辉煌》和《浴血荣光》一样,

王更新有声小说大宋帝国,求《明朝那些事儿》,王更新 全268集有声小

求《明朝那些事儿》,王更新全268集有声小说尽量给发到百度云里,或者给下载链接,谢谢明朝那些事儿完整版有声小说链接:://pan.baidu/s/1sRE8tv42cezllyneBujB3Q提取码: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简介

当年明月一个非专业研究历史的公务员,据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专业,他用通俗浅显甚至娱乐化的手法重述、重写历史,引发出一场“感染”者高烧不退的“读史热”,已经成为近几年国内文化界的一大奇观,也引起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概括,明朝那些事儿 主要内容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内容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

明朝那些事儿音频,求明朝那些事儿的MP3,全集下载

明朝那些事儿音频,求明朝那些事儿的MP3,全集下载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求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具体人物,明朝那些事儿人物大全

明朝那些事儿人物大全《明朝的那些事儿》人物统计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68~1399郭子兴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常遇春徐达冯国胜朱文正李文忠傅友德蓝玉刘基叶琛章溢李善长汤和韩山童刘福通李贞赵普胜丁普郎胡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