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八旗,清朝的汉八旗和蒙古八旗是怎么来的

Posted 汉军

篇首语:未知的事物总是被人以为奇妙无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蒙古八旗,清朝的汉八旗和蒙古八旗是怎么来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蒙古八旗,清朝的汉八旗和蒙古八旗是怎么来的

清朝的汉八旗和蒙古八旗是怎么来的

其中的汉八旗由汉人组成,所使用的旗帜与满八旗、蒙八旗一样,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汉八旗起源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因为他们竟然是大明叛军转化而来。叛军比降军要可恶的多,叛军是主动背叛大明去当走狗,降军往往是被俘或者力战不敌而投降。 在汉八旗成立之前,清朝八旗军中也是有汉人的,主要是被八旗兵劫掠的辽沈汉人。他们一部分成为旗人的家奴,要么干家务、要么从事生产;另一部分人是抽出的壮丁,规定每20个汉奴抽1人,直接编入八旗军中作战。 当时,汉人在八旗军中还是挺重要的。因为1631年以前,八旗军中没有大炮,攻城的时候难免不方便。旗人不会制造火炮,而汉人有这能力。 皇太极曾重用因永平之战俘获的王天相,命他铸造红衣炮,并开始设立汉军一旗,旗纛为青色,额驸(皇帝的女婿)佟养性来带这支炮兵部队。 那么,汉八旗是怎么出炉的?这跟明朝的袁崇焕扯上关系。1628年,袁崇焕处死明朝辽东总兵毛文龙,搞得毛文龙的老部下整天疑神疑鬼,怕会遭到黑手。 终于到了1633年,原来毛文龙的手下大将孔有德、耿仲明等决定背叛大明,要过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率军从山东登州前去辽东投奔皇太极。 那边的皇太极自然非常高兴,也非常重视。他亲自到沈阳城郊的浑河岸边迎接,以满族特有的抱见礼相见。 皇太极给孔有德、耿仲明的部队一面很特别的旗帜,即白旗镶黑边,以区别于八旗。后来,皇太极干脆从八旗的汉人中每10名抽出1名,组成一旗完全独立的汉军。 公元1637年,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第二年,他就把汉军扩充到两旗。又过了五年(1642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汉八旗正式出现。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汉八旗随龙入关,对大明残缺的金瓯大打出手,为满清问鼎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蒙古八旗是怎么出现的呢? 随着努尔哈赤的崛起,引起辽西蒙古科尔沁、扎鲁特、巴林、弘吉喇、巴岳特和乌齐叶忒等内喀尔喀诸部的不安。他们多次与叶赫女真乃至明军联手,发动“万余骑”的战争,与努尔哈赤为敌。 因为战争的原因,部分蒙古人便以投诚、战俘或零散逃人的身份流入到后金。努尔哈赤的军事才能让他成为常胜将军,压服蒙古诸部后,确立了与蒙古部落的同盟关系。科尔沁与内喀尔喀五部的台吉、贝勒们纷纷内附后金。 随着归附的蒙古人的增加,后金政权从1621年起,陆续将蒙古壮丁编入满洲八旗,每个旗分到5个牛录的名额,共有40个蒙古牛录。后来,40个蒙古牛录被分为左右翼二旗。 1634年,随着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病逝,皇太极终于取得对漠南蒙古的统治权。皇太极决定将分布于八旗内的40个蒙古牛录析出,与新附蒙古“相合”,扩编为八旗蒙古。

蒙古八旗中各旗的姓氏是什么?

八旗并不是各旗只有一个单独的姓氏。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指代八旗中的蒙古旗份佐领,并非单独有八个蒙古旗,部分误称为“蒙古八旗”。与八旗满洲、八旗汉军构成八旗军的整体,皆以兵籍编制。分属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八旗蒙古产生于盟旗制度之前,与蒙古地区盟旗不同,直属清廷八旗编制。惟地位略低于八旗满洲,而高于八旗汉军。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

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扩展资料:

八旗的历史作用

入关以后八旗制度的改组和扩大,提供了足够的兵源,建立起分布全国的八旗军队,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这支军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八旗兵丁在征剿“三藩”、用兵新疆、西藏的战争中,对制止分裂、削平内乱、促进祖国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

八旗劲旅痛击沙俄殖民军,收复雅克萨城,在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数万名八旗兵士携带家眷,在盛京、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驻防,戍卫屯垦,巩固了祖国的边防,参加了开发东北、西北地区的劳动。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蒙古

蒙古八旗排名

  蒙古八旗 也称八旗蒙古。清代组织组成部分之一,旗色、官制与八旗满洲同,惟地位略低于八旗满洲,而高于八旗汉军。

  【产生】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八旗蒙古萌芽始于1621年(天命六年)。此时蒙古旗人被编入八旗满洲:“镶黄旗满洲都统国柱佐领。系勋旧佐领。国柱始祖顾尔布什,原系蒙牛夸尔夸贝子。太祖皇帝时,率部众来归(1621年,天命六年),封为“驸马”,授为三等子,将部属之众成立佐领,属于白虎赖管理……于康熙九年分为两个佐领时,将部属满洲三十家、蒙古十家,分与察哈尔蒙古诺门达来之子,一等侍卫和尚管理”。引文表明此时八旗满洲中己出现了蒙古牛录。   1633年(天聪七年,明崇祯六年) 时先只编有“蒙古二旗”;称为“右营”和“左营”,1634年又将这两个旗的人丁划归代善、济尔哈朗等所辖的满洲八旗中。到1635年(清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征讨察哈尔,漠南蒙古大部分归顺后,皇太极将原属于满洲八旗之外的原有蒙古牛录再加上新来的内外喀喇沁蒙古合编成八旗蒙古”,人数约七千八百多人。旗色官制与“八旗满洲”同。据记载:当时蒙古壮丁共有16953人,分编为十一旗、其中,古鲁思辖布、俄木布楚虎尔和耿格尔、单把四人所辖的三旗有9123人“仍然隶属于原来的‘八旗满洲’下”。这就是说八旗蒙古的建立是始于1633年,完成于1635年,晚于八旗满洲(始建于1601年,完成于1615年),早于八旗汉军(始于1631年,清天聪五年,仅一旗,完成于1642年)。建制时间尽管不同,但无论是八旗满洲也好,八旗蒙古也好,八旗汉军也好,全部隶属于同一社会组织形式“八旗”之下,统由清最高统治者统帅。特别是在清世宗胤禛高度中央集权以后,更是如此。可以概括为:皇权→旗政→人兵(满,蒙、汉、布特哈……)这个形式,正如《八旗通志·序》上说的:“太祖……肇建八旗,以统满洲、蒙古、汉军之众”一样。换句话说:八旗制度,包括八旗蒙古,是“以旗统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军事形式】   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八旗汉军是清代八旗组织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满清的亲军,其基本职能还应是一种军事组织。   每逢行军作战,“地广则八旗并列分八路。地狭则八旗合一而行,队伍整肃,节制严明”。例如,1642年在八旗的主要组织规模刚形成之后,十月,皇太极调用空前雄厚的兵力,第四次入犯明境,命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率内满洲、蒙古、汉人二十四固山各固山额真官军一半,外番蒙古兵一半往征明国。毁边关入,纵横无敌”,通燕京,下山东,克城“共八十八”,“俘人畜九十二万三百”。明人称为“壬午虏变”。这里所指的“二十四固山”,即含八旗蒙古。不仅入关前(1644年前)八旗蒙古承担着军事上征战,厮杀的使命,即便入关后也是如此。   清朝定都北京,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屯驻在北京及附近的八旗兵丁称为“京旗”,而被派遣到全国各地的重要城市和军事据点驻防的称为“驻防八旗”。今据1851年(咸丰元年)曾国藩说:“八旗劲旅,以强半翊卫京师,以少半驻防天下”。又据光绪《会典》所记佐领数目:满洲681,蒙古204,汉军268,共有1153个佐领,每佐领姑以200人计算总数在22万人以上。又据京旗占60%,驻防占40%的比例来估计,知八旗蒙古中驻京八旗蒙古在2448O人,驻防八旗蒙古在16320人。

察哈尔八旗和蒙古八旗

  你好楼主 我帮你查了下相关资料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除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以外,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按着八旗的组织形式还先后建立察哈尔八旗、索伦八旗、新巴尔虎八旗,以及驻藏大臣属下的达木蒙古八旗等。但这些八旗与满、蒙、汉八旗有本质的区别。   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族各部的过程中和清朝势力初盛时建立的,他们是建立清朝政权的基本武装力量,后来转化为常备军队。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从旗主到士兵都 有世袭领地。   察哈尔八旗、索伦八旗、新巴尔虎八旗和达木蒙古八旗,他们一部分是清朝政府平定某些蒙古王公的反叛后,将其部众安置在原牧地或迁往别的地方建立的,如察哈尔八旗。一部分是因为无功于清室,或部小人少,投诚时无领地,由清朝政府汇合组编,统一安置牧地建立的,如索伦八旗。这些旗由清朝政府从该旗上层中任命总管管辖。称总管旗,也称游牧八旗。隶属清朝政府的理藩院及其下设立的都统衙门。这些旗都是清廷的直属领地,各旗土地除用于放牧外,还用于驻军、屯田。各旗成年男丁,平时要负担清皇室或官府的劳役,充当牧群、牧厂、御马院的牧丁;要服从总管、都统、将军、大臣的调遣,到所需要的地方去承担兵役,驻守军事重地、要塞、卡伦、驿站、官仓、牧群等。   察哈尔八旗、索伦八旗、新巴尔虎八旗、达木蒙古八旗,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远远低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也远远低于清朝政府在内蒙古和外蒙古设立的札萨克(王公)旗。

蒙古族为什么有正蓝旗,满族也有,他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旗为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县级行政区,即行政地位与县相同。

在满族是军队编制单位名称。   (1)明代军队实行卫所编制,每百户所统兵112人,编为两个总旗,每个总旗分编为5个小旗。明代次戚继光创制步、骑兵编制单位,在基层编制中有局、旗、队三级,每局辖三旗,每旗统兵36人,编成三队,每队兵或骑兵12人。   (2)清代初期,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以不同颜色的旗来区分军队。八旗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旗本为满语“固山”的汉名,是清朝八旗兵的最大编制单位,区分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3)清朝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时,均曾以旗作为编制单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远征后,新改军队单位名称有旗,如后旗、右一旗等;捻军曾将军队按总旗、大旗和小旗三级编制,各级并无固定员额。 蒙古四十九旗: 内蒙古六盟四十九旗 漠南蒙古藩封 科尔沁六旗,亲王四人,郡王四人,贝勒二人,贝子一人,镇国公二人,辅国公六人; 扎赉特一旗,贝勒一人; 杜尔伯特一旗,贝子一人; 郭尔罗斯二旗,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一人,一等台吉一人:四部十旗为一会盟于哲里穆。 敖罕一旗,郡王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 奈曼一旗,郡王一人; 翁牛特二旗,郡王一人,贝勒一人,贝子一人,镇国公一人; 巴林二旗,郡王二人,贝子二人,镇国公一人; 扎鲁特二旗,贝勒二人,镇国公一人; 喀尔喀左翼一旗,贝子一人; 阿禄科尔沁一旗,贝勒一人; 克西克腾一旗,一等台吉一人:八部十一旗为一会盟于召乌达。 喀喇沁三旗,郡王一人,贝子一人,国公一人,辅国公二人,一等塔布囊一人; 土默特二旗,贝勒一人,贝子一人,附喀尔喀贝勒一人:二部五旗为一会盟于卓索图。 乌珠穆秦二旗,亲王一人,郡王一人,贝勒一人,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一人; 阿霸垓二旗,郡王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 蒿齐忒二旗,郡王二人; 苏尼特二旗,郡王二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 阿霸哈纳尔二旗,贝勒一人,贝子一人:五部十旗为一会盟于锡林。 四子部落一旗,郡王一人; 喀尔喀右翼一旗,贝勒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 毛明安一旗,贝勒一人,一等台吉一人; 乌喇特三旗,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一人:四部六旗为一会盟于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七旗,郡王一人,贝勒二人,贝子三人,辅国公一人,一等台吉(各)一人,自为一会盟于伊克召。每会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 惟归化城土默特会盟,不设盟长,均集于本城,听简命大臣裁定。

清朝满族八旗、蒙族八旗、汉族八旗,都有什么姓氏?请分类告知。

清朝时期没有满族八旗,也没有汉族八旗。

正确的叫法是 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但这也只是习惯称呼而已。 清代旗人都是统一管理在八旗体制下的,清朝初年按八种旗色组建而成24旗,只是按人口来源的不同习惯上用这三种称呼,但现实管理中并没有这三种机构。清朝官方正式的称呼是按照组建时间进行排序,通常叫法是:正黄第一旗,正黄第二旗,正黄第三旗,镶黄第一旗,镶黄第二旗,镶黄第三旗,正白第一旗,正白第二旗,正白第三旗.........一直到 镶蓝第三旗。 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三种称呼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划分,因为在八旗满洲当中除女真人外,还有汉人,蒙古人,朝鲜人,甚至俄罗斯人。在八旗蒙古当中也混杂有女真人,达斡尔人。同样在八旗汉军中不单有汉人,还有女真人,朝鲜人,以及回民。 八旗满洲成名的原因大概是以建州女真满洲部(即努尔哈赤本部)为核心组建的,故统称八旗满洲。八旗蒙古是因为最初是在归顺的蒙古部族基础上组建的,尽管后来编入的人口大多已不是蒙古人,但还是习惯称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最初是以收编的明朝降卒组建的勿真超哈营,后来纳降与招募的人口都混杂编入,立为八个旗统称八旗汉军。 清初八旗总数为24旗,但随着人口增加八旗也有所扩充,到道光年间,八旗统属已有109旗,外加一个半旗,其中称为满洲的有64,外加半旗,称为汉军的有23旗,称为蒙古的有22旗,总人口也由最初的100万发展到320余万,八旗军人最多时有24万官兵。 清代对八旗人口虽然经常统计,但对于姓氏并没有准确的统计。这是因为旗人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女真人口占大半,另外蒙古人,达斡尔人等也不在少数。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并没有象汉族那样一成不变的姓,他们的姓只代表一种家族名称,可用可不用,大多数人通常不使用。甚至有些人一开始就没有姓氏,也就谈不上记入档案了。 根据《八旗通志/氏族志》以及《八旗氏族通谱》记载,乾隆年间记录的旗人姓氏有640多个,您可以查阅以上两部书。但这并非满族姓氏的确切情况。因为当时肯定有未被记录的,也明显有记重的。而且后来还有新起的姓,再后来清朝灭亡八旗组织解散,一部分蒙古裔的旗人以及汉裔的旗人从新回到本民族当中,他们的姓氏也就不属于满族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有些人认为满族至少有700个左右姓氏,另有些人认为除去蒙古、汉、朝鲜、俄罗斯等旗人后裔的姓氏外,真正女真裔的姓氏大约有570多个。但这都是学术界的猜测,事实上至今也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 -------------------------------------------------- 旗人的姓氏至今没有详细的统计。目前只能就常见的为例。 八旗满洲当中以:佟佳氏、富察氏、马佳氏、瓜尔佳氏、纽古录氏、索卓罗氏、齐佳氏、图单氏、那拉氏、乌雅氏、库雅拉氏、依尔根觉罗氏、喜塔拉氏、尼马察氏....等居多。 八旗蒙古当中以:巴尔虎氏、巴林氏、巴雅拉氏、巴岳特氏、温敦氏、博尔齐吉特氏、梅林奇德氏、讷鲁特氏、曹佳氏、唐古特氏、英佳氏.....等居多。当然实际上八旗蒙古的姓氏远不止这些。 八旗汉军当中以:李氏、时氏、常氏、杨氏、袁氏、冮氏、边氏、廖氏、王氏、高氏.....等居多。 .

满蒙八旗是哪八旗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满八旗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蒙古八旗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八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汉军八旗汉军单独编为一旗,据考证是在天聪五年正月(一说天聪七年)。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七年正式编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同。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满族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一共多少人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204个。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乾隆五十五年(1790)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兵丁12万人。

蒙古(44)是怎么(177)

相关参考

汉军八旗和满洲八旗的区别,蒙古、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是平行的关系

蒙古、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是平行的关系,还是上下级关系?蒙古、汉军八旗和满洲八旗是属于上下级的关系,因为在那个时候的八旗是在战争中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组织,具体说来当时是军队为了适应战争而组成的聚集军e

曾经踏平欧洲的蒙古铁骑,为何打不过清朝八旗骑兵

蒙古帝国就是元朝的前身,元朝能够建立,与成吉思汗的征战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可否认的是,成吉思汗的征战,为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元朝建立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同时被追谥圣武皇帝。由此可见,

历代八旗旗主名单,清朝历代八旗旗主

清朝历代八旗旗主努尔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以及分布分布大致是这样的:努尔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由于历史原因,八旗的排序: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合称八旗,统领满洲、蒙古、汉军。正黄旗

揭秘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之路

满汉通婚:满族人建立清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八旗制度。旗人与非旗人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别。满洲人都编入八旗;以后又将归顺的蒙古骑兵也编入八旗,称为蒙古八旗;同时又将部分最早归附努尔哈赤的汉军也编入八旗

清朝史談:八旗漢軍旗的生存狀態如何

八旗漢軍的發展八旗漢軍主要由已加入後金或清政權的那些漢人所構成——除耗時更長以及發生得更遲些外,它與蒙古八旗的發展極為相似。與蒙古士兵一樣,加入聯盟的漢人士兵最初是被獨立組織起來的,並由其原來的指揮官

清朝史談:八旗漢軍旗的生存狀態如何

八旗漢軍的發展八旗漢軍主要由已加入後金或清政權的那些漢人所構成——除耗時更長以及發生得更遲些外,它與蒙古八旗的發展極為相似。與蒙古士兵一樣,加入聯盟的漢人士兵最初是被獨立組織起來的,並由其原來的指揮官

满清八旗姓氏改汉姓对照表,蒙古八旗的姓氏现在改成哪些汉姓

蒙古八旗的姓氏现在改成哪些汉姓在辽东满族人民集居的区域,由于地域不同,历史上姓氏演变称谓不同,而所泛指的满洲八大姓氏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将佟、关、马、索、叶、富、那、郎列为八姓。还有的地方将叶姓换成齐

清朝八旗制度是怎么来的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说到清朝,这是我们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它之所以最后灭亡,其实和慈禧是有很大关系的。要是当时不是她执意巩固自己的权力,也就不会发生的黑暗时期

满清各代的八旗旗主各是谁?

清朝十二位皇帝在位期间的八旗旗主各是谁?那里人?和皇室有什么关西?1601年(万历2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初设正四旗:黄、白、红、黑1615年改黑为蓝,同时增设镶四旗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扩编蒙古八旗,

绿营兵和八旗兵,八旗兵和绿营兵有哪些不同

八旗兵和绿营兵有哪些不同?八旗兵分为驻京八旗和驻防八旗?驻京八旗也称京营八旗?禁旅八旗,分为郎卫和兵卫?驻防八旗由镶白?正红?正蓝?镶蓝?镶红等下五旗担任,分驻全国冲要城镇,以畿辅?东北?内蒙古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