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

Posted 西汉 李广 名将

篇首语:不畏过往,不惧将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据说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据说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

2、李傕和西凉国君李暠有着怎样的关系 李广

据说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

李暠,西凉政权的建立者,谥号武昭王,又叫兴圣皇帝,在位18年。他博学多才、有志向,很早就被人发现并推荐为官。最初为后凉段业效力,他的才能很快就在政治上得以表现,不久后又被人推荐为敦煌太守。在后凉势力衰退之时,后凉多郡开始反抗段业,经过六郡联手,摆脱后凉,李暠被众人拥护建立西凉。

李暠像

武昭王李暠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建立西凉后,政治上善用贤者,经济上重视务农,制度上执法宽简,赏罚分明。他放宽制度,鼓励因战乱而背井离乡的百姓返回家园,并给他们田地让他们自给自足,给他们特殊的优惠政策,让他们过上稳定的生活。这项政策实施后,很快就吸引了上万户居民返回敦煌。为了统一河西地区,李暠派宋繇四处征战,并多次取得成功。不久,在李暠的治理下,敦煌就恢复往日的繁荣景象。在那样一个纷争四起的年代,有这样一个为百姓着想的明君,真是人民的福气。

李暠在文化方面重视弘扬汉族文化,因而制订了许多措施来宣扬这些汉族思想。不仅如此,他还建立县学、州学等,招收热爱汉文化的学生,使得他统治境内一时学风四起。他又爱惜人才,只要是人才到西凉,他都重用并加官进爵,于是中原的有志之士纷纷前来投靠于他,当时的西凉得敦煌成为文人名流的聚集地。敦煌也成为西部的文化中心,李暠的文化举措为汉文化的发展做了杰出的贡献。

李暠是不是汉人

李暠(hào),生于351年,卒于417年,谥号武昭王,庙号太祖,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以敦煌为都城,疆域甚广。李暠从小就好学,性格温和宽厚,不仅通读诗经,还好读孙吴的兵书,在武术方面也有造诣,一直被夸赞拥有英姿飒爽、气宇轩昂的风采。

李暠画像

据说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而李广是纯正的汉人,因此李暠也是汉人。李暠的家族历代都是名门将族,祖上很多都在各朝为官,父亲李昶学识广博,因而小有名气,只可惜英年早逝,李暠还在腹中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397年,段业建立北凉政权,任李暠为效谷县令。在敦煌太守死后,李暠被众人推荐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不久,得到段业的重用,段业也给他很高的职位。

李暠在担任敦煌太守时,因为有能力又有学识,得到不少拥护者,而此时的段业昏庸懦弱,就有不少人站出来希望李暠能建国,劝告他不值得在段业手下卑躬屈膝。公元400年,晋昌太守唐瑶向敦煌、酒泉等六郡发檄文,共同反北凉,并推荐李暠为大将军。最终,李暠在众人的拥护下建立西凉政权。

李暠在位期间,向后秦纳贡,被封为高昌侯,还多次亲自率兵攻打北凉,并多次取得胜利。后迁都酒泉,在当地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境内的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417年,李暠因病去世,享年67岁。

李暠家训

武昭王李暠,西凉太祖,自称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代,唐朝李氏将李暠视为祖先。李暠从小就热爱文学,如果生在太平盛世,他肯定会教书授课或者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只可惜,生逢乱世的他不得不走上政治舞台。建立西凉后,在李暠的领导下,敦煌上下形成一股学风,弘扬汉族文化,学习汉族思想在西凉境内盛行。在这段时间,李暠写《诫子书》来宣传李家的家训,在当地广为流传。

李暠浮雕

这篇文章语重心长,句句箴言,表达了自己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希望自己离世后子女可以严格按照李暠家训行事。其中有“动念宽恕,审而后举”,意思是要懂得宽恕他人,在制定举措时要先分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远佞谀,近忠正”意思是让儿子亲近忠心正直之人,远离阿谀奉承的小人;“刑法所应,和颜任理,慎勿以情轻加声色”意思是要用法来处理事务,判断事务有有理有据,不可根据自己情绪和喜好来断定;“富贵而不骄者至难也,念此贯心,勿忘须臾”意思是富贵后做到不骄傲确实比较难,但一定要时刻将这点记在心上,时刻提醒自己。

李暠写下这些家训,可谓用心良苦,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可以教育他的后代,还给后人留下一笔值得珍藏的财富。可惜在李暠死后,其子李歆继位后,并没有遵守这些家训,而是大兴土木,不听贤臣进谏,独断专行,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在位才三年就遭到敌军偷袭,后不幸战死蓼泉。

李暠述志赋

《述志赋》出自《晋书》,是西凉政权建立者李暠的作品。李暠自幼好学,本想做一位步入仕途、潜心专研的学者,可是事与愿违,所处的环境处处兵荒马乱,百姓民不聊生。不得已才步入官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百姓伸张正义,给百姓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

李暠画像

李暠满腹经纶,热爱文学,在十六国时期是著名的文学家。据史料记载他所著的有《槐树赋》,这篇文章是作者通过槐树在西北难以种植的事实,有感而发,感叹自己身处这荒凉偏远之地,不是自己施展才能的好地方;还有《大酒容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恬淡豁达的胸怀;还有《靖恭堂颂》、诗赋数十篇,以及为前妻写的诛文。可惜的是,流传下来的只有《述志赋》,其他的佳作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没被保存下来。

李暠的《述志赋》是在南凉君主秃发傉檀进攻西凉时所著。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李暠抒发的是自己身为文人的志向,而不是一个君主治国的志向。李暠胸怀大志,可惜生不逢时,看尽世间沧桑,面对国家分裂,内心无比煎熬。于是李暠多次上书东晋朝廷,视东晋王为正统,表达自己对恢复晋室的信心。《述志赋》中他的志向是不图世间荣华,只求清净高洁,隐居深山。而另一种情感就是表示自己愿在东晋的领导下实现自己大统一的抱负和决心。

李傕和西凉国君李暠有着怎样的关系 李广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自称西汉将领李广十六世孙,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李暠的出身不错,因他祖宗几代都在河西为官,故称为河西望族。从小就生长在大家族里,因而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暠少英敏好学,博涉经史,抱负远大。他小的时候极其聪慧,尤其擅长文学,加之性格沉稳、气度宽宏,因此很为周围人所器重和称道。李暠家族世代都是豪门大族,他的高祖父李雍、曾祖父李柔,都在晋朝做官,所以李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官二代。

等到李暠稍长一些,开始对兵法有了兴趣,每天潜心研读《孙子兵法》,这为他以后的建立政权奠定了基础。隆安元年(397年)三月,后凉建康太守、京兆人段业自称凉州牧,建立北凉政权,李暠和其同母异父的弟弟则共事段业,时为敦煌太守的孟敏死后,因李暠的品行而极力推举李暠为他的接班人。李暠就此在担任宁朔将军、敦煌太守,向段业称臣。

眼见李暠的官途是越走越顺畅,有人看不惯了开始使诈,而这个使坏的人竟然是李暠的好兄弟——索嗣。当年和李暠交情笃深,并结为刎劲之交,而现在他却在段业面前说李暠的不是,妄图以此来取得段业的宠幸。索嗣在段业面前说,李暠出身不凡,才华兼备,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君王一定要注意,不要让李暠跑到你的头上去了,段业听后,于是让索嗣代替李暠担任敦煌太守。

索嗣就立马率领五百骑兵前去敦煌任职,离城很远索嗣就让李暠来接自己,李暠疑心有诈,于是先派宋繇前去拜见索嗣,先稳住索嗣顺便打探下虚实,宋繇回来后告知李暠,索嗣态度倨傲兵力不多,应该极容易打败,于是李暠派遣几员大将攻击索嗣,索嗣大败而走。

李暠在索嗣逃走后,立马上书请求处死索嗣,恰好朝野中辅国将军沮渠男成也很讨厌索嗣,也上书请求除去索嗣。迫于形势只好杀了索嗣以安抚局势。这一年的冬天尤其冷,就在这个冬季,段业的北凉被沮渠蒙逊所夺。隆安四年(400年),北凉的晋昌太守唐瑶反叛北凉,向敦煌、酒泉等六郡传发檄文,推举李暠为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兼任敦煌太守。李暠趁势建立建立西凉政权。

李暠是一个很有政治才能的人,他建立西凉政权以后,鉴于境内数经战乱,州郡地广人稀,急需补充人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又施行仁政,所以深得民心。之前说了李暠在文学上极有造诣,在建国后也相当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学者人才,当时好多文人名流,都投靠于他,如史地学家阐咽、经学家宋繇等,形成了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的兴盛时期。

即使是这样,西凉也是众多政权中一个实力还很弱小的国家,李暠当时从敦煌的太守一跃而成为帝王,若不是吕光死后后凉大乱,沮渠蒙逊和段业一起建立的北凉,鲜卑族秃发氏建立南凉,段业和沮渠蒙逊又互不信任,导致内乱,李暠是没有机会称王的。但是历史就是这样,看似偶然的事情都是冥冥中的必然。

在与其他政权抗衡的过程中,西凉因为实力弱小而不得不依靠南凉,一起对付北凉,加之李暠本是汉人,就算是向正统的东晋政权取得联系向它称臣也是可理解的。虽然西凉建国后,一直都处在不利的位置,但是在李暠的治理下,西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国内相对稳定。

李暠于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病卒,享年六十六岁。之后他的二儿李歆继位。西凉国历经两代君王,二十一年后在风雨中黯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众所周知,李暠世代都是名门望族,那么李暠跟飞将军李广、三国李傕又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李傕是三国时的西凉军阀,李傕自称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后裔。而李暠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建立者,也自称是西汉将领李广之后。两人的生活年代不同,但都是西凉李氏,都自称是李广之后,由此推测,也许是同一宗族的,但李暠、李傕却没有直接关系。

显然,李暠的身上更多是透露出一种文学家的气息,整个江山乃至人生都是他吟诵的素材,他用翰墨挥洒一个绚烂的王朝,而他又用自己的人生呈现给了我们一个慷慨激昂的故事。

相关参考

李暠的生平简介 李暠怎么读

李暠[hào](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自称西汉将领李广十六世孙[1],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隆安元年(397年),段业自称凉州牧,以李暠为效谷县令,后升为敦煌太守。隆安四年(400年),李...

细数西汉低调的4大名将,有一人与李广齐名,号称 ”不败将军”

西汉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朝代,可以说汉文化的真正融合形成,就是在汉朝时期;同时,西汉也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王朝,因为它似乎与其他的王朝不一样,其他王朝都是刚建立时各种吊打周边国家(政权),而西汉早年却是

司马迁笔下的酷吏郅都,为何比李广更强,更让匈奴人畏惧?

司马迁笔下的酷吏郅都,为何比李广更强,更让匈奴人畏惧?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谈及西汉抗匈名将,最广为人知的是李广和程不识。然而翻开西汉历史,却能惊奇的看到一个比李广、程不识更牛的边将。匈

赵充国是谁?西汉武帝时期名将赵充国生平介绍

赵充国简介:赵充国(前137—前52年),字翁孙,原为陇西上邽人,后移居湟中,西汉著名将领。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候,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领700壮士突出匈奴的重围。被汉武

同为汉将,为何年轻的霍去病不会迷路,老将李广却成了 ”愣头青”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两人于漠北之战击败匈奴,彻底恢复西汉边疆之安稳,反观之下李广就犹如名将之中的小丑一般,个人武力虽爆棚,但对于整个趋势却起到了反效果,甚至在决战时李广居然

此人是国军逃跑将军,活了103岁,生了个有出息的儿子,家喻户晓

大家都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战场上出现了很多逃跑将军。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其中的一位,他就是有“飞将军”之称的孙元良,“飞将军”并不赞美孙元良和西汉名将李广一样勇猛,而是

因为害怕三国名将孙坚

关东联军逼近洛阳,董卓做出了一个让天下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迁都!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董卓为什么要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其实,长安虽然是西汉的都城,可是经历了王莽之乱,早就残破,于是,东汉初年,

西汉大将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为什么投降匈奴

李陵(?~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年轻时为侍中建章监。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向汉武帝请求攻打匈奴,收复国土。汉武帝很欣赏他这种勇气,就准奏了这次军事行动。

被奉祀者为关公手下败将

话说,位于甘肃陇西县城东赤山顶上,有一个「”白马将军庙”,人们都说,庙中奉祀的神祉是西汉名将李广。本来嘛,「”飞将军”李广是陇西成纪人,而且名气巨大,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也是「”宋武庙七十二

古代有人用弓箭射穿了石头百步戟,此人不是神射后羿

后羿是众所周知的神射手,那么除了后裔还有哪些神射手呢?1.李广李广是西汉名将,自幼便善于骑射,因作战勇猛被匈奴成为「”飞将军”。李广的箭术也是十分高明,有一次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