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为什么称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Posted 东周 柏举之战

篇首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柏举之战为什么称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柏举之战为什么称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2、为何称之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为什么称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阖闾,姬姓,吴氏,名光,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公元前514至公元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部分史书认为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师会蔡、唐之师伐楚,柏举之战,五战五捷,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

战争过程: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和伍子胥、伯嚭、孙武等,出动全国之兵,乘船溯淮水西进。至战略要地州来,舍舟于淮汭,登陆前进,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当吴、楚两军在汉水对峙时,楚将沈尹戌鉴于分散在楚国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结,易被吴军各个击破,难以阻止吴军突破汉水的防御的特点,又针对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的弱点,主张充分发挥楚国兵员众多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由令尹子常凭借汉水之障与吴军周旋,正面牵制吴军,自己去方城调集楚国兵力,迂回至吴军侧后,毁坏吴军舟船,阻塞三关,断其归路,然后与子常军实施前后夹击,歼灭吴军。

值沈尹戌赶赴方城调兵之际,武城大夫黑认为楚军不宜进行持久战,主张速战速决。大夫史皇亦迎合子常贪功之心,怂恿其速战。子常听信二大夫之言,又错误地估计了战场形势,以为凭自己的实力可以击败吴军,于是改变与沈尹戌商定的夹击吴军计划,不待沈尹戌军到达,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吴君臣得知楚军夹击之谋,又见子常军渡河来攻,为避免腹背受敌,改变原定在江、汉腹地与楚军决战的计划,由汉水东岸后退,调动楚军于不利地形。子常错误地认为吴军畏楚而退,紧追不舍,企图速胜。在小别至大别间,连续三战,楚军受挫,锐气大减。子常意欲弃军逃命,但受到史皇指责,只得勉强继续作战。

吴军停止后退,于11月18日在柏举与楚军对阵。夫概认为应先发制人,击溃子常军,尔后以大军继之,必败楚军。阖闾虑及胜败在此一举,务求万全无虞之策,不同意夫概意见。夫概见机而行,率自己所属5000人猛攻子常部。子常军一触即溃,楚军大乱。阖闾见夫概突击成功,立即发起全面攻击。子常弃军逃奔郑国,史皇及其部属战死,楚军大败。

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纷纷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至清发水(追上楚军,阖闾欲立即展开攻击,夫概认为乘其半渡而击,必获大胜。楚军见吴军追至而未进攻,急于求生,争相渡河。待其半渡之时,阖闾挥军攻击,又歼楚军一部。吴军加快追击,竟使楚军在溃逃中虽炊熟而不得食。追至雍澨,与由息回援的沈尹戌军相遇。沈尹戌率军奋力拼杀,虽然击败夫概,但被吴军包围,楚军突围失败,沈尹戌见无法获胜,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楚军失去主帅,惨败溃逃。此后,吴军又连续五战击败楚军。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带领家属亲信逃走。吴军于公元前506年11月29日攻入楚都郢。

此次吴楚大战最著名的战役是柏举之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为何称之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柏举之战

阖闾 ,姬姓,吴氏,名光,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公元前514至公元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部分史书认为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师会蔡、唐之师伐楚,柏举之战,五战五捷,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

战争过程: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和伍子胥、伯嚭、孙武等,出动全国之兵,乘船溯淮水西进。至战略要地州来,舍舟于淮汭,登陆前进,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当吴、楚两军在汉水对峙时,楚将沈尹戌鉴于分散在楚国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结,易被吴军各个击破,难以阻止吴军突破汉水的防御的特点,又针对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的弱点,主张充分发挥楚国兵员众多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由令尹子常凭借汉水之障与吴军周旋,正面牵制吴军,自己去方城调集楚国兵力,迂回至吴军侧后,毁坏吴军舟船,阻塞三关,断其归路,然后与子常军实施前后夹击,歼灭吴军。

值沈尹戌赶赴方城调兵之际,武城大夫黑认为楚军不宜进行持久战,主张速战速决。大夫史皇亦迎合子常贪功之心,怂恿其速战。子常听信二大夫之言,又错误地估计了战场形势,以为凭自己的实力可以击败吴军,于是改变与沈尹戌商定的夹击吴军计划,不待沈尹戌军到达,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吴君臣得知楚军夹击之谋,又见子常军渡河来攻,为避免腹背受敌,改变原定在江、汉腹地与楚军决战的计划,由汉水东岸后退,调动楚军于不利地形。子常错误地认为吴军畏楚而退,紧追不舍,企图速胜。在小别至大别间,连续三战,楚军受挫,锐气大减。子常意欲弃军逃命,但受到史皇指责,只得勉强继续作战。吴军停止后退,于11月18日在柏举与楚军对阵。夫概认为应先发制人,击溃子常军,尔后以大军继之,必败楚军。阖闾虑及胜败在此一举,务求万全无虞之策,不同意夫概意见。夫概见机而行,率自己所属5000人猛攻子常部。子常军一触即溃,楚军大乱。阖闾见夫概突击成功,立即发起全面攻击。子常弃军逃奔郑国,史皇及其部属战死,楚军大败。

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纷纷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至清发水(追上楚军,阖闾欲立即展开攻击,夫概认为乘其半渡而击,必获大胜。楚军见吴军追至而未进攻,急于求生,争相渡河。待其半渡之时,阖闾挥军攻击,又歼楚军一部。吴军加快追击,竟使楚军在溃逃中虽炊熟而不得食。追至雍澨,与由息回援的沈尹戌军相遇。沈尹戌率军奋力拼杀,虽然击败夫概,但被吴军包围,楚军突围失败,沈尹戌见无法获胜,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楚军失去主帅,惨败溃逃。此后,吴军又连续五战击败楚军。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带领家属亲信逃走。吴军于公元前506年11月29日攻入楚都郢。

此次吴楚大战最著名的战役是柏举之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相关参考

为何称之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柏举之战

阖闾,姬姓,吴氏,名光,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公元前514至公元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部分史书认为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师会蔡、唐之师伐楚,柏举之战,五战五

为何称之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柏举之战

阖闾,姬姓,吴氏,名光,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公元前514至公元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部分史书认为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师会蔡、唐之师伐楚,柏举之战,五战五

柏举之战发生在何时?柏举之战有何深远意义

柏举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漂亮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吴王阖闾所带的兵马深入楚国的一场战役。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国家,在寿梦继位之后吴国才开始崛起。当时楚国和晋国正在争霸,晋国采取的战略就

春秋战国 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联合唐、蔡两国军队,进攻楚国,与楚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县东北)展开决战,吴军奋勇突击,楚军大败。柏举之战使楚军士气皆无,吴军五战五捷,攻入楚都。

柏举之战发生在何时?柏举之战有何深远意义

柏举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漂亮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吴王阖闾所带的兵马深入楚国的一场战役。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国家,在寿梦继位之后吴国才开始崛起。当时楚国和晋国正在争霸,晋国采取的战略就...

历史军事 柏举之战的胜败是怎么样的

柏举之战的胜败是怎么样的?吴国如何反败为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都知道,吴国在“柏举之战”获胜后,攻入了楚国郢都。楚国君臣们,或逃、或死、或颠沛流离。楚昭王出奔途中,侥幸得到了郧公

历史军事 春秋第一战之柏举之战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吴国大军深入楚境,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进而攻破楚都郢(今荆沙北)的远程进攻战。自周敬王五年吴王阖闾即位后.吴、楚争夺江淮霸权的斗争,转入吴

千里跃进大纵深 柏举之战

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流域下游的的一个国家,原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开始崛起。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臣巫臣带着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而学会了车战。此外,

千里跃进大纵深 柏举之战

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流域下游的的一个国家,原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开始崛起。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臣巫臣带着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而学会了车战。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