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 李氏王朝,李氏朝鲜王朝的历代君主有哪些?

Posted 王朝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朝鲜 李氏王朝,李氏朝鲜王朝的历代君主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朝鲜 李氏王朝,李氏朝鲜王朝的历代君主有哪些?

李氏朝鲜王朝的历代君主有哪些?

一共有27位君主,列表如下:

1、

2、

3、

4、

5、

6、

扩展资料:

部分君主介绍:

1、李成桂

李成桂(朝鲜语:이성계,发音:Yi Seong-gye,1335年-1408年),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1392年—1398年在位)。本贯全州李氏,出生于元朝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一带)。

初字仲洁,后改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死后庙号太祖,明朝赐谥号“康献”,故又称“朝鲜太祖”或“康献大王”。

李成桂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1356年,李成桂与其父帮助高丽王朝恭愍王收复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后由于在抵御元朝红巾军的入侵中战功显赫而被提拔。

1388年,李成桂发动威化岛回军,掌握高丽政权;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城。

即位后,李成桂对内实行改革,清除了原高丽禑王的势力,对外向明朝称臣,并通过招抚、武力征服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

第一次王子之乱后,李成桂让位于次子李芳果,奉为太上王。后来出奔老家咸兴,又被太宗李芳远挟持回京,于是有”咸兴差使”的典故。后死于汉城。

2、李芳果

李芳果,即李曔(1357年—1419年),字光远,庙号朝鲜定宗,谥号恭靖懿文庄武温仁顺孝大王。朝鲜太祖李成桂次子,朝鲜太宗李芳远同母兄,李氏朝鲜第二位君主。

生于高丽恭愍王六年(1357年)七月,官至高丽三司右使。朝鲜太祖元年(1392年)八月,封为永安君,拜义兴亲军卫节制使。太祖二年(1393年)十月,拜三军府中军节制使。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李芳果之弟李芳远在都城起兵,世子李芳硕被杀,身为次子的李芳果被立为世子,同年九月,太祖李成桂禅让于世子李芳果,实权却掌握在五弟靖安大君李芳远之手。

不久,李芳远发动第二次政变,李芳果被迫禅让于李芳远,成为太上王。朝鲜世宗元年(1419年)李芳果病死于开城仁德宫。享年63岁。

3、李坧

李坧(朝鲜语:이척;1874年-1926年),朝鲜王朝第27代君主,大韩帝国第2任皇帝(1907年—1910年在位),同时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

字君邦,号正轩,本贯全州李氏。死后庙号纯宗,所以通称朝鲜纯宗,又称韩纯宗、隆熙帝、李王坧等。

他是朝鲜高宗李熙和明成皇后闵氏夫妇仅存的儿子。1875年册封王世子,1895年晋升王太子,1897年大韩帝国成立后封皇太子。1907年高宗退位,李坧即位,改元“隆熙”。

1910年8月22日,日本强迫韩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灭亡。8月29日,李坧下诏退位,降封为昌德宫李王。1926年病逝,时年五十三岁,死后引发六·十万岁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王朝

人家朝鲜李氏王朝能延续500多年为什么明朝不到300年就灭亡了啊?

主要是两个原因:

1、李氏王朝前期,朝鲜本身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朝鲜的军镇主要包括以下两块: 西北四镇——15世纪上半叶,在朝鲜半岛西北部,朝鲜由作为两国传统边界的鸭绿江口沿江上溯到鸭绿江中上游,控制了江的东、南岸,于这一地区先后设置了“西北四郡”:闾延郡(1416年)、慈城郡(1433年,闾延郡西南)、茂昌郡(1440年,闾延郡东南)、姚芮郡(1443年,闾延郡西南、今江界和楚山之间) 。并在以上地区也修筑了城堡,总计16座大城,25个小堡,从朝鲜南方强制迁徙大量居民在该地区定居,逐步实施对北部地区的有效控制。至1443年,朝鲜将鸭绿江南岸地区纳入了版图,鸭绿江随之成为中、朝两国西段边界的界河。 东北六镇——在朝鲜半岛东北部,朝鲜在几次边界争执中均以公崄镇作为划界要求。但实际上从公崄镇以北直至图们江的广大地区,都逐渐为朝鲜蚕食,明朝对此基本上没有激烈反应。朝鲜通过对这一地区女真人的大力招抚,控制了图们江的东南沿岸,先后设立了庆源(1434年)、会宁(1434年)、钟城(1435年)、庆兴(1437年)、稳城(1440年)、富宁(1449年)6个军镇,合称“东北六镇”。 这些军镇虽然不足以让朝鲜成为高句丽(不是高丽)那样的军事强国,但足以让朝鲜应付一般的游牧民族的袭扰,朝鲜军队还能和明军配合进攻过女真部队,斩获颇丰。 2、宗主国的保护。 实际上直到明朝建立20年时,朝鲜的前身高丽依旧是元朝的属国,1388年李成桂发动兵变,背元投明,成立了朝鲜。“朝鲜”这个国家的名字,就是朱元璋赐的,朱元璋也把朝鲜列为永不征伐之国。无论明朝对朝鲜,还是朝鲜对明朝,在文化层面都是很有感情的。这点从明朝灭亡后,朝鲜虽然对清称臣,但是内部的一些公文依旧使用崇祯年号可见一斑。 在万历朝鲜战争中,刚结束战国时代的日本军队来势汹汹,当时内部问题频发的朝鲜无力抵抗,几近灭国。明朝两次出兵,历经多次血战,把日军逼退。朝鲜的肃宗后来说:“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其实许多朝鲜正剧还是承认击败日本主要靠明朝的,但是更多的朝鲜意淫历史剧把李舜臣塑造成了单人拯救朝鲜加大明的大英雄,让我这个朝鲜历史剧爱好者非常遗憾。 但总的来说,由于明朝的实力,保护了朝鲜在壬辰年间没有被日本侵略灭国。

请问朝鲜的李氏王朝是怎么灭亡的,为什么会灭亡?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与之一水相隔的朝鲜首被其难。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朝宗藩关系结束,日本毫无忌惮地入侵朝鲜。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将朝鲜降为其保护国,1910年则进而吞并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败亡,朝鲜亡国36年。

  在这段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一般朝鲜民众所遭受的苦难自不堪言,即使是朝鲜李氏王室,其遭遇之悲惨,也令人不忍卒读而掩卷。如今,这个古老的家族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如果我们花些时间拂去历史尘埃,追寻一下这个家族的成员们亡国前后的人生经历,也许会感悟到比怀古者几声唏嘘更多的东西。   高宗李熙:战栗中度日的国王   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朝鲜朝(因王族姓李,故俗称李朝)于1392年建立,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时止,传王27代,有国519年。也许是“汉阳地脉”已尽,李朝晚期同我国清末爱新觉罗氏一样,王室虚弱到连儿子也生不出的地步。   1863年32岁的哲宗突然死去,仍无后,正当金氏戚族集团为接班人问题动脑筋时,一直与之处于争权状态的丰壤赵氏戚族势力抢先把传国玉玺抢到手,同王族旁支兴宣君李昰应合谋,把兴宣君的次子12岁的李熙扶上王位,这便是李朝第26代王高宗。   为了确保权位,防止戚族再次弄权,在高宗15岁时,大院君有意为他选了一位出身于败落家庭、家族人丁稀疏的闵氏女为妃。不意这位闵妃却非同小可,其城府与心计一点也不亚于大院君。她很快便组织一支政治力量同乃翁展开角逐,大院君的十年政权最后竟被这位23岁的小女子闵妃颠覆了。   就在朝鲜王室内翁媳之间展开恶斗的时候,外部的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大变局。在这个背景下,朝鲜开始从“隐遁亡国”变为大国势力的接合部和撞击点。1868年日本实现明治维新。1875年日本势力登陆朝鲜,中国作为宗主国在朝鲜同日本进行了20年的激烈对抗,最终败北。从此,朝鲜兵连祸接、国无宁日,朝鲜王室也如同风前残烛,开始了胆战心惊的岁月。   1882年7月,朝鲜发生军士哗变,乱军进攻王宫,数大臣被杀,掌握国家实权的闵妃化装逃往京外。动乱中高宗国王惊慌失措,后来还是闵妃依制呼请宗主国出兵靖难,清政府派吴长庆带兵入朝,这才平息了兵乱。但日本以动乱中有日本人被杀为由亦派军队入朝。从此朝鲜的一切动乱和流血事件中,日本人便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1883年法国用武力把中国的另一藩属越南变为其“保护国”,中国不得不用兵南方。日本趁机在朝鲜策划“开化党”发动政变。1884年12月4日夜,政变发难,日本驻朝公使率日军包围朝鲜王宫,政变分子进入王宫挟持高宗国王。闻变赶来晋见国王或被政变分子矫命召来的六重臣被惨杀于王宫,高宗被这一空前变局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政变分子随即宣布成立新政府。大臣沈相熏、金允植等设法同高宗和闵妃取得联系后向驻朝清军哭诉事件经过,恳请救援。袁世凯率清军同包围王宫的日军展开激战。政变势力溃逃时欲劫高宗国王去仁川,高宗决不出京,后赴袁世凯兵营避难。日本公使及其随从伙同政变分子后经仁川逃往日本。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6月清政府再次应朝吁请遣军助剿,不久起义军与官方达成协议和平解决。但日本却不请自来强行派兵进入汉城,并自行拟定“改革方案”令朝鲜政府执行,同时要朝鲜“逐华兵,废华约”,被拒后日本人决定采取“断然处置”。7月23日拂晓,千余名日军突然包围景福宫,翻越宫墙,一路斩杀,直扑高宗国王居住的缉敬堂。高宗面对持刀日人战栗不止。这时日本公使大鸟挥舞着日本刀厉声叫道:“非国太公无从主今日事。”他说的“国太公”就是的指大院君。因为另一队日本兵此时已把大院君从其云岘宫居所的床上拖了来,日本人想把他推向前台组织亲日政府,取代闵妃集团。高宗国王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听从日本人的安排。就这样,闵妃势力被排除殆尽,日本人控制的朝鲜新政府成立,高宗被强迫下“罪己诏”承认“失政”。日本公使大鸟担当起权力比高宗国王和朝鲜政府还大的“顾问”。在这一变乱过程中,日本兵除去开枪开炮杀人以外,还大肆掠夺王宫。   如果说王宫五百年来积聚的珍宝被抢掠一空使高宗国王惊恐和痛心的话, 一年以后闵妃被惨杀事件,则使他魂飞魄散。   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并战胜中国后,迫使中国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结束中朝宗藩关系,承认朝鲜“独立”。此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北的俄国开始向东扩张,进入朝鲜,于是日俄之间在朝鲜展开角逐,日本扶植的朝鲜亲日政府垮台。闵妃集团看到俄国能联合德、法逼迫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便欲结交俄国以抗拒日本,于是日本便对闵妃动了杀机。   1895年1月,日本任命纠纠武夫三浦梧楼为驻朝公使。他到任后立即着手策划杀人计划。这年10月8日拂晓3时,百余名日本浪人、军人突然对朝鲜王宫卫队发动袭击,冲进王宫,逢人便砍。闵妃即在暴乱中被杀。此事史称“乙未事变”。目睹王妃大臣被惨杀、王宫被抢劫,高宗只有惊恐战栗,别无他法。   最使高宗感受侮辱的是发布“断发令”一事。日本出于吞并朝鲜的长远计划,在杀掉闵妃之后,便强迫朝鲜人民改变习俗,易服断发。原来,以儒学为国教的朝鲜习俗,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蓄发一事极为重视,所谓“养发存髻”乃民族的传统。特别是在日本势力侵入朝鲜以后,“断发”和洋服便成了投靠日本的一种标记,朝鲜人对之十分反感。但是,为了促进朝鲜“日本化”,1895年12月30日,日本驻朝公使公然令日本兵包围王宫,架好大炮,然后武力逼迫高宗下达“断发令”,并要求国王“率先断发”。高宗愤恨不已,但又不敢反抗,便以闵妃葬仪在即为由请求延缓几天,日本公使不允。包围王宫的日本军队高声叫喊“留发不留头”,高宗无奈,只好向站在一边的亲日大臣郑秉夏低下了头,郑便乘势揪起高宗的头发一刀剪下。同日,世子也被剪了发。   备受惊吓和侮辱的高宗感到王宫实在呆不下去了。这时,俄国人便乘机活动,诱使国王于1896年2月21日潜逃出宫,到了俄国驻朝公使馆,从而成了俄国手中的一张牌。此即所谓高宗“俄馆播迁”。俄国人禁止朝鲜大臣接近国王,一切事情均由来自海参崴的俄语译员金鸿睦和亲俄派首领李范晋办理。新组成的朝鲜政府当然是清一色的亲俄派。俄国人挟持国王,引起朝鲜人民的愤怒,朝鲜人士呼请国王摆脱俄人掌握,甚至出现武力劫持国王的动向。这样,高宗才于翌年2月20日返回王宫。但此后又发生“茶毒事件”。1898年9月12日高宗诞辰这天,他同太子一起在宫中接见大臣。这时,宫人奉上咖啡茶,高宗感到茶味怪异未喝,太子接过杯子略饮少许,便突然昏厥在地。高宗大惊,急命侍医抢救。最后判明,茶中已被放置毒品。高宗惊怒不已,便把膳房厨师金钟浩和大膳头孔洪植下狱待审,谁知当天晚上这两个家伙便被杀人灭口。事后查明,所有这一切都是俄语译员金鸿睦策划的,背后有俄国公使馆操纵。因证据确凿,金鸿睦终于被砍头。   高宗此人虽然懦弱,但仍不失为一个爱国的朝鲜人。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俄国,将之赶出朝鲜,朝鲜遂为日本独占。1905年11月,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将朝鲜降为日本“保护国”,日本在朝鲜设立“统监府”。高宗为自己的国家命运痛心疾首。1907年6月,高宗趁第二次“万国和平会议”在荷兰海牙举行之机,派李相卨、李隽、李玮钟三人为密使前往海牙,向西方陈述朝鲜悲惨处境、呼请西方列强干预。三密使到达海牙后立即向大会出示高宗国王委任状,要求以朝鲜全权代表名义与会。他们声明,《乙巳保护条约》是在日本武力逼迫下签订的,并未得到国王批准,此约理当无效,要求大会将此列为议题。   但朝鲜的呼请并未得到列强理睬,他们按照日本与会代表的要求拒绝密使与会。为此三密使悲愤至极,李隽暴逝于海牙,长眠异邦。   高宗此举使日本统监伊藤博文暴跳不止,他决心赶高宗下台。在日本人和亲日分子李完用交相逼迫下,高宗无奈地于1907年7月18日宣布让位于太子。7月22日,在日本军队机枪大炮包围下,高宗在庆云宫(即今德寿宫)举行让位仪式。此后,高宗隐居德寿宫,称号被改为“李太王”。   后来其子李垠被日本作为人质带往东京,第一次回国时曾去拜见父王。高宗默然地给他写了一个“忍”字,意强盗夺国,无力反抗,只能咬碎牙齿咽下肚去,以待时机。高宗的确默忍了十多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举行和会。他认为时机难得,决定再次派密使前往。但此时高宗处境已非昔比,日本人严格控制他的费用开支,并在其身边广布密探监视其动静。高宗无奈,便指示其最信任的侍从金磺镇去想办法。不意日本人已嗅到异味,便把金磺镇抓起来严刑拷问。金虽然誓死严守机密,但他还是被日本逐出德寿宫,高宗第二次密使计划夭折。   日本人决定除去高宗。他们利诱和挟迫兼施,令一位安姓宫廷医生寻机投毒。1919年1月20日夜,高宗在吃过一种甜点后突然腹疼难忍,不久后便不治身亡。入殓时人们见到他全身异常,全然中毒景象。   日本人的暴行激起朝鲜民众极大愤怒,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反日示威。3月1日高宗葬礼这天,愤怒的洪流终于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日斗争大起义,成为朝鲜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高宗被毒杀这年67岁。他被葬于京畿道杨州郡金谷里洪陵。   纯宗李坧:“无辜”的亡国之君   1907年海牙密使事件后高宗被迫退位,其子李坧被扶上王位,是为纯宗。他是李氏王朝第27代王,也是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位国王。   李坧, 1874年2月8日生,其母闵妃。他一降生便被卷入血腥政治漩涡中,这似乎预示着他的一生。其父高宗15岁时大婚,王妃即长其一岁的闵妃。但高宗对闵妃敬而远之,而迷恋另一女人李尚宫,使李尚宫于1868年4月首先生子。王宫中素有母以子贵的传统,闵妃深感不安。1871年闵妃得一子,但在服用大院君送来的山参后即告夭折,从此闵妃与大院君结怨,并展开激烈的争权倾轧,最后大院君被以高宗亲政为名赶下台,闵妃掌握实权。这是1873年的事,闵妃时年23岁。翌年,闵妃又得一子,即李坧。   闵妃为了使李坧被册封为储君,排除长其6岁的李尚宫之子完和君被册封的可能,费尽了心机。按当时定制,朝鲜册封世子必须得宗主国中国皇帝恩旨,于是闵妃派重臣赴北京运动李鸿章等清廷重臣,用时一年多,糜费百万金,终于达到目的。这是1875年的事,李坧2岁。就在这年发生了日本军舰“云扬号”入侵朝鲜事件,朝鲜国门被轰开,这似乎又是一种凶谶。   李坧21岁时,生母闵妃被日本暴徒残杀。一连数月他都难以从这一惨变中清醒过来,他的眼前总是重复那一血腥画面,以至于经常毫无缘由地像孩子一样大哭起来,并不停地呼喊着妈妈。每逢此时,身边的宫女侍从无不泪流满面。从此他性情大变。   1896年2月,饱受日本欺侮的高宗躲入俄国驻朝公使馆,22岁的李坧作为世子随行。在俄馆一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朝鲜亲日派、亲俄派两股势力和你死我活的角斗,各派大臣像走马灯似地“你方唱罢我登场”。此时的李坧虽然寡言少语,对政务鲜有介入,但他的地位和身份决定了他极难摆脱政治阴谋和伤害。就在高宗还宫后不久发生“茶毒事件”,李坧被亲俄分子金鸿睦毒杀倒地。虽经大力抢救活了过来,但在中毒倒地时摔断了两颗门牙,并且毒药永久地损害了他的脑神经和身体,以至于他一生身体虚弱,而且不能生育。因此,在他即位后只好把弟弟英亲王李垠立为王世子。   1897年10月,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并即皇帝位,李坧也从王世子升格为皇太子。1905年11月,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国家的沦落,对李坧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1907年6月海牙密使事件后,日本统监伊藤博文与韩奸李完用等压高宗国王退位,高宗无奈于7月18日颁布诏书,宣布令“皇太子”李坧摄政。但是,日本统监府执意篡改诏书,将“摄政”说成是让位,结果李坧稀里糊涂,连自己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摄政还是皇帝。不过以后在这个天大的差异面前李坧并没有遇到难题,反正日本人只是把他当成傀儡,任何具有实质性的事都不会让他去做,他只是深居王宫空有其名而已。   李坧即位后第六天,即1907年7月24日,日本将《日韩协约》强加于朝鲜,协约规定日本统监在朝鲜握有至上权力,在他指导下对朝鲜官制进行改革,规定每位朝鲜官员身边必须安插一位日本人次官,实行“次官政治”。这样,一年多以后,到1909年1月,在朝鲜各级政府重要职位的日本人就达2480人。这时,被驾空的便不仅仅是昌德宫的李坧,还有各级朝鲜官员。   朝鲜王国军队一直是日本的心病。伊藤博文决心彻底解决之。1907年8月,他以“军制刷新”为名,正式宣布解散朝鲜军队(其实,在日本种种借口裁撤下,此时朝鲜军队仅有9000人)。这样朝鲜便成为一个没有军队的国家。对此,李坧毫无办法。   1910年5月,日本任命其陆军大臣寺内正毅为新任日本统监。他办的第一件事是调两个师日本兵驻扎朝鲜,并成立由22000名日本人组成的宪兵队,把朝鲜置于严密的军警控制之下。寺内正毅此举是执行日本政府早在1909年7月就已正式决定的一项大计划,即在“适宜时机”正式吞并朝鲜。   1910年8月,日本认为时机“适宜”了。16日,寺内正毅召亲日分子李完用、赵重应到其办公室,讨论“日韩合并”具体方案。其实用不着讨论,李完用从寺内手里接过这个方案即可。两天后,李完用作为朝鲜总理大臣向自己的政府提交了这份结束政府生命的方案。为了使事情看上去更具合法性,22日举行了有纯宗李坧参加的“御前会议”。当然,这种会议也是有会无议,日本人定下的条文是不能修改的。因此,一份名叫“韩日合并条约”的亡国文件“顺利通过”。   李完用签署这个亡国条约后于23日通知有关外国,但由于害怕激起民变,一周以后即8月29日才正式公布,即时生效。   这样,由李成桂建立的朝鲜王朝,在有国519年,传王27代以后宣告终结,王朝与国家同时灭亡。纯宗李坧,这个懦弱而多灾多难的国王,多少有点无辜地被永远地钉在了亡国之君的牌位上。   亡国之后,李坧和他的家族,以及在这次空前的卖国行为中出过力的勋贵重臣,总数达76名,都得到了日本的奖赏,获得了爵位、奖金和岁费,成为新贵族。李坧的称号从“皇帝陛下”降为“李王”,每年从日本人那里支取一笔尚算可观的生活费用,在表面上继续维持着其帝王生活。但是,他已没有任何权力,甚至于连他的寝宫家具布置他说了也不算数。按照日本人的规定,那是新设的朝鲜王室事务管理机构“李王职”的权力,而“李王职”的负责人是日本人任命的。   这时的纯宗虽然仍居住在昌德宫,但他像笼中鸟一样被严格限制了活动范围。除去他的寝宫大造殿以外,别处都是禁区。日本禁止他和他旧臣们到过去上朝议事的外殿去,因为此时“议”有关朝鲜的事时根本无须他们参加了。   李坧可以彻底休息了。他无国可治、无政可理, 躲在深宫秘苑里默默背诵着“小楼昨夜又东风”。1917年昌德宫一场大火,把他的“小楼”大部分烧毁,而别有用心的日本人则借修复昌德宫需要木料为由大肆拆毁景福宫,先后拆毁多达4000余间。原来,日本人听信了某些风水先生的主意,有意毁弃朝鲜王宫,断其“龙脉”,破其“王气”,以期永久统治朝鲜。对此,李坧明知日本的险恶用心,但他无力保护祖上留下的宫殿,惟有叹息而已。   1919年高宗去逝后,李坧想起母亲被日本人凶杀、父亲又被日本人毒死,他与日本人有着算不清的血海深仇。但他无力也无法去报仇雪恨,只把它作为永久的痛苦压在心底。这时,他变得异常迷信。他开始深信人死后是有魂灵的,人们是可以向死去的亲人倾诉心声的。他经常到高宗生前的寝宫和高宗死后归葬的陵地,面对空明长诵不已。后来王宫里有了电话,他便命人架设了通往高宗昔日居所和陵区的专线电话,每逢他因身体不适不能前往时,他便令侍从接通电话,令对方接听者把话筒对着被认为是高宗魂灵寄居之所,然后着素衣,正襟危坐对着话筒轻声诉说起来。凡看到这种场景的侍者无不动容。他这一习惯坚持数年,直到他病重不起。   李坧本性是个善良而懦弱的人。他的身心皆受到难以治愈的创伤。1926年3月,李坧病重。当时已被王室立为储君的其弟李垠闻讯从日本东京赶回汉城。见李坧病到如此程度,仍是医疗不周,李垠曾指令有关部门调配专职护士照料,广请良医,而且要中西医兼用。但李垠走后一条也未能落实。   1926年4月25日拂晓,李坧逝世于昌德宫大造殿,得年52岁,“御国”19年。   6月10日这天为纯宗李坧举行葬礼。陵墓被选定在其父王高宗的金谷里洪陵旁,命名为裕陵。早上8时大舆驶出敦化门,由宗室、贵族臣下和各界民众组成的送葬队伍长达20余里。亡国后的李王此时成了国家独立的象征,市民百姓用对已故国王的悼念来表达亡国的悲痛。激动的人流渐渐失控。这时,一位名叫宋学先的青年见一日本人乘着汽车从昌德宫驶出,他认定此人必是日本总督斋藤,便冲上去把短刀刺进了他的胸膛。可惜的是,死者不是日本总督,而只是一个日本商会的头目。后来宋学先被捕遭严刑拷打,终于被杀害。但他的壮举激励了全国青年人,他们展开罢课反日斗争。日本军警到处抓人,进一步激起民众反抗,终于演变成全国性的“六一零”反日运动。   在高宗长大成人的三个儿子李坧、李堈、李垠中,排行次位的李堈天资最高,但也最无所事事,以致于人们在记述他的一生时,竟找不到多少值得一写的故事。   李堈生于1877年,母亲为张姓宫女。据说,张氏同当时王宫里所有其他女性一样对闵妃十分畏惧,在她怀孕以后为躲避闵妃暗算曾出宫住进其叔父家,李堈即出生在那里。后来闵妃还是知道了,令人把张氏叫来痛痛快快地斥责一番,正式赶出宫去。不久后,张氏悄然别世。   从小失去母亲的李堈被托付给乳母照看喂养,从此王宫里再无人关心他,似乎忘记了有这样一个小王子的存在。与其他王子相比境遇的差异以及宫中冷漠的人际关系对他幼小心灵是一个刺激,对他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1891年他14岁时被授封号“义和君”。两年后,在王室安排下他同一名叫金淑的姑娘结婚。金小姐出身于官宦名门,但不幸的是不能生育。在王室来说,女人不生孩子是天大的事。于是,从小就有些放荡不羁的义和君李堈似乎就有了寻花问柳的正当理由,他从此一放难收,一生周旋在朝鲜和日本贱业女人之间,一鼓作气地制造出30多个子女,这对子息不蕃的李氏王族来说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贡献。   1894年在他17岁时获得了一次难得的介入王室事务的机会。这年9月,正在甲午战争中清军海上陆上皆有败绩的时候,他在日本的压迫下被任命为特命大使去日本走了一趟,算是对日本不久前派使节来访的回访。翌年高宗曾打算派他以特使名义去欧洲各国访问,但在日本与其他国家反对下未能成行,从此他便极少涉足国家政务了。   1900年他被晋封为义亲王。   1907年高宗被日本人逼迫退位,其子李坧继位成国王,即纯宗。因纯宗不能生育,按成例位序排在李坧之后的义亲王李堈应被立为储君,但高宗偏爱严尚宫所生的李垠,于是小李堈20岁,年方11岁的异母弟英亲王李垠被立为“皇太子”。这件事对李堈又是一个打击,从此他更加沉缅于犬马声色。对于这件事,成年后的李垠始终对李堈抱有愧疚之心。   在李堈一生中,惟一值得一提的有意义的事是1920年出逃上海未遂事件。

朝鲜李氏王朝历史上的两位被废黜的君主?

共两位

燕山君(1494年-1506年)——朝鲜的第10代君王。在中宗反正中被废黜王位,并被赶出皇宫,因病于1506年结束了惨淡的一生。朝鲜历史上一共有两个废主,燕山君是第一个。他有着充满阴影的童年,这使得他后来有点心理变态,倒行逆施。内心扭曲的燕山君即位之后,疯狂地否定一切礼法制度,随心所欲地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得知了生母废后尹氏真正死因后,坚持要按照佛教礼仪重新安葬自己的母亲,为其恢复名号,并杀害了大批劝谏的大臣。同时为了报仇,杀死先皇的几个妃子,甚至杀死了劝说自己的祖母仁粹大妃。历史上给予燕山君的评价——暴君。 15世纪末,李朝的政治腐败,党争不绝。在朝的功臣勋旧官僚集团称「勋旧派」,在书院接受儒家教育的两班子弟和靠科举入仕的新官僚称「士林两班」或「士林派」,两派相互斗争不已。成宗不满勋旧派的飞扬跋扈,利用士林派加以遏制,士林派势力膨胀。 成宗的皇后尹氏即燕山君的生母,因宫廷斗争被废为庶人,后被赐毒药而死。她的儿子燕山君因为受到祖母仁粹大妃的庇护而没有受到影响,并在其母死后一年被立为世子。1494年成宗去世,本来正室贞显王后有机会扶正自己的儿子晋城大君,但因为仁粹大妃的权威,按照长幼顺序立燕山君为国王。1494年继位的燕山君因要为生母废后尹氏立庙并举行隆重的佛教招魂安葬仪式,从而与士林派发生矛盾,转而依靠勋旧派清洗士林派。 1498年,因士林派名臣金宗直的一名学生在编写《成宗实录》时将金宗直的文稿《吊义帝文》收入,曾被金宗直得罪的勋旧派有名人物柳子光、李克墩指责该文影射世祖篡位。勋旧派大臣利用国王的愤怒,怂恿燕山君把士林派全部驱逐出政府,并诛杀相关者三十多人,酿成「戊午士祸」。六年之后又发生了「甲子士祸」。燕山君生母尹氏因嫉妒太甚而在1479年被成宗废位,1482年赐死。燕山君一直想了解其内幕及参与人,以寻机报复。他命令春秋馆上奏尹氏赐死的详细过程和有关人员名单,春秋馆被迫如实报告,燕山君从中选出26名「奸臣」,逐一处决。其中成宗恭惠王后的父亲韩明浍等已故者8人被剖棺戮尸,「碎骨飘风」。被认为当年诬告的淑仪严氏、郑氏,以及郑氏所育两子——安阳君和凤安君也被赐死。根据李朝实录中《光海君日记》及《中宗实录》的说法,指责其暴行的仁粹大妃(燕山君祖母)亦被燕山君下令药杀于昌庆宫景春殿。 燕山君除了迫害士林派之外,又因为有大臣用训民正音文字写招贴批判其暴政,所以燕山君下令禁止使用正音。刚创建不久的朝鲜民族文字发展因此陷入了停顿。李朝实录称燕山君还将成均馆改为游宴场所。在宗教方面,李朝太祖、世祖崇佛,而太宗、世宗废佛。燕山君原本随顺祖母仁粹大王大妃崇信佛教,仁粹大妃去世后,态度一转,开始和太宗、世宗一样对佛教加以破坏。他撤去三角山藏义寺佛像,赶走寺内僧侣,将教宗首刹兴德寺的佛像废去,寺院改为官用。1504年,他还废掉朝鲜禅宗首刹兴王寺,移佛像至桧岩寺,改圆觉寺为妓院;自高丽以来所举行的僧科制度也被迫废止。不久,兴天、兴德寺相继被焚,禅、教二宗本寺俱毁,宗务转移他处。 1506年,燕山君再度掀起丙寅士祸,试图将戊午士祸及甲子士祸中遗漏的士林再度查找处理,掀起了全国的恐怖气氛。燕山君的种种悖离传统的做法让朝臣们感到恐慌,终于在1506年九月决定举事。九月一日(阴历),吏曹判书柳顺汀、知中枢府事朴元宗、副司勇成希颜等人发动政变,组织军队扑杀外戚慎守勤和任士洪,随后包围昌德宫,驱散宫中卫队后迫使燕山君退位,并以慈顺王大妃(成宗王后,晋城大君生母)的名义命令燕山君交出国王印玺。燕山君先是百般抵赖,但最后不得不于九月二日清晨交出玉玺。政变发起者随即赴晋城大君私宅,将其迎入景福宫,在勤政殿即位,是为中宗。 燕山君退位后与其妻、子一同被流放到江华岛的乔桐,当年十二月被赐死,终年三十岁。 2,光海君 除了两班和士林的党争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缭乱。先后发生过第一次王子之乱(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乱(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废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变动。每一次政变都会带来被成为“士祸”的诛戮和贬斥 参考资料:://zhidao.baidu/question/1498794.?si=2

朝鲜王朝的历代帝王在位年表是怎样的

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

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太宗 李芳远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世宗 李 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文宗 李 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间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长子 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间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世祖 李 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间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睿宗 李 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间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成宗 李 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间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长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 李 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间1494年-1506年 成宗长子 中宗 李 怿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间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长子,燕山君之弟 仁宗 李 岹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间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长子 明宗 李 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间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宣祖 李 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间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兴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 李 珲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间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仁祖 李 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间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长子,光海君庶侄 孝宗 李 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间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显宗 李 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间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肃宗 李 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间1674年-1720年 显宗嫡子 景宗 李 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间1720年-1724年 肃宗庶长子 英祖(英宗) 李 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间1724年-1776年 肃宗庶四子 正祖(正宗) 李 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间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献世子李愃之次子 纯祖(纯宗) 李 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间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长子 宪宗 李 奂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间1834年-1849年 纯祖嫡长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 哲宗 李 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间1849年-1863年 庄献世子第三子恩彦君李裀之孙,父为恩彦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圹 高宗 李 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间1863年-1907年 庄献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孙,祖父南延君李球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孙,父为南延君第四子兴宣大院君李昰应 后被日本人毒死 纯宗孝皇帝 李坧 1907-1910(隆煕元年—隆煕四年) 裕陵 朝鲜国除后封昌德宫李王,为日本皇族。王号传弟李垠(李王垠) 纯明皇后(骊兴闵氏)

朝鲜王朝国王列表

1、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

2、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3、太宗 李芳远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4、世宗 李 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5、文宗 李 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间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长子

6、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间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7、世祖 李 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间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8、睿宗 李 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间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9、成宗 李 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间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长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10、燕山君 李 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间1494年-1506年 成宗长子

11、中宗 李 怿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间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长子,燕山君之弟

12、仁宗 李 岹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间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长子

13、明宗 李 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间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14、宣祖 李 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间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兴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中宗庶侄

15、光海君 李 珲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间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16、仁祖 李 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间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长子,光海君庶侄

17、孝宗 李 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间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18、显宗 李 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间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19、肃宗 李 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间1674年-1720年 显宗嫡子

20、景宗 李 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间1720年-1724年 肃宗庶长子

21、英祖(英宗) 李 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间1724年-1776年 肃宗庶四子

22、正祖(正宗) 李 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间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献世子李愃之次子

23、纯祖(纯宗) 李 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间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长子

24、宪宗 李 奂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间1834年-1849年 纯祖嫡长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嫡子

25、哲宗 李 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间1849年-1863年 庄献世子第三子恩彦君李裀之孙,父为彦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圹

26、高宗 李 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间1863年-1907年 庄献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孙,祖南延君李球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孙,父为南延君第四子兴宣大院君李昰应 纯宗 李 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间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长子

扩展资料

朝鲜国王的历史: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高丽大将李成桂废高丽恭让王,在松京(开城)寿昌宫即位,其时五十八岁。李成桂以“权知高丽国事”的头衔向明朝上表,趁高丽王混乱,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明太祖朱元璋不予批准。

不久,李成桂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古号)和“和宁”(李子春就仕之地)请朱元璋决定,朱元璋选了朝鲜二字,但是又因为李成桂“顽嚣狡诈”而不正式册封赐印。于是李成桂的头衔改成了“权知朝鲜国事”。

李成桂即位后,次子李芳远被封为靖安大君。经过两次王子之乱,在建文二年(1400年)被封为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禅让于松京寿昌宫。

此时,明朝发生了一场极大的变局。太孙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明惠帝用人不当,渐处下风,被迫对朝鲜更多地采取怀柔政策。为了在内战中拉拢朝鲜站在朝廷一方,便敕谕礼部,“朝鲜本礼文之国,辞位传袭之事,……若果无亏天理,悖人伦的事,任他国中自主张”。

于是方赐李芳远国王诰命,及亲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鲜本爵,应赐五章或七章服)。这样,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册封,终于被李芳远得到了。他的头衔也从其父兄的“权知朝鲜国事”变成了朝鲜国王。

明成祖“靖难”成功登基之后,李芳远又再次上贺表,请冠冕服饰,于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赐的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坠、经籍彩币表里……,封朝鲜国王。

此后,历任朝鲜统治者均循例受封为朝鲜国王。只能自称孤,寡人,不能自称朕;只能被大臣称大王,殿下,不能称皇上,陛下,否则即为僭越。

朝鲜王朝时期(公元1392-1910),朝鲜国王的官服是红底金色图案的蟒袍,朝鲜王后则饰以凤。公主、翁主和嫔妃则饰以花型图案。赤翟衣是明朝皇帝明惠宗朱允炆下赐给朝鲜国王的,是特许的亲王级别的服饰。天青色翟衣作为中国皇后的等级,朝鲜王妃不能僭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国王

朝鲜的李氏王朝是怎么灭亡的,为什么会灭亡?

朝鲜的李氏王朝是在日本的不断侵略下亡国,从1868年日本开始了走上不断外侵的道路,临近的朝鲜首当其冲,再到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更加肆无忌惮的侵略朝鲜,最后战争一次次爆发,使得风雨飘摇的朝鲜帝国不堪一击,成为日本的战败国。朝鲜亡国从外部因素看,是因为临近的日本狼子野心,对其虎视眈眈,是造成灭国的最直接原因,而从内部来看,朝鲜本国有着根本的政治矛盾,比如阶级观念,嫡庶关系严重,庶族和底层阶级人士纷纷反抗压迫,造成朝鲜内乱。

求李氏朝鲜历代国王世系表

列表如下:

1、

2、

3、

4、

5、

扩展资料:

国王资料:

1、李成桂

李成桂(朝鲜语:이성계,发音:Yi Seong-gye,1335年-1408年),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1392年—1398年在位)。

本贯全州李氏,出生于元朝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一带)。初字仲洁,后改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死后庙号太祖,明朝赐谥号“康献”,故又称“朝鲜太祖”或“康献大王”。

李成桂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1356年,李成桂与其父帮助高丽王朝恭愍王收复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后由于在抵御元朝红巾军的入侵中战功显赫而被提拔。

1388年,李成桂发动威化岛回军,掌握高丽政权;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城。

即位后,李成桂对内实行改革,清除了原高丽禑王的势力,对外向明朝称臣,并通过招抚、武力征服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

第一次王子之乱后,李成桂让位于次子李芳果,奉为太上王。后来出奔老家咸兴,又被太宗李芳远挟持回京,于是有”咸兴差使”的典故。后死于汉城。

2、李娎

朝鲜成宗(朝鲜语:조선 성종,Joseon Seongjong;1457年七月三十日-1494年),名李娎。朝鲜王朝的第九代君主,朝鲜世祖李瑈之孙,朝鲜德宗(懿敬世子)李暲之子,朝鲜睿宗李晄之侄。1469至1494年在位,在位二十五年。

成宗李娎生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七月三十日,出生一个多月后父亲懿敬世子过世,世子之位由叔父李晄(即睿宗)承袭,世祖并封其为者山君。

明成化五年(146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睿宗薨,因其长子早夭,次子年幼,成宗奉祖母贞熹王后的命令当天即位于景福宫勤政门。

即位后追封父亲懿敬世子为朝鲜德宗,并封母亲韩氏(昭惠王后)为仁粹王妃,明成化十年(1474年)再晋其母为仁粹王大妃。

在位期间完成了编著并颁布《经国大典》,成为了朝鲜刑法的典范。并扩建了弘文馆,完善了朝鲜包括司宪府、司谏院和弘文馆的三司制度。

明弘治七年(149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成宗在昌德宫大造殿薨,享年三十八岁。明朝赐谥为“康靖”(温良好乐曰康;宽乐令终曰靖),庙号"成宗",定世室,葬广州宣陵。

3、李怿

朝鲜中宗(韩语:조선 중종/朝鲜 中宗Joseon Jungjong;1488年三月十九-1544年十一月十四),名李怿(韩语:이역/李怿Yi Yeok),字乐天(韩语:낙천/乐天Nak cheon)。

明朝赐谥号恭僖,庙号中宗,朝鲜加谥曰恭僖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是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1506年9月2日至1544年11月14日在位。

成宗嫡子,由贞显王后尹氏所生;前任君主燕山君李㦕的同父异母弟弟。1494年,燕山君即位时,李怿被册封为晋城大君(韩语:진성대군/晋城大君Jinseong daegun)。

由于燕山君的暴政,使群臣密谋废除燕山君,并拥立李怿为君主。中宗即位后废除了燕山君的不少苛政,受到欢迎,但他为人优柔寡断,容易被两班所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王朝

朝鲜(76)王朝(119)

相关参考

朝鲜李氏王朝正祖李祘,如何评价李氏朝鲜正祖大王李担

关于朝鲜王朝正祖李算的电视剧2007年李秉勋金根洪导演韩国电视剧韩名:이산译名:李算、正祖大王李祘年份:2007年国家:韩国语言:韩语类型:历史、古装集数:77集《李算》是韩国MBC电视台为纪念创社4

李氏朝鲜政权是谁建立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氏朝鲜和李唐王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李氏朝鲜是元末明初由王氏高丽权臣李成桂在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也是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废王氏高丽自立

明朝跟李氏朝鲜的关系如何

朝鲜,在现在观念里通常被称之为“小中华”,然而我们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这个所谓的小中华,实际上自四世纪以后,除唐朝初期中原王朝因高句丽而派遣军队进入东北亚,而和朝鲜半岛国家新罗、百济有过短暂接触外,长

文宗李珦,李珦的家族成员

求李氏朝鲜历代国王世系表列表如下:1、2、3、4、5、扩展资料:国王资料:1、李成桂李成桂(朝鲜语:이성계,发音:YiSeong-gye,1335年-1408年),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1392年—13

李律朝鲜历史,朝鲜王朝的后宫制度有谁知道

朝鲜王朝的后宫制度有谁知道?朝鲜王朝后宫制度:在李氏朝鲜时代,宫女的正式选拔每10年进行一次。在此期间,也可能会零星地挑选一些宫女,这要根据每个宫殿对宫女的需求来决定。朝鲜的宫廷中,最重要的成员是大王

张绿水、金尚宫、张禧嫔 朝鲜王朝三大妖女

朝鲜三大妖女,又名朝鲜三大毒女或朝鲜三大毒舌,是指朝鲜半岛在李氏朝鲜不同时期内三位以恶毒言行及残酷手段而著名的三位女性。这三位女性都因为透过各种权谋技术而权倾天下。朝鲜三大妖女有两种说法:1.一说是燕

朝鲜王后列表,朝鲜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王后?

朝鲜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王后?历史上的明成皇后是朝鲜最后一个王朝李氏王朝的最后一位女性掌权人,16岁进宫时被册封为闵妃。当时的朝鲜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王室衰微、国将不国之际,原本出身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闵氏

张绿水、金尚宫、张禧嫔 朝鲜王朝三大妖女

朝鲜三大妖女,又名朝鲜三大毒女或朝鲜三大毒舌,是指朝鲜半岛在李氏朝鲜不同时期内三位以恶毒言行及残酷手段而著名的三位女性。这三位女性都因为透过各种权谋技术而权倾天下。朝鲜三大妖女有两种说法:1.一说是燕山...

朝鲜中宗废妃慎氏,朝鲜费主燕山君和朝鲜中宗生母是一个人吗

朝鲜费主燕山君和朝鲜中宗生母是一个人吗?燕山君是李氏朝鲜时期有名的昏君,他是男的燕山君,李隆1476年-1506年,在位1494年-1506年,是李氏朝鲜第10代君主,第11代君主朝鲜中宗的同父异母哥

文定王后冷静的可怕,文定王后的女儿

朝鲜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王后?历史上的明成皇后是朝鲜最后一个王朝李氏王朝的最后一位女性掌权人,16岁进宫时被册封为闵妃。当时的朝鲜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王室衰微、国将不国之际,原本出身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