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是捕鱼儿海之战的前哨站,战后的一个契机,朱元璋提拔了蓝玉

Posted 明史

篇首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此战是捕鱼儿海之战的前哨站,战后的一个契机,朱元璋提拔了蓝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战是捕鱼儿海之战的前哨站,战后的一个契机,朱元璋提拔了蓝玉

明朝建立之初,也就是朱元璋时期,先后对北元以及北元残余势力先后发动了8次北征,大多是胜利的,由此也是彻底消灭了北元,终结了元帝国可能南下夺取中原统治权的可能,大家最熟知的应该是蓝玉大破北元于捕鱼儿海,宣告了北元正式结束,之后的只能算是北元残余势力,而捕鱼儿海之战,则是将北元一整套体系官员大部分铲除,战后的北元残余势力已经是无力支撑国家的正常运转,加之其他部落开始再也不理睬北元残部,曾经统治中原的强大元帝国就真的没了。

捕鱼儿海之战很精彩,不过其实在此战之前的金山之役就已经展现出北元在军事上的颓势了。

在朱元璋8从北伐当中,第二次北伐应该是有些伤的,我之前也写过,就是洪武五年,徐达率15万明军北伐,被扩廓帖木儿击败的和林之战,当时此战之后,“与虏战失利,歛兵守塞”,大明是有过一段舔伤阶段的,但是经过第三次和第四次北伐,也就是沐英和徐达先后两次北征,大明逐渐恢复了对北元的战略主动,朱元璋是明白的,只要有机会,就要将北元彻底铲除的,不然北元存在一天,就祸乱大明北疆一天,有了前期的铺垫后,朱元璋开始在一次筹划彻底消灭北元的战争。

而在蓝玉率大军北征捕鱼儿海之前,朱元璋要清除东北的一个隐患,也就是北元太尉纳哈出,其实际控制的元辽阳行省成为威胁大明边防侧翼的一股力量,而且这也是少数能够被北元控制的地带,纳哈出也是一再被北元重视,予以高官厚禄,说起纳哈出这个人,还曾经当过朱元璋的俘虏。

《明史.太祖本纪》遂乘胜拔太平,执万户纳哈出。

那时元至正十五年的事情了,当时朱元璋比较看重纳哈出,想要将其劝降,但是纳哈出坚决不从,所以最终朱元璋放了他,这或许也是最终纳哈出投降的原因,毕竟他知道朱元璋不会亏待他。

​《明史.冯胜列传》大将军达、左副将军文忠皆卒,而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

在朱元璋吹响消灭北元的号角前,盘踞于元辽阳行省的纳哈出成为了大明的第一个目标,此战正是蓝玉捕鱼儿海之战的前哨站,而当时的大明军中,常遇春早就挂了,徐达李文忠也相继离世,冯胜成为了大明的头号主帅,“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当时冯胜在明军中的地位的确是无人可及了,所以冯胜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大明此次出征的主帅,大明北元之间爆发的金山之役由此拉开。

《明史.太祖本纪》二十年春正月癸丑,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副之,率师征纳哈出。

​《明史.冯胜列传》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帅南雄侯赵庸等以步骑二十万征之。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等皆从。

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意图,那就是以绝对的优势,快速解决掉纳哈出,此战明军不允许有失利,不然会影响到接下来对北元的决战,而且战事也不能拖得太久,速战速决,以较小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是朱元璋所想的,所以当时朱元璋是双管齐下的,一面是大明大军压境,一面是招降纳哈出,而且个人觉得,招降纳哈出才是朱元璋最希望的。

《明史.冯胜列传》帝复遣故所获纳哈出部将乃剌吾者奉玺书往谕降......纳哈出见乃剌吾惊曰:「尔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

乃剌吾原本是纳哈出的部将,朱元璋派他去招降纳哈出,可见朱元璋最大的诚意,其实到这里的时候,大明就已经赢了,朱元璋的目的也达到了,无论两军是战是和,都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对决,纳哈出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退路,一个有退路的人,在决策上可能很圆滑,但是在如何圆滑,他都会是向那个他已知的退路慢慢走过去的,所以说不管纳哈出是真心想投降还是假意投降,在明军的军事压迫下,纳哈出投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所以说这场战役两军打了不到半年就结束了,同年蓝玉就整军准备出征北元,次年就大战捕鱼儿海了,在和纳哈出的金山之役中,记载中只是谈及了明军两次战败。

《明史.太祖本纪》临江侯陈镛从征失道,战没

​《明史.冯胜列传》而都督濮英殿后,为敌所杀。

陈镛是因为北征的时候和大军分离,迷失了道路,落单了被元军所围歼,濮英则是在大军已经取胜,班师途中他率军殿后,结果被北元残部围攻,战败身死,但是这都不是关键激烈的战斗。

《明史.蓝玉列传》闻元兵有屯庆州者,玉乘大雪,帅轻骑袭破之,杀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溪还。

金山之役打的最出彩的就是蓝玉了,冯胜作为主帅,他所率的主力明军其实不需要打,主要稳稳的推进到纳哈出大军扼守的金山一带就可以,以当时北元军的战力和斗志,是绝对无法和明军打正面决战的,而蓝玉则率部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率部趁大雪奇袭,斩杀了辽阳平章果来,“平掌”是元朝时期地方的高级长官,蓝玉一战打出了明军的威风,这也是多少能够说明,蓝玉指挥骑兵部队的机动突袭能力,也是为他在捕鱼儿海之战的表现打下了基础。

​《明史.冯胜列传》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

《明史.蓝玉列传》纳哈出以数百骑至,玉大喜,饮以酒。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请服此而饮。」纳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饮。

等到冯胜所率大军抵达金山一线,纳哈出直接遣使请降,之前纳哈出就派人给明军进献过军马,当然那时纳哈出主要的想法还是打探明军虚实,这次请降,纳哈出也是缓兵之计的意思的,明面上,其所统率的北元军没有和明军一战之力,但是或许纳哈出想要获得北元朝廷的支援,合力还是有希望和明军一战的,所以他需要拖,那么投降是最好的办法,投降谈条件以换取时间。

《明史.常遇春列传》会纳哈出请降,诣右副将军蓝玉营,酒次,与玉相失,纳哈出取酒浇地,顾其下咄咄语。茂方在坐,麾下赵指挥者,解蒙古语,密告茂:「纳哈出将遁矣。」茂因出不意,直前搏之。纳哈出大惊,起欲就马。茂拔刀,砍其臂伤。纳哈出所部闻之,有惊溃者。

在蓝玉受降纳哈出的时候,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在场,得知了纳哈出想要逃,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导致纳哈出想要出逃,但是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只能说明当时纳哈出并非真心投降,而是想要拖延时间,其背后有什么谋划,随着纳哈出被常茂砍伤,北元军产生了恐慌。

​《明史.冯胜列传》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松花河,闻纳哈出伤,惊溃。胜遣观童谕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驼辎重互百余里。还至亦迷河,复收其残卒二万余、车马五万。

但是明军依然是成功招降了纳哈出所部的,这也能看出当时盘踞在元辽阳行省的北元部队是没有斗志的,不是说几个高级将领能够左右的局面了,即便纳哈出宁死不降,这支北元部队也是和明军打不了的,但凡他们大多数不愿投降,在得知自己主帅谈判时被明军砍伤,那结果就是这引发两军对决了,可是这场金山之役,两军主力部队就没有交过手,就像是走个过场,北元军就直接降了。

至此,大明就清除了自己北疆侧翼的安全问题,可以组织大军北伐了,尤其是此战明军并未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虽然蓝玉有于大雪中奇袭的情况,但是战役发生的时期其实是在春夏之交,并没有太过恶劣的天气,明军的非战斗减员也不大,也可以见征服纳哈出的金山之役当做是捕鱼儿海之战前的军演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冯胜绝对是出征北元的第一主帅,但是在金山之役后,他的统领明军北征的梦想就破灭了,朱元璋直接废了大明这位主帅。

​《明史.冯胜列传》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士亦无赏。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

原因是冯胜在战争中给自己揽财又搜刮俘虏,这些事情在明军班师后,有人捅给了朱元璋。

会有言胜多匿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王子死二日强娶其女,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骑,而茂亦讦胜过。

其实这已经不是冯胜第一次干这事了,早在洪武五年,也就是徐达北伐和林的时候,冯胜作为牵制北元军力的一支部队,西征甘肃一代,战后他成为了三路明军中,唯一一支取胜的明军,当时得胜而还的冯胜就这么干过。

​《明史.冯胜列传》是役也,大将军达军不利,左副将军文忠杀伤相当,独胜斩获甚众,全师而还。会有言其私匿驼马者,赏不行。

而这次冯胜只不过是多了对纳哈出所部的压榨而已,的确是太贪财了,不过最起码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是有的,朱元璋发脾气也不至于直接让冯胜从此不再统领主力明军征伐啊,个人觉得,这件事只是一个契机,朱元璋可能是为了提拔蓝玉而故意让冯胜下来。

蓝玉和太子朱标的关系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朱标的岳父,蓝玉和朱标的关系非常好,所以蓝玉一直都是朱元璋给自己儿子培养的第一武将,朱元璋对于自己这个儿子是很用心的,毕竟朱标是少有的真正当过儿子的太子,朱元璋更多的是将其看做儿子,而不是冰冷的太子。

《明史.列传三》帝以元制不足法,令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选勋德老成及新进贤者,兼领东宫官。于是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

后面还有很多人,可以说,但凡你能叫上命的明初重臣,都会兼职一个东宫的职位,也就是说,朱元璋的行政班底就是朱标的行政班底,朱元璋随时可以不干,让太子监国,而这个国家一点也不会乱的,而蓝玉就是在明初猛将大多离世后,给朱标培养的新一代明军统帅,你可以看看蓝玉的履历,蓝玉在常遇春、徐达、傅友德、沐英等一众名将手底下混过,在金山之役后,蓝玉则是一跃而上,成为明军主帅,第一次统领明军北征,就灭了北元。

《明史.太祖本纪》九月,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延安侯唐胜宗、武定侯郭英副之,北征沙漠。

而且朱元璋也是没有太多犹豫的,在刚刚结束金山之役后,同年九月就任命蓝玉为征虏大将军,整军出征了,捕鱼儿海之战也是让蓝玉成为了大明的霍去病,只是可惜朱标的早逝,让他有也没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参考资料《明史.太祖本纪》《明史.列传三》《明史.蓝玉列传》《明史.冯胜列传》​《明史.常遇春列传》

大明(50)朱元璋(65)明史(7)

相关参考

大宋军民再次士气高涨 徐河之战的战后影响

尹继伦战后以功领长州刺史,虽然辽方的纪录掩盖了战败的事实,但是宋朝从辽方逃归的孙崇柬再次证实了辽军的战败,以及辽人的一些恐慌的反应“太宗询以边事,极言徐河之战契丹为之夺气,故每闻继伦名,则仓皇不知所措

大宋军民再次士气高涨 徐河之战的战后影响

尹继伦战后以功领长州刺史,虽然辽方的纪录掩盖了战败的事实,但是宋朝从辽方逃归的孙崇柬再次证实了辽军的战败,以及辽人的一些恐慌的反应“太宗询以边事,极言徐河之战契丹为之夺气,故每闻继伦名,则仓皇不知所措

怛罗斯之战后双方有何举动 怛罗斯之战的影响

怛罗斯之战的影响:怛罗斯之战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但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

怛罗斯之战后双方有何举动 怛罗斯之战的影响

怛罗斯之战的影响:怛罗斯之战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但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

淝水之战知名度低于赤壁之战的真正原因 淝水之战简介

  魏晋时期,有四场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和淝水之战。这四场著名战役共同特点是以少胜多。官渡之战后,曹操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后,南北对峙;夷陵之战后,三分天下局面而成;淝水之战后,苻坚

淝水之战后为什么东晋不趁机消灭前秦呢?只因背后还有一个最大的威胁!

淝水之战后为什么东晋不趁机消灭前秦呢?只因背后还有一个最大的威胁!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淝水之战的性质和官渡之战一样,和赤壁之战也一样。官渡之战是袁绍要灭曹操,曹操官渡之战只是击退了袁绍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古代战争中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此战后赵国一蹶不振,秦国士气高涨,向一统六国又迈进了一步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  关于将军:长

城濮之战的意义 城濮之战有何影响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楚国大将子玉羞愤自杀,晋国取得大胜,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问鼎中原。  城濮之战的意义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

长平之战的结果 长平之战有什么争议之处

长平之战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长平之战的胜利。  长平之战的结果  长平之战以秦国大获全胜而告终。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

宋辽因何会爆发澶州之战?澶州之战的背景介绍

澶州之战背景:发生于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的澶州之战,是辽宋两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辽宋关系从长期对抗走向和平相处的转折点。此战双方参战军队多达数十万,结果以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