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被小毛贼骗去千金为什么不敢缉拿
Posted 千金
篇首语:时间铭记梦想的足迹,历史镌刻奋斗的功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曾国藩被小毛贼骗去千金为什么不敢缉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曾国藩被小毛贼骗去千金为什么不敢缉拿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光复南京城的时候,有一个人自称是某部队的校官,前往会见曾国藩。那个人滔滔不绝,高谈阔论,其不可一世的气概,一下子就把曾国藩吸引住了。在谈话中,曾国藩论及到用人必须杜绝欺骗这件事,那个人接过话头,义正词严地说道:“会被欺骗或不会被欺骗,完全看人而定。像中堂您这样至诚与盛德的人,他人自然不忍心欺骗;像左宗棠那样公正严明的人,他人也不敢欺骗;至于其他的人,有的别人不欺骗他,他却怀疑别人欺骗,有的已经被欺骗他还不知受骗。” 曾国藩听后,非常高兴,待他为上宾。
由于一时没有恰当的位置安插,曾国藩就暂时命他督造战船。没过多久,那个人却盗领千金逃跑了。事情暴露后,部属向曾国藩请示发布命令捉拿此人。曾国藩沉默很久之后说道:“算了,不要追了。”部属告退以后,曾国藩不仅自嘲道:“他人不忍心欺骗!他人不忍心欺骗!”
人的一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次都不上当,曾国藩上当也很正常,问题的关键是因为什么上当。读过曾国藩著述的人,可能都记得,曾国藩鉴人识人很有一套,什么眉毛、眼睛、鼻子、骨格等等,都研究得头头是道。这样的人竟然上了当而且偏偏还是在这方面上的当,确实叫人犯琢磨。
纵观封建官场,有两种人最受人欢迎:一种是抬轿子的,一种是吹喇叭的。曾国藩镇压太平军屡屡得手,从他自身角度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很会使用抬轿子的人,如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不过,曾国藩对这些抬轿子的人也很够意思。如,保荐李鸿章做了江苏巡抚,荐举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后升为闽浙总督。
光复南京后,踌躇满志的曾国藩,更加春风得意,两江总督的这个职衔,似乎已经吊不起了他的胃口,他要施展更大的抱负。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缺少的似乎就是吹喇叭的人。所以,当他听到有人称赞他“像中堂您这样至诚与盛德的人,他人自然不忍心欺骗”时,能不心花怒放吗?后来,曾国藩被同治皇帝加封为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想必,这“军功章”上一定也凝聚着吹喇叭的功劳。
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的上当,固然是被人忽悠了,但假如他没有私心,假如他比较冷静,他能上这个当吗?有句俗语说的好:“苍蝇不落无缝的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关参考
人物生平结怨侯览张俭是赵王张耳的后代,他的父亲张成,曾任江夏太守。他最初被乡里推举为茂才,但不满意刺史,于是托病不去。公元165年(延熹八年),山阳太守翟超邀请张俭任东部督邮。当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
曾国藩曾国藩真的称帝,当时就不会组织团练去灭太平天国了。所谓称帝或者划江而治,跟太平天国又有多少区别呢?就算曾国藩真的有意称帝,他也面临着几个特别严重的威胁。当时的地缘政治态势清朝自康雍乾打败准噶尔汗
历史人物 孙悟空的黑历史介绍 被骗去天庭当弼马温还对玉帝吞声下气
其实孙悟空出身以后就跟正常人类一样,内心非常单纯善良,只是好奇心有点强。我们都知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孙悟空既然是天选之子,身上所背负的责任肯定异常重大,只是刚开始他自己也不清楚。当年孙悟空误打误撞去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据说是宗圣曾子七十世孙。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咸丰皇帝是清朝时期最后一位拥有实权的皇帝,而他唯一的一位嫔妃就是慈禧,在咸丰皇帝驾崩之后,慈禧就开始掌握朝廷大权。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中,能够成为掌控权力的
公元1844年即道光24年,尚未发达、仅为清国翰林院一讲师的曾国藩,在给朋友亡妻所写的悼词《陈岱云妻墓志铭》中,表露了自己的心迹:民各有天唯所治,焘我以生托其下,子道臣道妻道也。以义擎天譬广厦,其柱苟
清朝一牛人,曾国藩不敢惹,亲手处死李鸿章侄子,李鸿章还得赔笑
导读:清朝中期之前,满清皇帝为了防止汉人掌权,对于汉臣几乎很少重用。但是,到了清朝晚期,原来的八旗军几乎丧失了战斗力,为了平定太平天国等运动,朝廷不得不倚重汉臣。曾国藩和李鸿章,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朝
历史秘闻 清朝一牛人,曾国藩不敢惹,亲手处死李鸿章侄子,李鸿章还得赔笑
导读:清朝中期之前,满清皇帝为了防止汉人掌权,对于汉臣几乎很少重用。但是,到了清朝晚期,原来的八旗军几乎丧失了战斗力,为了平定太平天国等运动,朝廷不得不倚重汉臣。曾国藩和李鸿章,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朝
贵州军阀王家烈,原本是个心直口快的职业军人,在老婆的教唆下夺得贵州军政大权。但是其本人并无智谋,被蒋介石等人耍得团团转,不但莫名其妙丢了省主席的位置,还被张学良骗去坐飞机,把25军军长也给坐丢了。下面
从周朝初年,圣人周公制定周礼开始,随着中原王朝的日益强大,其影响力,也从黄河流域,涵盖了大半个远东,在传播过程中,这套周礼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于是,有了所谓的“繁文缛节”说法。在这个背景下,在古代,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