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于穷人1400年生活费
Posted 生活费
篇首语:没有拆不散的夫妻,只有不努力的小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等于穷人1400年生活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等于穷人1400年生活费
宋代"房叔"万两买别墅:等于穷人1400年生活费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水浒传》中,高俅、蔡京,位列三公,工资高,会捞钱,住房自然排场,可以做“房叔”。大周皇族子孙柴皇城、柴进,住的是庄园式大宅,可以做“房叔”。乡村名流史太公、祝太公,住大庄院,几十口人进出,可以做“房叔”。
但在宋朝,做“房叔”的难度很大。《宋史》说,太平兴国元年,汾州防御使田钦祚,掏了1万两银子,在开封买了座别墅。太平兴国二年,武宁军节度使陈洪进,掏了1万两银子,在开封买了几座别墅。太平兴国三年,枢密使楚昭辅,仍掏了1万两银子,在开封买了一座别墅。
一座别墅花费1万两,在宋朝,这是个天文数字。范祖禹说过,元祐二年,一个穷人,每天花费20文,就能过活。绍兴十三年,官方搞人道主义,每天给临安府囚犯20文生活费,每天给外地囚犯15文生活费,可以保证其饿不死。真宗朝,吕夷简刚出道做官,月俸5贯800文,年薪才69两银子。宋代实行募兵制,士兵靠军饷养家。宋仁宗时,中等禁军家庭每年花费50贯,平均每天130余文,就能解决一家温饱。那么买一座别墅,相当于吃掉穷人1400年的生活费,吃掉中等禁军家庭200年的生活费,花掉低层官员吕夷简140年的工资。
做房叔的好处,除了不动产可能增值,还能用于出租。北宋有个文同,写诗回忆他在秦蜀一带担任一把手,曾租房10间,每月缴房租4贯。《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中祥符五年,开封府华容县有一处住宅,“日僦钱五百”,日租金500钱。秦蜀属于穷地区,房租当然较低;华容县在繁华的首都,房租必然走高。
但有人偏偏不信邪,在偏僻之地买房,结果真做了吃高房租的房叔。
魏泰《东轩笔录》说,北宋丁谓,才高几斗,政绩不错,但喜欢溜须拍马。仁宗时,老丁在开封的冷柜街买了一套房子。冷柜街地势低洼,增值空间较小。
但这难不倒老丁。首先,他打着蓄水消防并美化环境的旗号,在会灵观修建了一个蓄水池,挖出来的泥土就直接运到自家门前的洼地上。然后他向仁宗打报告,找理由把家门前的马路拓宽,在附近修桥。一下子,这里变成交通要道、黄金地段。老丁的住宅,房价和房租不腾腾上涨都不行.
相关参考
民国北京城有「”四大名医”,指的是中医。按一般说法是指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位。还有一种说法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杨浩如。这五个名医除了孔伯华是山东曲阜人,其他四个都是南方人。汪逢春是江
古代吃不起盐的穷人,是如何过日子的?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俗话说的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余六件可以通通找别的东西来代替,但独独有一样东西我们离不开它-
不知道大家对于穷人是怎样理解的,古代的穷人,很多吃不饱,穿不暖,更别提读书识字了,所以很多穷人一辈子都是穷人,除非遇到大机遇,否则难以翻身,而现代很多人也向往不缺钱的生活,现代穷人可以靠积累,也可以靠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可以说树这个植物非常的多,因为在我们出去家门口的时候都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树,而且由于中国地大物国,每个地方树的品种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非常适合种梨树,苹果树,但是有的地方由于气候
中国在封建社会中,穷人娶不起老婆,该如何传宗接代?其实不管生活在什么时候,都有穷人和富人之分,在古代也是如此,有很多的达官富人能够娶到三妻四妾,而那些穷苦的老百姓,甚至很可能连媳妇都娶不到。因此也有很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距离我们最近。现在的北京还有很多皇室后裔,但是你们知道清朝人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吗?他真的和影视剧中演的一样美好吗?小美为大家带来一组晚清老照片,让大家了解一下真实的晚
我们常常将一个有足够经济能力但是又相当小气的人称为吝啬之人,生活中每个人身边定不缺少这样的人物,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富而且贵的吝啬之徒,好多还是身居要职的官场之人。一:曹洪>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
一块现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一块钱”能买多少东西呢?我们应该查照历史上日常生活用品的物价等各种复杂因素来综合计算。从中华民国成立到30年代初叶,市场上通用的货币以银圆、铜钱为多,而纸币(国
【科技訊】12月15日消息,據媒體報導,日本考古學家在一處被稱為「日本龐培」的考古遺址發現1400年前身穿盔甲的武士屍骨。日本考古挖掘發現6世紀一具「龐培武士」屍骨這具屍體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本6世紀古墳
【科技訊】12月15日消息,據媒體報導,日本考古學家在一處被稱為「日本龐培」的考古遺址發現1400年前身穿盔甲的武士屍骨。日本考古挖掘發現6世紀一具「龐培武士」屍骨這具屍體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本6世紀古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