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避讳是怎么形成的

Posted 中国古代

篇首语: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避讳是怎么形成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避讳是怎么形成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中国的古人很有意思,一个人不但有姓有名,还有字,许多人还有号。

比如伟大的诗人李白吧,姓李,名白,字太白,号呢?青莲居士,又号“摘仙人”。

是不是够复杂的?

还有更复杂的呢,许多人明明有名字,你却不能叫,你说奇怪不奇怪?

这是什么说法?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有文化,叫做避讳文化。

避讳是怎么形成的呢?

古代的君王,或者家族中辈分比较高的尊亲,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特此规定,人们在说话或者行文时,不得对他们直写其名,而要以别的字相代替。

如果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惩处?老百姓倒还不太严重,只是说某人不懂礼貌,缺乏教养。

要是冲撞了官府或者皇家,那麻烦就大了,甚至会以大不敬的罪名遭到灭族的处罚。

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清朝海宁人查嗣庭担任江西主考官,所出试题用了《诗经》中有“维民所止”一句。

有人说他居心叵测,“维止”二字意在削去“雍正”二字的头,雍正闻听盛怒。查嗣庭家被查抄,又翻出许多文字资料,最后查嗣庭被戮尸示众,儿子处死,家属流放。

以上是人间惨剧。

当然,除了那些悲惨的事件外,闹出的笑话也不少。

北宋时,常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专制蛮横,他规定要避讳他的名字,谁误犯了他的名字就生气,吏卒大多因此挨板子。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灯”叫作“火”。

这一年正月十五摆设花灯,允许民众进城观看,吏卒要写高适,这可犯难了。寻思半天,写出告示来公布在集市上:“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

后来老百姓讽刺田登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吕后是刘邦的原配,刘邦死后,吕后称制。那是权倾朝野,所以,对于她的称呼也必须避讳。吕后名吕雉。书生们遇到“雉”字,不能写,要避讳。这么避讳呢?“雉”的原意就是野鸡的意思,那以后凡是遇到“雉”,都用野鸡代替吧。好在那时候野鸡这个词还比较纯净,要是吕后知道了过了千百年后,“野鸡”变成了别的意思,那是博士们有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不光老百姓也避讳皇帝家,就是神佛也一样要遵守这个规矩。

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神通广大吧?那也逃不过凡间“避圣讳”的陋习。其实“观音菩萨”在传入中土时,原名全称是“观世音菩萨”。后来唐朝的李世民登基了,他的名字中有个“世”字,怎么办呢?正常“避圣讳”吧,于是就把“观世音菩萨”的“世”字给去掉了,变成了今日的“观音菩萨”。

南宋钱良臣,家教非常严格。所以,他的儿子从小就十分聪明和孝顺,对尊亲的名讳牢记于心。平日里读书时,每遇见“良臣”二字,就改呼为“爹爹”。有一天,他正在读《孟子》,其中有一句“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读到这里的时候,习惯性地大声念叨:“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此话一出,同堂学子们笑声一片,连素来严厉的教书先生都不禁莞尔一笑。

为了避讳尊亲,硬将慈父变成了民贼,岂能怪别人要忍俊不禁了。

相关参考

李贺因避讳无法科考 中国古代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中国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而告终。一千多年以来,科考为历代皇朝招揽选拔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流传着许多...

古代避讳的笑话

  古代人讲“避讳”,即子女避祖、父名字讳,臣民避君王名字讳。一般地说,是在写文章、谈话时避开要避讳的字,通常是用其他字来替换。普通老百姓的避讳还好办,而帝王的避讳可没有商量的余地,它带有强制特点,弄

古时候人们是如何避讳字的 什么是避讳字

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是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

李贺因避讳一生不得志 古代最麻烦的避讳

全国叫“国庆”的人无计其数。姓名相同,如今是常见的事,并没什么是非,可在古时,姓名“相同”,会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非。如果与帝王的姓名相同,那怕是同一个字,或是一个字同音,都是不许可的,往往会受帝王讳

李贺因避讳一生不得志 古代最麻烦的避讳

全国叫“国庆”的人无计其数。姓名相同,如今是常见的事,并没什么是非,可在古时,姓名“相同”,会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非。如果与帝王的姓名相同,那怕是同一个字,或是一个字同音,都是不许可的,往往会受帝王讳

明朝为何没有“元宝” 古代钱币“避讳”

避讳是古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它“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礼法之一,并且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说文解字》中说:“讳,

明朝为何没有“元宝” 古代钱币“避讳”

避讳是古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它“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礼法之一,并且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说文解字》中说:“讳,

中国古代服装是如何形成的

确切的说来,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是缓慢的。在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历史演进中,它迟迟没有确立一个科学的裁剪制造体系。甚至可以说,在服装文化领域,尤其是封建后期,中国服装是不能够与西方并驾齐驱的,只能作为整个

古人令人啼笑皆非的避讳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避讳,汉语词语之一,意思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该词语出自于《淮南子·要略》、《颜氏家训·风操》、《蒲剑集·屈原考》等。《公羊传·闵公元

古人令人啼笑皆非的避讳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避讳,汉语词语之一,意思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该词语出自于《淮南子·要略》、《颜氏家训·风操》、《蒲剑集·屈原考》等。《公羊传·闵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