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武状元怎么考

Posted 武状元

篇首语: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的武状元怎么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的武状元怎么考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的武状元怎么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时的科举分为文举和武举,大家对于文举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于武举就很陌生了。我们不禁好奇:武举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朝廷是否以“举重”作为主要考核项目?

北京有这样一座博物馆,里面陈列的都是古代科举的东西。其中,有几块方方正正的石头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原来,这就是古代武举的考试用品——掇石。掇石有半米高,它的中间部分挖空了,方便选手抓举。石头上面还刻了字,包括考试的年份、石头的重量,还有一些祝福语等。

博物馆珍藏的清朝掇石,上面就刻有“光绪辛卯年制”,还刻有“重两百二十斤”。石头的正中间刻有“得意青云路”,这是在祝福考生能够金榜题名。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举重的相关记载,那时候的人称之为“翘关”或“扛鼎”。翘关,顾名思义就是把门栓给举起来;而扛鼎就是将青铜巨鼎举过头颅。这两样东西都重达上百斤,能够完成这个项目的都是那时候的大力士。

到了唐朝时期,举重就成为朝廷选举人才的项目。武则天时期,她为了让国民能够牢记国力的重要性,特地设立了武举。长安二年,武则天还将“翘关”加到了武举考试中。据《新唐书》记载,武举考试除了步射、马射、马枪、负重项目外,还有“翘关”项目。这里所说的“关”并不是锁住城门的门栓,而是武举考试中特用的木棍。木棍长一丈七尺,直径足足有三寸半。

武举考试的考核标准是,考生必须举起木棍的一端,且连续举十下。

宋朝时期,开国皇帝吸取大唐王朝灭亡的教训,决定重视文举,抑制武举。他们会在武举中加入策论,考核考生的文化水平。还有,宋朝政府取消臂力测试,改为以骑射为主。骑射所使用的弓箭,他们也会按照重量划分等级,让不同体重的人去参加不同等级的比赛。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

元朝时期,统治者不相信汉人,他们害怕汉人手里有兵器,更害怕他们学习武艺。于是,他们干脆将武举给取消了,免得“养虎为患”。明朝时期,朱元璋不同意文武分途,于是,只开了文举,而停止了武举。直到天顺八年,明朝才正式开武举。此时武举的考核重点是弓箭、马匹,同时还有策论。万历年间,国家的边境屡屡响起警报,朝廷这才加强武举,希望能够选举合适的人才送往前线。

到了崇祯四年,朝廷再次将举重项目添加到武举考试中。这次的举重不再是举木棍,而且举刀石。这其中,刀的重量有三个等级,分别是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石的重量也有三个等级,分别是两百斤、两百五十斤、三百斤。除此之外还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营阵、地雷、火药、战车;兵法、天文、地理。

清朝是武举的鼎盛时期,满人习惯马背上的生活,自然会特别重视武举。《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清朝的武举分为三场考试,第一场是考核骑马射箭,第二场是考核技勇,第三场是考核兵法。“技勇”包括拉弓、舞刀弄枪、举重,这都是考验臂力的。

前面提到,刀、石均分为三个等级,而弓也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八十斤、一百斤和一百二十斤。考核过程中,考官对于考生的动作有明确的要求,即“弓必三次开满,刀必前后胸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国家军队的人才需求并不全靠武举来满足,且武举出身的官员并没有文举出身的官员那么受重视。

历史上的名将,几乎很少是武举出身的;而历史上有名的文官,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的。武举的称谓跟文举是一样的,比如:武秀才、武举人、武状元等。清朝时期,武举是每三年举办一次,时间上跟文举是相同的。考生需要先通过地方的考核,获得武举资格后才能参加乡试;顺利通过乡试之人就可以成为“武举人”。

这些武举人还可以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比如:会试、殿试。考生如果能够获得会试三甲,则可以被朝廷授予官职。《清史稿》记载:“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游击,二、三甲进士授守备、署守备。”不过,武举始终不是军官的“正途”出身,只能算“杂途”出身,他们的官场生涯也不会像行伍出身的军官那么顺利。据相关史料记载,国家的军官中,超过百分之七十是行伍出身。

为什么会这样呢?

武举考核中偏重于武艺,而忽视了谋略。而带兵打战的将军,更重要的是能够精通兵法,能够运筹帷幄。显然,武举出身的军官往往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当时社会纷纷指出武举的弊端,认为它只能选出士卒,而选不出将帅。清朝末期,西方先进的热武器让手持冷武器的清兵震惊了,国民这才发觉国家强调的武艺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于是,很多人站出来要求废除武举。

据《清朝续文献通考》中介绍,光绪二十七年,皇帝下旨:“谓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习原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自应设法变通,力求实际,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著即一律永远停止。”

这样,武举就消失了,再也不会出现了。

相关参考

状元就是你了

古时候人的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前三个喜事不说,在古代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金榜题名,在古代有个一官半职可以说是家族的荣耀,无人不想考中进士,如果能被皇帝钦点为状元

为何有人说古代中了探花要比中了状元还高兴?

  说到古代的科举考试,其实就是老百姓想荣华富贵的唯一出路了,所以科举考得好才好,话说古代科举成绩最好的就是状元了,全国只有一个,厉害到什么地步小编也不说了,绝无仅有系列的,但是最近小编看到很多人说了

因受牵连被取消状元头衔,后来又考中了状元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不管是遇到什么情况,每次只能选出一位状元,绝不可能出现并列第一的情况。能够考中状元者,不仅具备过人的才华,也有运气的成份存在。令人惊讶的是,古代曾有这

王安石考过状元吗

  王安石  自科举制度开创以来,考试高中成为众多人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理想的道路之一,然而考试不仅要实力有时候也需要运气。  王安石的父亲叫王益,是个读书人,做过州县一带的小官。父亲居官清正,没有给他太

状元

在中国古代,若是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公子哥,靠着父辈的关系,就能混个一官半职。但是,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如果想要入朝为官,基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科举考试。古人能考中举人,就已经很不错了,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一代名臣考中状元之后,竟然睡过头,皇帝派锦衣卫去找

一代名臣考中状元之后,竟然睡过头,皇帝派锦衣卫去找在明英宗时期,这一年刚好是殿试的时候,在发榜的第2天一大早,街上突然出现了十几个锦衣卫,他们闯进了一家客栈里,要寻找一个读书人,这个人叫做彭时,而且在

先是考中探花,后改名又考中了状元,最终战死沙场

在古人眼中,人一生有四大幸事,金榜题名则被认为是四大幸事之首,足以看出古人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对于绝大多数学子来说,能在会试中脱颖而出,就能以此踏入仕途,绝对算是祖坟冒青烟了。然而,却有这么一位奇才,他

考武举,岳飞挑死小梁王

牛皋走到街头,忽然看见对面有两个人说说笑笑地走了过来,一个穿白衣,一个穿红衣,看起来英姿勃勃,精神抖擞。一会儿两个人争执起来,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要到校场比武,说谁胜了就可以当武状元。牛皋一听急坏了,心

清朝光绪六年状元殿试考卷亮相 长达3米

专家感叹――清代状元的考卷堪比字帖相比之下,汉字听写大会弱爆了古代选拔官员,最高等级是殿试,皇帝亲自监考,考生不吃不喝不能上厕所,从太阳出山考到太阳落山……昨天,第十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慈禧点状元为何看上倒数第一名

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岁。为了祝贺她六十寿诞,皇宫里头特地设立了个规矩:这一年要增考一期恩科状元。本来状元是三年考一科,这次它不受这个三年之限。这一年去考的人也不少,在初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