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 林黛玉为何教香菱写诗

Posted 曹雪芹 林黛玉 香菱

篇首语: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 林黛玉为何教香菱写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 林黛玉为何教香菱写诗

2、《红楼梦》香菱的身世 香菱是怎么死的?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 林黛玉为何教香菱写诗

林黛玉为何教香菱写诗?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段内容?

毫无疑问,第四十八回,林黛玉教香菱写诗一节,最是温馨动人的,但也是歧义最少的。可是,这一次,我却读出了另外一些意思。

曹雪芹在这里很详细的写林黛玉教香菱写诗,除了表现林黛玉和香菱的才学以及相知之外,到底还有什么含义呢?

想着想着,突然就明白了。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在间接的表现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姐妹之情”。

从薛宝钗审问林黛玉开始,到交心谈话,再到林黛玉贫嘴求饶,林黛玉和薛宝钗早已经由情敌变为姐妹变为知己了。因此,香菱求黛玉教她写诗,黛玉不觉得烦,香菱不觉得唐突,就是宝钗也觉得自然。

首先,我们来看林黛玉对待香菱的态度。

“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住,自是欢喜。”

林黛玉这个人,素来是“喜散不喜聚”的,可是,此番见了香菱,却是喜欢的。这说明黛玉是相当待见香菱的。这里,除了黛玉和香菱两人的惺惺相惜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黛玉和宝钗的关系的实质性转变,这才是基础。我甚至觉得,黛玉和宝钗关系的改善,对于黛玉而言,影响至深,已经在逐渐改变黛玉那种悲观的人生观了。

其次,我们来看教诗歌的过程中黛玉和宝钗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是通过香菱来传达的。

香菱学诗,黛玉主动要求“你就拜我作师”,一点也不客气,也不征求宝钗的意见,一来见出黛玉对宝钗的了解,二来见出了黛玉和宝钗的感情已经相当自然,非同一般了。

香菱学诗,宝钗十分配合。大家别忘了,宝钗要香菱进来,原是要香菱服侍自己的,可是,这只是借口,我们看香菱学诗,那里干了半点活计,而宝钗呢,一点不埋怨,不仅不埋怨,而且十分理解和关心。随便举一例: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香菱学诗,宝钗其实也有参与。香菱做了一首诗,准备拿给黛玉看,宝钗是这样说的:“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而香菱再作一首,宝钗是这样评价的:“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像是月色。也罢,原是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一次香菱学诗的过程,其实就是黛玉和宝钗姐妹俩默契配合的过程,一个主教,一个支持,一个开导,一个鼓励,其中透露的却是黛玉和宝钗的和谐,这难道不就是“钗黛合一”的典型案例吗?

《红楼梦》香菱的身世 香菱是怎么死的?


  香菱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是副册的女儿。香菱是薛蟠的妾室,在薛宝钗进京待选侍女时,随薛家举家进京后,住在荣府的梨香院,曾在大观园中向黛玉学习写诗(香菱学诗)。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

  香菱原名甄英莲,是甄士隐独女,原籍姑苏。母亲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父亲甄士隐严正清白,禀性恬淡,为本地望族。甄氏父亲,年过半百,膝下却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因此对她宠爱异常。而小英莲也生得乖巧可爱,聪明伶俐,惹得全家喜欢。一个备受家中宠爱的女子,本应幸福安康的长大,可是天不随人愿,老天爷总会弄出些挫折,让幸福得人变得不幸起来。

  小英莲三岁的时候,元宵节灯会异常热闹。于是甄士隐便让家人吗,带着小英莲去街上看花灯。当时随身看护小英莲的家奴霍启,因为憋得急了,便将小英莲放在一户人家门前,前去小解。落单的幼童,很快被有心人注意到。等霍启小解完出来,早已没了小英莲的身影。年幼的英莲,就这样被拐子骗走,从此远离了亲生父母。当天甄家又遭大火,烧成一片瓦砾场,这一个又一个的不幸遭遇,给英莲的命运笼上了悲剧色彩。甄士隐只得将田庄折变,与妻投岳父家去。

  小英莲一直随拐子长大,被拐子养在僻静之处,一直将拐子当做自己的亲生父亲。长到十二三岁的小英莲,已是有些姿色了。这个时候拐子终于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他利用英莲善良孝顺的心,谎称自己已无钱还债,要将英莲卖了。这个时候,正巧当地一个叫冯渊的小子,看上了英莲。冯渊父母早亡,家中无兄弟,只有他一人,而且还小有资产。对待英莲极为上心,将英莲买来,是想要以正妻的身份对待的。一切都准备妥当,只等三日后将英莲迎入家中,以为正妻。

  看到这儿,我们都以为英莲的命运终于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可惜天不遂人愿。那拐子心黑贪婪,将英莲卖给冯渊为妻后,转手又搭上了“丰年好大雪”的薛家“呆霸王”薛蟠。将英莲卖给了两家,想要带着两份银子跑路的拐子,最终也没能如愿。他被两家人堵在家中,打了个半死。而且无论他怎么求饶,两家人都只要英莲。薛家薛蟠素来是个横行无道,骄横放放纵的主,仗着人多势众,将想要求取英莲的冯渊一顿暴打,随后便将英莲抢回家中为妾,进行肆意蹂躏与践踏。而那个一心想要好好对英莲的冯渊则更为凄惨,被薛蟠打的奄奄一息,抬回家中不久便命丧黄泉。因此眼看着命运有了起色的英莲,还是朝着悲剧发展。也是在薛家生活的这段时间吗,作者借由薛家人之口,将英莲的名字,渐渐转为香菱。意喻着高洁诶对莲花,在脱离连坐,落入红尘后,变成了众多乡野花草间的一株香菱。

  高鹗给香菱续写的结局为,薛蟠出狱后,将香菱抬为正室,后香菱死于难产。但是看曹雪芹给香菱写的判词: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前一句点出香菱实际上就是英莲,后一句“两地生孤木”为“桂”,暗指夏金桂,“致使香魂返故乡”,应该是说香菱最后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夏金桂是薛蟠外出做生意遇上的,不几天就粘上了,不久娶为正室。香菱温柔解意,惹得夏金桂很是嫉妒。后院争宠,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夏金桂对香菱四处找碴,先命香菱陪她睡,香菱不肯,金桂说她嫌脏,怕夜里伏侍;不久又装起病来,说是香菱气的;金桂自扎纸人,挑唆薛蟠,薛蟠不问清浑皂白,抓起门闩打香菱。香菱倍受到精神与肉体双重磨折。所以最后被夏金桂折磨致死,这样的一种说法,应该是符合作者原定结局的。可怜一抹香魂,就此香消玉殒,要比做了正妻后难产致死,悲剧性大的多。

相关参考

香菱学诗的启示 香菱学诗的故事简介

香菱学诗,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曾被选入语文课本。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

香菱学诗的启示 香菱学诗的故事简介

香菱学诗,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曾被选入语文课本。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

《红楼梦》香菱的身世 香菱是怎么死的?

  香菱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是副册的女儿。香菱是薛蟠的妾室,在薛宝钗进京待选侍女时,随薛家举家进京后,住在荣府的梨香院,曾在大观园中向黛玉学习写诗(香菱学诗)。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

薛宝钗为什么不愿教香菱作诗?

香菱要学诗,向宝钗求教,宝钗顾左右而言他,轻轻松松将这个话题揭过去了。宝钗为何不教香菱作诗呢?薛宝钗为什么不愿教香菱作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阿呆远游,香菱入园。“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

薛宝钗为什么不愿教香菱作诗?

香菱要学诗,向宝钗求教,宝钗顾左右而言他,轻轻松松将这个话题揭过去了。宝钗为何不教香菱作诗呢?薛宝钗为什么不愿教香菱作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阿呆远游,香菱入园。“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

香菱为什么要拜黛玉为师而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

《香菱学诗》中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为什么?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

香菱为什么要拜黛玉为师而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

《香菱学诗》中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为什么?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

香菱的命运为何如此凄苦?香菱为什么去找黛玉学诗而不是宝钗?

  《红楼梦》中的姑娘,大多是司命簿上的女儿,最后的结局都不会怎么好。可是对于香菱来说,作者对她有不同于他人的喜爱,但同时也让她比大部分人过的都更为凄惨。《红楼梦》中的姑娘们,大多都只是结局凄惨,在贾

历经苦难的奇女子香菱废寝忘食苦学诗的故事

香菱,一个笑着应对一切困难的奇女子,在《红楼梦》中,作者花了不少的笔墨在香菱的身上。其中就曾提到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这一回,香菱学诗的一幕使得读者对于香菱这个人物有了更好的认识。从“废寝忘食”这四个字上

历经苦难的奇女子香菱废寝忘食苦学诗的故事

香菱,一个笑着应对一切困难的奇女子,在《红楼梦》中,作者花了不少的笔墨在香菱的身上。其中就曾提到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这一回,香菱学诗的一幕使得读者对于香菱这个人物有了更好的认识。从“废寝忘食”这四个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