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还建立过“汉朝”?匈奴人建立的“汉朝”中原人买账吗

Posted 单于

篇首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匈奴人还建立过“汉朝”?匈奴人建立的“汉朝”中原人买账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匈奴人还建立过“汉朝”?匈奴人建立的“汉朝”中原人买账吗

匈奴人建立的汉朝是什么时期的?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了快来康康!

八王之乱使西晋政权在北方的统治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很多少数民族就是在此时内迁的,“八王之乱”时也有部分少数参与,但大体上还是以西晋皇室内部的争斗为主。而当这种混乱的局面持续较长时间后,渐渐的也产生了一种心理,为何我不能在这这乱世中分一杯羹呢?

就是这种心理,开启了“八王之乱”中除去西晋皇室的争斗外,少数民族也在此时纷纷建立政权,而最先建立政权的就是匈奴刘渊,国号为“汉”。

接下来搜史君就带大家来看看,刘渊建立的这个“汉”。(专注高质量文章,喜欢一定要关注搜史君!)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部,任命的“北部帅”就是刘渊的父亲——刘豹。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晋书》

为何一个匈奴人的姓氏是一个汉姓呢?

汉朝时期匈奴贵族曾以匈奴和亲为由,说自己是汉朝天子的外孙,所以就连姓氏也用汉朝的“国姓”刘。

对于匈奴人为何要姓“刘”,《晋书》里是这么解释的。“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

搜史君认为匈奴人之所以改为汉姓,强行于中原扯上关系,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地位变得更加“正统”,方便日后入主中原,减少中原人士对匈奴人的抵触。

刘渊字元海,师从上党名儒崔游,学习《易》、《诗》、《书》等经典典籍,尤其喜欢《春秋左传》、《孙子兵法》、《史记》,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要是你把他当成一个文弱书生那就错了,刘渊臂力过人,善于射箭,在《晋书》里是这样描述他的:“猿臂善射膂力过人。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

这样看来搜史君认为刘渊绝对在当时能算得上是文武全才了,而在当时西晋皇室都在为了争权夺利而绞尽脑汁,这就为刘渊崛起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不过光有良好的大环境还不行,还需要一个完美的借口,让他有条件聚集部族起事。

曹魏亡国前夕,刘渊在洛阳做“质子”,但却很受司马昭的重视,虽然司马氏要夺权,但是对刘渊的待遇还是很好的。

孔恂、杨珧进曰:“臣观元海之才,当今惧无其比,陛下若轻其众,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权,平吴之后,恐其不复北渡也。”——《晋书》上党李憙曰:“陛下诚能发匈奴五部之众,假元海一将军之号,鼓行而西,可指期而定。”——《晋书》

晋武帝时期,有人推荐刘渊为灭吴大元帅,后来有人说他可以担当镇压秃发树机能的大任。而两次都是因为刘渊是匈奴人而被否决了,齐王司马攸也曾建议晋武帝将刘渊处死,以绝后患。

搜史君认为这时的刘渊并没有什么宏伟志向,刘渊此时在西晋的待遇虽好,但是说到底还是有着“质子”这一层身份的,最多也就图个建功立业,不会有别的野心。

刘渊在晋朝担任左部帅、北部都尉、五部大都督等治理本族人事务的职位,晋朝虽然也封过他为将军,但刘渊这个将军只是个虚职,没有实权。

说到底西晋的官宦们对于刘渊还是怀有戒心的,毕竟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刘渊此人是个文武全才,“八王之乱”中的各位诸侯比起来绝对是只强不弱,这些西晋官员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混乱之时往往是各路枭雄并起的时代,各朝各代都是这样。秦朝末年,刘邦、项羽这些人物也都是在政权混乱时崛起的。

左贤王刘宣等窃议曰:“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晋书》

“八王之乱”造成的混乱局面,让很多匈奴贵族的心都变得不安分了,都想乘机崛起,刘渊的叔祖,原北部都尉刘宣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自诸王侯、降同编户”的境遇耿耿于怀,意思就是我们本来是匈奴贵族,到了晋朝这里就成了平民百姓了,心里就不平衡了。认为“司马氏骨肉相残”之时,就是匈奴人崛起复兴的时候。

一些匈奴贵族们秘密商量,要推举刘渊为大单于,随后就派人到邺城,请示刘渊的看法。这时候的刘渊正被成都王司马颖留在邺城,让他为自己效力,这样的话刘渊就没有办法带领匈奴部落起事,就让使者回去纠结胡人,诈称要和胡人一起响应成都王。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时候的刘渊已经不是原先那个只想要建功立业的刘渊了,他也想在这场皇室混乱中找到一个崛起的机会。

永安元年(304年),王浚与东瀛公司马腾起兵反成都王司马颖。幽州、并州两州声势浩大,成都王司马颖兵力不济,刘渊抓住这个机会,向成都王请命,愿意带领匈奴五部,帮助他平定王浚和司马腾。

当时的司马颖也是病急乱投医,就将刘渊放了回去。其实当时的刘渊也并不希望成都王司马颖失败,在临走前还劝司马颖一定要坚守邺城。

元海说颖曰:“今二镇跋扈,众余十万,恐非宿卫及近都士庶所能御之,请为殿下还说五部,以赴国难。”——《晋书》

结果司马颖却一败涂地,这也证实了刘渊离开司马颖的决定是对的。

刘渊回到了左国城(左国城:匈奴左部驻地),刘宣等人拥护刘渊为大单于,建都离石,仅仅二十天的时间就聚集了五万。《晋书》也有记载:“元海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于之号,二旬之间,众已五万,都于离石。”之后刘渊象征性地派出5000骑兵支援成都王的部将王粹。可是这5000骑兵还没有赶到王粹就被东瀛公司马腾击败了,随后这5000骑兵就以施援不及时的由头给撤回来了。

后来刘渊知道成都王兵败,邺城失守,按照常理来说这乱世之中哪来那么多的真心相待,可刘渊却表示“我曾答应过成都王会携兵支援的,不能不救。”而最后因为刘宣的阻拦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是以右贤王猛不胜其忿。属晋纲未驰,大事不遂,右贤涂得,单于之耻也。”这一句话是在《晋书》上有明确记载的,最终刘渊还是没有支援成都王。

在搜史君看来,刘渊表态自己曾说过要支援成都王,就一定要去支援,这多半是做给自己部下看的,让部下看到自己以诚待人的一面,从而让自己的部下对自己忠心。

永兴元年(304年),刘渊在左国城建立“汉”,自称“汉王”改元熙。

从匈奴刘渊建立的汉朝,我们可以看出来,这种局面就是西晋后期的混乱造成的。刘渊建国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匈奴政权的建立,它代表着,在“八王之乱”时西晋政权的统治被极大的削弱,从304年刘渊建“汉”开始到439年,北魏拓跋氏统一北方,北方先后成立过十六个政权,这也就是我们历史上常说的“十六国”,所以说是“八王之乱”只是一个乱世开启的前兆,接下来的才是真正的乱世。

相关参考

善于骑射的匈奴人,为何会被霍去病的骑兵打得落花流水

匈奴人是崛起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长在马背上,骑术高超,几乎所有人都是天生的骑兵。在汉朝建立初期,匈奴人是中原政权的巨大威胁,刘邦亲率数十万大军,却被匈奴人围在白登山上。汉朝被迫与匈奴人缔结盟约,以和

第一步打到和突厥建立合作 李渊的崛起之路

话说那北部的匈奴人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大患。早在周朝,秦朝,汉朝和晋代,匈奴就隔三岔五,杀入中原袭扰一番。到了李渊镇守北部边疆的时候,匈奴人已经变成了突厥铁骑。突厥人的优势,就在于他们的长枪快马,奔

特别顽强的匈奴,为何在汉武帝杀掉了十几万人后,就不再崛起了

在古代,中原曾经建立过很多王朝,只不过他们就算是国力非常强大,经济发展的特别的好,边境也会遭受到其他少数民族的迫害,其中就包括匈奴。在汉朝之前,这个民族一直都是令掌权者头疼的对象,当年他们一直想要南下

让和亲的汉朝公主受尽折磨 匈奴人可怕的风俗

历史上匈奴人可怕的风俗,让和亲的汉朝公主受尽折磨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被蒙恬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地区,但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汉朝和匈奴算是一对老冤

让和亲的汉朝公主受尽折磨 匈奴人可怕的风俗

历史上匈奴人可怕的风俗,让和亲的汉朝公主受尽折磨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被蒙恬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地区,但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汉朝和匈奴算是一对老冤

汉朝历史 汉武帝成霸业的关键因素

一、气吞万里的伟丈夫刘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自战国以来,匈奴的侵犯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汉朝建立后,始终面对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尽管汉初以来一直实行“和亲”政策,但

汉朝历史 王昭君和亲苦泪史,被父子二人轮流当老婆,还给父子两都生了孩子

汉朝初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十分强大,刘邦建立汉朝初期,曾亲自率兵攻打匈奴,却反被匈奴人围困,死伤惨重,差点要了他的命,最终刘邦通过贿赂的方式,才让自己逃过一劫,从此以后,刘邦就对匈奴人十分的忌惮

汉朝历史 王昭君和亲苦泪史,被父子二人轮流当老婆,还给父子两都生了孩子

汉朝初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十分强大,刘邦建立汉朝初期,曾亲自率兵攻打匈奴,却反被匈奴人围困,死伤惨重,差点要了他的命,最终刘邦通过贿赂的方式,才让自己逃过一劫,从此以后,刘邦就对匈奴人十分的忌惮

汉朝历史 汉武帝刘彻对匈奴用兵是好大喜功?其对中原文化与通商有何助益?

虽然汉武帝征伐匈奴过度耗费国力,形成「户口减半,海内须度」的情况,但是请不要忘了因为讨伐匈奴,而对西域展开了通商与「张骞凿空」,相信您一定记得,汉武帝为了讨伐匈奴,派遣张骞等一行人前往西域,寻找盟国,

历史人物 秦朝时期匈奴被打的不敢入侵中原 为什么到了汉朝就打不过匈奴了

一个少数民族却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民族,他就是匈奴族,他们以游牧为生,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一项。在秦朝时期,匈奴被打的不敢入侵中原,到了汉朝时期,就是打不过匈奴,这是为什么?在《史记》中记载,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