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是怎么进行中央集权的

Posted 尚书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东汉的“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是怎么进行中央集权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汉的“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是怎么进行中央集权的

汉朝的中央集权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自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皇权愈发尊贵,臣子愈来愈卑,这是中央集权逐步发展的总趋势。各朝各代政治制度,基本上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服务,每一位坐在权力巅峰的帝王,必然都会有自己的“控臣之术”。比如东汉年间的官制,就以“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为特点,皇帝通过削弱“三公”,加强“尚书台”的办法,从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那么从东汉这一官制中,到底能够看出古代帝王的何种控臣之术呢?

东汉年间,三公的尴尬地位

“三公”一词,最早源自《尚书·周官》,自周朝起就为古官名。发展至秦朝,三公已经成为了当时最为显赫的太师、太傅、太保三个官职的总称。西汉年间,皇帝将原来的丞相制,改为了三公宰相制,这里的三公指的就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公”其实就是为了分散权力。只可惜史书中曾记载,西汉时期丞相的权力已经大到可以分封爵位,他们势力之大令皇帝忌惮不已。

后来,三公宰相制在分散丞相权力的基础上,又与皇权诞生了矛盾。由于西汉丞相、三公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了皇权,所以在汉武帝年间,皇帝又开始通过提高尚书权力的方式,来削弱丞相、三公宰相的外朝势力,从而达到集中行权的目的。为了限制三公的职权逐步加大。自汉武帝至西汉末年,尚书令的地位、职权一直处于不断提高状态,但是真正大权在握者为丞相与三公,他们才是朝廷上真正的行政首脑。

所以,当汉光武帝登基后,他早已经对“外朝”权势与危害之大深有体会,于是在东汉初年,光武帝下令“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这个时候起,光武帝千方百计地夺取三公权力,同时又不断加强尚书权利。削弱三公权力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三公在西汉年间,被命名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这个“大”字让他们的官职看起来愈发显赫,所以皇帝便下令去除“大”字,将三公改名为司徒、司马、司空,后又更名为太尉、司徒、司空;同时皇帝成立了级别不高,权力不大的尚书台,将“三公”实权交给尚书台管理。

由于三公的实权归尚书台所有,此后东汉年间“三公”地位越显尴尬。三公本身有着最高行政权,可是自从归属尚书台以后,他们的决策权被剥夺,此后再也不受皇帝信任。然而,国家如若发生任何灾难祸事,皇帝仍然要唯他们试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107年秋季,这一年因天性异常而发生灾祸,同时民间又有寇匪作乱,皇帝一气之下,罢免了三公中的太尉徐防,这是第一位被罢免的“三公”;仅隔了一天,民间又发生洪灾,身为司空的尹勤,又被皇帝罢免。东汉中后期,三公基本上已经是形同虚设了,光武帝在掌控“三公”,剥夺他们决策权、行政权、指挥权等,这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尚书台登场,皇前的坚实拥护者

前文中有提到,为了剥夺三公权力,诞生了“尚书台”这一政治制度,其实尚书台的出现,还展现了古代帝王真正的“控臣之术”。自东汉建国以来,三公职权明显威胁到皇权,虽说皇帝在大事上最终能够拍板决策,可是朝堂之上采纳意见之时,皇帝总是受制于三公。为了分割三公的中枢权力,上书台的位置在东汉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提高地位的同时,尚书台的官吏也得到了细化,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诗郎等官职,登上历史舞台。据《续汉书·百官志三》记载:“尚书令一人,千石”,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政治系统中地位最高者为尚书令。

那么尚书令在皇帝与三公之间,到底又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它作为尚书台的最高长官,所要承担的政治任务和政治关系非常复杂。首先从尚书令与皇帝的关系分析来看,当上书台在东汉中央政治体系的核心地位确立之后,尚书令自然成为了皇帝用来控制中央集权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他们可是说是皇帝身边秘书一样的存在。毕竟这个官僚体系本身就诞生于皇权控制之下,尽管尚书令与皇帝之间也时常有矛盾产生,但是其权力来自于皇权的尚书令,每当皇权受到威胁之时,尚书令必然是站在皇帝这边的。比如当皇权被外戚擅权所分割之时,尚书令甚至会主动结合宦官势力,使得皇帝权利恢复正常。

其次就是尚书台与三公之间的关系,这个官僚体系之所以会在东汉年间得到强化,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压制三公。据《后汉书》记载可得知,原为尚书令的代伏湛,竟然可以在三公的推荐下,升任为大司徒,所以单从尚书令从职位上看,它要低于三公。可是《后汉书·郭镇传》有记载,尚书令可以凭借手中权威,罢免三公;这是因为他们直接听命于行政中枢地位的皇帝,所以他们的实权要远高于空有高位的三公。

除此之外,尚书令为了保证皇权的正常行驶,它在外戚与宦官之间,也曾发生过重大作用。东汉中期宦官、外戚专政层出不穷。当时尚书令,为了铲除外戚窦氏及其党羽,不惜于无关的政治势力联手,一同与外戚专权展开斗争。在彻底铲除外戚专权之后,尚书令又将矛头对准了宦官专权,尽管尚书台在多数尚书令的领导下一直站在坚决抵抗换官的政治立场上,然而宦官仍然凭借自己手中视力控制过尚书台,这让尚书令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就被大大削弱。

但是从尚书令坚定的政治立场可以看出,他们是永远站在皇帝立场上的一方,毕竟尚书令的权力来自于皇权,这使得他们必须依附皇帝而存在,如若没有了这层人身依附关系,尚书令根本就不具备行政权、决策权等多种权力,这才是皇帝能够真正掌控尚书令的缘由所在。

相关参考

汉朝历史 黄巾起义时期在位的东汉皇帝是谁

黄巾起义时期在位的东汉皇帝是谁东汉末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黄巾军起义,将九州大地再一次拉进了无尽的战争漩涡中。虽然短短九个月后,起义就被平息了,然而中央兵权的下放导致地方势力割据,为以后的军阀混战埋下了隐患

中国古代宫女们入宫为何要进行“裸检”

“裸检”是皇家秘密,作为一种制度,一直存在于各朝宫妃采选过程之中。《汉杂事秘辛》所记未必是东汉时宫妃选拔的实情,纪晓岚笔下却弥补了一份遗憾。皇帝的妃子进宫要不要体检?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当

东汉皇帝为什么都短命,为什么汉朝皇帝短命

为什么汉朝皇帝短命?因为不正当的日常作息和生活习惯。东汉皇帝短寿早夭的现象,在当时已经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东汉末年哲学家仲长统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自己的著作《昌书》中,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可惜原书失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如何击溃百万大军的? 昆阳之战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如何击溃百万大军的? 昆阳之战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

中国古代宫女们入宫为何要进行“裸检”

...在于各朝宫妃采选过程之中。《汉杂事秘辛》所记未必是东汉时宫妃选拔的实情,纪晓岚笔下却弥补了一份遗憾。皇帝的妃子进宫要不要体检?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当政时,派朝中大臣下去帮他物色后宫。《后汉...

党中央在西藏林芝地区进行哪些改革

西藏在实行民主改革前,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由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即三大领主组成的农奴主阶级对广大农奴和奴隶进行极其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西藏人民灾难深重、生存维艰,西藏社会陷入极

历史秘闻 若穿越到三国,哪个皇帝能一统天下

首先,我们看一下东汉末年的天下局势——民不聊生,群雄割据,战乱纷纷,国家分崩离析。豪强地主各自为政,威胁中央集权,天子名存实亡。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有一个强有力的明君才可能收服诸侯,还天下以太平。那么,

历史秘闻 若穿越到三国,哪个皇帝能一统天下

首先,我们看一下东汉末年的天下局势——民不聊生,群雄割据,战乱纷纷,国家分崩离析。豪强地主各自为政,威胁中央集权,天子名存实亡。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有一个强有力的明君才可能收服诸侯,还天下以太平。那么,

罗马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是何时进行的?君士坦丁是如何对罗马帝国进行改革的?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戴克里先是在罗马帝国经历了三世纪危机,奴隶主阶级上层分子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胜利的背景下于284年登上皇位的。在他统治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动,以便借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强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