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和明朝的长城体系最完善

Posted 政权

篇首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汉朝和明朝的长城体系最完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汉朝和明朝的长城体系最完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朝和明朝为什么修长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汉朝和明朝是长城防御体系最为完整的两个朝代,但在前期,他们却都曾经主动大规模出击,深入草原地区,寻找对手的主力进行决战,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汉武帝时期,汉朝大举出兵,多次派大兵团深入漠北,企图寻找匈奴主力进行决战,除了卫青和霍去病多次率军深入草原地区之外,甚至还派李广利远征今天的中亚,也就是所谓的大宛马之战。

明朝初期,从朱元璋时期一直到朱棣时期,前后长达近六十年的时间,明朝一直在不断的主动出击,虽然也有过几次失败的情况,但总体来说,仍然是败少胜多。毕竟,对于初期的明朝来说,输一两次输得起。成祖朱棣更是六扫虏庭,乘胜逐北,企图与蒙古主力决战,也取得了一些胜利。甚至连年轻的明英宗,在得到蒙古军队大举入侵的消息后,也主动率大军出击,企图与也先进行主力决战。

但在经历了多次主动出击的胜利之后,汉朝开始修长城,明朝也一样开始修长城。明明能打赢,为什么却要修长城呢?其实这个问题要反过来看,会更清楚。能打赢的朝代才有机会修长城,打也打不赢的朝代,连修长城的机会都没有。打赢了之后不修长城的朝代,用不了多久,自己就会出问题,或者是外部入侵,或者是内部叛乱。前者的典型是宋朝,后者的典型就是唐朝。

为什么呢?因为长城线是一条基本上固定的线路,要修长城,最起码的,你要先控制这个地区,并且能够用部队掩护这个地区,草原游牧民族的军队不能随时威胁这里。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连修长城的机会都没有了。汉朝和明朝之所以能够修长城,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通过之前的多次主动出击,把对手打残了,无力在短期内大举入犯。如果匈奴和蒙古就在长城沿线直接威胁着内地的安全,哪有机会修长城?

所以,长城不仅是一条防御线,更是一条实际控制线。有能力实际控制,才有能力把这里当作边界,来修长城,如果连实际控制的能力都没有,当然就没有能力在这里修长城。比如说宋朝,就没有这个机会。从安史之乱之后,整个长城线就不在中原政权的控制范围内了,宋朝建国的时候,辽国已经牢牢的控制了河北地区,河套一带又在党项控制之下,河西走廊是甘州回鹘、吐蕃余部等控制,所以宋朝想修长城也没有机会。

长城的作用也是一直被误解。实际上,秦汉时期的长城基本上是以夯土墙为主的,只在部分战略要地才是砖墙。如果对手还有能力组织起大规模入侵,那么长城是不足以构成障碍的,完全可以拆毁一部分长城,打开一个缺口,进入中原地区。明末后金进攻明朝时,就多次绕道辽西,拆毁长城,直接进入北京附近大肆掳掠。所以,那些有砖墙的地方,都是重要的军事要点,都有军队长期驻扎,在明朝,这就是九边。

也就是说,在对手以大兵团进攻中原地区的时候,中原政权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依托长城进行防御作战,要么出动大兵团进行主力决战。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中原政权都会选择出动大兵团进行主力决战,只要打败对手一次,造成大规模杀伤,就可以保证十几二十年的战略安全。

原因也很简单,草原游牧民族生存条件差,组织一次大规模入侵所需要的资源是非常庞大的,并不是那么容易组织起来的。而每次这种大规模入侵,都是要先形成一个统一的部落联盟或者统一的政权,才有这个能力。比如一次十万人规模的入侵,那么就意味着起码要有一个十万户牧民的统一的游牧政权,而一旦出现这么大规模的政权的时候,往往就意味着草原地区已经完成了统一。

对中原地区来说,只要能够实际控制长城线,实际上都不害怕与草原游牧政权进行主力决战。甚至可以说,这种机会是中原政权求之不得的。从汉朝到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多次以大军深入草原地区,都是为了寻求这种战略决战的机会,只要能够战而胜之,按照中原王朝的思维逻辑,那么就可以迫使对手屈服,从此安生一段时间。即使不能迫使对手屈服,一旦击败对手的大规模入侵,就会导致游牧部落联盟政权分崩离析,在一段时期内失去威胁中原的能力。

所以,只要控制了长城线,中原政权并不害怕与游牧民族进行主力决战,而且会主动寻找这种决战的机会。但中原政权害怕什么呢?对中原政权威胁更严重的是,草原地区在缺乏统一政权的情况下,形成一些规模交大的小的政权,在靠近长城沿线的地区游牧和生活,能够经常性、日常化的越过长城线,到长城以内的中原地区劫掠。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就会迫使长城以南的定居农耕汉人不得不迁居别处,从而让朝廷在长城线的驻军的物资供应出现比较严重的困难。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部落,在长城以北的草原游牧,一旦遇到青黄不接,或者出现天灾人祸,导致牲畜大面积死亡,生活比较困难的时候,就必须要组织起来,越过长城线,来汉人农民家里抢掠。而这种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会形成一重习惯性的行为,也就是几乎每年秋季,他们都会提前预防性的入侵,进行劫掠。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物资让他们在草原地区漫长的冬天能够吃饱穿暖,所以劫掠是必须的。

而长城的存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长城在几万人规模的大兵团面前没有什么实际作用,随时都可以被拆毁,但是只有几十几百人规模的小规模的、日常化的入侵和劫掠,就不太可能了。而且,朝廷可以通过固定的开放一些关口进行贸易,允许游牧民族以自己的牛马羊等产品,来和长城沿线的汉人农民进行交易,换取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比如茶叶、粮食、布匹等。如果哪个部落不听话,就可以关闭这种贸易,对他们进行经济封锁。

相关参考

汉朝历史 汉朝的女性发式有什么特点

  汉朝,作为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思想取先秦百家之精华而不断被完善,同时也是东汉和后世朝代思想的基础和参考,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无法取代的承接性作用,对古代服饰文化体系的研究也至关重要。  那

关于新中国以来我国的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

从无到有、从有到全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最明显的成就,就是立法成绩。”谈起新中国65年的法治进程,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说。新中国的法治历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1949年9月,具有临

历史上罗马帝国与汉朝军队唯一的一次交手

《亚洲史》写道:“于是,中国和罗马这两个在领土大小、发展水平、国力和成就方面都相近的帝国,除旅行者讲述的故事外,基本上互相不了解。如果中国人与罗马或印度帝国及其先进文明有过接触,他们很可能在这种经验的...

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放到今天需要花费多少钱

秦始皇所修长城大概在万里左右,所以称为万里长城。汉朝和明朝也都修建过万里,所以如算历朝历代长城的长度,大概可以超过十万里。不过今天主要讨论一下秦始皇万里长城的造价。《文化遗址在中国》这部片子中,曾介简

秦朝的长城和明朝的长城有什么区别

1、修筑时期不同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长城是最后一个大修的,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2、目的不同为了维护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大

汉朝历史 汉代体系化赋税制度介绍

  汉代的赋税制度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它是自春秋晚期以来至秦代出现的封建性赋税制度的延续和发展,在制订赋税制度时,既吸收了以前的赋税制度的基本内容,又顾及了汉代初期的现状。>>  制订了具有新内容和新特

水洞沟藏兵洞和长城的历史意义

藏兵洞为明代边塞藏兵、藏物及出奇兵之所。其洞道蜿蜒曲折于3公里长大峡谷的断崖之中,形成上下、左右相连,四通八达的地道网。它与长城、峡谷、沟壑、城堡等共同构筑成内外相连的立体军事工程体系。冰冷、残酷的藏

明朝 万里长城九镇重

万里长城九镇重明王朝建立以后,塞外的蒙古骑兵一直是最大的威胁。中期以后,女真又兴起于东北,直接威胁着明朝的京师,于是,明初朱元璋便派徐达和燕王朱棣先后修筑了居庸关、山海关等处的长城和关隘,以后历代都加

知识百科 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

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自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朝初期,各个朝代前后共修筑长城18次,逐步把先朝用于防御的长城连贯起来。现存的长城全长6300千米,主体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尤其是居庸关一

英国 现代足球运动的发源地

英国的教育体系和体育运动国是一个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它的教育体系经过几百年的沿革,已相当的完善和复杂,且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说到英国的体育运动,足球是不可以不谈的。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仅在伦敦就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