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內壁畫手機看 敦煌莫高窟推全新沉浸式遊覽
Posted 洞窟
篇首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窟內壁畫手機看 敦煌莫高窟推全新沉浸式遊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窟內壁畫手機看 敦煌莫高窟推全新沉浸式遊覽
中新社蘭州4月9日電 (記者 丁思)敦煌研究院9日披露,該院推出全新的莫高窟洞窟窟外展示遊覽技術,將數字洞窟的虛擬畫面與真實的莫高窟實景實時融合,這種「沉浸式」洞窟數字體驗方式,讓遊客既有參觀真實洞窟的體驗,又可清晰地欣賞到精美的石窟壁畫彩塑藝術。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介紹說,2019年3月以來,該院跟華為合作,採用華為最新的河圖技術來展示敦煌藝術,可以讓觀眾在洞窟外用華為手機看到洞窟內詳細的壁畫內容。這樣既可以減少遊客進洞窟的時間,達到保護洞窟文物的目的,又增加了觀眾獲得的信息量,達到了文物保護與開放利用的平衡,也探索出一個弘揚敦煌藝術新的途徑。
該技術採用華為最新發布的人工智慧河圖平台,利用數字敦煌的成果,為觀眾在參觀莫高窟時帶來身臨其境的奇幻體驗。
打開手機界面,靈動可愛的九色鹿立即「跳」了出來,輕盈舞動的飛天仙子縈繞在遊客周身,隨著遊客的遊覽路線向前躍動,與其近距離互動。該技術還可提供莫高窟實景導航,虛擬信息標牌標註莫高窟的位置與朝代,增強參觀者對敦煌藝術的體驗感、親近感。
敦煌研究院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用數字化技術保存敦煌石窟的研究探索,經過近30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豐富的敦煌洞窟的海量數據資源,並實現了數字敦煌的全球共享,為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和弘揚各項工作的發展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敦煌研究院稱,未來將與華為繼續合作,依託該院學科優勢、專業優勢和資源優勢,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莫高窟藝術虛擬體驗內容,服務於全世界喜愛敦煌藝術的觀眾,讓莫高窟的藝術走出洞窟,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加了解敦煌。(完)
相关参考
栩栩如生的九色鹿萌態亮相敦煌莫高窟標誌性建築「九層樓」廣場,妖嬈動人的敦煌飛天隨風起舞……8日晚,敦煌研究院與華為聯合推出了全新的莫高窟洞窟窟外展示遊覽技術。該技術採用華為最新發布的人工智慧河圖平台,
1941年3月,張大千率領弟子與家人離開成都,遠赴敦煌,埋首藝術。在此之前,他對老友熊佛西說:“去敦煌,要安營紮寨住下來。搞不出名堂,不看回頭路。”這一去,到1943年11月才重返成都。在敦煌期間,張
1941年3月,張大千率領弟子與家人離開成都,遠赴敦煌,埋首藝術。在此之前,他對老友熊佛西說:“去敦煌,要安營紮寨住下來。搞不出名堂,不看回頭路。”這一去,到1943年11月才重返成都。在敦煌期間,張
張大千,近代中國最出名的畫家之一,有著「東方之筆」的美譽。作為20世紀中國畫壇最有傳奇色彩的畫家,張大千在繪畫、書法、篆刻、詩詞等領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張大千早年專註於研究古人書畫,他將重彩、水墨融為
敦煌莫高窟为何被称为人类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东麓,俗称“千佛洞”,相传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它的佛塑作品融会了各类技巧手法,保存了各个时期佛教艺术的风格面貌。莫高窟现尚
敦煌莫高窟内的彩塑这是敦煌莫高窟第45窟西龛南侧的泥质彩塑。人物体态丰满,比例匀称,生动传神。由于身份不同,这些人物的表情、姿态和装束也截然不同。彩塑中间为菩萨像,身高1.85米,头挽高髻,面相丰圆,
对敦煌莫高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我国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城的东南方向,有一座海拔1330米的三危山,断崖中密布着像蜂巢似的石窟。近看像似窑洞,远看如层楼,这便是蜚
敦煌莫高窟——千佛洞为什么修建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呢?除了复杂的社会原因,神秘的宗教传奇之外,令人信服的真正原因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科学地选择地理环境位置。石窟的修建是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特殊类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沿古丝绸之路往敦煌市东南方向走25公里,会看见一座盛名赫赫的鸣沙山。转到山的东麓,远远望见南北长约1600米崖壁上,上下五层的布满了洞窟。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
上一次我們講了藏經洞,那麼藏經洞所在的莫高窟是如何建成的呢?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的三危山有一座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