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很多将领愿意投靠清朝

Posted 皇帝

篇首语: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很多将领愿意投靠清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很多将领愿意投靠清朝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清朝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统治者残暴无道,最终,导致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

这其中,朱元璋就是当时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之一,在经过数年的战争之后,朱元璋创业成功,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最终,建立了一个大统一王朝。

而崇祯皇帝,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十七岁继承了皇位,当时的明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时局动荡有亡国之象。但是,崇祯皇帝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明朝的统治,他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付出自己的所有精力,来挽救濒临灭亡的明朝。但是,世事难料,崇祯皇帝还是没能挽救明朝,最终,自己也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灭亡了。

明朝皇帝大多多疑,崇祯皇帝也是一样,不仅非常多疑,为人还很阴沉。对于身边的人,他基本上都不相信,而他相信的人只有自己。这一点,从史料中就可以看出:从崇祯皇帝执政之后,在位期间一共换了11个刑部尚书,14个兵部尚书,光是下令斩首的总督就有7人。而且,他还下令杀死了11个巡抚,逼死了1个巡抚。

在这么多人中,世人熟知的袁崇焕,熊文灿,刘策,郑崇俭等,他们不仅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还是国家的将才,但是,只要崇祯皇帝对他们起了一点点疑心,那么,他们的性命就保不住了。对崇祯皇帝而言,他不会在意这个人在政治上是否有才能,也不在意这个人是否对自己真的有用,他只管消除自己的“疑心”,对于此,他宁可错杀一千,也不会放过一个。

但是,对于国家而言,这么多的栋梁,就这样平白无故地消失了,国家不动荡才怪。

世人都知道,皇帝杀人的方式有很多,可是,崇祯皇帝却不同,他不光是要把这个人杀死,还要用一种极其残忍的手段将其虐待致死。不仅如此,崇祯皇帝还要把这一系列的经过,展示给天下的老百姓。比如:在袁崇焕这件事上,崇祯皇帝虽下令将其凌迟,但是,却在大街上执行,并让老百姓分食袁崇焕身上凌迟下来的肉,就连袁崇焕的家属,也要被流放三千里。

袁崇焕其实是一个非常正义的忠勇将士,他对国家,对皇上,对朝廷,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一片赤胆忠心,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真是让人惋惜。

当初,后金军进入的关口是属于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而袁崇焕得知后金军入关,直逼京城,于是,千里迢迢赶来救援,所以,它自认为有功无罪。但是,朝中大臣却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崇祯皇帝对此也很怀疑。

之后,清兵贿赂朝中的宦官曹化淳,并且,让曹化淳把袁崇焕与清兵安通款曲的假消息传递给了崇祯。之后,对于袁崇焕与皇太极互通的事实,崇祯皇帝更的大怒,他并没有去查证它的真假,只是不顾一切地抹去了袁崇焕的所有战功,甚至,把他列为了一个死有余辜的叛乱臣子。

其实,崇祯皇帝也是要借这件事情“杀鸡儆猴”,让世人明白背叛自己的下场。但是,世人看到了什么,这是崇祯皇帝不能想象的。

这其中,就可以看到两点:

第一是崇祯皇帝的残暴,以及在智商方面的低下;

第二是如果效忠崇祯皇帝,就会因为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不仅落得惨死,还会连累全族人;

由此可见,忠臣良将跟着这样的皇帝,肯定无法安心地建功立业,不仅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前景,保不住,还有失去生命的危险。正所谓,现实太残酷,迫不得已只能另辟蹊径。毕竟,在生与死的选择上,跟随一个怀疑自己的君主,还不如逃走来的痛快。

可以说,如果不是崇祯皇帝的残暴,这些接受过传统儒家思想的忠臣良将,他们怎么可能会轻易的变节呢?并且,明朝后来做官的人,其品质本来也有一些问题,因为,在魏仲贤掌权时期,已经把那些刚直的大臣都杀掉了。

所以,他们更加明白,如果变节就会被史官写进史册,成为一个“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但是,面对这样的一个多疑、残暴的皇帝,哪怕不是为了自己,也应该为了自己的家人能够平安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他们也不得不为自己寻找一条活路。

最终,这些人的活路在哪呢?

答案就是:清朝。

清朝入关前后,对于明朝的这些大臣大多都是高官厚禄,给他们更多的尊重与礼遇。并且,清朝还向这些明朝大臣展现出了两点:

一是、清朝政治的清明,没有随便冤杀大臣的事情;

二是、在早年间就投奔清朝的那些明朝大臣,在清朝都得到了重用和尊重,有的大臣还和皇家结成了亲家。

可见,清朝高明的政治手腕。并且,投降大臣有示范效应,最终,他们则会一个接一个的投降... ...无声无息中,明朝的这些能臣将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清朝。可以说,清朝的种种做法,远远高于崇祯皇帝的那种动不动就杀戮大臣的做法。

清朝对于这些将士有多么的真切,在祖大寿、吴三桂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1628年,祖大寿因守宁远获得“宁远大捷”而升为前锋总兵官,被派驻守锦州。1631年,大凌河之战,祖大寿粮尽援绝,于是诈降,之后逃往锦州城对抗清军,此时,清廷屡次招降他都不从。

到1641年的农历三月开始的松锦大战中,因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于是,祖大寿率部彻底降清。在彻底归降清朝之后,皇太极并没有因为他是前朝臣子是自己曾经的敌人而怀疑他,反而重用他。从那以后,明朝的臣子投奔清朝就成为了一种趋势。

1644年,两面受敌的吴三桂,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之后,他投降多尔衮引清军入关,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到了,康熙元年,吴三桂更是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被晋封为了平西亲王。

可以说,一个有抱负的人,更愿意在这样一个清明的朝局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因为,他们都想拥有一个安享晚年的机会。

相关参考

明朝颇具争议的将领,立下不朽之功,却为明朝灭亡埋下巨大隐患

明朝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朝代,不仅是由于它距今时间较近,只有三百多年,更是因为它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确切来说是大一统王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尽管被之后的满清所取代,但明朝很多方面是清朝

清朝灭亡之后留下数亿烂账,最后是怎么处理的

清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满清王朝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发展和变化,不愿意改变封建落后现状,固步自封,盲目自大,从而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与世界列强差距越来越大。1

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后,各国列强退出中国了吗

当然没有,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英、法、美、日、俄等国列强不但没有因此退出中国,反而变本加厉的加强对中国的掠夺,他们大量扶持主动或被动投靠他们的军阀,一次次支持军阀们掀起混战,利用特权肆意横行,残酷盘剥,

假如明朝有红薯、玉米,是不是就不会被清朝灭亡?

  说到明朝的灭亡其实不能单纯的说是因为什么和什么,其实很多时候还是有话要说的,不单纯的是什么原因了,所以题目说的假如明朝有红薯和玉米这个清朝就不会灭亡了,这个还是挺有意思的,那么为何这么说呢?有什么

清朝灭亡时还有一批太监存在 灭亡之后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清朝灭亡时那些太监去了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历史上存在着这样一批人“太监”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战乱的年代,老百姓名不聊生。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去

明朝最可惜的将领,完败高迎祥,吊打李自成,他不死明朝不会灭亡

在北京景山公园内,有一棵不起眼的老槐树,每当站在这棵槐树下面,思绪就会飞到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李自成大军对京城发起猛攻,崇祯皇帝本想把大臣都叫过来,哪怕是最后的告别,令他心寒的是,那些平日里能言善辩

为什么康熙之后的清朝皇后都不愿意住坤宁宫

坊间有传说清朝皇后不居坤宁宫是为了避亡者的晦气,如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即在此自缢身亡。其实,清朝入关之后,已经有三位皇后曾居于坤宁宫,孝惠章皇后(科尔沁亲王吴克善孙女,顺治外甥女,顺治的第二任皇后)、孝诚

他是清朝铁帽子王之一,大清灭亡之后,他卖了整个王府还拉黄包车

人尽皆知,大清王朝可是最后一个封建制度的王朝了,它存活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很多人都表示,如果不是清朝皇帝越来越不管不问朝政,并且不治理国家的话,也不会导致清朝那么快的灭亡。在清朝灭亡之前,满族和汉族人分

以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为什么不愿意投靠曹操

导读: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诸葛亮的才华和曹操的识人用人之长,如果诸葛亮投曹操必然可以得到重用,可是诸葛亮却是宁可抱膝长吟也不投曹。后来遇到了曹操的对手刘备,诸葛亮才出山相

明朝怎么被清朝灭亡的,明朝是被清朝灭的

明朝是被清朝灭的?明朝是被李自成所灭,然后建立”大顺“政权。大顺(1644年—1645年)是上承大明下启大清,由李自成在西安建立的政权。明朝覆灭过程如下: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