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很多将领愿意投靠清朝

Posted 皇帝

篇首语: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很多将领愿意投靠清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很多将领愿意投靠清朝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清朝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统治者残暴无道,最终,导致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

这其中,朱元璋就是当时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之一,在经过数年的战争之后,朱元璋创业成功,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最终,建立了一个大统一王朝。

而崇祯皇帝,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十七岁继承了皇位,当时的明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时局动荡有亡国之象。但是,崇祯皇帝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明朝的统治,他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付出自己的所有精力,来挽救濒临灭亡的明朝。但是,世事难料,崇祯皇帝还是没能挽救明朝,最终,自己也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灭亡了。

明朝皇帝大多多疑,崇祯皇帝也是一样,不仅非常多疑,为人还很阴沉。对于身边的人,他基本上都不相信,而他相信的人只有自己。这一点,从史料中就可以看出:从崇祯皇帝执政之后,在位期间一共换了11个刑部尚书,14个兵部尚书,光是下令斩首的总督就有7人。而且,他还下令杀死了11个巡抚,逼死了1个巡抚。

在这么多人中,世人熟知的袁崇焕,熊文灿,刘策,郑崇俭等,他们不仅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还是国家的将才,但是,只要崇祯皇帝对他们起了一点点疑心,那么,他们的性命就保不住了。对崇祯皇帝而言,他不会在意这个人在政治上是否有才能,也不在意这个人是否对自己真的有用,他只管消除自己的“疑心”,对于此,他宁可错杀一千,也不会放过一个。

但是,对于国家而言,这么多的栋梁,就这样平白无故地消失了,国家不动荡才怪。

世人都知道,皇帝杀人的方式有很多,可是,崇祯皇帝却不同,他不光是要把这个人杀死,还要用一种极其残忍的手段将其虐待致死。不仅如此,崇祯皇帝还要把这一系列的经过,展示给天下的老百姓。比如:在袁崇焕这件事上,崇祯皇帝虽下令将其凌迟,但是,却在大街上执行,并让老百姓分食袁崇焕身上凌迟下来的肉,就连袁崇焕的家属,也要被流放三千里。

袁崇焕其实是一个非常正义的忠勇将士,他对国家,对皇上,对朝廷,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一片赤胆忠心,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真是让人惋惜。

当初,后金军进入的关口是属于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而袁崇焕得知后金军入关,直逼京城,于是,千里迢迢赶来救援,所以,它自认为有功无罪。但是,朝中大臣却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崇祯皇帝对此也很怀疑。

之后,清兵贿赂朝中的宦官曹化淳,并且,让曹化淳把袁崇焕与清兵安通款曲的假消息传递给了崇祯。之后,对于袁崇焕与皇太极互通的事实,崇祯皇帝更的大怒,他并没有去查证它的真假,只是不顾一切地抹去了袁崇焕的所有战功,甚至,把他列为了一个死有余辜的叛乱臣子。

其实,崇祯皇帝也是要借这件事情“杀鸡儆猴”,让世人明白背叛自己的下场。但是,世人看到了什么,这是崇祯皇帝不能想象的。

这其中,就可以看到两点:

第一是崇祯皇帝的残暴,以及在智商方面的低下;

第二是如果效忠崇祯皇帝,就会因为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不仅落得惨死,还会连累全族人;

由此可见,忠臣良将跟着这样的皇帝,肯定无法安心地建功立业,不仅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前景,保不住,还有失去生命的危险。正所谓,现实太残酷,迫不得已只能另辟蹊径。毕竟,在生与死的选择上,跟随一个怀疑自己的君主,还不如逃走来的痛快。

可以说,如果不是崇祯皇帝的残暴,这些接受过传统儒家思想的忠臣良将,他们怎么可能会轻易的变节呢?并且,明朝后来做官的人,其品质本来也有一些问题,因为,在魏仲贤掌权时期,已经把那些刚直的大臣都杀掉了。

所以,他们更加明白,如果变节就会被史官写进史册,成为一个“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但是,面对这样的一个多疑、残暴的皇帝,哪怕不是为了自己,也应该为了自己的家人能够平安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他们也不得不为自己寻找一条活路。

最终,这些人的活路在哪呢?

答案就是:清朝。

清朝入关前后,对于明朝的这些大臣大多都是高官厚禄,给他们更多的尊重与礼遇。并且,清朝还向这些明朝大臣展现出了两点:

一是、清朝政治的清明,没有随便冤杀大臣的事情;

二是、在早年间就投奔清朝的那些明朝大臣,在清朝都得到了重用和尊重,有的大臣还和皇家结成了亲家。

可见,清朝高明的政治手腕。并且,投降大臣有示范效应,最终,他们则会一个接一个的投降... ...无声无息中,明朝的这些能臣将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清朝。可以说,清朝的种种做法,远远高于崇祯皇帝的那种动不动就杀戮大臣的做法。

清朝对于这些将士有多么的真切,在祖大寿、吴三桂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1628年,祖大寿因守宁远获得“宁远大捷”而升为前锋总兵官,被派驻守锦州。1631年,大凌河之战,祖大寿粮尽援绝,于是诈降,之后逃往锦州城对抗清军,此时,清廷屡次招降他都不从。

到1641年的农历三月开始的松锦大战中,因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于是,祖大寿率部彻底降清。在彻底归降清朝之后,皇太极并没有因为他是前朝臣子是自己曾经的敌人而怀疑他,反而重用他。从那以后,明朝的臣子投奔清朝就成为了一种趋势。

1644年,两面受敌的吴三桂,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之后,他投降多尔衮引清军入关,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到了,康熙元年,吴三桂更是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被晋封为了平西亲王。

可以说,一个有抱负的人,更愿意在这样一个清明的朝局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因为,他们都想拥有一个安享晚年的机会。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为什么清朝灭亡之后 很多汉人不愿意剪辫子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之后,下令要“剃发易服”,改变汉族人原有的传统装束,变成和满族人一样的样子,而因为很多汉人不愿意遵从,满清政府杀了不少汉人。然而到了清朝灭亡的时候,却又有很多汉人不愿意剪辫子了,当时

明朝颇具争议的将领,立下不朽之功,却为明朝灭亡埋下巨大隐患

明朝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朝代,不仅是由于它距今时间较近,只有三百多年,更是因为它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确切来说是大一统王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尽管被之后的满清所取代,但明朝很多方面是清朝

历史人物 崇祯身上到底有什么致命的缺点 为什么明朝的将领都选择投靠清朝呢

还不知道:明朝的将领为什么都选择投靠清朝呢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统治者残暴无道,最终,导致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这其中,朱元璋就是当时农

清朝灭亡之后留下数亿烂账,最后是怎么处理的

清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满清王朝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发展和变化,不愿意改变封建落后现状,固步自封,盲目自大,从而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与世界列强差距越来越大。1

历史人物 清朝将领王辅臣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辅臣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地方军阀,曾经先后在明朝和清朝为官为将。他多次加入反清势力,也曾多次投降清朝,后来在投靠吴三桂反清,随后再次降清之后,畏罪自尽而亡。  王辅臣是一位能干的将领,这一点小编并不

明朝开国将领周德兴简介 周德兴是怎么死的?

  周德兴,是明朝开国将领,为濠州钟离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乡。朱元璋参加起义之后,周德兴前往投靠,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周德兴封江夏侯。  周德兴和朱元璋不仅仅

清朝将领王辅臣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自杀?如何评价王辅臣?

  王辅臣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地方军阀,曾经先后在明朝和清朝为官为将。他多次加入反清势力,也曾多次投降清朝,后来在投靠吴三桂反清,随后再次降清之后,畏罪自尽而亡。  王辅臣是一位能干的将领,这一点小编并不

历史人物 明朝开国将领周德兴简介 周德兴是怎么死的

  周德兴,是明朝开国将领,为濠州钟离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乡。朱元璋参加起义之后,周德兴前往投靠,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周德兴封江夏侯。  周德兴和朱元璋不仅仅

历史人物 明朝灭亡之前,藩王为什么不愿意出一分钱

朱元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开国皇帝,相比于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来说,朱元璋的知名度要比李渊高得多。不熟悉历史的人,肯定会认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这一点是因为李世民实在是太厉害了,其次就是李渊的存在

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后,各国列强退出中国了吗

当然没有,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英、法、美、日、俄等国列强不但没有因此退出中国,反而变本加厉的加强对中国的掠夺,他们大量扶持主动或被动投靠他们的军阀,一次次支持军阀们掀起混战,利用特权肆意横行,残酷盘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