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知县连皇帝都不敢忽视 要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当上知县

Posted 知县

篇首语:时机未到,资格未够,请继续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知县连皇帝都不敢忽视 要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当上知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知县连皇帝都不敢忽视 要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当上知县

今天小编给大家说一说:清朝的知县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说起我国古代知县这个官职,相信很多人都喜欢戏谑的称其为七品芝麻官。事实上,芝麻的小其实是相对于封建王朝庞大的国家机器来说的。若是我们将视觉聚焦在一个县的话,那么知县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知县大人”。

知县执掌一县之政,品轶不高但职权重大,县里面的所有事务他都能管,掌握着治下百姓的生杀予夺大权,百姓在知县面前都是自称“小的”、“蚁民”,纪晓岚就曾说过:“百姓视之(知县),仅下天子一等耳。”意思就是在老百姓的认知中,知县只比皇帝低一级。

在清朝,不仅老百姓不敢小瞧知县,皇帝也不敢忽视知县的重要性。

乾隆年间的举人谢金銮曾指出:在清朝,只有两种官员最重要,即京师的内阁大学士和京外的知县官。相比总督、巡抚、布政使、道台、知府等“治官之官”(负责监督官员的官),知县是真正的“治事之官(负责处理实际事务的官)。”中央的政令能否在帝国境内得到贯彻,关键不在省、道、府,而在县的执行力度。

清朝统治者一向重视知县的基层行政作用,雍正皇帝曾一再强调:“惟尔州县诸臣,具有父母斯民之责,其为朕立之基址,以固邦本焉。”意思就是州县的官员,肩负造福百姓的重任,他们是皇帝立下的基石,是用来巩固国家根本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清朝对知县的考察任命相当慎重和严苛。想成为一个“县太爷”,必须走一套复杂的选拔程序,符合全部任用条件,才能修成正果。

一、走正途?还是走异途?

在清朝,想要成为一名知县,有两条路径,一是正途,二是异途。

一般而言,正途分为“科甲出身”(进士、举人)、“学校出身”(贡生、监生)、“恩荫出身”(祖上混的好,朝廷给后代的优待);除了正途之外,其他的都是异途,比如捐输(花钱买官)、举荐(官员保举)、吏胥迁轶入仕(优秀的吏升级为官)等。比如雍正朝的名臣李卫,大字不识几个,他的第一个官职就是花钱买的(虽然不是知县,但道理一样),属于异途。

清朝“选班首重科目正途”,在选拔官员时,会优先考虑科举等正途出身的人。在清朝统治稳定时期,70%~80%的知县来源于进士、举人、监生。到了晚清,由于朝廷财政困难,地方督抚坐大,推荐权上升,所以捐输和举荐的比例有所上升。但不论如何,进士和举人始终是主力军,二者占知县来源的60%以上。

如果你生活在清朝,既没有钱捐输买官,也没有祖上的光可以沾,想要成为一名知县,几乎只有读书科举这一条道。如果想先干小吏,然后等待升官,或者想指望某位大佬保举做官,趁早打消念头,这需要非常的运气和努力,有这样运气和精力,还不如去读书。

二、学历只是门票

读书考取举人、进士,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不一定能做知县。

如果你是考霸,一路考上了进士,并且名次靠后,那么成为知县的概率会很大。清朝规定,进士二甲前五十名,会分配在中央各部院,二甲后二十名到三甲前十名,会分配去做中行评博(官名),三甲十一名到二十名,分配到知州,三甲二十一名到七十名,分配到各地当推官(管司法的官),剩下的分配到各地当知县。

清朝进士每科平均244人,其中前143人被分到了其他地方,剩下的101人会分配到各地做知县,这个概率约为40%。当然,分配到别的岗位的进士,之后也可能再下去当知县,但这不是今天要说的话题。

如果你不是考霸,考上举人后,死都考不上进士,别灰心,老天自有安排。

考霸毕竟是少数,为了给数量庞大的举人们一个出路,清廷于1752年引入了“大挑”制度,“大挑”每六个月举行一次,边远地区参加一次会试、非边远地区参加三次会试落榜举人,可以到吏部登记,参加“大挑”。

“大挑”其实就是大挑选的意思,由皇帝派人进行面试挑选,被选拔为“一等”的举人,将被委以州县候补官。

“大挑”不考文化,毕竟能考上举人的,文化差不到哪儿去。能否在“大挑”中被选中,主要看你的气质,看你的形象符不符合主考官的审美(长相、身材、精气神等),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没得商量。

三、七道考核程序

如果你考上进士,并且名词在三甲七十名之后,或者考中了举人,被“大挑”选为“一等”,那么,恭喜你,获得了角逐知县岗位的门票。接下来,各部堂大人齐聚吏部,九卿科道会通过七道考核程序,决定你能否成为一名知县。

一是“别其流品”。即看出身符不符合要求,类似于今天的政审。清朝规定:凡为人家奴、长随、娼妓、优伶、隶、卒、或八旗户下人本身及其子孙,均不得应考如仕。意思就是这些在清朝被视为“下等人”的人及其子孙,不能参加考试做官。如果想要改变家族命运,必须放弃这些“下等”职业,三代之后,子孙才可应考入仕。

二是“观其身言”。顾名思义,就是看言谈举止,身体状况,有没有疾病,年龄有没有虚报,籍贯有没有作假。雍正时期,又增加了几道简答题,类似于今天的公考面试题,比如“何以治民?”(打算怎么开展工作)、“何以厚裕?“(怎么把GDP搞起来)等等,答卷附在履历后面上交,等待评判。

三是“核其事故”。看有没有犯过错误,有没有了解的案子,有无父母之丧在身。三项都为“否”才符合要求。

四是“论其资考”。这一条是针对那些对调、回避、丁忧、请假等官员而言的,他们如果办完了事,需要升降调补(知县),就要根据其空缺时间,计算他们符不符合规定的任期。这条与初除官员(菜鸟)关系不大,可以略过。

五是“定其期限”。新进的进士、荫生、捐输、拔贡等,会被分配到各地区各部门实习,实习期满后才会被授予职务。定其期限,就是向实习部门核准,看看实习期满了没有。

六是“密其回避”。也就是回避制度。不能在本省做官,也不能在原籍所在地五百里内做官。亲属不能在同省或同衙门做官,小官回避大官,授业师生以及考官与门生之间,也应回避。

七是“验其文凭”。候选的官员,必须持原衙门或有关部门开的身份证明,包括执照、咨文、印结,交给吏部,以便授官时查验。查验完了之后,要拿上这套证明,给所在岗位省份的总督巡抚查验,然后给吏部一个反馈。

四、抽签决定最终结果

通过七道考核程序之后,你已经是一名知县了,但是去哪里当知县,这仍是一个问题。

清朝将县分为冲、繁、疲、难四种,县有大有小,有穷有富,有好治理的,有难治理的,所以在不同的县当知县,对仕途影响很大。让新知县自己选,不太可能,大家都挑好的,让吏部分配,可能存在利益输送,引发质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朝沿用了明朝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发明的掣签之法。

掣签,就是抽签的意思,抽签分单双月班次。吏部铨法规定:知县双月班次,以十七缺为一轮,用进士五人,举人五人,捐纳四人,推升三人;单月班次,以十八缺为一轮,用丁忧服满四人,开复应补二人,捐纳四人,进士四人,举人四人。

意思就是:双月时,朝廷会拿出17个知县名额,让5个进士、5个举人、4个纳捐人、3个推荐的人抽签,确定各自去哪里当知县。单月时,有18个名额,让4个丁忧服满的人、2个开复应补的人、4个纳捐人,4个进士、4个举人抽签。

抽完签之后,吏部会颁发委任告敕,这样就可以愉快地去抽中的地方当知县了。

五、正途知县与异途知县

通过正途而来的知县,与通过异途而来的知县,虽然都是知县,但是受重视程度完全不一样。

正途出身的知县,一般是实授,名至实归的知县。异途出身的知县,一般是试授(试用期),试用三年,合格才能转正(汉官捐输者,试俸三年,试停未满,不准转升)。除此之外,正途知县在调动和升迁方面也更具有优势。

综上,知县是清政府中央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与老百姓打交道的“亲民之官”,因此清王朝将其看作巩固统治的基础环节,清朝皇帝曾多次强调知县的重要性,对知县的选拔任用,设置了较高的门槛。知县虽小,但想要成为一名知县也并非易事!

相关参考

清朝知县可以直接提拔为知府吗

清朝地方官每三年一次考核,决定他们的仕途。对知县而言,它的级别虽低,能够升迁的途径却不少。如果升任京官,可以担任六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中书科中书、通政司经历、銮

清朝知县都是“空降兵”,刚上任怎么开展工作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有一个令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那就是仅仅用很小规模的官员编制,就能实现对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进行统治。即便到了十九

清朝骂人语“前生不善,今生知县”是什么意思

前生不善,今生知县!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上辈子你作恶多端,下辈子就惩罚你做知县!虽然知县是官吏阶层的七品芝麻官,但是好歹人家是“士农工商”里面的士大夫,是封建省会的中混到了顶层阶级的人物,一般去咒骂别

古代的知县与县令哪个官职大

知县与县令都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官职,不过受到历史剧和一些古代小说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知县与县令是同一种官职,都是一县之长。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从历史的进程来看,知县与县令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那么

清朝大臣李光地被贬为台澎知县的原因是什么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月,康熙帝命河道总督王新命和工部侍郎赫硕兹治理永定河,事过一年,毫无成效。康熙帝甚怒,待命李光地查核河上物料、钱粮。李光地遵旨“确查题参”,如实上奏。康熙帝撤王、赫二人之职,授李光...

清朝宁阳有个周进士,自己是七品知县,却选出多名二三品朝廷大员

在山东省宁阳县葛石镇有个石碣集村,村子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处,村前有石集河流过。据传该村曾名孟家花园,出土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里人孟知进所立孝子石碣后更名石碣村,又因村中设立集市,故称石碣集。

李光地为何被贬为台澎知县

清朝康熙王朝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1681年李光地保荐施琅领军,结束明郑;是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与理学家。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李光地是理学家,思想守旧

一个正七品的知县,中国古代社会,有没有权力判处死刑

在众多的古装影视剧中,出现了知县判处死刑,然后衙役们立刻执行的情况。认真的说,古代王朝都有自己的司法程序。作为地方上的行政官员,不仅知县没有权力直接杀人,即使是知府、巡抚都没有这个权力。因为如果执行死

子不语-酆都知县(第五个故事)

主要人物:县令刘纲门客李诜阎王包公伏魔大帝关羽四川省的酆都县,是传说中人鬼的交界。县里有一口井,每年百姓都要烧纸钱帛镪投入井中,耗费约三千两银子,作为纳给阴曹地府的钱粮。一旦吝惜这笔费用不烧,必生瘟疫

弟弟侵吞亲哥哥的家产,知县是怎么结局这案子的

清朝嘉庆年前,时任湖广总督百龄治下发生了一宗颇为棘手的奇案。有个名叫张弘的江西赣州人,在汉口经商多年,挣了不少钱,就在老家购置了几年田宅,经过数年的经营,家境变得越来越富裕。张弘过完六十岁生日,觉得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