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万花筒 军衔称谓溯源
Posted
篇首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军事万花筒 军衔称谓溯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军事万花筒 军衔称谓溯源
列兵:最早出现在15世纪的意大利,指拿津贴服役的雇佣兵。
上等兵:来自德语。意为被免除某些列兵勤务的人,一般授予优秀的士兵。
军士:意为服役者,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法国,分上士、中士和下士。
准尉:来自南斯拉夫语。一般授予最勇敢的士兵中挑选出来担任旗手的军人。
中尉: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法国。指担任副队长的军官,后来又分上尉、少尉。
少校:意为军官中年长者,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西班牙,通常授予担任营长的军人。
上校: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俄国。意为担任团长的军官。
将军:来自拉丁语。意为军中的主管,后被许多国家分为少将、中将、上将和大将。
元帅:是法语词汇。最早用于主管国王马厩的宫廷官员,16世纪法国作为最高军衔授予最高指挥官。
相关参考
尉官军衔 西方和第三世界国家一般都设上尉、中尉、少尉3级尉官军衔。东欧各国和朝鲜、越南等设大尉、上尉、中尉、少尉4级。大尉军衔一般
校官军衔 几乎所有实行军衔制的国家,都有校官军衔。绝大多数国家都设上校、中校、少校3级,只有中国和朝鲜校官为4级,多1级大校。越南
军衔 我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在军队中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等称号,表明军官的等级。但"军衔"一词却是外来语,
军衔制度在中国已有近百年历史。20世纪初,晚清军队引入世界通用的军衔制度。以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几个时期实行的军衔制度,基本上都是在清末军衔制度基础上的发展和沿革。 清
将官军衔 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设有将官军衔。多数国家的将官分四级。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和一些较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
15世纪以前的世界各国军队中,只有官衔,没有军衔。军衔与官衔的根本区别是把士兵纳入了军队的等级体系,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最初用军衔代替官衔的变革,发生在15世纪一16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等一些西欧
一、士兵军衔肩章版面底色:陆军为棕绿色,海军为黑色,空军为天蓝色。士兵的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折杠,无象征符号。两道折杠为上等兵军衔;一道折杠为列兵军衔。士兵有两级,列兵(现役第一年的义务兵)和上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实行军衔制,1966年被取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规定,恢复实行军衔制。1988年7月1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
军衔是区别军人等级的称号。它的等级体系由兵、军士、尉官、校官、将官、元帅、大元帅等构成,用肩章、领章或臂章、胸章及军兵种专业勤务符号等作标志,来表明军人的军衔等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