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坚忍不拔和足智多谋 南国“苏武”郝经
Posted 苏武
篇首语: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堪称坚忍不拔和足智多谋 南国“苏武”郝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堪称坚忍不拔和足智多谋 南国“苏武”郝经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极为博大精深的国家,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纵观中国各朝代,文化发展最为快速的当属中国唐朝、宋朝两个朝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的文人政客,他们不但在诗词上佳作如林,更是在政治上大有建树。虽然唐、宋两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但在元朝也有着不少的著名文人,大儒学者郝经便是其中的一位。那么郝经是谁,他有何特别之处,他的一生经历又是怎样的?
郝经出生于公元1223年,祖籍是如今的山西省,出生地却是如今的河南许昌。郝经出生于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儒,学识不凡,其祖先就是一知名儒生,其祖父郝天挺也同样如此,并且因学识不凡从事教学工作而闻名于地方。出生于如此书香世家,郝经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养成了极好的学习习惯。
郝经出生之时正赶上乱世,金末时期到处兵荒马乱,郝经父亲为了养活一家六口只得四处奔波,郝经为报答父亲只能更努力的读书,由于其天资聪颖,后天学习又极为刻苦,其学问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久之后便被蒙古元帅张柔等看中,成为元帅府内的专职教师,郝经在教学之余,更是潜心研究学问,写下了许多的有名作品,如《春秋外传》、《周易外传》等,均收录于《陵川集》内。
郝经不仅是一名儒生,也是一名政客,受忽必烈器重成为抚副使。公元1275年,郝经病逝,享年五十二岁。
郝经的故事
在我国的汉朝时期,有一名大丈夫用他的睿智名垂千古,这个人便是苏武。在苏武的身上,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在面对凶残的匈奴时,他宁死不屈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对大汉朝的忠诚,在面对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时,他不轻言放弃,此志不渝,令人赞叹,可以说,苏武是汉朝时期的真英雄豪杰。郝经,元朝初期的著名学者,他的一生曲折离奇,被后世冠以南国苏武的称号,直到如今,中国国内仍然流传着许多关于郝经的故事,那么郝经的故事都有哪些,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郝经具有哪些高尚的品德?
郝经在顺天府贾副元帅教书之时,有一位道士向郝经倾诉了家乡百姓的凄惨之状,由于蒙古官僚不受管制,四处横行霸道造成了一场场悲剧的上演。当郝经听了道士的讲述之后,奋笔写下《河东罪言》,并不顾自己的安危向忽必烈上书,所幸忽必烈是一名睿智的统治者,他不但没有怪罪郝经,并在自己继位后颁发政令,减轻税负,让百姓们休养生息。从这个故事之中,可以看出郝经心系天下百姓的高贵品质。
郝经在入仕之后,作为使者出使宋朝,但却被宋朝权臣贾似道私下关押了近十六年,一开始元朝还寻访郝经的下落,但几经无果后选择放弃,为了自救,郝经效仿汉朝苏武,利用大雁传书,最终获救,从这个故事之中,可以看出郝经性格中的坚忍不拔和足智多谋。
郝经的思想
作为南宋末期、元朝初期的著名思想家、儒学大师以及政治家,郝经曾数度向元朝统治者忽必烈上书进言,大大减轻了百姓们繁重的赋税,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在郝经的一生之中,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思想不轻易动摇,那么郝经的思想有哪些,他的思想主张中有哪些亮点,对于国家治理有着怎样的作用?
郝经一生之中,最为推崇的思想便是四海一家论,主张天下理应一统,不应存在着分崩离析的现象,反对不同族群之间的等级观念。对于“华夷之辨”的观念,郝经是极力反对的,华夷之辨思想的核心主要是用来区别华夏和蛮夷的,在这个思想之中,用礼仪、服饰等作为华夏和蛮夷的划分,符合者为华夏,不符合便是蛮夷。郝经认为这种划分显得有些过于武断,太过看重外在因素,如果一味遵循的话,社会将不能进步,国家也得不到长久的发展。
在郝经入仕之后,更是将他的思想融汇运用在治理国家之中,自从金国覆灭后,蒙古军队便想立即吞并南宋,郝经为此向忽必烈进言,讲道理摆事实,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忽必烈陈述了不易立即攻宋的原因,并力劝忽必烈与其在不适宜的时间里做不适宜的事情,还不如将主要精力用于内部治理上,正好利用这一时机革除弊政,屯田垦殖,巩固内部。事实证明,郝经的进言是无比正确的,郝经的治国思想为元朝的发展乃至立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被南宋扣押16年不变节 他是元朝版苏武
公元1260年,在漠南金莲川草原上,刚刚登上帝位的忽必烈亲自送别一支数十人组成的使团南下。率领使团的是大元朝翰林侍读学士郝经,使团的目的地是南宋的首都临安。使团出发当天,忽必烈望着郝经一行远去的背影,目光中充满期盼。郝经是他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又是南北议和的倡导者,忽必烈相信,此次议和之旅,一定会很快带回好消息。他期待着通过和南宋交好,以解决自己刚登基不久腹背受敌的困局。且此行诚意满满,忽必烈相信自己应该不会等太久。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整整十六年。
生逢明主,入幕金莲川
郝经,字伯常,出身书香世家。因遭逢金末乱世,幼年时随家人颠沛流离,躲避兵灾。但是,即使是在这种环境下,郝经依然坚持读书,以“兴复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
郝经22岁那年,由于其品行学问早就广有盛名,得以被蒙古军中的汉军世侯张柔聘请为教书先生,在张柔家中开馆授业。别看张柔武将出身,但家中藏书却也相当丰富,郝经每天博览群书,眼界更加开阔。
在张柔家教书期间,郝经结识了当时文化届的名人元好问、理学大师赵复等人。赵复曾言:“江左为学读书如伯常者甚多,然似吾伯常挺然一气立于天地之间者,盖亦鲜矣。”称在江南地区,像郝经这样好学不倦的人不少,但能跟郝经一样带有顶天立地浩然正气的人,可能就没那么多了。
事后证明,郝经的经历也的确没有辜负赵复对他的评价。
公元1251年,蒙哥继承蒙古大汗之位后,忽必烈开府金莲川,“征天下名士而用之”,身边聚集了一批文武兼备的贤才。
蒙古入主中原,在当时的汉人看来是“异族统治”,反对声不少。但郝经身处战乱年代,深知百姓历经的痛苦,他从“拯救生民”的角度出发,反对“华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主张天下一统。他的信条是“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君。”这一思想,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观念。
郝经据史而论:“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苟有善者,与之可也,从之可也,何有于中国、于夷?故苻秦三十年而天下称治,元魏数世而四海几乎。”他援引十六国时期统一北方建立前秦政权的氐族皇帝苻坚,以及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为例,说明只要其他民族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从民生、民利出发,就可能成为中原的正统统治者,不用纠结于“华”(指汉人)与“夷”(指少数民族)的差别。郝经认定,乱世之中谁能政通修明利国利民,就应当拥戴谁,尊谁为帝。
因此,当公元1256年,忽必烈慕名征召郝经加入幕府时,郝经欣然前往,他要用他的儒学之术教化这位蒙古显贵。当忽必烈向郝经问及治国安邦之道时,郝经援引《孟子》中提到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引导忽必烈一改蒙古贵族野蛮凶残对待被征服民族的旧俗,建议忽必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革除弊政、遵用汉法、选贤用能、创法立制、减轻赋税、屯田垦殖上,令忽必烈每次与郝经对话,都感到“喜溢不倦”。
相关参考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极为博大精深的国家,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纵观中国各朝代,文化发展最为快速的当属中国唐朝、宋朝两个朝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的文人政客,他们不但在诗词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极为博大精深的国家,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纵观中国各朝代,文化发展最为快速的当属中国唐朝、宋朝两个朝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的文人政客,他们不但在诗词
公元1260年,在漠南金莲川草原上,刚刚登上帝位的忽必烈亲自送别一支数十人组成的使团南下。率领使团的是大元朝翰林侍读学士郝经,使团的目的地是南宋的首都临安。使团出发当天,忽必烈望着郝经一行远去的背影,
公元1260年,在漠南金莲川草原上,刚刚登上帝位的忽必烈亲自送别一支数十人组成的使团南下。率领使团的是大元朝翰林侍读学士郝经,使团的目的地是南宋的首都临安。使团出发当天,忽必烈望着郝经一行远去的背影,
他是中国古代田园诗集大成者,还是个外交硬汉,堪称 ”南宋苏武”
一、蔡襄的重外孙,书香子弟范成大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诗集》。晚年退隐石湖,故自号石湖居士。范成大生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次年,「”
中文名:郝经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许昌www.cha138.com 职业:政治家,学者 主要成就:犬儒郝经——元初名儒 郝经(1222—1275),字伯常,始祖郝仪由太
郝经郝经任职蒙元,深得忽必烈等人赏识,他反对“华夷之辨”,主张四海统一所以才会出使宋朝,希望与宋议和,被拘禁16年后,忽必烈再次攻宋,他也随之被释放。郝经书法>郝氏重视书法艺术创作主体内在修养的锤炼,
历史人物 元朝名儒、政治家郝经简介,郝经《落花》的写作时间是
人物生平早期经历郝经(1222—1275),字伯常,始祖郝仪由太原迁至潞州(今长治市),八世祖郝祚又迁至泽州(今晋城市)陵川。郝经的祖先自八世祖以下皆同居,业儒、匮徒不仕,教授乡里,为一郡望族。郝经的
元朝人物中文名:郝经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许昌出生日期:1223年逝世日期:1275年职业:政治家,学者主要成就:犬儒代表作品:《陵川集》(历史lishixinzhi.com)郝经人物生平早
一毛不拔 《孟子。尽心上》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学说主张,以期能对治理国政有所帮助。而战国时候,杨朱的贵己学说和墨子的兼爱学说恰巧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孟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