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瑭,淮安市人,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

Posted 学家

篇首语: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名瑭,淮安市人,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名瑭,淮安市人,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见《吴鞠通年岁考》载《江苏中医1964年4期)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吴鞠通,名瑭,淮安市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享年79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吴鞠通出生于淮安市一个穷书生家庭。父吴守让,字逊夫,乾隆辛巳(1761年)秀才(《淮山肄雅录》)。吴鞠通一生悬壶,自26岁离淮后,主要在京城行医,晚年又云游大江南北,虽曾几度回淮,与淮阴名士丁晏、潘德舆、孔继嵘、名医杨福堂为至交好友,但在地方文献中很难找到一篇比较完整的关于他生平的资料。我们只能从他的《温病条辨·自序》等材料中知其生平经历的大概情况。

青年时攻科举习儒,19岁时父亲病故,于是弃儒学医。后被选副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医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读了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又研读晋唐以降各家学说,收益不浅,于医学知识大有长进。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吴鞠通利用叶天士之法奋力抢救,抢救了数十病人,名声大振。

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裘沛然人物简介

·裘沛然裘沛然,中医学家。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临床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经络、伤寒温病、养生诸领域颇多见解,对内科疑难病的治疗亦颇具心得。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裘沛然,原名维龙。原

知名人物 丁甘仁人物简介

·丁甘仁丁甘仁,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早期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中医人才,成绩卓著。最早主张伤寒、温病学说统一;于临床,打破常规,经方、时方并用治疗急症热病,开中医学术界伤寒、温病统一论之先河。丁甘

知名人物 邓铁涛人物简介

·邓铁涛邓铁涛,中医学家。50多年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辨证论治。强调辨证方法在诊断学中的重要地位,于中医诊断学的内涵建设提出新的见解。临床善治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致力于

知名人物 程门雪人物简介

·程门雪程门雪,中医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对伤寒、温病学说有深邃的理论造诣,博采古今,熔经方、时方与一炉,善用复方多法治疗热病和疑难杂症,用药以简洁、轻巧、灵动见长。程门雪,又名振辉,字

知名人物 蒲辅周人物简介

·蒲辅周蒲辅周,中医学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辨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

历史人物 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叶桂简介

清朝人物中文名:叶桂外文名:字天士别名: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上津老人国籍:清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吴县(今苏州)出生日期: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逝世日期: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职业:中

道术并重复兴中医,一技之长走遍世界

中医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身死相依,走过了几千年。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岐黄论医理,扁鹊说脉学,仲景定经方,金元医学争鸣,温病学派崛起,创立了无数人家奇迹,向世界贡献了原创的免疫思想和可以实用的免

道术并重复兴中医,一技之长走遍世界

中医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身死相依,走过了几千年。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岐黄论医理,扁鹊说脉学,仲景定经方,金元医学争鸣,温病学派崛起,创立了无数人家奇迹,向世界贡献了原创的免疫思想和可以实用的免

鲍姑传说 鲍姑与葛洪被人们称为中医夫妻档

  要说这鲍姑可是个了不得的女性,她是晋代著名的炼丹术家又是一位女灸学家,医术高超,与她老公著名的医生葛洪因为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那是比翼双飞伉俪情深。咱今天不说葛洪的故事专说鲍姑的传说,其实吧关于

历史百科 《内经》和扁鹊

战国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们将中医学理论知识和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加以系统的总结,写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不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一般简称《内经》)。此书分为《素问》九卷、《针经》九卷。《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