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执意北伐是对是错

Posted 诸葛亮

篇首语: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执意北伐是对是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诸葛亮执意北伐是对是错

  诸葛亮北伐

  有些人一直以为诸葛亮的北伐误国误民,究竟诸葛亮执意北伐是对是错?本文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你是这样看的吗?   公元221年秋7月,蜀汉章武元年,即位不久的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诸葛亮等大臣反对,发兵大举进攻东吴。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次年4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临死前将国事托付与丞相诸葛亮。后主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封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从此,诸葛亮成为蜀汉事实上的决策者。此时,诸葛亮42岁。   当政之后,诸葛亮首先和吴国停战,再度交好,这样就解除了来自东面的威胁。“安居平五路”解决了燃眉之急。然后在国内致力发展生产,积蓄军粮。然后便开始了所谓的“连年征伐”。   我们先来看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对得蜀之后的计划:“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可以看到诸葛亮当政之后的作法是完全按部就班来的。不过其中的“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是不可行了,因为荆州此时已经在东吴手中了,此时便只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一途了。

  “外结好孙权,内政理”之后,这样就该开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了。西羌由于马超的原因,一直都很支持蜀汉政权的,而南中的少数民族,就不是能“抚”平的。因此“三年春,亮率众南征”,七纵七擒,南中平。这样,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有些人一直以为诸葛亮的北伐误国误民,使得蜀国民生凋敝,最终亡于晋。其实结合当时的环境分析,北伐是必须的。   从表面看来,当时天下呈三分之势,相互牵制。但实际上,在刘备东征失利后,蜀汉的形势是最严峻的。亭一战,大军死伤过半,本来就危险的蜀汉犹如雪上加霜;再看一下三国的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再看一下地理方面,要知道,在唐朝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北方黄河流域,而广大的长江、珠江流域都是很贫瘠的,很少开发。至于蜀地,虽有天险,但是也是由于太多的山区,虽然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但是也不能和占据中原广大土地的曹魏相抗衡。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无一不是以地为本,以人为本,地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力的强弱。面积大的国家,收成和生产力高,人口增长快,兵源和军饷充裕,在军事上就占到了决定性的优势。历代的兵家,均是寸土必争。而当时曹魏就是占据着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中原黄河流域地区以及北荆州。而东吴所处的江东即南荆州、交州以及扬州,蜀汉所处的益州、南中相比来说是很贫瘠的。

  那么,有人就会认为了:既然蜀汉处于劣势,那么就应该全力发展内政为上,以逸待劳。但是曹魏政权会如宋襄公一样任你发展,等到你发展好了再和你开战?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放弃军事就是自取灭亡。在这种意义上讲,北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不仅如此。   此时荆州已失。蜀国经历大败,魏国却有渔人之利,此消彼长,力量更是悬殊。关中已经成为魏国的首号攻击目标。虽然再度和吴国联盟,但是两国关系亦不牢固。蜀国发展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自力更生。但单纯的防御又不太可能给予足够保证。因此,蜀国只有先发制人,出兵伐魏。   而在当时的当时曹魏政权虽然已经完全统一了中国北方。开始休养生息。但是仍未完全巩固稳定,人心也完全归化。百姓们一旦过开了和平时代的生活,经济上有了起色,对现任统治者便不太会有极端的反感情绪。任由这样的局面延续下去,曹魏政权的统治便越来越有根基,对原来的东汉刘氏政权的忠诚度也就更淡了。长此以往,蜀汉仅存的“正统”有时势必丧失殆尽。因此,北伐也是不得不为之。   而第一次出征,“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之前降魏的孟达也打算再次归蜀,正是曹魏人心不稳的表现。   具体到战略上,战争当中,防御方有个心理上的劣势。攻方如果失败,可以撤退。但防守的一方如果失败,就难有活路,甚至面临灭亡的危险。“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所以诸葛亮除了主动北伐,再没有其它选择。   主动北伐,目的有三。最保守可以保国,保证蜀汉政权的正常运作。中可把战线推前,并控制陇右一带,扩张领土,进而增强国力。最理想的是能通过北伐完成先帝夙愿,一统天下。

相关参考

崇祯要气节还是苟活,大明最后的选择是对是错?

“大明国祚276年,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议和,更无满清之割地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显得悲壮,却让后世对明朝的铁骨铮铮而拜服。那么设想一下,如果大明弯下了膝盖,如果他们愿意妥协一下,明

历史人物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对是错

  后世人认识林则徐,大多都是因为他那一次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但这一次销烟的结果,导致的是给了英国人一个借口,从而发动了鸦片战争。所以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疑问,林则徐”虎门销烟“到底是

历史人物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对是错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什么反应?欢迎阅读哦~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名君,不仅为大唐帝国开疆辟土立下了汗马功劳,还亲手绘就了“贞观之治”灿烂画卷。因而,唐太宗李世民注定青史留名。但是,唐太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对是错?林则徐是个怎样的人?

  后世人认识林则徐,大多都是因为他那一次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但这一次销烟的结果,导致的是给了英国人一个借口,从而发动了鸦片战争。所以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疑问,

汉武帝首创“立子杀母”,他为什么这样做?汉武帝此举是对是错?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汉武的汉武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是汉代有名的铁血帝王,在他一朝,重用大将,兴兵事,外攘夷狄,功绩赫赫。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

历史人物 杨贵妃爱吃荔枝,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运输是对是错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杨贵妃。提起唐玄宗和杨贵妃,除了长恨歌之外,最为人所熟悉的,恐怕就是杜牧所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由于杜牧声名煊赫,所以这首诗成为了杨贵妃的标签:提起杨贵妃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

蜀汉政权偏居西南一隅之地,国小力弱,其整体实力远不及曹魏,但「”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却一反常规,执意率众五出祁山,北伐曹魏,这与其「”谨慎”的性格是相悖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难道真的是为了恢复汉

隆中对是怎么一回事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先后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为创立蜀汉基业、为“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北伐曹魏,耗尽了毕生精力。诸葛亮在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中取得的业绩和忠于蜀汉的“鞠躬尽瘁,死

历史人物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

《虎啸龙吟》讲述的是蜀魏两国军师之间的对决,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抱着克服中原的雄心抱负,毅然决定亲自北伐抗魏,曹睿被迫启用司马懿出山,才有了电视剧中强强对决,才智相拼的好戏。那么精于治国的诸葛亮在蜀弱魏

世界历史 全世界一个图书馆

人们很容易对技术破坏文化和社会的各种方式进行冷嘲热讽。特别是,人们——无论是对是错——已经害怕“信息过载”很久了。,但我是一个网络道歉者。普通人瞬间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惊人的。我不会有其他的方式。当我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