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戰爭中三大水戰,粉碎金滅南宋的企圖,保持偏安的局面

Posted 江防

篇首语: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金戰爭中三大水戰,粉碎金滅南宋的企圖,保持偏安的局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金戰爭中三大水戰,粉碎金滅南宋的企圖,保持偏安的局面

北宋中期(公元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女真族在我國東北崛起,建立了金政權,先後滅亡遼、北宋,又不斷進攻南宋。南宋軍民奮起反擊,粉碎了金朝滅亡南宋的企圖。對此,南宋水軍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南宋水軍的歷次戰鬥中,最著名的使南宋得以轉危為安的有三次:黃天蕩水戰,陳家島海戰和采石磯水戰。

一、黃天蕩水戰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元帥兀術率大軍再度南侵攻破建康(今南京),直逼臨安。宋高祖趙構南逃至明州(今寧波)。第二年正月,金軍攻明州,趙構乘船入海逃向溫州,金軍尾追不捨。南宋水軍將領張公裕率部在台州附近海面阻擊,才使高宗得以幸免於難。二月,入侵南宋的金軍,在江南軍民的打擊下,被迫北撤。

南宋名將韓世忠預見金軍不能久據江南,便大量製造戰艦,準備截擊金軍於歸途。為此,命前軍駐青龍鎮,中軍駐江灣,後軍駐海口。後聞金軍已由臨安經吳江(今江蘇吳江)、平江向鎮江撒退,韓世忠急率水軍8000人,於三月十五日先期趕至鎮江,截擊金軍於焦山、金山之間。

1,黃天蕩水戰經過

《宋史・紀事本末》記載:

“既而接戰江中,凡數十合。世忠力戰,妻梁氏(梁紅玉)親執桴鼓,敵終不得濟。俘獲甚眾,擒兀術之婿龍虎大王。兀術懼,請盡歸所掠以假道,世忠不許;複益以名馬,又不許。遂自鎮江逆流西上,兀術循南岸,世忠循北岸,且戰且行。世忠蒙衝大艦出金師前後數裡,擊柝之聲達旦。”

在宋軍的阻擊下,金軍進入了河道堵塞的黃天蕩(鎮江西至儀征南),前進無路,後退受阻,處境艱危。後據附近鄉下人獻策,金軍在鸛河故道挖了一條20余裡長的大渠,才得以沿渠繞出上流,撒退到建康(今南京)、又遭嶽飛阻擊。兀術本擬自龍灣(今白露州西南)渡江到淮西,後聞太一率援軍至真州(今儀征)接應,乃折返黃天蕩,並決定從此渡江,與太一會師。韓世忠水軍仍在江中待機阻擊。於是,太一軍屯長江北岸,兀術軍駐長江南岸,韓世忠泊於金山腳下,形成對峙之勢。

韓世忠水軍多海艦,形體高大,穩性好,攻擊力強。為了發揮這個優勢,韓世忠令工匠製作了許多用鐵鏈聯結的大鐵鉤,並挑選健壯的水兵練習使用,用以對付金軍的小戰船。四月十二日清晨,金水軍首先發起進攻,韓世忠水軍分兩路迎戰,陷敵人於背腹受擊的境地。南宋戰船乘風揚帆,往來如飛,居高臨下用大鉤鉤住敵船舷,使勁一拽,敵船便隨之傾覆。宋軍再一次獲勝。

為了尋求破敵之計,金軍兀術出榜招賢。有一姓王的福建人建議在戰船內裝土,上鋪木板,兩舷鑿洞安置槳棹,待無風時出擊,可用火箭射宋船篷帆。船內裝土,可以增大船的穩性,不易傾覆。鋪上木板,使對方無處下鉤。無風時出擊,既可避免小船不耐風波的弱點,又可發揮小船機動靈活的優勢,而宋船體積大,無風不能動,成了火攻的好對象。兀術采納了這個建議。

四月二十五日,氣象晴朗,江上無風。宗弼令小船出擊,韓世忠迎戰江心。金軍船小,奮力劃槳,快速機動。宋船笨重,無風難動。兀術命善射者乘小船以火箭射其篷帆。頓時,宋陣煙焰蔽天,漫江大火,被燒死溺死者不計其數,宋軍大敗。韓世忠隻身逃回鎮江,金軍才得以渡江北歸。

2,黃天蕩水戰結果

黃天蕩水戰,歷時48天。前一階段,宋軍焦山伏擊,以8000名水軍阻止了金朝10萬大軍渡江,並將其圍困在黃天蕩,但終因兵力不足,又無陸軍配合,未能取得全殲的勝利。在後來的水戰中,宋軍先勝後敗。之所以勝,是因為利用了敵人的弱點,發揮了自己的長處;之所以敗,是因為自己的長處為敵所製,弱點為敵所用這就說明,任何一種武器裝備的優劣長短,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是可轉化的,關鍵在於指揮官要善於審時度勢,揚長避短,方能克敵製勝。

黃天蕩水戰,宋軍雖然最後失敗,但也給了金軍以很大的打擊,使金軍在此後的30年內,沒有大規模南下。

二、陳家島海戰

黃天蕩水戰之後,金朝雖長期未大舉進攻江南,但滅亡南宋的國策並未改變。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九月,完顏亮篡奪了金朝帝位,第二年即著手部署和準備伐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完顏亮發兵60萬人,分4路進攻南宋。一路由鳳翔(今陝西鳳翔)攻取大散關,作戰略配合,牽製宋軍。一路自蔡州(今河南汝南)進軍,威脅荊襄,控制長江中遊戰略要地,從側翼掩護主力。完顏亮親率主力出壽春(今安微壽縣),企圖渡淮河,過長江,進窺臨安。另由蘇保衡、完顏鄭家奴率領一支水軍,由山東半島浮海南下,企圖在杭州灣登陸,與主力夾擊臨安,一舉滅宋。

1,陳家島海戰經過

在大敵當前的緊急關頭,南宋浙西馬步軍副總管李寶自告奮勇,願率所部戰船120艘、水軍300人,浮海北上,阻擊金國水軍。八月十四日,李寶率水軍自平江(今蘇州)啟航。出海以後,一連三日狂風大作,船只被吹散,只得退泊明州關澳(今舟山群島),收集失散的船隻,進行休整。

九月,李寶得知宿遷人魏勝乘金軍郎將南犯之機,起兵收復了海州,遂從關澳出發,十月進至東海。這時,海州正在受到金軍圍攻,處於危急之中。李寶聞訊立即率軍登陸支援,大敗金軍,立解海州之危。隨後,李寶水軍繼續北上。

李寶水軍駛抵石臼島(今山東日照附近)時,巧遇前來投誠的金軍漢族水兵,得知金水軍已經出海,停泊在陳家島(又名唐島,今山東靈山衛附近),與石臼島相距不遠。金水軍共有戰船600艘,官兵10萬人,在兵力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但金軍不習水戰,害怕風浪,水手多由被征來的漢人擔任,而金人官兵則在艙內休息。根據這一情況,李寶決定隱蔽靠近敵人,突然襲擊,火攻破敵。

十月二十七日,風向由北轉南,宋水軍戰船乘風疾馳。金水軍戰船的水手都是漢族人,遠遠看見宋軍戰船駛來便將金兵騙至艙中因此,宋水軍得以突然衝入金水軍停泊地。《宋史·李寶傳》記載:

一時間,“鼓聲振壘海波騰躍。敵大驚,掣碇舉帆(起錨升帆),帆皆油纈,綿亙數裡,風浪卷聚一隅,窘束無複行次。寶亟命火箭環射。箭所中,煙焰旋起、延燒數百艘。火所不及者猶欲前拒。寶叱壯七躍登其舟,短兵擊剌殪(殺死)之……溺死者甚眾,俘大漢軍三千人。斬其帥完顏鄭家奴等六人,擒倪詢等上於朝。獲其統軍符印與文書器甲糧斛以萬計,余物不能舉者,悉焚之,火四晝夜不滅。”

2,陳家島海戰結果

陳家島海戰,李寶以水軍3000人全殲10萬人的金水軍取得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勝利。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宋軍士氣高昂,面對強敵,敢打敢拚,同時又得到金軍中漢族水兵的幫助;

其次,李寶水軍雖然人數不多,卻是一支訓練有素的精幹部隊,不畏風浪,不怕疲勞,遠程奔襲白刃格鬥,打出了威風;

第三,隱蔽接近敵人,出其不意,使金兵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只好束手就殲。

陳家島海戰的勝利,全殲了從海上進攻臨安的金水軍,粉碎了完顏亮吞滅南宋的戰略計劃。

三、采石磯水戰

金宋兩軍在陳家島海戰後不久,又在長江采石磯江面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水戰。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初,金帝完顏亮親率主力17萬人進抵淮河北岸,欲從壽春渡淮。南宋擔任淮西防務的都統製王權,聞金軍來攻,不加抵禦,致使金軍順利渡過淮河。宋軍退至和州(今安徽和縣)將士紛紛請戰,王權詭稱奉旨棄城守江,便乘船先逃,部隊隨之敗退采石。完顏亮進入和州後,拆房造船,準備十一月初八渡江。

由於宋軍不戰自潰,王權被宋朝廷罷職,而接替王權負責江防的諸軍統製李顯忠尚未到任,江防部隊無人指揮,處於一片混亂狀態,難以抵擋金軍的進攻。如果長江天塹不能固守,則南宋政權將危在旦夕。前來采石犒師的中書舍人、參謀軍事虞允文見情勢危急,便挺身而出,主動擔任江防指揮,動員和組織部隊抵禦金軍進攻。

1,采石磯水戰經過

當時,宋軍江防部隊僅有1.8萬人,隻及金軍的1/10。但金軍用於渡江的船隻,是臨時拆用民房的木材建造的很不牢固,而宋軍則擁有蒙衝、海鯝、車船等多種戰船,船體堅固,機動性好,攻擊力強。根據交戰雙方的兵力情況和戰區的地形,虞允文對江防作了周密的部署:

其一,以步、騎兵隱蔽在高地後面,嚴陣以待;以水軍為主力,部署在江中,水陸結合,阻止金軍渡江。

其二,水軍共分為5部分:兩部分分別防守江岸的東段和西段,為左右兩翼;一部分居中,作為主要突擊兵力;另兩部分蔭蔽在港汊中,充當預備隊。

部署剛完成,完顏亮就指揮數百艘船隻向南岸進發,70艘先頭船已迫近岸邊,岸上宋軍拚死抵抗。水軍則以海鰍船猛衝金軍船隊。由於金軍不熟悉長江的水文情況,船隻的穩性和機動性又很差,大部分船只被海鰍船撞沉。虞允文又組織弓箭手齊射,金兵紛紛落水。此時,恰好有宋軍敗兵自光州退至采石,虞允文授以旗鼓,令其從山後轉出·金軍以為宋援軍趕到,開始撤退。宋軍水陸配合,大敗金軍,殲敵4000餘人,首戰告捷。

虞允文判斷,次日金軍仍將進攻,便連夜調整部署,將一部戰船置於上流,以另一部兵力堵截楊林口(今安微和縣東20裡),封鎖金軍船隻出江的河口,待機殲敵。

第二天(十一月九日)清晨,金軍果然再次發起進攻,宋水軍乘勝上下夾擊海鰍鰭船橫衝直撞,霹靂炮聲震如雷,煙霧彌漫。宋水軍再戰獲勝,焚敵船300艘。

完顏亮在采石渡江失敗後,率軍退至揚州。虞允文料定金軍將改在瓜洲渡江,佔領京口(今江蘇鎮江),繼續南侵,遂於十一月十六日率軍1.6萬人到達京口。宋軍的其他部隊也相繼陸續到達,總兵力達20萬人。但水軍力量薄弱,海鰍船不滿百艘,戈船也只有50艘。虞允文一面修造戰船,一面加強江防部署,命士兵踏車船在江上往返巡邏,以壯聲威。金軍見宋軍預有準備,防守嚴密,終未敢渡江。

由於采石失敗,京口又不得渡,軍事上的失敗加劇了金朝統治內部的矛盾。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顏亮為部屬殺死,金軍全軍北撤。

2,采石磯水戰結果

采石之戰的勝利是南宋官兵同仇敵愾,英勇奮戰的結果,也是同虞允文的指揮分不開的。虞允文本是一個文官,他到采石只是執行慰問部隊的任務,但當他見到金軍即將渡江,南宋已處於危在旦夕的緊急關頭,便亳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指揮部隊抗擊金軍。他膽略過人,判斷敵情準確,部署兵力得當,不僅將水軍和步、騎軍進行了縱深梯次配備,而且兼顧了戰線左右兩翼的安全,同時還掌握了預備隊,以應付緊急情況和擴張戰果。

他針對金軍不習水戰渡江船隻又不堅固的弱點,以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南宋水軍作為主力鏖戰江中,以強擊弱,使金軍船毀人亡,無法靠岸。由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南宋采石之戰的勝利,水軍起了決定性作用。如果沒有水軍在江中的阻擊,17萬金軍一旦登岸,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結束語

陳家島海戰的勝利,全殲了浮海進攻臨安的金水軍;采石磯水戰告捷又阻止了金軍渡江,這就使金朝攻滅南宋的戰略計劃遭到砌底破產,南宋得以轉危為安,保持長期偏安的局面。

相关参考

城門要多開,不要瓮城、吊橋和鹿角

宋代城池攻防器械南宋是戰略比較弱勢的一個朝代,然而南宋在與金國、蒙古長達百年的戰爭中,一直保持了很強的防御韌性。總的來說,南宋軍隊的防御戰術在歷史上有很高的軍事成就。尤其與後世的明朝相比,南宋在抵抗強

城門要多開,不要瓮城、吊橋和鹿角

宋代城池攻防器械南宋是戰略比較弱勢的一個朝代,然而南宋在與金國、蒙古長達百年的戰爭中,一直保持了很強的防御韌性。總的來說,南宋軍隊的防御戰術在歷史上有很高的軍事成就。尤其與後世的明朝相比,南宋在抵抗強

蒙古大軍能掃平歐洲 卻40年攻不下弱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軍團曾橫掃歐亞大陸,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可是,這麼一支強悍的蒙古鐵騎,在面對積貧積弱、偏安一隅的南宋時,幾乎束手無策。蒙古為了攻下南宋,在戰爭中還損失了兩代汗王。成

蒙古大軍能掃平歐洲 卻40年攻不下弱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軍團曾橫掃歐亞大陸,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可是,這麼一支強悍的蒙古鐵騎,在面對積貧積弱、偏安一隅的南宋時,幾乎束手無策。蒙古為了攻下南宋,在戰爭中還損失了兩代汗王。成

南宋昏招頻出,蒙古大破襄陽城

歷史上的襄陽之戰非常多,今天我們要說的襄陽之戰是南宋與蒙古之間的戰爭。這一場戰爭非常重要,完全可以說襄陽之戰決定了南宋的命運。如果襄陽之戰打贏了,那么南宋就可以繼續偏安一隅,但是如果襄陽之戰輸了,那南

南宋昏招頻出,蒙古大破襄陽城

歷史上的襄陽之戰非常多,今天我們要說的襄陽之戰是南宋與蒙古之間的戰爭。這一場戰爭非常重要,完全可以說襄陽之戰決定了南宋的命運。如果襄陽之戰打贏了,那么南宋就可以繼續偏安一隅,但是如果襄陽之戰輸了,那南

鴉片戰爭中遺存古鐵炮穿上防腐衣

工作人員正在為古鐵炮除銹。古鐵炮。為搬運鐵炮專門製作的運炮吊車。歷時6年虎門鴉博館為125門古鐵炮穿上「防腐衣」文/圖廣州日報記者劉滿元170多門在鴉片戰爭中遺存下來的古鐵炮,因遭受酸雨、海洋鹽霧和潮

鴉片戰爭中遺存古鐵炮穿上防腐衣

工作人員正在為古鐵炮除銹。古鐵炮。為搬運鐵炮專門製作的運炮吊車。歷時6年虎門鴉博館為125門古鐵炮穿上「防腐衣」文/圖廣州日報記者劉滿元170多門在鴉片戰爭中遺存下來的古鐵炮,因遭受酸雨、海洋鹽霧和潮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為什麼清朝一敗塗地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派出的遠征軍基本上在各個戰場形成了對於清軍的碾壓,但是從當時的武器發展水平來看,英國軍隊的武器顯然沒有到達碾壓中國軍隊武器的地步,因為列強的軍事武器大發展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的

越南戰爭中,爲什麼越南最恨的是韓國人

1954年5月,越南打敗法國之後,北越和南越以北緯17度爲界,獲得了短暫的和平,但在美國人支持下,1955年11月,雙方戰爭再起。在最初的幾年裏,還只是北越與南越之戰,南越將熊兵弱,屢屢戰敗,美國人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