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 悲剧先知晁错的维稳政策

Posted 晁错

篇首语:没关系,天空越黑,星星越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重农抑商 悲剧先知晁错的维稳政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重农抑商 悲剧先知晁错的维稳政策

2、历史人物 晁错是怎么死的?晁错真实死亡原因揭秘

重农抑商 悲剧先知晁错的维稳政策

重农、抑商和维稳的三位一体,不可能长治久安,只会导致又一轮治乱循环。在外儒内法成为汉代国策之前,士人就已经“先天子之忧而忧”,尝试儒法融合。出生于公元前200年的同龄士人贾谊和晁错,即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前者以儒家为主,法家为辅;后者则以法家为主,儒家为辅。这里暂且放下贾谊不表,只说晁错。

晁错因主张削藩而被“清君侧”,在历史中扮演了一个悲剧先知的角色。他赤胆忠心,却被腰斩于市,悲剧是毋庸置疑的,是不是先知却需要存疑。不能因为“七国之乱”就证明削藩是正确的,从事态发展看,亦可说削藩的主张引发诸侯不满,进而引发“七国之乱”。不过,重要的不是削藩的一时成败,而是削藩究竟有何价值?

这涉及到封建制和郡县制,在两千年里,这是一个历朝历代都会产生重大争论的政治问题。由于封建制被简单等同于分裂,郡县制被简单等同于一统,封建制和郡县制之争逐渐没了悬念,而有了标准答案,即从封建制到郡县制,是一种“历史进步”。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观察,封建制便于地方自治,而郡县制便于中央集权,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很难称得上是什么“进步”。

对“先天子之忧而忧”的士人来说,是否“进步”取决于是否巩固皇权。《孟子·梁惠王下》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试图编织一个“王政”的笼子,劝说王侯钻进这个笼子。不幸的是,后来的很多士人为了把天子劝说进笼子,先把天下放了进去,晁错是其中之一。

晁错的时候,汉代的“建国大业”已经完成,需要“先天子之忧而忧”的是如何“坐江山”。“打江山”,唯恐天下不乱;“坐江山”,最好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天子和天下的共同理想。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在传世名篇《论贵粟疏》里,晁错详细讲解维稳的两个基本点:重农和抑商。

与原教旨法家强调“重刑厚敛”不同,晁错作为修正主义法家,认同“轻刑薄赋”。但是,法家重农抑商的核心政策,他继承了下来。晁错强调重农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然后视金钱(“珠玉金银”)为万恶之源、动乱之源,“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利于稳定,却“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利于动乱。他详细解释了其中缘由:农桑不能成于一日,民众必须依附于土地,有了珠玉金银,各行各业都有可能成为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游民。

商贾成为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典型。在只有男耕女织才被视为劳动的情况下,商贾被视为“不劳而获”者,这种狭义“劳动观”催生了“仇富观”。晁错痛陈商人富贵、农夫贫贱这种职业等级观值得批判,但晁错在意的是商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晁错的重农抑商说和削藩说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心思想是维稳,商贾与封建诸侯互相“勾结”,动摇了皇帝手下干部们的威信,有利于封建制,不利于郡县制,这将直接动摇皇权。

《论贵粟疏》的结论是:“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以拜爵和免罪的方式鼓励纳粮,不是为了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而是为了维稳且不惜破坏行政和司法体系。与原教旨法家相比,晁错的“进步”在于主张抑商,但是尚未主张严打商人。

批评抑商政策,在今天已经没有太大疑义。反省重农政策,却会遭到一系列质疑,难道农业不重要吗?农民生活水平不需要提高吗?农村要被边缘化吗?“三农”问题确实重要,但是以抑商和维稳为前提的重农政策,无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只能加重问题。

司马迁曾指出,“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论者常以农业水平低下为由,强调重农抑商才能解决温饱问题,故意或者无意回避农业水平低下的原因,恰恰是轻视工商。这种回避导致恶性循环,越是农业水平低下,越是重农抑商;越是重农抑商,越是农业水平低下。这种恶性循环,又成为循环论证的证据,证明重农抑商的必要。在这种情况下,重农的结果对民生未必有利,而是有利于维稳,有利于皇权。

重农没有问题,但是不能以抑商为前提;正如郡县制并非不可行,但是不能以中央集权乃至个人独裁为前提。重农、抑商和维稳的三位一体,不可能长治久安,只会导致又一轮治乱循环。

历史人物 晁错是怎么死的?晁错真实死亡原因揭秘

说到晁错这个人小编先前觉得他应该是水浒传里的人物了,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他其实是西汉时期的人物了,而且他真的超级厉害的,“重农抑商”这个政策就是他搞出来的,但是其实晁错的死还是有很大的疑问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其实大家也不要急了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接分析看看吧!

晁错是穿着上朝的衣服(朝衣)被杀死在刑场的。

晁错的这种死法,常常使读书不细的人误以为他死得很体面。这事要怪司马迁。司马迁在为晁错作传时用了“春秋笔法”,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似乎是皇帝给晁错留面子,让他穿着朝服去死,享受了“特殊待遇”。斑固就没有司马迁那么厚道,不客气地揭老底说“绐载行市”(其实司马迁也说了这话,只不过是在《吴王刘濞列传》)。绐,就是诳骗。晁错是被骗到刑场的。奉旨前去执行命令的首都卫戍司令兼公安部长(中尉)陈嘉大约并没有告诉晁错朝廷要杀他,晁错也以为是叫他去开会,兴冲冲地穿了朝服就上车,结果稀里糊涂被拉到东市,腰斩了,连遗嘱也没来得及留。我们不知道,刑前有没有人向他宣读判决书。但可以肯定,晁错之死,没有经过审判,也没有给他辩护的机会。

先说事情的紧迫。

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削藩”。晁错是一有机会就要向汉景帝鼓吹削藩的。而且,正是因为他的极力主张和一再鼓吹,景帝才最终下了削藩的决心。什么是“削藩”呢?简单的说,就是削减藩国的辖地。所谓“藩国”,就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一些王国。这些王国的国王,不是皇帝的兄弟,就是皇帝的子侄,是大汉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削藩,无疑是要剥夺他们的权力,侵犯他们的利益,这些凤子龙孙岂能心甘情愿束手就擒?所以,削藩令一下,最强大的两个王国──吴国和楚国就跳了起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合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起兵造反,组成七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向京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也叫“吴楚之乱”。

七国兴乱,朝野震惊,舆论哗然。景帝君臣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商量对策。这时,一个名叫袁盎的人就给景帝出了个主意。袁盎说,吴楚两国,其实是没有能力造反的。他们财大气粗不假,人多势众也不假,但他们高价收买的,不过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亡命之徒,哪里成得了气候?之所以贸然造反,只因为晁错怂恿陛下削藩。因此,只要杀了晁错,退还削去的领地,兵不血刃就能平定叛乱。袁盎是做过吴国丞相的,说话的分量就比较重一点。何况这时景帝大约也方寸已乱,听了袁盎的建议,就起了丢卒保车的心思。

不能说袁盎的主意没有道理,因为吴楚叛乱确实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借口的。打出的旗号,则是“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什么叫“清君侧”呢?就是说皇帝身边有小人,要清理掉。这个“小人”,具体的说就是晁错。那好,你们不就是要“清君侧”吗?如果晁错已诛,君侧已清,你们还反什么反?

事实证明,袁盎的这个主意并不灵。晁错被杀以后,七国并未退兵,作为汉使的袁盎反倒被吴王扣了起来。袁盎给汉景帝出了诛杀晁错的主意后,被任命为“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的部长),出使吴国。袁盎满心以为吴王的目的既已达到,应该见好就收的。谁知道这家伙的胃口已经吊起来了,根本不把袁盎和朝廷放在眼里,不但连面都不见,还丢下一句话:要么投降,要么去死。这下子袁盎可就哑巴吃黄连了。虽然后来他总算从吴营中逃了出来,却也从此背上了一个恶名:挑拨离间,公报私仇,谗言误国,冤杀功臣。

实际上当时就有人为晁错鸣冤叫屈,对袁盎不以为然。晁错被杀以后,有一个名叫“邓公”的人从前方回京,向汉景帝汇报军情。邓公的官职是“谒者仆射”(宫廷卫队长郎中令的属官),级别“比千石”,此刻被任命为校尉(比将军低一级的武官),将兵平叛。汉景帝问邓公:晁错已经杀了,吴国和楚国应该退兵了吧?邓公却回答说,怎么会退?吴王图谋造反,准备了几十年,所谓“诛晁错,清君侧”,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其意非在错也”(他们的意图并非在诛杀晁错)。

所以,吴国和楚国是不会退兵的,天下人的嘴巴却恐怕会闭起来,不敢再说话了(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景帝问他为什么。邓公说,晁错为什么要主张削藩?是因为担心诸侯过于强盛,尾大不掉,威胁中央政权,这才提出要削减藩国辖地,以提高京师地位。这是我们汉家社稷的千秋大业和万世之利呀!可是,他的计划才刚刚开始实行,自己却被冤杀于东市,这不是“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做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吗?“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景帝听了以后,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默然良久”,才叹了一口气说,你说得对,朕也是追悔莫及啊!

其实,把错杀晁错的责任都算到袁盎身上,也是冤枉的。因为袁盎当时的身份,只不过一个被罢了官的庶人;他向景帝提出的,也只不过一项“个人建议”。然而处决晁错却是正式打了报告的。打报告的是一批朝中大臣,包括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颜师古注欧音区)。当时的制度,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是“三公九卿”。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总理或行政院长;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三军总司令;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兼最高监察长官,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来就是“宰相”。所以宰相是三个,不是一个。部长则有九个,叫“九卿”。

陈嘉担任的中尉,张欧担任的廷尉,都是卿。尉,是武官。那时军警不分,尉可能是军官,也可能是警官,还可能是军官兼警官,职责取决于“尉”前面的那个字。比方说,太,是“最高”的意思,太尉就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中,是“宫廷”的意思,也代表“京师”,和外地的“外”相对应。中尉的职责,是负责京城的治安,所以中尉就是首都卫戍司令兼公安部长。廷,则是“朝廷”的意思。廷尉的职责,是掌管刑律,所以廷尉就是司法部长兼最高法院院长。一个政府总理,一个公安部长,一个司法部长,三个人联名弹劾晁错,分量是很重的。

拟定的罪名也很严重,是“亡臣子礼,大逆无道”。申请的处分,则是“错(晁错)当要斩(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也就是没分家的亲人无论老幼统统砍头(弃市是景帝时确定的一种死刑,意谓“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对这个弹劾,汉景帝的批示是“同意”(制曰可),而且派中尉陈嘉把晁错找到,立即执行,连招呼都没打一个。

所以,晁错不但死得很冤,死得很惨,还死得很窝囊。

晁错后代被善待了吗

没有灭族,汉景帝在叛军和袁盎等人的威逼利诱下,临时起意,将晁错杀死。当时晁错还穿着朝服,被腰斩于东市。

晁错的父亲因为苦劝晁错不要削藩未果,已经先行服毒自杀了。

没过多久,汉景帝醒悟过来,非常后悔,善待了晁错的家人。

相关参考

由商鞅重农抑商思想,浅谈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演变轨迹

重农抑商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经济思想,它自商鞅首倡时开始活跃,一直发展至明清时期,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对我国历史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图片来源网络当今社会,国家关注的「”三农”问题依

“重农抑商”是好是坏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中国“重农抑商”会带来哪些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维持一个国家运转,需要财政的支撑。很显然,商业更能造就社会的繁荣。虽然古代没有经济学,但是经济规律是存在,古人不会

重农抑商,休养生息

重农抑商,休养生息在结束了秦末的残暴统治和长达八年的战乱之后,刘邦终于登上了大汉天子的宝座,建立一个新的统一的封建帝国――汉。刘邦即位之初,整个社会已经是一片残破,甚至出现沃野千里、空无一人的景象。整

明朝为什么要重农抑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明朝为什么要重农抑商?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序言;众所周知,封建时期的绝大多数政权往往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是不惜以抑制“商品经济”为代价的那种,从而也就让很多人都

汉朝的重农抑商导致了农民起义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先从根子上说起。汉武帝重农抑商,想要阻止土地兼并,但土地兼并非但没被治住,反而更严重了。西汉倒数第二任皇帝,也就是汉成帝在位的时候

商人禁止穿丝绸和乘车骑马,是什么让汉朝重农抑商

作者:苏子韬,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在中华民族所生存的这一片土地上,南北各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大河:长江与黄河。这两条河流使得上古时代的先民选择了发展农业,使得在中华文化的基因里

初三会考烟台历史

一、2013年高中烟台历史会考试题及答案22、(1重农抑商思想特点:(1)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2)男耕女织(3)精耕细作(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2、(1重农抑商思想特点:(1)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

历史必修二考试大题

1.必修二历史常考的大题1.中国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影响。3.汉武帝盐铁官营的原因,意义。4.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原因,就是导语那页有,

汉朝至唐朝的专卖制度

中国的专卖制度大体上是:周朝盐铁专卖、汉朝盐铁收归国有、唐朝茶盐官卖等。以下详细说明:(专卖制度往往针对人民需求量最大的大宗商品,加以管制,以免遭商人垄断。)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对商业以

历史选修四2课后答案

1.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课的课后答案看看是不是这个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参考答案)【学思之窗】1.结合史实思考,这些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答:作用: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