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崛起,圍魏救趙,七雄並立
Posted 大梁
篇首语: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齊國崛起,圍魏救趙,七雄並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齊國崛起,圍魏救趙,七雄並立
話說,戰國初期,魏國首先稱霸,魏韓趙三晉聯合出擊,所向披靡。但到了後期,三晉聯盟分裂,雖然有時也會聯合對外用兵,但也免不了相互攻伐。與此同時,自古為東方大國的齊國趁勢崛起,並且發起了一場“圍魏救趙”的精彩戰役。
趙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再次出兵進攻衛國,攻佔了漆(今河南長垣西)和富丘(位置不詳,當距今封丘不遠),迫使衛國朝趙。魏將龐涓率軍八萬救衛,在三梁(位置不詳,當在今河北磁縣一帶)擊敗趙軍,進而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在堅決抗擊的同時,派使臣分向齊、楚求救。
趙使臣至齊後,齊國內部有兩種意見:鄒子主張不救;段乾朋主張必救,認為如果魏國兼並了趙國,對齊極為不利,但不宜立即出兵救邯鄲,應南攻魏的襄陵(今河南睢縣),既可牽製魏軍,又可堅定趙的抗魏決心,俟趙、魏雙方都消耗得筋疲力盡時,再使用主力攻魏。齊威王采納了段乾朋的建議,令田忌派軍並迫使宋、衛兩國出兵與齊軍聯合攻魏襄陵。
趙使臣麛(mí迷)皮至楚後,楚令尹昭奚恤立即答允出兵,讓麛皮先回趙國。但他對楚王卻建議不出兵。大夫景舍認為:如不救趙,一旦趙亡,魏必南進,對楚極為不利。“不如少發兵,以為趙援。趙恃楚勁,必與魏戰……趙、魏相敝,而齊、秦應楚,則魏可破也”。楚宣王遂派出少數部隊,以援趙為名,但並不積極行動。
趙成侯恃有齊、楚為援,竭力抗魏,激戰至趙成侯二十二年(前353年)七月,邯鄲終被攻破。趙國君臣遷至外地繼續抵抗。邯鄲被攻破後,齊威王才命田忌率軍八萬救趙。田忌原欲直趨邯鄲,軍師孫臏認為魏軍精銳盡在趙地,建議“引兵疾(急)走大梁”。
齊軍進軍途中,為麻痹敵人,派齊城、高唐二邑大夫,各率所部,進攻魏東部邊境戰略要鎮平陵(今山東定陶西南),以造成齊軍不智、指揮無能的假象,同時用以牽製敵軍,防止平陵魏軍出擊斷後路或與龐涓實施夾擊。又另“遣輕車西馳梁郊”,而以主力隱蔽於後,以使魏軍誤認齊軍兵力分散而產生輕敵思想。
龐涓得知齊攻大梁的消息後,將輜重及一部兵力留置邯鄲,自率主力,晝夜兼程還救國都,企圖將齊軍一舉殲滅於大梁城郊。田忌、孫臏立即將主力秘密轉移至魏軍返大梁必須經過的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進行阻擊。毫無思想及行動準備的魏軍,突遭佔有先機及地形之利、且未經過戰鬥、士氣旺盛齊軍的突襲,倉促應戰,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困境,很快即敗。與此同時,楚國的景舍乘機搶佔了睢水與水間的一些地區。
不過,齊軍雖然大敗魏軍於桂陵,但並未殲滅魏軍主力。魏於魏惠王十八年(前352年)聯合韓軍,擊敗了齊、宋、衛圍攻襄陵的聯軍。齊威王考慮到暫時尚無一舉破魏的力量,遂通過楚景舍與魏國講和。
由於秦軍在魏與齊、宋、衛軍作戰時乘虛進入河東,攻佔了魏舊都安邑,並迫降了魏邑固陽(即定陽,今陝西延安東南固縣鎮),對魏西部地區造成極大的威脅,甚至有被秦兼並河東地區之危,因而魏惠王采取了緩和齊、趙矛盾以便轉用兵力於西方的措施。繼與齊講和之後,次年(前351年)又與趙成侯在漳水結盟,將邯鄲還給趙國,使東方的關係趨於緩和。魏惠王二十年(前350年),魏軍西向攻秦,圍定陽(今陝西延安東南固縣鎮),迫使秦孝公與魏惠王在彤(今陝西華縣東)相會修好。魏國的形勢暫時穩定下來。
兩年後(前348年)又與趙肅侯在陰晉(今陝西華縣東)相會修好,魏國的國力又有所恢復。魏惠王為了重振聲威,一年後,舉行了臼裡(一名九裡,今河南鞏縣南)會盟,會後魏惠王率領與會的各小國諸侯朝見周天子,儼然以霸主自居。但在當時,搞霸業已不合時宜。只有小國還幻想借周天子的虛名苟存下來,而強國則考慮的是兼並,對朝天子之舉內心是反對的。
韓國的房喜就向韓昭王說:“大國惡有天子,而小國利之。王與大國弗聽,魏安能與小國立之?”二十六年(前344年)魏惠王又舉行逢澤(今河南開封南)之會,召集諸侯會盟,目的是自稱為王。此次會盟不僅小國參加了,趙肅侯也參加了,秦孝公也派了公子少官參加。但韓國沒有參加魏為稱王而召集的逢澤之會。至此,戰國七雄格局便基本確立了!
你如何看待圍魏救趙
評論區交流一下~
相关参考
文|百川龐涓,男,漢族,約公元前386年生,壽命約46歲。屬相猴,星座約為獅子座,山東淄博人。誰說好招不重複?孫臏圍魏救趙用二次,龐涓為啥都中計?《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
围魏救赵计策妙 桂陵伏击擒庞涓战国初期,七雄之中,魏、赵、韩、齐四国新兴势力取得政权较早;秦、燕、楚三国新兴势力取得政权较晩。在新兴势力得政权较早的四国中,魏国率先任用法家李悝实行变法,迅速崛起,国力
围魏救赵计策妙 桂陵伏击擒庞涓战国初期,七雄之中,魏、赵、韩、齐四国新兴势力取得政权较早;秦、燕、楚三国新兴势力取得政权较晩。在新兴势力得政权较早的四国中,魏国率先任用法家李悝实行变法,迅速崛起,国力
秦國唯一忌諱的就是趙國還有李牧這樣的名將,實在是頭疼,但趙國竟害死了最後的名將李牧,而李牧的死仍然跟一個女人有關。戰國七雄的趙國自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邯鄲保衛戰如果不是信陵君盜虎符救趙國,恐怕秦國滅六
秦國唯一忌諱的就是趙國還有李牧這樣的名將,實在是頭疼,但趙國竟害死了最後的名將李牧,而李牧的死仍然跟一個女人有關。戰國七雄的趙國自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邯鄲保衛戰如果不是信陵君盜虎符救趙國,恐怕秦國滅六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三家分晉後,韓、趙、魏正式為諸侯。其中韓國是三家中最弱小的,但是它在吞並鄭國之後,成功地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那麽韓氏一族是怎麽發展起來的呢?在韓姓的發展史上,非常有貢獻的一個人,名叫韓厥。當時晉文公經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