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送小和尚下山,悟出這首七律,笑着讀完開頭,哭着唸完結尾
Posted 童子
篇首语: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老和尚送小和尚下山,悟出這首七律,笑着讀完開頭,哭着唸完結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和尚送小和尚下山,悟出這首七律,笑着讀完開頭,哭着唸完結尾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個廟,廟時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當年躺在母親膝蓋上,聽她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講這個故事時,腦子裏總會出現一個和藹的老和尚和一個調皮的小和尚。那時候我把這對和尚的故事當笑話聽,如今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其實挺溫馨,因爲我無意中讀到了一首頗有意思的唐詩。
這是一首七律,詩名叫《送童子下山》,作者爲唐代高僧金喬覺。提到這個名字大家或許還不太熟悉,但提起他的另一個稱號“金地藏”,大家應該就都聽過了,他被認爲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金地藏曾在虎爪下救了一個6歲的小男孩,因孩子說不清家住何處、父母是誰,他便將其帶上了山,做了化城寺的一名小和尚。
師徒倆在山上終日相互陪伴,過着與世無爭的日子。7年後,寺裏來了位女施主,求見老和尚。原來此女正是小和尚的生母,這些年一直在找失散的兒子,憑着胎記母子相認了。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小和尚決定跟母親下山了。臨行時,金地藏親自送13歲的愛徒下山,途中他感慨萬千,悟出了這首《送童子下山》,讓我們來讀一讀:
《送童子下山》
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
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
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甌中罷弄花。
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說實話,筆者讀這首詩時,是笑着讀完開頭,哭着讀完結尾的。詩的前兩句,老和尚說得似乎很輕鬆,對徒弟還有些許調侃,言下之意是:“我教了你這麼多年,哪知道你現在還是耐不住寂寞,放不下紅塵,非要下九華山。”次聯仍有些許責怪之意,說徒弟就是個小孩模樣,喜歡玩竹馬這般幼稚的玩具,卻不愛金地聚金沙式的苦修生活。
從師父的角度看,這徒弟確實是不成器得很,有他這樣牛氣的師父不要,非要還俗回家。但作爲高僧,他又怎會不理解愛徒的心思。母親尋了自己這麼多年,怎能忍心讓她獨自歸家。在後兩聯中,知道勸不回徒弟的老和尚開始了細細的叮囑。
“添瓶澗底休招月”是說:“你以後去溪邊舀水時,不要只顧着玩水中的月影,要注意安全”;“烹茗甌中罷弄花”是說:“你以後煮茶喝的時候,不要總想在杯中衝出什麼花樣,喝茶就好好喝,別沒個正形”。想來招月影、弄茶花,都是小和尚在山上常乾的事,師父一直都看在眼裏,也由着他如此任性。可下了山,入了俗世,或許就沒有人像師父一樣寵着他了,他也該長大了。
最後一聯,輕易地戳中了筆者的淚點。老和尚讓他好好趕路,不要再哭哭啼啼捨不得自己了,他走後自己自有山上的煙霞相伴,不用掛念。若不是情非得已,有這樣的師父,誰能捨得離他而去?
縱觀這首詩,其實論遣詞並不算多高明,句句都是大白話,千年來卻感動不少人。如今在九華山附近送童子下山的故事還流傳着,人們發明了童子餅來紀念這份師徒情。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個廟,廟裏的老和尚和小和尚感動你了嗎?歡迎討論。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虚云老和尚预言_释虚云书法_释虚云为什么闭眼_虚云老和尚怕鬼
中文名:虚云禅师别名俗名:萧古巖,法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福建泉州府署中出生日期:1840年9月5日逝世日期:1959年10月13日职业:和尚毕业院校私塾信仰:佛教主要成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开封郊外一座破庙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夜色深沉,主持老和尚正在睡觉,猛然听到窗外菜地中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莫非有野猪来捣乱?老和尚翻身做起,披起衣衫,点亮灯火,到窗外查看。当时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近代佛界第一人,释虚云老和尚活了120岁(信徒数百万之众)”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位得道高僧,那就是释虚云老和尚,活了120岁,如果放到现今这个社会
自古以来中国无论平民高官还是帝王都对佛家还是很尊重的,但当遇见性情不定的帝王,总会想点什么招儿才能度过一截,朱元璋曾经问:我需不需要跪?老和尚一句话机智救下全寺性命。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相传悬空寺从前跟所有寺庙一样,建在平地上。寺庙里有老少两个和尚,老和尚整日修禅,小和尚负责做饭、打扫卫生。突然有一段时间,小和尚早上出去打水,夜幕降临才回来。老和尚便问小和尚为何在外逗留,小和尚告诉师
相传悬空寺从前跟所有寺庙一样,建在平地上。寺庙里有老少两个和尚,老和尚整日修禅,小和尚负责做饭、打扫卫生。突然有一段时间,小和尚早上出去打水,夜幕降临才回来。老和尚便问小和尚为何在外逗留,小和尚告诉师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乱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道士归隐深山,但是很多人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今天我就来讲一讲。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中的道教也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这点也是
老和尚死皮赖脸讨诗,苏轼提笔写下个20字谜语,众人一看哭笑不得
上下5000年唯一的这个苏东坡,若是少了一份幽默,便少了一丝魅力。文史专家眼中的苏轼,是词坛无可争议的一哥,是书画境的奇才,也是造福一方北宋官员。但是在民间,苏大学士却是一个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的悠闲散
话说唐朝年间潞洲府有位节度使,名李抱贞。当他到任时府内是银两空空,就连官员,兵卒的响钱都拿不出。实在是无计可施,于是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当地有一位老和尚德高望重,百姓对他是言听计从,何不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正忙著作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苏东坡先生来访。 和尚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