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自鳴高,與我心期何太左,左宗棠巧對下聯,經典
Posted 儒家
篇首语: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季子自鳴高,與我心期何太左,左宗棠巧對下聯,經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季子自鳴高,與我心期何太左,左宗棠巧對下聯,經典
自兩千多年前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中國就開始了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王朝的統治,雖然歷經幾千年的王朝更迭,但是自漢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一直是統治階級最爲中意的學術流派,儒家不僅教導民衆要忠君愛國,更是要時時提高自己的修養,而儒家最提倡的就是修齊治平,雖說歷朝歷代能夠做到的人都不多,但也着實不少。
除了每個王朝初年的從龍之臣,如唐朝的長孫無忌,大明朝的劉伯溫。亦不乏各個王朝中期的中流砥柱,有唐朝的姚崇宋璟之輩。還有在國家即將滅亡的時候,如袁崇煥一樣站出來爲生民請命者。所以後來儒家就提出了更高境界的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細數整個歷史上做到三不朽的也僅僅只有“三個半”人,分別是孔子、孟子、王陽明以及曾國藩。
之所以說曾國藩是半個,是因爲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手段過於血腥,殺害了很多無辜的民衆。曾國藩此人事事都對自己以聖人要求。正經作過一副對聯約束自己,聯曰:“不做聖人,便爲禽獸”。可見自律之嚴格。晚清有三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三人都或多或少的爲清王朝延續了即將衰亡的氣數,但是令人費解的是這三人的關係卻不怎麼好,其中左宗棠、曾國藩二人則經常做對聯互相嘲諷對方。
話說左宗棠幼年時就得過童子試第一名的成績,而後憑藉自己的才華入贅於湖北的一個富戶家中。因爲會試名次不高,後來也只是憑藉軍功才得了一個同進士出身,所以官位一直在曾國藩之下,但是二人都是心高氣傲之輩。在清末的大農民起義,也就是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二人又同時在湘軍任職,左宗棠開始的時候是作爲巡撫駱秉章的幕僚,比左宗棠低一階。
但是左宗棠恃才傲物,常常以孔明自比。爲人處世卓爾不羣,常常不按照曾國藩的意見做事兒。於是曾國藩一直想找一個機會整整他。有次參軍以及幕僚在一起開會,曾國藩問左宗棠對於太平天國的運動有什麼想法,左宗棠一時沒有答上來,於是曾國藩做了一個上聯來嘲諷他:“季子自鳴高,與我心期何太左?”,意思很明顯,你經常自鳴得意,這種時候又掉鏈子,和我的預期可是相差甚遠啊。
左宗棠一聽,那肯定不樂意啊,但大家都是讀書人,也要用讀書人的方式解決,於是回了一副下聯:“藩臣身許國,問君經濟有何曾”,以同樣的格式回懟回去,你自詡國家棟梁之才,但是也沒看到國家大事裏有你的影子啊。二人一輩子的相愛相殺也是自此開始,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個令人揣摩的故事。
相关参考
對聯和古詩詞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有時候一副好的對聯,可以改寫成不錯的詩句;而某些詩詞句子,本身也就是一副絕妙的對聯。隨便給大家舉幾個例子。杜甫有一首曾被不少人稱為「七律第一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中華文化組成的一部分,一千多年以來,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喜愛和追捧,成爲了人們日常交流消遣的方式之一,讓處在農耕社會的古人,又增添了一項雅俗共賞的藝術方式,時至今日,對聯
對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它形式短小,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深受國人喜愛。對聯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並且,對聯在發展過程中,也慢慢形成
科舉考試一直是古代人的所向往的事情。因爲在古代只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做官,做官才能養活家裏人。單純的憑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很難以活下去的。關於科舉考試的歷史我想大家都是知道一些。在這裏小編我就不再去敘述
楹聯起源於我國南北朝時期,有被人們稱爲對聯,對聯自出現之後,就一直是文人墨客們喜歡的娛樂活動,到了唐宋時期,對聯已經不僅僅侷限於文人墨客之間的對弈了,就算是民間文化不多的百姓,也能隨口說上兩句,對聯的
大家好,這一節我們來講述發生在嵇康身上的鬼故事,敬請閱讀。1、嵇康是誰?嵇康生於魏晉之時,與阮籍向秀山濤等人被後人並稱爲竹林七賢。首先嵇康是個官二代,他爹官至治書侍御史,這個御史一職可以說是位高權重,
關於嘉峪關,有一段關於林則徐和左宗棠的佳話。鴉片戰爭爆發後,林則徐被革職「”謫戍伊犁”,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嘉峪關。立馬關前,放眼河山,林則徐感慨萬千,寫下了著名的《出嘉峪關感賦》:「”嚴關百尺界天西,萬
關於嘉峪關,有一段關於林則徐和左宗棠的佳話。鴉片戰爭爆發後,林則徐被革職「”謫戍伊犁”,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嘉峪關。立馬關前,放眼河山,林則徐感慨萬千,寫下了著名的《出嘉峪關感賦》:「”嚴關百尺界天西,萬
關於嘉峪關,有一段關於林則徐和左宗棠的佳話。鴉片戰爭爆發後,林則徐被革職「”謫戍伊犁”,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嘉峪關。立馬關前,放眼河山,林則徐感慨萬千,寫下了著名的《出嘉峪關感賦》:「”嚴關百尺界天西,萬
儒、釋、道三家各有獨自的風格與特色因而被稱爲三教三教教化都是“天人合一”的“順天呈象”之作爲道曰“得其一萬事畢”佛曰“萬法歸一”儒曰“吾道一以貫之”只有“天人合一”的修爲才有可能達到“恆定不滅”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