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雄厚教师是翰林学士 揭秘大明帝国太监学校

Posted 太监 翰林

篇首语: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师资雄厚教师是翰林学士 揭秘大明帝国太监学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师资雄厚教师是翰林学士 揭秘大明帝国太监学校

在封建皇权社会,太监一直是个离不开但又要防备着的特殊群体。离不开是因为宫里头的活须有人干;防备着是因为太监往往可以借着操作日常事务而进入政治生活领域,带来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宫里头的活不只是砍柴挑水之类的体力活,更多的是诸如掌管典籍、文书之类的技术活,不识字不行,光识字而不明白意思也不行。朝廷也不得不适应形势,在皇宫里开了太监学校。学校开得如何,都读些什么书?且听老刘分解。

学习情况:师资雄厚 四书五经都要读 《三国演义》最受欢迎

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对太监是防得最厉害的,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老朱就在皇宫里树了块牌子,声明:“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朱元璋一死,这块牌子的实际功效也就过期作废了,顾炎武也讲过:“永乐以后,此令不行。”老朱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就开始启用太监管理一些跟文字和文化有关的事务,例如图书、文籍、典章等等,管这些事,不识字不行,光识字不懂意思也不行。也就是说,使用文职太监势在必行。

比方说吧,皇上要太监去拿一本书,太监总得认识书名吧。要求再高一点,要太监查一下书中第几页的第几行,太监总得明白这几页书的意思吧。提高太监的文化素养问题就摆上了桌面,于是,明成祖考虑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开始定期选拔一些文化教官进入内廷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

翰林学士担任教师到明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开始专门设立太监学校,具体名称叫“内书堂”。具体设立日期是在宣德元年(即1426年)的七月。

据清朝笔记《蕉轩随录》第十二卷的记载,学生来源是宫里头的太监,入学年龄为10岁上下,学生人数约为二三百人左右,后来扩招,据该校一位名叫徐显卿的教授说,他手里的学生就有八九百人。

从师资角度而言,太监学校简直称得上大明王朝数一数二的名校,教师全是翰林学士,第一任教师是大学士陈山,另外有四名翰林学士当助教。陈教授可不是个简单的老师,朱元璋时期的进士,永乐年间参与编修《永乐大典》,担任过皇太孙的专职教员,有一年骑马摔跤,脚上有点小伤,明仁宗还亲自为他敷药。

诸多名师就不一一罗列了,再讲一个,就是明朝大奸臣严嵩,严老师人品不咋地,学问却顶呱呱。

用的什么教材呢?明朝太监学校的第一手资料,太监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有记录:《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初级的,更高级的有《贞观政要》和《文献通考》等,适合不同年级不同资历的学生学习,教材统称为“内令”。不过,通俗才是王道,在一大堆教材当中,最受欢迎的是罗贯中老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具体理由就不用解释了。

教学情况:尊师重教也搞体罚 学生不好混

入学时要行礼仪,当然是学生们对着圣人的画像鞠躬行礼,这是尊圣;接下来是尊师,孔夫子收学生的时候,是要腊肉干,太监学校里学生给老师的见面礼如下:白蜡、手帕和龙褂香,学费想必是明朝的有关机构掏腰包了。

这还只是小礼物,排场也不小。据该校的张位教授和于慎行教授等教职人员说:任教前的一天,学校会发一张请帖给老师。

去学校任教当天,有四十名学生代表在承天门恭候。接到老师后,走到端门设饭局,学生干部和学校主管会恭恭敬敬送上一些红纸帖子,总计九封,上面要写“某某顿首拜”。

所谓的学生干部,就是选出来的学长,所谓学校主管,就是本监提督。一路上,都是学生们分批分站恭候迎接,“有前导者,有后随者,有从旁邀入詹事朝房少憩设饭者。”

想必老师在前呼后拥当中,应该很有成就感。严嵩老师是在1517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去任教的,他回忆说,全体学生都要向他行四个拜礼,严老师是站着受礼的,不用回礼。

不过,太监学堂对老师客气,对学生就没那么好了,有很多野蛮的体罚制度。据《蕉轩随录》记载,学生一旦背书不过关,或者书写实在不堪入目,或者污损书籍,还有其他犯规犯过者,翰林出身的老师当然不便亲自处罚,于是交给本监提督去修理。

怎么修理呢?也有记载,按照情节和性质的轻重,处罚措施如下:

最轻的由学长用铁尺打手;稍重一点的在孔夫子的画像前罚跪;再重的一点那技术操作难度就大一点了,站在圣人画像前,直立,上身向下贴着两腿,用两手扳着两个脚板,双腿不能弯曲,大概相当于体育课里面的站立压腿吧。但我们体育课里是动态压腿,上身可以动,而在内书堂,被体罚的学生必须保持这个姿势一动不动。

要保持多长的时间呢?学长客气一点,跟你关系好一点,就罚半炷香的时间,如果严格一点,就罚一炷香的时间。设身处地想一想,脑袋长时间向下,而且总是拉扯着韧带不动,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

其副作用就是体罚半柱或一炷香下来,被罚者往往“昏晕僵仆,甚而呕吐成病。”《蕉轩随录》的作者方浚师也谴责这种不人道的行为:“此最酷不近理之法也。”

每逢节假日,也会放假一天,也会搞点文艺活动,例如写写诗,无非就是“云淡风轻”之类的儿童版诗歌。但这种娱乐活动也是有风险的,就是在大家排队离开时,如果哪位不慎站错了队伍,同学们就会群起而攻之,既动口也动手,又骂又打。

学生也会分配到各衙门工作

学生们的工作怎么安排?当然,大部分是在内部消化,不过,也会向其他单位提供生源,例如各大衙门缺少写字的,就会打报告问内书堂要人,朝廷就会下旨给各衙门安排写字人员。

据说这些文化型太监,还挺抢手的,还是在校生的时候就已经被聘请出去当文书,有时候到了学生被各衙门一抢而空,学校没人上课的地步。还得从其他部门挪用太监补充生源。

清朝情况:乾隆对此进行打压

明王朝深受太监专权之苦是大家都熟悉的历史,最著名的莫过于魏忠贤,不过,这跟太监读书似乎关系不大,魏忠贤恰恰是个不读书的太监。

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的万善殿还设有太监学校,专门由一名汉人教师向年幼的太监传授文化知识。

乾隆皇帝对此很不满,乾隆三十四年冬季,即1769年,乾隆向内阁谕旨,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太监就是用来使唤的,就算读一点书,无非就是认识几个字而已,何必惊动朝廷选拔的学士来教他们,让他们通晓文理?前明时期太监专政的教训还不够惨重吗?对于这种弊端,“朕每深非而痛斥之”,吸取过去的教训,要严防太监干政,为了安全,就算太监不识字又有什么妨碍呢?

老师以后就不用请重量级的了,就在内务府里选一个办理文件文书,读过汉文书籍的官员——笔帖式,对太监进行浅显的文化课讲授就行了。

乾隆说,以后高素质的汉人文化教员就不用请了,而且是“永远停止”。

高等级的太监学校,到此算不算是进入尾声?没有研究过,不能断定,但乾隆对太监的防备从中可见一斑。

相关参考

師資雄厚教師是翰林學士

《徐顯卿宦跡圖》中太監學校上課情形。在封建皇權社會,太監一直是個離不開但又要防備著的特殊群體。離不開是因為宮裡頭的活須有人幹;防備著是因為太監往往可以借著操作日常事務而進入政治生活領域,帶來負面影響。

大明万历朝内阁首辅——申时行

申时行,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江苏苏州人氏。万历朝内阁首辅。嘉靖四十一年,申时行殿试获得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编纂官,后历任东宫侍从,礼部右侍郎,转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学士,入阁,晋内阁

浅谈宋朝的 ”四入头”——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

《容斋续笔》:「”国朝除用执政,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进拜,俗呼为四入头。”如上文所说,宋朝的执政官(执宰)大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和御史中丞这四个职位升迁过来的,可见其乃

科博文物大观丨从科举匾额中了解清代官职之翰林院篇

翰林院官职◎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

普通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是什么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是指中国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需要而设置的教师工作岗位。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转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分别制定的高等学校、中学、小学、中等专业学校等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规定:高等学

小学学校新任教务如何安排教师

你好:人民北京2月12日电(记者郝孟佳)今天,教育部发布2015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求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包括推进体育考核制度改革,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建立艺术教育工

这位享誉大明的青年才俊,是怎样用四十年遗臭万年的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弘治十八年,江西一位青年才俊金榜题名,以二甲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顺利考选了庶吉士,随后官授翰林学士,俨然大明未来之星。踏入仕途的青年才俊原本一心想要做个好官青史留名,谁知一番官场

北宋宰相竟被称作“浪子”

八砖学士:我爱迟到我怕谁唐文宗时,有个翰林学士[注: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

教务处怎么高效检查教师作业批改教案听课记录

教学常规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为全面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规范、进一步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根据校长室要求,2013年1月16—18日,教务处有

揭秘曾震惊整个罗马帝国的斯巴达克斯奴隶起义始末

揭秘曾震惊整个罗马帝国的斯巴达克斯奴隶起义始末  斯巴达克斯是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罗马侵入北希腊时,他被俘虏,并被卖为角斗士奴隶,送到卡普亚城一所角斗士学校参训。他鼓动同伴们夺取武装,逃到维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