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氏惨败 两大鲜卑政权参合陂大战

Posted 鲜卑族 参合陂之战

篇首语: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慕容氏惨败 两大鲜卑政权参合陂大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慕容氏惨败 两大鲜卑政权参合陂大战

2、参合陂之战失败是因为将领慕容宝的骄傲轻敌?

慕容氏惨败 两大鲜卑政权参合陂大战

公元394年,即建兴九年,慕容垂继建兴七年征服丁零翟魏后,一举消灭了与他争夺正统的西燕政权,成为了无可争议的唯一的“燕国”。在随后的征战中,慕容垂又从东晋手中夺回了许多的郡县。至此,后燕几乎已尽复前燕北疆,慕容垂威名大振,成为当世无可争锋的第一人。

此时,对后燕构成威胁的三股势力分别是:南方的东晋、关中的后秦与西北的拓跋魏国。东晋、后秦与本文要述之战无关,暂且不表。拓跋魏国原称代国,出自鲜卑旁支,占据今天的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草原,长期游牧为生。拓跋一族本已被前秦所灭,能够复兴全靠慕容垂的扶植。但彼此壮大后,根本的矛盾也日渐暴露。拓跋部首领于公元386年自封“魏国王”,开始自立门户,创立魏国。

从地缘政治上来讲,魏国的地理位置对包括首都中山在内的燕国腹地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同时也堵死了燕国向西北发展的战略通道;同样,魏国要进取中原,碰到的头一个阻碍也正是燕国。基于此,二者之战已无从避免。

后燕于建兴十年,年已七十的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挂帅,和子侄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等共领兵八万伐魏。时年五月,大军浩浩荡荡从中山出发北上,开始了对魏国的征战。

燕军起初的征途中,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阻击。此时,魏国上下早已坚壁清野,为了避开燕军锋芒,魏王亲自带领各部人马牲畜,渡过黄河迁徙了一千多公里。对于本是游牧民部落的拓跋部来说,长途迁徙绝非难事。燕军很快就占领了魏国的几座有形“城市”,其实也只不过是些空空如也的蒙古包。史书上称魏军的这种战略为“羸形以骄之”,这种去而复来的运动战术是草原民族的惯技。燕军虽然扑空,不过毕竟都是游牧民族出身,对这套打法也自然很是熟悉。

此后的整个夏天,燕军沿着黄河北岸,也就是黄河的“几”字形的顶部向西进军,直捣魏国腹地。八月,燕军伐进至河套平原的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这里是魏国少数几处定居的部族,燕军一到,便即投降。正好是秋收季节,燕军俘获了数十万人口以及百余万斗粮食,这是出征以来的一大收获,燕军士气大振,迫不及待地要与魏军一决雌雄。

此时,燕军很容易地打听到,魏王正率部在黄河以南训练军队,近在咫尺。燕军继续前进,在九月来到临河(含内蒙古临河)一带,和魏军隔河相望,大举造船,准备渡河。魏王这回可伤了脑筋。此时燕军在自已的西北方,已经被堵住了可能的去路,没有更多的回旋空间,只得一边想破敌之策,一边派人到长安去向后秦乞援。

《魏书》中曾经记载,算上陈留公拓跋虔屯于河东的五万骑兵、东平公拓跋仪屯于河北的十成骑兵和黄河以南略阳公拓跋遵统领的七万骑兵,共计二十二万,超过燕军一倍以上,并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对燕军形成了包围。只要魏王下令,分进合击,歼灭燕军易如反掌,又何必左拖右逃,还不惜政治上的代价,到后秦去乞援呢。其实,这二十二万的数字,恐有魏国后人鼓吹之嫌。拓跋部是兵民合一的部落,牧马人与骑兵是一回事。只是这些骑兵是没有受过良好军事训练,没有护身的装甲,并且队伍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与小孩。因此,所能形成的战斗力与燕军十万铁骑还是相差甚远。魏国军队中唯一能与燕军对峙的就是驻守在黄河以南的拓跋遵的约七万骑兵,也是魏国所在的军队。

魏国在军力上无法与燕军硬拼,后秦的援军又迟迟未到,因此,只得把脑筋动在燕军的通信后勤上啦。燕军孤军深入,远离了燕国首都中山。从补给上来说,燕军在河套地带缴获了大量的粮草与俘虏了当地的农民,以战养战,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可通讯上就要困难许多啦。燕军积极地伐进,流动性较大,沿途没有太多的把守,也不可能分散不太多的兵力去驻守沿途各城。魏王派兵在几条主要的通信要道上,对燕国使者进行拦截,使远在前方作战的太子与深居中山的燕王无法有效地交换信息。燕军行至五原后,一直没有得到来自中山的任何消息,不由得有些军心浮动。

对敌军的信息沟通干扰达到初步目的后,魏王很快实施了他的第二步战略“攻心为上”。他把抓来的燕国使者带到黄河南岸,胁迫他们对燕军慕容宝等人喊话“若父已死、何不早归”。意思是说,你那德高望重的父亲已经死啦,你们这些做儿子侄子的,还不早早回国奔丧。燕国使者的喊话,传到了每个燕军士兵的耳中,顿时谣言四起,军心大乱。纷纷开始猜测一直没有收到中山传来消息的原因。猜想着,具有精神支柱般重要性的慕容垂死后,太子又远离都城,朝中是不是已经大乱啦。猜想着,慕容垂死后,是不是就应该立即推选已立太子登位。猜想着,这会中山城中是不是已经有了继位的主。这远离都城的十万大军,会否拥戴尚无任何功绩的太子登位。甚至还有人想趁机发动兵变。在层出不穷的猜测中,燕军进军的决心也被犹豫顾盼所替代。(原文来自铁血历史)

参合陂之战失败是因为将领慕容宝的骄傲轻敌?

参合陂之战背景是指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第二阶段,那时候前秦灭亡后,北方重新分裂,慕容垂复国后燕,继而拓跋珪在他的支持下建起北魏,本来鲜卑慕容部和拓跋部是世家姻亲,然而在群雄逐鹿的时代哪里会有持久的和平共处呢。

因为后燕无理扣留拓跋珪的弟弟,两国关系渐渐僵化,待到势力日渐雄厚时,北魏联合西燕与后燕对立,但是不久西燕便被后燕攻陷,北魏则屡次侵扰后燕附塞诸部,正是在这参合陂之战背景下,后燕太子慕容宝奉命率军讨伐北魏。可惜这个太子为人骄傲自负,又年轻气盛,在对北魏作战中过于轻敌,考虑不周,甚至没有派出侦查部队。自大的慕容宝碰上极富谋略的拓跋珪,结果是燕军被北魏连夜部署的军队成功袭击,遇袭的燕军草木皆兵,混乱中不堪一击,最后五万人左右的军队只能逃出去几千人,被俘虏的将士惨遭魏军活埋。

在此之前,后燕军队由于在滑台和长子两次战役中均获胜,征战北魏的士气显著高扬,然而这个参合陂之战背景却被北魏所利用,聪明的拓跋珪故意先让燕军长驱直入北魏地界,长其志气,使燕军骄纵,低估北魏实力。不过最关键的还是拓跋珪故意捏造慕容垂的死讯并散布给燕军,这无疑重挫了燕军的士气,尤其严重影响了其领导者慕容宝的精神状态,才有了参合陂之战的大获全胜。

参合陂之战过程

公元395年,慕容宝率领八万后燕军队讨伐北魏,对手拓跋珪则率领二万北魏军队迎战。然而参合陂之战过程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并非兵力对抗,而是谋略比拼,双方领导者的决策尤其重要。

尽管后燕兵力更胜一筹,然而参合陂之战过程中拓跋珪身怀谋略,不知不觉中化被动为主动,使战机大反转。相比拓跋珪的沉稳睿智,后燕军队主帅慕容宝不仅年轻气盛,还骄傲自负,思虑不周全,在长驱直入北魏城区后,他没有深思为什么讨伐之路会那么顺利,自以为这是北魏怯懦的表现,低估了敌人的势力,对军队的管理和对外探查均有所懈怠。与此同时,拓跋珪抓来燕军使者,迫使其向后燕军队捏造后燕君王慕容垂的死讯。骄纵的后燕军队闻此乱了阵脚,变得军心不稳,以致内乱,慕容宝听闻父亲的死讯更是忧虑不安,辗转反侧,便狠下心烧船撤退。这一切正中拓跋珪下怀,结果后燕军队在参合陂便被埋伏好的北魏精英部队偷袭,松散的燕军遇袭便陷入混乱中,不堪一击,最后大量士兵被俘,仅仅有包括慕容宝在内的几千人侥幸逃了出来,否则他们就会跟被俘的将士一样被魏军活活埋掉。

因此在参合陂之战过程中,后燕军队在战况中已经落于下风了,实际上只等着北魏精锐骑兵的最后一击,敲定战果罢了。虽然北魏获得了胜利,但拓跋珪的手段却谈不上高明,尤其是他命人活生生埋掉数万名俘虏的举动更是为后人谴责。

参合陂之战结果

熟悉历史的人,都或多或少对十六国这个历史上的战乱时期有所了解,这些在东晋时期强大起来的小国家,在疆域上囊括了华北、辽东、漠北等地。而参合陂之战则正是十六国时期发生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场重大战役。那么参合陂之战结果究竟如何呢?

众所周知,在西晋灭亡之后,华北多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登国十年,野心勃勃的慕容垂力排众议出兵八万进攻北魏,气势汹汹。北魏拓跋珪采纳了大臣的建议从都城转移示敌以弱。以致后燕的军队一路之上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地,顺利地进军收降五原。而此时拓跋珪派人去后秦求援,一边继续诱敌深入伺机而动。而后长途奔袭疲惫不堪的后燕军队又被慕容垂已死的谣言所影响发生内乱,军队内部互相猜忌无心恋战,终被拓跋珪和后秦赶来的支援军队在参合陂击败。参合陂之战结果就是如此,北魏在大胜的同时,也为日后对于北方地区的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合陂之战结果的失败,成为了慕容宝心中难以启齿的耻辱。他与大臣联合向慕容垂请求再次出兵北魏,得到了慕容垂的首肯。于是登国十一年,慕容垂亲自率兵进攻北魏。慕容隆所率领的前锋部队骁勇善战不畏强敌,一举攻陷了平城并收编了平城的军队,使拓跋珪大为震惊。然而好景不长,慕容垂不幸病重,在班师回朝的途中便一命呜呼。他的儿子慕容宝继位之后,后燕内乱不断,国力减弱,终在皇始元年被北魏所灭。

参合陂之战评价

在对参合陂之战评价中大多数人都认为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后燕将领慕容宝的骄傲轻敌而造成的。在这场战争中,有谋臣曾经向慕容垂分析过以慕容宝的性格,如果让他带领大军去攻打北魏,必然会因轻敌而导致失败,没想到他一语成戳。

然而,慕容垂并没有听谋臣高湖的建议,甚至罢免了他的官职。后来,慕容宝带领着几万人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去攻打北魏,这场为了争夺北方霸权的战争终于爆发。

后人们对参合陂之战评价极高的就是对北魏国君拓跋珪,他在这场战争中表现的极为沉稳和足智多谋。面对北燕军队的入侵,拓跋珪并没有惊慌,而是冷静地分析敌我形势的优劣,而且对慕容宝的性格进行了深入的深吸,最终确定了诱敌深入,将敌军引入他布置的天罗地网的计划,步步为营,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很多学者在对参合陂之战评价中都认为是慕容宝的不负责任和轻率莽撞造成了北燕军队的惨败,慕容宝认为自身实力强大,犯了兵家之大忌,最终紧追不舍北魏的军队,最后落入了北燕军丢给他们布置的天罗地网。

拓跋珪一方面在敌军前方诱敌深入,另一方面又在慕容宝的部队里散播慕容垂去世的消息,使得北燕军队内部势力相互猜忌,各方势力出蠢蠢欲动,搅乱他们的军心。在北燕军队撤退的过程中,伏击北燕军队,最后活埋几万北燕军。

燕国经过这次参合陂之战,元气大伤,内部打乱,最后被北魏收复。

相关参考

参合陂之战失败是因为将领慕容宝的骄傲轻敌?

...国时期的第二阶段,那时候前秦灭亡后,北方重新分裂,慕容垂复国后燕,继而拓跋珪在他的支持下建起北魏,本来鲜卑慕容部和拓跋部是世家姻亲,然而在群雄逐鹿的时代哪里会有持久的和平共处呢。因为后燕无理扣留拓跋珪...

北魏拓跋��为何能够赢得参合陂之战

  著名的参合陂之战中,国力弱于后燕的北魏是如何赢过华北第一强国后燕的呢?  北魏和后燕是两个同时建国的国家,初期,北魏实力远弱于后燕。北魏后燕常有烟亲,后燕国主慕容垂是北魏国主拓跋的舅舅。后燕屡次帮

慕容鲜卑有多强

有这样一个家族,它崛起于北方,曾经一度统一了整个中原。其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惊叹,它几度遭到它国灭亡,却又几度兴起,它就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慕容氏鲜卑。慕容氏鲜卑是鲜卑人的分支,西晋初年,慕容氏鲜卑迁移到

十六国后燕君主慕容垂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慕容垂是战争历史上少有的名将杀手,他一生征战沙场,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在年轻的时候就曾大败东晋军队,后来更是屡战屡胜,打下来偌大的疆土,一手光复了燕国基业,建立了后燕,后来在征讨魏国的时候病重身亡,只有...

十六国后燕君主慕容垂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慕容垂是战争历史上少有的名将杀手,他一生征战沙场,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在年轻的时候就曾大败东晋军队,后来更是屡战屡胜,打下来偌大的疆土,一手光复了燕国基业,建立了后燕,后来在征讨魏国的时候病重身亡,只有...

十六国春秋强盛一时的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的崛起和灭亡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其中就是鲜卑族,并且其建立了诸如前燕,西燕,后燕,南燕,代国等等诸多政权,特别是前燕,其在石氏后赵灭亡之后,成功逐鹿中原,在打败后赵大将冉闵建立冉魏之后,其强盛一时,并且其最强大的

不是天性而是病

 北魏开国帝王突然残暴原因:不是天性而是病  拓跋圭,生于晋咸安元年(371年),死于晋义熙五年(409年),鲜卑族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圭出生在参合陂北,祖父是拓跋代国的建立者昭成皇帝什翼

为什么 ”慕容”这个姓,一听上去就会有雍容华贵的感觉

文/周自牧鲜卑慕容氏在十六国时代曾经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五个政权,其间可谓英雄辈出,人才鼎盛,这是慕容复矢志光复大燕的精神力量来源。不过,在慕容氏、豆卢氏已经充分汉化的宋代,慕容家后人应该

后燕历史介绍

燕国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由鲜卑慕容氏所建立的政权,都中山(今河北定县),盛时有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历七主,共二十六年,是十六国后期中原地区最强盛的一个王国。1历史沿革燕朝慕容ピ谖皇保慕容

史上最温情的王位之争,催生两大王国,留下了千古佳话

古往今来,最血腥的争斗就是皇位之争。这样的纷争没有了人伦、没有了父子亲情,只镌刻下你死我活、成王败寇的历史印记。而两晋时期,北方的鲜卑慕容家族却上演了一出兄让弟及的人间正剧。鲜卑单于慕容涉归有两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