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官悬物示廉录

Posted 太守

篇首语:所谓一见钟情不过见色起意,所谓日久生情不过权衡利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清官悬物示廉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清官悬物示廉录

“受珠枉法”──收受贵重物品,违法为他人办事─历朝历代都被视作重大违法行为,所以古代官员,特别是为政清廉者,对此都十分谨慎。那时没有如同今天反贪局之类的机构,供收到贿赂的人前去举报、“说清楚”,于是人们想出一个办法来:悬物示廉。

历史上第一个这么做、开悬物示廉之滥觞的,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事见《后汉书》卷三十一《羊续传》:“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看得出来,这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的官员,于是就发生了下边这个很有戏剧性的故事:“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羊续碍于颜面,不好当面谢绝下属(“府丞”),故“受而悬于庭”;下属也是聪明人,第二次送礼看到上回送的鱼已成为“鱼干”,自然就明白了上司的意思,只得惭愧而退。羊续“悬鱼”之举大为后人称道:“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宋.徐积)“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明.于谦)

榜样在那里摆?,后代的官员们就有法可效了。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人送他一个雅号“悬丝尚书”,故事载于《晋书.山涛传》和晋戴逵的《竹林七贤论》:县令袁毅官瘾很大,为求升迁,到处行贿(“贪浊而贿遗公卿,以求虚誉”),掌管官吏任免、考核的吏部尚书山涛,自然更是他行贿的对象(“亦遗涛丝百斤”)。许多人都接受了袁毅的礼物,老于世故的山涛不愿让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乃受之”,但“命内阁悬之梁上,而不用也”。后袁毅事败露,朝廷“案验众官”;高官纷纷落马,唯山涛安然无恙、顺利过关:“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其实按照现在的观点,山涛也是难脱其咎的,因为只要收受贿赂,东西没上交,不管用与没用,即为受贿。

还有一个“悬瓜”的故事,那是褒扬北齐南清太守苏琼的,事见《北齐书.苏琼列传》。南清府新任太守苏琼清廉之名传遍远近。“致仕归”(退休回籍)的原乐陵太守赵颍对此心存疑虑,想验证一下:“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送来。”苏琼婉言“新瓜”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采摘“新果”前去送礼(“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闻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送礼者“望瓜却步”,怏怏离开了太守府。

对苏琼这种小题大做甚或不近情理的做法,他手下的工作人员曾经提出过质疑:“这是何必,不就是吃个瓜嘛,以后咱不吃就是了。”但是苏琼深知“防微杜渐”、“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的道理,说:“安有初乐为而复禁者?”用现代话说,就是:“世上哪有开始乐意做而后来再禁止的呀!”

《明史.周新传》记载明代监察御史周新“悬鹅”示廉的故事(清代周清源平话小说《西湖二集.周城隍辨冤断案》亦有记载),文字十分简洁:“同僚一日馈以鹅炙(烤鹅),悬于室中,后有馈者指示之。”烤鹅香喷喷,但周新硬是抵住了美味的诱惑,咽了口口水,把它挂在了居室内;以后凡有人来送礼,便指指烤鹅摇摇头,意思就相当清楚,从此再无人前来送礼、自讨没趣了。

“悬鱼”、“悬丝”、“悬瓜”、“悬鹅”──古人悬物示廉,既不损送礼人的面子,又保持了自己的名节,避免了落下受贿的坏名声,实在是两全其美的聪明做法。

相关参考

古代清官好色并不逊于贪官 海瑞70岁还纳妾

提起古代的清官,人们可能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明代最著名的清官海瑞,与海瑞“齐名”的还有北宋的包拯,他们二人被人们称之为古代最著名的“青天”。人们呼海瑞为“海青天”,叫包拯为“包青天”。但是,“海青天”似乎

中国古代的清官有哪些

  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了解,一代天子一朝臣,一代朝臣一代官,而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官臣,历朝历代的朝臣数不胜数,有名垂千古的,也有遗臭万年的,皆因个人而起。而在历史上我们最有名的十大清官你知道是谁吗

中国古代清官――华歆

  (?~231年),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禹城县)人。曾历任郎中、县令、太守、尚书、相国、司徒、太尉等职,先后受封安乐乡侯和博平侯。由于他为官严谨,清正廉明,一心为民,所以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揭古代清官如何以权谋私 “权力”不言下自成蹊

《庶斋老学丛谈》中也写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赵清献是北宋一名御史,因素有“清正”之名被称为“铁面御史”。但就是这个“铁面御史”,也有过以权谋私的事。唐史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元载在诛杀了宦官鱼朝恩以后,深...

揭古代清官如何以权谋私 “权力”不言下自成蹊

《庶斋老学丛谈》中也写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赵清献是北宋一名御史,因素有“清正”之名被称为“铁面御史”。但就是这个“铁面御史”,也有过以权谋私的事。唐史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元载在诛杀了宦官鱼朝恩以后,深...

“清官文化”为何产生并兴于宋?民之诉求是直接,律法和士气是根本

回看中国古代汗青,历朝历代,布衣公民们对官员都有着一种幻想的期盼:"清官"――他们固守经言、公平无私、清廉自律,为公民与贪官蠹役、强权豪贵做斗争。能够说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特有的现象,而这种"清官文

“清官文化”为何产生并兴于宋?民之诉求是直接,律法和士气是根本

回看中国古代汗青,历朝历代,布衣公民们对官员都有着一种幻想的期盼:"清官"――他们固守经言、公平无私、清廉自律,为公民与贪官蠹役、强权豪贵做斗争。能够说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特有的现象,而这种"清官文

为什么清官在有些时候会比贪官更可恨

清官信仰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老百姓对清官乐此不疲的期盼和传颂,使得这种信仰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包拯、海瑞等著名清官的名字即使三尺之童也耳熟能详。作为反映社会普通民众心理的一面镜子,宋...

慈禧太后为何帮贪官打压清官阎敬铭

阎敬铭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有“救时宰相”之称。为官廉正耐劳,生活奇俭,以直言敢谏、曲正分明而闻名。曾弹劾大小不称职的官员百余人。阎敬铭做官多年,一直穿一件布袍,不管周围人如何评论,他都毫不在

大唐第一清官,穷得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私下劝他多少贪点

说清海瑞、包拯这些官员,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对他们加以称赞,因为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得特征,就是清官。虽然古代的官员都拿着一定的俸禄,但薪俸相对较低,官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生活难免清苦。而且很多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