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诸葛亮真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吗?

Posted 刘备 诸葛亮 三顾茅庐

篇首语:这个世界有两个我,一个假装快乐,一个真心难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说中诸葛亮真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传说中诸葛亮真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吗?

2、诸葛亮真的会隐居一生吗? 若没有刘备三顾茅庐

传说中诸葛亮真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吗?

关于刘备初识诸葛亮一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流传面颇广的刘备“三顾茅庐”说。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陈寿在《三国志》中即采用了此说;另一种是诸葛亮“北行见备”说。三国时魏人鱼豢所著《魏略》明确地记载了诸葛亮归附刘备是“亮诣备”而非刘备三顾的结果。同时《九州春秋》亦作了如是记载,可见并非孤证。

“三顾”说与“晋见”说可谓径渭分明、截然不同。孰是孰非?我们如果抛开主观的成见。揆诸史实,即可发现“晋见”说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刘备初识诸葛,是诸葛亮“北行见备”的结果。

诸葛亮高卧隆中,自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其实乃是“尺嚄之屈,以求伸也”。当时的局势是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有了庞大的智囊团,独据中原;江东的孙权也在承继父兄之业的甚础上独据一方,划江自守着。因而这两方势力对于晚去与外来的诸葛亮来说,其抱负与才能均难以得到全面的施展和实现。而荆州的刘表,拥兵自守,不晓军事,非雄才大略之主,因而抱有“管、乐之志”。积极进取的诸葛亮只有“待时凤翔”。南投荆州的刘备虽正寄人篱下,但在中原奋战数载,早以播下声名,不失为人中之主;且是汉室人物,因而择主刘备正合诸葛的意愿。曹操一统北方、旌挥南指的这种燃眉之势给他们的结识提供了天时、地利的条件,在这种情势之下,诸葛亮于是“北行见备”,为刘备谋划。《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载: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刘表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全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乎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一客礼之。

持“三顾”说者一般均否定这段史料的真实性,其实是毫无道理。诸葛亮正是在初次诣备时,提出了“游户自实以益兵众”的建议,并由此诸葛亮得到了刘备的敬重。

刘表荆州时,北方战乱频仍,荆州地区则相对平静,“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荆州平乐,国未有衅”,因而流民游食者极多。而刘表坐保江间,并无四方之志,因而不曾致力于澄清吏治,整顿户籍,扩兵积粮,故刘表在荆州虽“招诱有方”,却“著籍者寡”,刘备在南投刘表后,从新野移屯樊城,所辖兵众仅为数千人,但当曹操南下,刘备撤离樊城时,则仅关羽之水军就有“精甲万人”,可见诸葛亮替刘备出此上策,利用荆州搜刮“游户”之机招募丁壮,扩充了刘备的军队。从诸葛登门见备、刘备“以其年少”而未加重视,到了解、尊重、信任诸葛亮的记述也合情合理。如果再从诸葛归附刘备到刘备南走夏口这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所发生的史事,即可发现刘备、诸葛此时尚不是“鱼与水”的关系,也就是说诸葛尚不及随刘备南下的关、张等人,史籍记载也均未涉及诸葛亮辅助刘备事,因而刘备特别器重诸葛亮并无具体事实依据。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魏略》成书于《三国志》之前,是当代人实录当代史,鱼豢为早陈寿一辈的人,而隆中其地在赤壁之战以后即并入了曹魏的版图,上距刘备三顾隆中求见的时间较为短暂,因而鱼豢如要收集这方面的史料是不难做到的。那么是不是鱼豢故意置刘备“三顾”而不顾,凭空捏造出亮“北行见备”呢?当然不是!《魏略》“有纪、志、传,目是正史之体”,是史料丰富、态度严谨的史著。在裴松之所引诸书注《三国志》时,此书则是被引用最多者。之后,西晋的史学家司马彪在审慎详察的情况下,也持此说。可见其真实性的程度是可以靠得住的。那么陈寿又为何一反前代及同代史家之论而独持“三顾”说呢?这一则是取之于诸葛亮的《出师表》,再则用“三顾”说更符合于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更能显出刘备的德行及诸葛的清名,从而也就使之达到了封建意识的理想化高峰。

我们回过头来看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临出发时所写。这篇表与其说它带有自传的性质,倒不如说是出师的宣言、北伐的誓词。《出师表》其意正在于统一军心、统一民心以激励斗志,完成北伐大业。这里我们试作一揣测,《出师表》作于227年,此时刘、关、张群雄俱亡,无从对证,因而诸葛亮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提出了“三顾”之说。当然这可能性颇小,更大的可能则是刘备在樊城结识了诸葛亮后,“知亮有英略”,因思其成性而曾经二往隆中与之作过倾心交谈。

千百年来,刘备“三顾茅庐”说之所以压过诸葛亮“北行见备”说而广为流传。一方面是因它有声有色,有着浓郁的传奇色彩;另一方面则是刘备求贤若渴及谦逊精神更合乎读者的心理,因而更易于接受。

诸葛亮真的会隐居一生吗? 若没有刘备三顾茅庐

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很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又因为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大业”,并为此而大力招揽人才,因此真正有才之人不用君主将他放置“囊中”,也能够脱颖而出。诸葛亮跟随刘备时已经二十七岁,按理说那个时代也不算年龄太小了,他为什么没有早早出仕呢?当时的天下,北边有曹操,南边有孙权,身边还有一个刘表,他为什么一个都没有选择,而是跟随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刘备呢?更进一步说,假如没有刘备三谷茅芦请他出山,诸葛亮会隐居到老吗?

诸葛亮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父亲是汉末的泰山郡郡丞,在诸葛亮很小的时候去世。叔叔诸葛玄被袁术委任为豫章郡太守,在带着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时,朝廷又另外派朱皓代替了诸葛玄。诸葛玄和刘表有些老交情,就去投奔了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耕种田园,说是耕种,实则是读书交友。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官,族弟诸葛诞在曹魏做官。这说明,诸葛亮出身于官宦世家,有当官的基本条件,愿意出仕,也容易被人所接受。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早早进入仕途呢?

先来看看诸葛亮的志向。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古代的名相管仲、乐毅”,尽管有人不认可,但徐庶等人却是深信不疑。管仲是齐桓公的相国,齐桓公任用他之后,不仅将行政权力全部交给他,还下令整个齐国尊称为仲父。管仲执政,齐国马上进行了经济军事改革,齐桓公给予了完全的支持。这是春秋时期最早的“变法”,要比秦国的商鞅变法早三百多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可以说主要依赖于管仲的辅佐,因此司马迁会说:“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管仲还提出让齐桓公首先尊奉周王室,所以司马迁说:“使天下归于正一,这都是管仲的智慧。”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亚卿,燕昭王为报齐国之仇任命他为上将军,将全国的军队都交由他指挥。为了攻打齐国,燕昭王联合了五国军队共同出兵,统一由乐毅指挥。打败齐国军队后,他国军队撤回,乐毅单独率军攻下了齐国首都临淄,紧接着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当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池还没有攻下的时候,乐毅为了收买齐国人心,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归附燕国,于是停止了进攻的脚步,驻兵即墨城下。这时候有人造谣中伤,说乐毅自己要当齐王。燕昭王为了表示对乐毅的信任,就说,凭乐毅的功勋当齐王也是应该。不过乐毅没有接受齐王称号,也根本没打算拥有齐国。纵观管仲、乐毅两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手握大权,受到最大程度的信任。

作为丞相,萧何近在汉代,刘邦说他功劳第一,诸葛亮为什么不把自己比作萧何?根本原因,就是萧何并没有受到管仲、乐毅两人一样的信任,相反,他还有过下狱的经历。可见,诸葛亮要求的就是极大的信任。那么,当时天下谁能够给他这份信任呢?

到了诸葛亮时期,天下已经是分崩离析,汉朝可以说是名存实亡,要出仕当官,只能是选择某一个诸侯。而当时的诸侯经过大浪淘沙,看上去有实力有可能成事的也只有曹操、孙权、刘表和刘璋四家了。刘璋肯定不行,诸葛亮也认为他“昏庸暗弱”,很多智谋之士都想离开他,诸葛亮还会向这样的人那儿跑吗?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三家呢?

曹操爱才,招降纳叛,很早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才能,可以说是很多有识之士看中的主公。只是曹操手下人才济济,想在他的手下“后来居上”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像荀彧、荀攸、程昱这几人,谁人能够代替得了他们?比如说那个陈宫,曹操给他的待遇信任不可谓不高,但他为什么还要背叛曹操而选择一个到处飘荡名声不好的吕布?假如仅仅是为了厌恶曹操而实行报复,为什么他不选择一个当时最为强大的袁绍?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不可能超越荀彧等人,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再有那个祢衡,原本就是出来当官的,为什么就没有人肯用他?实在是他连荀彧这样的人都看不上,曹操还能给他一个比荀彧还要大的官吗?贾诩一归曹操,倒是很快得到了高官厚禄,但这有一个前提条件,他是说服了“主公”张绣一块儿归降曹操的,等于是为曹操平定了一方诸侯,削掉了一个军事对手,增加了一份力量。即便如此,他开始的官位仍然比不上荀彧等人。假如诸葛亮北上,他既不能像贾诩一样带着一份大功劳,又不能像祢衡一样有孔融、杨修这样的人帮助鼓吹,他又怎能在曹操手下混出个样子来?

孙权是继承哥哥孙策拥有东吴的。孙策早期依附袁术,趁江南之乱向袁术请兵平乱,又因袁术称帝趁机自立。孙策拥有吴地有文武两大功臣,张昭和周瑜。张昭在东吴威望很高,孙策把他比作是管仲,孙权更是说大臣们上朝拜见的是吴侯,下朝拜见的是张昭。周瑜不仅文武双全,人家还有自己的军队,即便是像张绣、黄祖一样成为一方小诸侯也完全有资格。孙策自立时间不长被刺客杀死,孙权继承了哥哥的全部家底,包括张昭、周瑜文武两大臣。尽管日后张昭因建议投降曹操而不太受重用,但其地位不可撼动。诸葛亮知道这一点,所以会有张昭举荐诸葛亮给孙权,诸葛亮不肯留一说。在诸葛亮看来,孙权是个很好的领导者,但他可以尊重优待诸葛亮,但不可能充分发挥诸葛亮的才能。也就是说,诸葛亮需要一个完全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一个高官。另有一点诸葛亮也不可能留在东吴,他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封建社会,正常情况下兄弟俩不可能都任最高级别的要职,弟弟一般也不可能超越哥哥任职。如果仅仅是混饭吃,诸葛亮不可能等着刘备,恐怕在庞统以前就出来做官了,毕竟人家在东吴有个哥哥。

剩下的就是身边的刘表了。刘表这个人曾经有一个不错的开局,但这个人有两大短板:靠当地豪族起家也受豪族控制;没有览尽天下的眼光也就没有一收天下的大志。诸葛亮的岳父是黄承彦,岳母的妹妹是刘表的继夫人,这样说来,诸葛亮和前一条倒是沾一点边。但妻族和自己家族是有区别的,何况有那些有拥立之功的豪族在,刘表又怎么可能让一个无兵无官职的毛头小子官职在这些人之上?另外从诸葛亮自身来说,恐怕也耻于走这条道路,否则,荆州从事之类的官职早就干上了,也等不到刘备的到来。再就是刘表这人缺乏战略眼光。比如说袁、曹两家争斗,这本来是刘表纵横捭阖的好机会,部下也劝他表明立场,但他就是来一个两不沾边,结果是曹操获胜,回过头来就对付他。这就像他人评价的那样,和平时期,刘表可能是一个“三公之才”的人(贾诩语),但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他也就是一个“自守摊摊”的人(曹操语)。诸葛亮就在荆州,对于刘表的所作所为,应该是看得比其他人更清楚,因而也不会屈身于这样人的麾下。

刘备的情况正好相反,他大半生都在游荡,可以说他自己都不知道将身往何处!另外他虽然号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中山靖王后代多如牛毛,到了他这一辈连一个世代也搞不清楚,说到底就是一个小地主家庭,就家族地位来说,诸葛亮一点都不比他低。这一点也很重要,这让他们在结合之前可以平等的地位来审视对方。对诸葛亮来说,他需要知道刘备的志向是什么?刘备能不能给他那份信任?而对于刘备来说,他只需要知道诸葛亮究竟有多大的才能,想必关于自比管仲、乐毅的话他也听说过。所谓的“三顾茅庐”,不过就是双方的一次探底,在刘备,看诸葛亮是不是名实相符;在诸葛亮,看看刘备到底有多少诚意。当两人都看到了对方就是自己所需要的,这种关系很快就会确定下来。

那么,回到主题,诸葛亮不遇到刘备,他会一生都在南阳读书种地吗?

徐庶向刘备推荐他,刘备让徐庶带他来,徐庶说“此人只能俯就求见,不能随便将他召来。”也就是说,诸葛亮给刘备定下的调子就是,要用我就得给我个丞相和一份完全的信任,一般的官职,轮不到你(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去了,考察合格并认可,说,好,你来吧!

所以说,不遇刘备,其他人是不能给诸葛亮所要的那份信任的,而诸葛亮也不会随便就出来当一个官的。他可能会像纯粹的文人一样,在家种种地,着书立说,成为一代名士,就像那个水镜先生一样。在任何朝代,这样的清高之人不胜枚举,这就是古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硬气。由此看来,是诸葛亮辅佐刘备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刘备让诸葛亮实现了人生理想。

相关参考

诸葛亮在追随刘备之前是什么身份

  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追随之前是什么身份?真的如他自称的那样?是一介布衣,躬耕于南阳?其实啊,还是个官二代。  历代不少文人学者在他们撰写的有关诸葛亮的传说著作中,依据《三国志》中“玄卒,亮躬耕陇亩

刘备三顾茅庐的背后故事

历史中刘备三顾茅庐给了我们很多假象。在这一故事中,我们认为十分有才华,所以刘备才三番五次去请他做自己的军师。而刘备十分爱才,所以不惜自降身份,请诸葛亮出山。可是这些都是表象,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真相是这

诸葛亮耐不住寂寞?所以才引发三顾茅庐

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是如何相见?《三国演义》里是绘声绘色啊——三顾茅庐,关羽、张飞失了耐性,只想把这不识相的家伙绑了来。刘备慌忙阻止,再次造访,终于见到了这个被称为卧龙的大才子。得到了三分天下的计策。从

真实历史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真的那么和谐吗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揭秘刘备三顾茅庐的真相

  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并非就是很有经验的人,17岁的诸葛亮也不是普通的外来世族,在渐渐融入荆州的生活中,成为诸葛亮成长中最重要的节点。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当年的的刘备46岁,诸葛亮27岁。而

揭三国中刘备为何一定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诸葛亮在其中虽算佼佼者,但也不是最厉害的一个。可是刘备偏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帮忙夺取天下。这其中不免让人疑惑,刘备为什么一定要三顾茅庐选诸葛亮作为辅佐人呢?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看

解密诸葛亮与刘备的真实关系

刘备曾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希望他可以帮自己打天下。而刘备临终之时,又将孩子托付给诸葛亮,让他好生调教。刘备为何如此重视诸葛亮,并将政权交由他处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真的如此亲密吗?>刘备三顾茅庐刘

三顾茅庐的故事真的有在三国时期发生吗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

为何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而不是曹操、孙权

大多数人都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会选择辅佐刘备,就是因为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到,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三顾茅庐”只不过是为了诸葛亮投奔刘备,司马徽、徐庶和诸葛亮施展的一计而己。东汉未年,天下大乱,

刘禅夺权后,他是对待诸葛亮的家人的

你真的了解刘禅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他早年,便素有才名,不过无论何人举荐,他均隐居草庐,不曾仕官。但是,自刘备三顾茅庐后,他便一心一意追随刘备,将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