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曹操為何未能統一天下

Posted 士族

篇首语:荣誉和财富,若没有聪明才智,是很不牢靠的财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代梟雄曹操為何未能統一天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代梟雄曹操為何未能統一天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今安徽亳縣人。父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曹操20歲時,以廉孝聞名。歷任洛陽北部尉,鎮壓過黃巾起義,參加過討董卓聯軍。公元192年,收降青州黃巾軍百餘萬人,選拔精銳組成青州軍,曹操在軍事上開始強大起來。196年迎漢獻帝到許都(今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削平了呂布、陶謙等割據勢力。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消滅袁紹主力,奠定了統一中原的基礎。

到公元207年,除關中及遼東外,北方復歸統一。次年統兵南下,但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於是又引軍北上,致力於安定社會、恢復經濟,鞏固和發展在中原的統一事業。

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擊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3年,漢獻帝派禦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公,以冀州、並州等十郡為魏國封地,於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台,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

公元215年攻占陽平關,擊敗、降服了漢中張魯。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死後葬於高陵。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謚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他在世時,稱為魏王。死後,曹丕代漢,追謚為魏武帝。曹操在世時東漢實際已經滅亡,全國一片混亂。曹操通過廣置屯田、興修水利、減輕人民負擔、整頓內政、唯才是舉、抑制豪強等措施撥亂反正,重建了中央集權的政府,恢復了北方的統一,並為後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曹操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裡行》、《觀滄海》等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後人集有《魏武帝集》。

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和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筆。

經典戰役--官渡之戰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占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 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揚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 成沿黃河下遊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發布討曹檄文,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於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降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銜枚縛馬口,每人帶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又作出錯誤處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烏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軍營壘。哪知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於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於瓊,並燒毀其全部糧草。烏巢糧草被燒的消息傳到袁軍前線,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袁紹倉惶帶800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餘人,官渡之戰就這樣以曹勝袁敗而告結束。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開辟玄武池訓練水軍。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後,兵鋒轉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進軍南征荊州劉表。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今屬河南),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

這時,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的劉備屯駐於樊城(今湖北襄樊),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今屬湖北)撤退。江陵為荊州重鎮,存有大量軍用物資。曹操聽說,怕江陵落入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騎兵從襄陽(今湖北襄樊)疾馳三百裡,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將劉備追上,大破其軍,隨後進占江陵。

由於曹操的進軍威脅了江東孫權的統治,孫權命都督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的兩萬人馬組成聯軍抵抗曹操。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與孫、劉聯軍接戰不利,暫駐軍於烏林(今湖北洪湖縣東北,長江北岸鄔林磯),與對方隔江對峙。 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船頭釘上大釘,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裡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借助風勢,直向曹軍沖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撤軍北還。

歷史點評:他是三國時期貢獻最大的一位政治家,同時又是當時最傑出的軍事家和一流的文學家。他不但能做很好的詩文,而且在思想上能容納異說,在文化上起到了轉變風氣的作用。

曹操二十餘歲時於征討黃巾軍起家,以為國家討賊立功為本願,從此縱橫馬上近四十年,幾乎無一歲不出征,可惜終究未能一統江山。

若論原因,最直接是看軍事,擊敗袁紹後,曹操至少有兩次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以及漢中之役。其中赤壁之戰前夕是他最接近統一的時刻。當時北方初定,荊州投降。被他視為心腹之患的劉備一路逃亡,只剩下江東政權搖擺不定。從曹操寫給孫權的信來看,他頗有已視江東為囊中之物的自大。

但實際上他在收服荊州之後馬上攻打江東,已是因冒進而失策。賈詡也勸他:「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而曹操之所以不聽而冒進,一是他以孫權為孺子,低估了江東的決心和能力。未料孫權野心不比袁紹等人小,魯肅曾當眾對孫權說:「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孫權大笑,可見他早不諱言自己的稱帝野心,又怎會輕易投降。劉琮之降承自劉表的不思進取明哲保身,而孫家父子兄弟都是極力開拓、野心勃勃之人,曹操未免想得太簡單。

二是他低估了劉備。劉備與他交手多年,向來被動,以走為上。但建安十三年的劉備已今非昔比,諸葛亮不僅能說服孫權抗曹,還能與之訂立平等的外交聯盟。後一點尤為重要,保證了劉備不像過去那樣只能成為地方軍閥的附庸,而擁有了爭奪自己地盤的資格。劉備本已到窮途末路,卻突然反敗為勝,占據荊襄,聯合孫權,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如果沒有劉備的參與和定盟,曹操只面對孫權一個強敵,赤壁即便失敗,後或可再度找到機會取勝,然而當三股力量彼此牽扯互相制約時,要打破平衡就殊為不易。如建安二十年本來孫劉兩家就快為了荊州大打出手,張魯一投降曹操,兩家馬上劃分了勢力範圍,掉轉槍口。劉備回師蜀中,而孫權以十萬兵進攻合肥。曹操後來專門贈送名貴的雞舌香五斤給諸葛亮,「以表微意」。這時候想到來挖牆角,顯然已經晚了。誰讓他當年煮酒論英雄時沒除去劉備,留下後患無窮。

赤壁之戰後,曹操損失的數十萬士兵(大部分是他的精銳青州兵)一時難以恢復,而馬超、韓遂甚至趁機占領了潼關以西,他對北方的統治已經出現危機,亟需修補,無暇他顧,只能坐視劉備蠶食荊州揮師益州。此後他的戰爭性質已從擴張的統一之戰轉變為對戰略要地的爭奪,三家拉鋸戰開始形成。

與劉備的漢中之戰,則是另一個轉折點。張魯投降本是一個極有利的契機,曹操可以選擇繼續揮師入蜀,如司馬懿所建議,劉備初得益州,根基不穩,曹操若借得漢中之勢圖西川,對方「勢必瓦解」。而曹操答之以名言「既得隴,復望蜀乎」。曹操當然有其考慮,可能是受了赤壁時長線作戰的教訓,也不再寄希望於敵人自動瓦解。何況當時劉備已從荊州趕回,孫權也有可能犯境。年過六旬的他選擇保險的做法,想憑借中原的富足徐圖。孰料四年後漢中反為劉備攻占,失去漢中的第二年曹操即死去。

這四年間為何曹操沒有動作反而導致前功盡棄?不妨從曹操的朝堂上找找原因。以建安十八年曹操稱魏公、如蕭何故事為標誌,曹操後期活動的重心更多地偏向了政治。他早年雖盡力勤王,並無不臣之心,但漢祚傾頹之無法挽回有目共睹。就算他自己有顧忌,群下出於自己的名位考慮,也多有勸進之心。而隨著曹操年齡漸老,為子孫計,他亦不能不為代漢鋪路。

翻開武帝紀,建安十八年後,幾乎每年都有天子對曹操超規格的冊封和晉位記錄,可以想見這背後復雜的正統之爭和政治程序。與此相對應的是愈漸單薄的軍事記錄,到建安二十五年,比較大的軍事行動只有平隴西涼州以及奪漢中兩起,其中漢中得而復失。而兩次征討孫權都在有利情況下草草結束,究其始末,第一次回去後曹操登位魏公,第二次受了獻帝賜予的天子旌旗。其中是否有關聯?

因稱魏公之事,曹操還失去了最重要的謀士荀彧,這也多少影響了他的軍事決策。荀彧當年力勸曹操迎漢帝至許都,目的卻是希望曹操藉此「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扶保漢室是他的原則,他也為之而死。跟隨曹操多年,忠心耿耿屢建功勛的荀彧尚且如此,曹操所能感受到的政治壓力可見一斑。

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操帶來政治資本的作用,恐怕遠遠小於它所帶來的政治壓力。雖然毛玠勸曹操說「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事實上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後,面對的形勢是「袁紹內懷不服……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這還僅是中原一地,少數民族尚有烏桓鮮卑西涼,各地軍閥尚有劉表張魯孫策等人,未見一人因曹操占據中央而歸附。而曹操幾個最為得力的股肱謀士與猛將,也很少是因為響應朝廷征辟而來到他門下的。無論是吸引人才,還是攻城掠地擴大勢力範圍,用呂思勉的話說,都是靠他「政治清明,善於用兵」。

反過來,既然是迎奉天子,那曹操就等於將漢室的責任攬在了自己身上,成為眾矢之的。一邊周瑜罵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一邊荀彧還滿心期待他重振漢綱。之前統一過中國的三位皇帝,無一人面臨過如此復雜而矛盾的政治處境和法理難題。隨著曹操權勢的增大,政敵也越來越多,他不得不騰出手來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進獻三個女兒、殺伏皇后一家、誅孔融,如何平衡漢朝與自身的關係,耗費了曹操的許多精力。比較兩個對手:江東在赤壁戰後便不以朝廷為顧忌,劉備以正統自居,兩家幾乎沒有內部鬥爭,故可一致對外,鞏固自身。

士族對曹操的抵制也不容小覷。陳寅恪在《崔浩與寇謙之》中說,曹操的政權叫做「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曹操出身士族最為歧視的宦官家庭,又以軍功起家,用人唯才是舉,不信天命,厲行法制,抑制兼並,每一條都與士族觀念背道而馳。荀彧之死,也與他的士族背景有關。直到曹操死後,曹丕任用陳群實行九品中正制,

由士族壟斷做官權,然後在士族內部按照聲望的高低、門閥的上下、勢力的大小來分配官位官職,這才真正消除了士族的疑慮,交換來他們對曹丕代漢的認同。故而在曹操有生之年,他對全國的士族集團始終沒有產生強大的凝聚力,雖然中原士族集團鑒於鄉土與正統觀念多有歸附,但地方上如荊襄、益州、江東集團,便不大買它的帳了。反觀劉備與孫權政權,都得到士族集團強有力的支持。諸葛亮本身出自瑯琊士族,又與荊襄士族多有聯姻,劉備作為外來者,在荊襄地位的穩固,很大程度上仰仗於諸葛亮、龐統、馬良等當地士族的支持,頓時翻身,與前期狼奔豕突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內部問題操心操肺,而孫劉皆為人傑非一時能攘除。曹操在這三人中年紀最大,就算天假以年,只怕他無心也無力統一了。

搜尋微信公眾號【重溫歷史】或【lovecwls】,講述歷史背後的故事!

搜尋微信公眾號【yishilu666】或【異事錄】,網羅天下奇聞趣事!

本文來源:重溫歷史

相关参考

擁有中國大半領土,人才鼎盛的曹操,為何沒能統一天下

曹操在後漢三國的地位和功績是任何人也無法忽視的,"先帝每稱操為能",滅呂布,逐袁術,平袁紹,定烏桓,掃西涼,征漢中。擁有中國大半領土,人才鼎盛。可就是這樣一個人,沒有統一後漢亂世,不能不讓人深思。拋開

三國里主角的亮相方式,梟雄曹操的少年時代的成長軌跡

黃巾之亂的爆發在動搖漢王朝最後權利控制同時,也給予了那個時代人們想要改變命運的機會,各路英雄就在這樣的局勢下冒出頭來,亮相於三國時代。,首先先來說說曹操吧。自古以來,曹操在中國歷史上都是以奸詐的形象示

三國里主角的亮相方式,梟雄曹操的少年時代的成長軌跡

黃巾之亂的爆發在動搖漢王朝最後權利控制同時,也給予了那個時代人們想要改變命運的機會,各路英雄就在這樣的局勢下冒出頭來,亮相於三國時代。,首先先來說說曹操吧。自古以來,曹操在中國歷史上都是以奸詐的形象示

一代枭雄曹操曹孟德为何未能统一天下

曹操为何未能一统天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操20岁时,以廉孝闻名。历任洛阳北部尉,镇压过黄巾起义,参加过讨董卓联军。公元192年,收降青州黄巾军百余万人,选拔精

曹操為何殺掉投降了的沮授,而不殺掉心向劉備的關羽呢

曹操為何不殺關羽?因為曹操喜歡關羽,這個喜歡不是那種「喜歡」,而是發自內心地欣賞。當年,十八路諸侯攻打董卓之時,華雄大展神威,連連砍死了俞涉、上將潘鳳,諸侯們手足無措,戰戰兢兢,無人敢應戰。這時,關羽

張綉是曹操的仇人,殺掉了典韋與曹昂,曹操為何還要厚待他

宛城之戰,曹操因為強娶了張繡的嬸嬸,差點招致了殺身之禍。幸虧有貼身保鏢典韋的捨命護主,拖住了張繡的四寨軍馬,為曹操逃跑贏得了足夠的時間。以及有長子曹昂主動獻馬,才救回了曹操一條性命。不過!雖然他自己逃

三國的神童個個非同凡響,三個讓曹操忌憚,一個讓曹操痛徹心扉

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社會動蕩,群雄並起,但是卻出生了不少留名後世的神童,這些神童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不同凡響之處,甚至這些神童也讓當世的一代梟雄曹操忌憚不已,或者讓曹操痛徹心扉,惋惜不已。首先,我們

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位,為何秦最終統一天下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關於四人的高下,各有所長,也各有的說法,然而,就算他們本事一樣,難道有名將就能打贏戰爭,統一天下嗎?孫子在討論戰爭時,提出五個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按順序下來就

關羽欲娶杜夫人,卻被曹操截胡,為何關羽反倒內心不安

要說曹操,有文采也有謀略自不必說,是亂世中的梟雄。但就是這樣一位梟雄,好像有跟別人不太一樣的愛好,那就是喜歡別人的妻子。當曹操打敗呂布後,呂布手下的秦宜祿也向曹操投降了。秦宜祿是呂布手下的將領,原來有

劉備擁有卧龍鳳雛,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

三國時期,有這兩位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物,一個是卧龍諸葛亮,一個是鳳雛龐統。《三國演義》中的一位世外高人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說過,卧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曹、劉、孫三方都極力希望得到這兩個人才。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