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战争 《国际歌》巧解兵围
Posted
篇首语: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革命战争 《国际歌》巧解兵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革命战争 《国际歌》巧解兵围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我国东北暂时由苏联红军控制。9月5日,我胶东区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组成“挺进东北先遣支队”,共70多人,从烟台乘船,于6日到达辽东半岛的庄河县王家岛。
正当支队继续向西挺进至某村时,却遭到了苏联红军的阻拦。由于抗战刚结束,我军部队的装备很差,服装不齐,所以苏军搞不清这支队伍的身份,苏军还向我军开了火。我军被迫还击,打伤了一名苏军。苏军被激怒了,他们调集兵力将我军包围在一所小学校里。我军知道这是和苏军发生了误会,但是当时没有俄语翻译,又无证件表明我们是共产党的部队。喊话双方谁也听不明白,比划双方谁也不懂,眼看就要发生一场流血冲突了。
正在这危急时刻,我军的一名文化教员看到了教室的墙角有一架风琴,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这架风琴弹起了《国际歌》。苏军听到这雄壮而又熟悉的曲调十分奇怪,慢慢地,他们似乎明白了,放下了愤怒的枪口。苏军猜想我军可能是共产党的队伍,于是派来代表也以《国际歌》为“语言”与我军谈判,从而消除了误会,避免了一场冲突。
今天,当时弹奏《国际歌》的那位文化教员的姓名已无处考查,而那架风琴却被郑重地陈列在辽沈战役纪念馆里。
相关参考
大清帝国的实权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访问了欧美8个国家,在德国期间,受到「”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盛情款待。两人仰慕已久,只是未能谋面,至为遗憾,现在
大清帝国的实权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访问了欧美8个国家,在德国期间,受到「”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盛情款待。两人仰慕已久,只是未能谋面,至为遗憾,现在
古伦帝那王国首都街道中心有供奉天空之神宙斯的神殿,其中摆放有一辆古老的战车。在这辆战车上,就有著名的“格尔迪奥斯绳结”。传说中谁能解开绳结,那他就是亚洲的统治者。亚历山大造访了这座神殿,在一番努力仍无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四个月后的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发《清帝退位诏书》,中国大地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最后一次按清廷皇室仪仗举办的大丧却在1932年2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四个月后的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发《清帝退位诏书》,中国大地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最后一次按清廷皇室仪仗举办的大丧却在1932年2月
导读:英国媒体近日刊发题为《关上亚洲的“潘多拉魔盒”》的文章,美国亚特兰大市曾发明一句流行语,称自己是一个“因为太忙而顾不上仇恨”的城市。过去30年里,亚洲国家非正式地采纳了这一口号,将其应用到整个亚
千里奔袭的成功,令皇太极在国中威望大增,当阿敏屠城逃归后,皇太极立即下令将其逮捕,众贝勒大臣无一人反对。由于大贝勒代善和三贝勒莽古尔泰在千里奔袭的问题上曾持反对意见,而事实证明他们的反对是完全错误的,
战争中的舆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心向背,意味着军心士气等。由此,这一本来与炮火硝烟相隔甚远的文化形态,却与战争过程如影随形,让瞬息万变的战场动态更加扑朔迷离,以致深刻影响着一场战争的走向。甲午战争中,
中国大革命史第一章大革命的酝酿第一节大革命前的国内国际状况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重新加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转入萧条,农村经济破产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由繁荣转入萧条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
二傻子安庆绪智商不够数斩杀大将蔡希德,郭子仪连战连捷兵围邺郡
大家好,我是猫叔,今天咱接着聊安史之乱。上一期咱说到,皇帝李亨想借阴谋除掉史思明,谁知道手艺潮了点,赔了夫人又折兵。没了退路的史思明,只好重操旧业,继续干造反的勾当。今天,咱把镜头转一转,说说安庆绪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