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的族称族源简介 怒族历史

Posted 怒族

篇首语: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怒族的族称族源简介 怒族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怒族的族称族源简介 怒族历史

2、鄂温克族的族称族源 鄂温克族的历史

怒族的族称族源简介 怒族历史

怒族自称“怒苏”(碧江),“阿怒”(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

最早记载怒族的古籍,首推成书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地方志《蛮书》。该书在《南诏界内途程》中写道:“高黎贡山在主悄昌西,下临怒江。”书中记载一条古道,这条古道是西汉时开辟,是我国通往缅甸、印度的官道和商道,经过怒江大峡谷之南的怒江古渡。因古道经怒江,此江的地理位置自然也非常重要,江名的来历和含义引起古今文人的关注。根据元代地理志书记载:“蛮名怒江”,“潞江俗称怒江,出潞蛮。”“蛮”,即古人对西南民族的统称。“蛮名”,也就是说,怒江的“怒”是少数民族语。“潞”和“怒”云南古今同音,“潞蛮”和“怒蛮”指同一个民族。这个少数民族是谁,根据元代及以后的古籍和各民族民间传说,都说是怒族。古今文人和民间说法一致,说明所谓“蛮名”的“怒”字是怒族语的自称,江名是因怒族而得。按古人的地理观念,江流从怒族地方而来,冠之以族称,也顺乎常理。以后,以“怒江”一名演化而来的地名也很多,如称碧罗雪山为“怒山”,称怒江为“怒水”,称大峡谷为“怒山怒水”、“怒地”、“怒地方”等等,所指的都是怒族居住的地方。

从“怒江”一名得知,怒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在大峡谷中休养生息,延续子孙。他们的古代生活情况虽然不见多传,但是,由“怒江”而来的诸多地名,担载着古老的民族族称,常见于古今文献,真可谓一语名天下,贯古今。

怒族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但各地怒族还保留着自称、本民族语言等特点。怒族地区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从17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千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

此外,迁入怒江地区的傈傈族头人也开始强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夺怒族人当奴隶。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后设置菖蒲桶(贡山)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2个殖民公署;1918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将3个公署改为贡山、福贡、碧江3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鄂温克族的族称族源 鄂温克族的历史

据考古学和人类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在黑龙江,七游,石勒喀河洞穴中发现了具备鄂温克族体质特征的头盖骨,与头盖骨一起还发现了贝加尔湖地方特有文化与装饰,符合鄂温克人的传说。传说中鄂温克人的祖先生活在勒拿河、“拉玛”湖(即贝加尔湖)。

另一传说,他们的故乡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总之,鄂温克人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的山林中,使用弓箭、扎枪,从事打猎和捕鱼。食物用火烧着吃,或把石头烧热,放入盛水的皮桦桶中煮肉吃。取火用两块石头打击出火星,用桦皮纤维引火。住桦树皮盖的“撮罗子”。

当时正处在母权制氏族社会阶段。他们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朝与隋唐时期室韦各部中的某些地理、习俗与鄂温克族有渊源关系的部落,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深未沮室韦”,以及唐代在贝加尔湖东北苔原森林区使鹿的“鞠”部落等。

后来,他们向东发展,其中一支来到黑龙江中游雅克萨(今俄罗斯阿尔巴津)一带,明代文献中记述的“乘鹿出入”的“北山野人”,一般认为即鄂温克与鄂伦春人的直接祖先。清代文献中的“索伦部”,广义包括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专指则是鄂温克族。此外,称为“索伦别部”的“喀穆尼堪”,也指鄂温克的一支。

鄂温克族的族称族源

族名由来:“鄂温克”的意思就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鄂温克人珍惜这一称呼,从来没有改变过。在历史上,日本统治者及当地的俄罗斯人改称他们为“雅库特”,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认可过。

由于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和居住地区的分散,又相互隔绝,鄂温克族还曾被分别称为“索伦”、“雅库特”。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一致要求,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名称取消,恢复原有族称,统一族称为鄂温克族。

民族来源: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鄂温克族起源于贝加尔湖沿岸及以东地区的北室韦; 另一种观点则提出鄂温克族起源于乌苏里江流域靺鞨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17世纪中叶,鄂温克族已经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据史学家研究,当时鄂温克族共分三支:一支是居住在贝加尔湖,东北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沿岸的使鹿(驯鹿)鄂温克人,共12个大氏族,被称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他们于18世纪初迁至额尔古纳河畔,是被称为“雅库特”人的先民。

第二支是居 住在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石勒喀河一带的使用马的鄂温克人,被称为“纳米雅儿”部落或称“那妹他”,共有15个氏族,是后来被称为“通古斯”人的先民。第三支即索伦部,人数最多,居住在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的黑龙江中下游流域,是被称为“索伦”人的先民。

相关参考

达斡尔族的族称族源 达斡尔族的历史

达斡尔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1-12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聚居在大兴安岭西北的就是达斡尔族先民。然而,达斡尔族的形成是在明代,从这时期起才有确切记载达斡尔民族活动的史料。在明代,达斡尔族主

景颇族的族称族源 景颇族的历史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

鄂温克族的族称族源 鄂温克族的历史

据考古学和人类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在黑龙江,七游,石勒喀河洞穴中发现了具备鄂温克族体质特征的头盖骨,与头盖骨一起还发现了

鄂温克族的族称族源 鄂温克族的历史

据考古学和人类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在黑龙江,七游,石勒喀河洞穴中发现了具备鄂温克族体质特征的头盖骨,与头盖骨一起还发现了

崩龙与德昂有什么关系?德昂族的族称族源

“德昂”是该民族的自称。“昂”在德昂语里意为“岩洞”;“德”为尊称的附加语。相传,德昂族的祖先曾居住在山洞里。“德昂”这一自称,是对其先民居住岩洞历史的反映。德昂族,曾是人口众多的民族。有汝别列,汝买

门巴族传说和史记 门巴族的族称族源

相传,早在聂赤赞普时代(约公元前4世纪),门隅地区已有土著居民活动,门隅人与雅隆人就有密切的文化往来。聂赤赞普在前往雅隆地区时,曾游览“二十九地”,在他抵达“二十九地”之一普吉昌时,遇到了3位门地童子

门巴族传说和史记 门巴族的族称族源

相传,早在聂赤赞普时代(约公元前4世纪),门隅地区已有土著居民活动,门隅人与雅隆人就有密切的文化往来。聂赤赞普在前往雅隆地区时,曾游览“二十九地”,在他抵达“二十九地”之一普吉昌时,遇到了3位门地童子

达斡尔族的族称族源 达斡尔族的历史

达斡尔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1-12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聚居在大兴安岭西北的就是达斡尔族先民。然而,达斡尔族的形成是在明代,从这时期起才有确切记载达斡尔民族活动的史料。在明代,达斡尔族主要聚居...

保安族的历史 保安族的族称与族源

保安族自称“保安”。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相近,历史上被称为“保安回”或“回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这一名称系源自几百年前保安族居住地今青海同仁县境内的“保安

保安族的历史 保安族的族称与族源

保安族自称“保安”。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相近,历史上被称为“保安回”或“回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这一名称系源自几百年前保安族居住地今青海同仁县境内的“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