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子李泰出宫游玩遇到了一生的挚爱

Posted 唐朝 皇子 李泰

篇首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唐皇子李泰出宫游玩遇到了一生的挚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大唐皇子李泰出宫游玩遇到了一生的挚爱

2、杜楚客,李泰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大唐皇子李泰出宫游玩遇到了一生的挚爱

说起李泰,也算是个比较厉害的存在,他舅舅是凌烟阁二十四辅臣之首的长孙无忌,他母亲是唐太宗最宠爱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虽然死得早,但是有句话说得好,死亡造就了永恒。

那长孙皇后就成了李世民心口的朱砂痣,爱屋及乌,幼子李泰自然受宠爱。

因为有家庭条件的熏陶,李泰自小工精书画,通博文史,才华横溢,因为有功臣舅舅当靠山,已逝老娘当坐垫,所以倍受他爹李世民的宠爱,据说当时的皇子没有能比得上他的。

李泰爱好文学,喜欢旁征博引,唐太宗为了让这个儿子高兴,没少下功夫,特许他在府中开设问学馆,召集一大帮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皇子大了本来就该到自己的封地去了,可因为他爹的偏爱,他被封了个“不之官”,特许留在京城,当然了,以他的受宠程度很容易遭来妒忌,朝中的大臣不是省油的灯,所以有许多手设置障碍,给他下绊子,让他不好过。

后来这位受宠的皇子直接牵扯到了与太子夺嫡,这就是一顶大帽子啊,谁套上谁倒霉,总是李世民偏爱他也不得不把他发往封地,先封顺阳王,后来又加封为濮王,不过这个受宠的皇子不长命,在封地的时候,三十三岁不寿而终,还好当时李世民已经死了,其实高宗也待他不错,只可惜造化弄人,他还没来得及去游遍大好河山,便一命呜呼了。

李泰生平

李泰字惠褒,小名青雀。李世民第四个儿子,母亲是已故长孙皇后。他算是唐太宗众多儿子中最受宠的儿子。当然他受宠不仅仅只是嫡出。而是因为小时候就非常的聪明。

李泰最开始被封为魏王管理七州的军事。李泰受宠到因为他腰粗,太宗看他的身材认为其上朝参拜时会很辛苦,所以特地批准他可以乘轿上朝。他主编了《括地志》用来记录各州的地理、历史,各种故事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爹因此非常高兴,赏赐了许多财物,甚至于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当满朝文武颇有微词时,不是收回赏赐而是把给太子的赏赐规格提升了。可见他李泰受到多大的宠爱。

当时皇太子李承乾因为脚有毛病走不了路。而李泰也是嫡次子并且十分的受宠所以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于是他开始结交朝臣。然而被太子发现了所用计谋让人假作是李泰府上的人上书给皇帝。但因为皇帝对李泰太过于溺爱,因而并没有对李泰产生危害。

太子认为他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于是谋反被废。李泰想趁这个机会成为太子也失败了,被降为东莱郡王。虽然四年后又重封为濮王可正是从小受到了过分的溺爱,没有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一直郁郁寡欢在其32岁时病逝。他死后被高宗以唐朝最高的丧葬规格下葬。

我想,如果不是被过分溺爱,他或许不会死那么早。

李泰的故事

李泰怎么也没想到,出宫游玩竟可以遇到自己将来一生的挚爱,正是春日美景,百花齐放之时,而站在他对面的一位娇俏的小姑娘却是尴尬的满脸通红,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样。

不知道怎么的,就这样子动了心。此刻他才十四岁,而小姑娘小了他两岁。

李泰边憋笑边伸手将姑娘的裙摆从一旁的树枝里拉出来,然后笑盈盈自我介绍,“叫我青雀就好。”

他没有告诉小姑娘,这名字是只有自己的父皇母后才敢称呼的。

姑娘有些不好意思,半晌才应声,“我是阎婉,你叫我婉儿吧!”声音几乎微不可闻。

他回去高调请求父皇,要将这名叫阎婉的姑娘光明正大娶回来,做他的妻子。此刻窗外阳光正好。

两个人相濡以沫,日子温暖快乐。可是好景不长,她发现了夫君竟然有了争夺皇位的心思。她默默无言,最终没有说什么,只是一句,“我会一直在你身边的。”

鹅毛大雪一片一片落了下来,很快将整个尘世湮没。

失败了!

他被贬出长安,她相伴左右,不离不弃。“青雀,我在。”

清澈的泪珠热滚滚落了下来,打在洁白的雪花上面,很快凝结为冰晶,仿若她一颗纯粹而简单的心。

其实,这样子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你再也不用忙于政务,我们可以每天都在一起了。可是心里难受到极致,因为你想要的,我却帮不了你。

不久,他重病离世,临走前轻抚她脸庞,眼中充满了眷恋和不舍。

你给了我最温暖的爱,我却负了你如花美眷。然而我做的这一切却是为了让你有更好的未来。

李泰怎么死的

李泰,小名青雀。是大唐有名的文学鉴赏家,对书画和诗词有很好的品鉴能力。然而他出名的原因却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李泰是唐太宗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文德皇后长孙氏。可见他的身份是有多么尊贵。但是这样子的一个人却不会珍惜自己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的身份,反而处处做一些奇葩的事,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倒是遭来一片骂声。

青雀,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唐太宗对他有多么重视和爱护。当时是。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所以留了下来。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喜爱文学,写书万卷。所以很多人对他才艺却是非常认可的。

这些荣誉光芒,和他后来的死亡是一个非常大的对比。

由于李泰宠禄过盛,屡次遭到众臣的进谏。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泰涉嫌谋嫡,唐太宗为了达到让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青雀为顺阳王,居住于均州之郧乡县。青雀永徽三年死于郧乡,高宗追赠其为太尉、雍州牧,谥曰恭。

纵观李泰的一生,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受到的宠溺不比年幼的弟弟李治少。但是他的死亡却是如此可笑,不仅仅是不允许进入京城,更是不能风光以王爵名义葬在京城,而是流落在外,风华正茂时死于他乡。

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所以,他的死亡不能说是可惜,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涅槃,因为流传下来的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记录和传奇。

杜楚客,李泰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李泰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他的父亲是大唐太宗文皇帝,母亲是母仪贞观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太子同母弟,高宗同母兄。

他一生荣宠,享尽万般父爱,受到的种种逾矩宠爱,屡屡招徕朝臣的侧目,就连史官都不得不心生感慨。 他的记载,在各卷唐史中举之无尽列之不竭,虽曾因夺嫡遭贬,然而不出四年又重获进封,在唐史上独属一例。 他,就是濮王李泰。 《旧唐书》:“魏王泰宠冠诸王。” 《魏郑公谏录》:“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宠异。” 《贞观政要》:“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 《唐会要》:“泰为太宗所爱,礼秩如嫡。” 《新唐书》:“王为陛下爱子。” 《资治通鉴》:“魏王泰有宠于上。” 翻开各卷与唐朝有关的史料,处处可见唐太宗这位爱子的身影。而“陛下爱子”这样的说辞,究竟只是史官随口一提的泛泛之谈,还是发自内心的由衷感慨? 其实透过白纸黑字分明的史书,答案已经尽在其中了。即便是透过千年前的泛黄书卷,我们依然能够深深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爱——即便那位父亲,是高高在上的大唐天子天可汗。 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与王妃长孙氏的次子李泰呱呱坠地。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 同年,甫一出生的李泰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 次年,李泰进封卫王,又被授予上柱国。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以继李元霸之后,这对李世民父子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贞观二年,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不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达22州!至于同时受封的蜀王李恪,封地也就只有区区8州而已。 贞观五年,李泰在任扬州大都督的同时,又兼领了左武候大将军一职,却并不之官。 贞观六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及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余官如故,仍旧并不之官。 贞观八年,李泰不仅仍旧没按照惯例前往封地,还在遥领鄜州大都督及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兼领左武候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职。而雍州是什么地方,雍州牧又是个什么样的官职?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所以雍州牧就是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如此拉风的官职,就被唐太宗这么轻描淡写地封给了自己的爱子。 贞观十年,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然而唐太宗不仅舍不得爱子离开自己去封地,甚至还一度下诏想让心爱的儿子搬进武德殿居住。 武德殿是什么地方?那是极为靠近东宫的宫室,魏征便曾说过“今武德殿近储后焉”“在东宫之西”,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见一斑。更何况想想当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与李建成互通有无的,再想想唐玄宗即位之初便是在武德殿听政的,也就怪不得魏征要极力谏止此事了。 不过唐太宗因为疼爱儿子而做出的种种出格举动,并没有因为大臣们的极力劝谏而就此作罢。 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泰“腰腹洪大”,不过唐太宗见到爱子如此圆滚滚的模样,担心的却不是太胖的话会影响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 又因为李泰爱好文学,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其引召学士,后来与李泰共同编撰《括地志》的萧德言、顾胤、蒋亚卿、谢偃等人,便是在此时招纳的。 至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大名鼎鼎的芙蓉园,也正是唐太宗赐给爱子的。不仅如此,唐太宗还将东都洛阳中尽占了惠训坊一坊之地的大宅一并给了李泰,而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魏王池与魏王堤,李泰因父亲的宠爱而得,而如此胜景,又因魏王李泰而驰名于世。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韩愈便曾在《东都遇春》一诗中写道:“有船魏王池,往往纵孤泳。水容与天色,此处皆绿净。”白居易的《魏王堤》《魏堤有怀》等数首诗作中,吟咏的正是魏王堤之景;韦庄的《菩萨蛮》《中渡晚眺》等诗词中,随处可见魏王池、魏王堤的身影;刘禹锡于此处泛舟时亦曾说过:“川色晴犹远,乌声暮欲栖。唯馀踏青伴,待月魏王堤。” 贞观十二年,虞世南病逝,唐太宗悲恸非常,于是手敕给爱子李泰说:“虞世南和我,犹如一体。我有了小的过失,他一定会犯颜而谏。如今他不在了,我的痛惜哪里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呢!” 贞观十三年,王珪逝世,唐太宗为此悼惜了很长时间,又下诏令李泰亲率百官亲往临哭。唐太宗曾令礼部尚书王珪做李泰的老师,李泰见到王珪也从不以亲王身份自居,不仅见师以礼,拜答如礼,还主动向王珪请教忠孝之道。见自己的儿子如此崇师问道,唐太宗大喜,说:“我儿以后可以不犯过错了。”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东西。说到这只青雀的府邸,早在还没有正式搬进来入住之前,便因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进谏。而唐太宗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唯独不见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不乐意与制止。 更甚至有一次,李泰对父亲抱怨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对自己不够尊重,结果唐太宗一听自己心爱的儿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梗着脖子据理力争。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是因为对李泰的私爱而忘公了,然而事后对这只青雀的宠爱依然是该怎么来还是怎么来,大臣们也无可奈何。 贞观十五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劝谏。结果唐太宗是乐呵呵地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却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等于是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销。 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辛卯,李泰发愿为母亲长孙皇后所造的龙门山三龛落成,唐太宗亲自前往,大阅于伊阙。而伊阙佛龛之碑上的《三龛记》则是由岑文本撰文、“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书写。字画奇伟,名垂千古,既可见李泰对母亲长孙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见唐太宗父子对此佛龛之重视。 而唐太宗不仅对这只青雀是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不说,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就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如此鸿雁往返数次。就连李泰的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别宠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宫中抚养。 也或许正所谓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吧,李欣小小年纪就非常乖巧伶俐,长孙皇后问他刚来这里住的可还习惯,他立马拱着一双小手说道:“孙儿有幸住在皇宫里,已经很开心了。”长孙皇后听了既惊讶又高兴,不仅亲自为他取名为“欣”,还把这个孙子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养育。李欣也因此得以常常和年岁相仿的小叔叔李治一同玩耍,叔侄二人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李欣作为濮王的继承人,直至弱冠之年才离开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 唐太宗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宠异如此”。也正因为这样无尽的溺爱让李泰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把亲哥哥承乾拉下了马自己就能登上储君之位了,所以李泰最终还是选择踏上了一条注定无法回头的路。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见圆滚滚的青雀投进自己的怀中,立马心就软了,再一听这样的保证,当即便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不过这样的谎言却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静下来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 不过太子易立,如何处置李泰这个自己曾经万般溺爱的儿子,唐太宗是操碎了心。最后,唐太宗不得不在废黜李泰的诏书中沉痛地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然而我不能让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的,所以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 李泰是如此伤了自己父亲的心,然而唐太宗却仍舍不得对自己的爱子如何责备,依然对这只青雀挂念不已。 就在李泰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唐太宗将他重新进封为濮王。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拿着李泰的上表对周围的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记挂他,你们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爱,这也是保全他们三个兄弟的两全之法。”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于含风殿,是年李治即位。李治即位后对自己的哥哥也是优待异常,“车服羞膳,特加优异”。只是没过几年,李泰还是郁郁而逝。 永徽三年十二月癸巳,濮王李泰薨。 唐高宗对哥哥的逝世十分伤心,特别以最隆重的丧葬规格来为李泰举哀——不仅将其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谥曰恭,还为之辍朝,又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并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哥哥的往生祈福。 而纵观李泰的一生,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虽然地位略亚于哥哥李承乾,不过受到的宠溺却是不输年幼的弟弟李治。更重要的是,李泰本人堪称是才华横溢,史载其“聪敏绝伦”,因为他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 根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李泰有两枚书画鉴赏印,分之为“龟”、“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骏图》亦是因为李泰才得以流传下来。 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创立的新的地理书体裁也为唐宋总志体例开了先河。李泰逝世后还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文集至今已经失传了。 由李泰这一生所留下的大量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身为大唐天子天可汗,纵然有着世上最耀眼的身份,然而作为一名父亲,唐太宗也只如寻常人一般,会为了疼爱儿子而做出种种不合规矩的举动,会为了教育儿子而煞费苦心,会为了儿子犯下的过错而痛心,更会为了同时保全三个心爱的嫡子而绞尽脑汁。 都说天家无亲情,而唐太宗的确可以对别的皇子说一番“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这样冠名堂皇的话,然后将这些皇子打发去封地以“绝觊觎之心”,却因私爱而将对太子之位最有威胁的李泰、李治留在身边不让其之藩;唐太宗也可以对别的皇子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儿子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们财物,却在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的东西甚至比太子还要多;唐太宗同样可以在别的皇子谋反时对他说出“往是吾子,今为国雠”这样大义凛然的话,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其赐死,却惟独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时,会有种种不舍,种种溺爱。而唐太宗这些犹如世间任何一位寻常父亲疼爱儿子的举动,却时常招徕魏征、岑文本等人一篇接一篇的上疏,就连褚遂良最后也不得不感慨道:“今天之所以会有夺嫡的事情发生,正是陛下你没有节制的宠爱造成的!” 而李泰也正是在这万千父爱中一时迷失了方向,选择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又如何不教人怅惘痛惜!

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子嗣

皇子  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性聪敏特敏惠,深得太宗宠爱,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以国公礼。  楚王李宽: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长孙无忌辅立唐高宗李治后,以“房遗爱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聪敏绝伦,宠冠诸王,受宠事件举不胜举,也因此而萌生野心,争夺皇位被贬后,太宗依然十分挂念他,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  齐王李佑:母阴妃,贞观十七年,李佑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高宗永徽四年,李愔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蒋王李恽:母王氏,妃元氏。唐高宗上元元年,有人诬告李恽谋反,惶惧自杀。  越王李贞:母燕贤妃。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高宗李治:母长孙皇后,被太宗亲自抚养长大,因此特深宠异,即位后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纪王李慎:母韦贵妃,妃陆氏。越王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  江殇王李嚣:母燕贤妃,贞观六年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贞观五年薨,无后,国除。  赵王李福:母杨贵妃。  曹王李明:母巢刺王妃,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在武后的授意下,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公主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萧锐,永徽二年薨,陪葬昭陵,目前墓葬不明。 汝南公主:母不明,早亡。南平公主:母不明,先嫁王敬直,王敬直获罪流放岭南,改嫁刘玄意,陪葬昭陵。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礼,陪葬昭陵。长乐公主:名丽质,母长孙皇后,下嫁长孙冲,贞观十七年薨,陪葬昭陵。豫章公主:母下嫔,长孙皇后养,下嫁唐义识,陪葬昭陵。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因“房遗爱谋反案”,永徽四年赐死,显庆中追赠比景(北景)公主,立庙于墓。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陪葬昭陵。东阳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临川公主:字孟姜,母韦贵妃,下嫁周道务,永淳元年薨,陪葬昭陵。清河公主李敬:字德贤,母不明,下嫁程怀亮,薨麟德元年,陪葬昭陵兰陵公主李淑:字丽贞,母不明,下嫁窦怀悊,根据碑文,卒年不晚于显庆四年;墓志为第十九女,与新唐书不符,陪葬昭陵。晋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陪葬昭陵。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独孤谋,陪葬昭陵。新兴公主:母不明,下嫁长孙曦,陪葬昭陵。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下嫁杜荷,坐太子承乾事诛,又嫁薛瓘,咸亨二年薨,陪葬昭陵。高阳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遗爱,因“房遗爱谋反案”,永徽四年赐死,显庆中追赠合浦公主。金山公主:母不明,早亡。 晋阳公主:字明达,母长孙皇后,早亡。常山公主:母不明,未及下嫁,薨显庆时。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初封衡山公主,下嫁长孙诠,长孙诠显庆四年获罪流放巂州,改嫁韦正矩,龙朔三年暴亡,陪葬昭陵。

李世民几个皇子的生平、字号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唐太宗李世民长子。生于承乾殿,取

  名“承乾”,隐含着承继皇业,总领干坤之意。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封为恒山王。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时年八岁,因其聪敏,太宗特别喜爱。贞观九年太上皇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现非常好,大臣们有口皆碑。 史书载:“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太宗对他的表现也十分欣赏。从此以后,凡是太宗离开长安,都让太子监国。后因李承乾有足疾,太宗对四子李泰又过分宠爱,而使李泰萌生了夺东宫之心。李承乾怕因此被废,于是于贞观十七年(643)与汉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杜如晦之子)、赵节(长广公主之子)等密谋了自保计划,但还未实行就被纥干承基告发。事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死后,太宗专门为他罢朝,并以国公之礼葬之。 开元年间,以孙李适之请,唐玄宗赠其王号和谥号,于公元738年陪葬昭陵。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太宗爱子也。族谱言其字“为德”,又说“德”,虚实待考;墓志此处留白。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生平履历   武德三年(620年),封长沙郡王,根据《职官志》所载,此为“恩进”; 武德九年(626年),封汉王(两唐书),墓志云为汉中郡王,疑为墓志贬义行文所需; 贞观二年(628年),封蜀王,领益州大都督(今四川成都),未之官; 贞观五年(631年),转秦州都督(今甘肃天水),未之官; 贞观七年(633年),转齐州都督(今山东济南),之官一年; 贞观八年(634年),复转益州大都督,遥领,开亲王或宰相遥领大都聂远版李恪PS图(8张)督的首例; 贞观十年(636年),封吴王,转授潭州都督(今湖南长沙),未之官; 贞观十一年(637年),年初,转授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陆),之官,世袭;年末,因狩猎过度被弹劾罢官(《新唐书》上记载是李恪与乳母之子赌钱而被弹劾); 贞观十二年(638年),复安州都督;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罢世袭诏,诸藩王都督衔留存情况、之藩情况不明,待考; 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太宗提议立储,遭长孙无忌反对作罢;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梁州都督(今陕南地区);寻又授安州都督; 永徽二年(651年),迁太子太师; 某年,镇宋州(今河南商丘);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冤致死;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 显庆五年(659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光宅中李荣获罪,适逢李仁兄弟被赦免,以李仁袭爵; 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 神龙中,复爵土。 注:神龙(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神龙元年二月中宗复国号唐。综合赠官考量,应为神龙元年(705年)年末或神龙二年(706年)年初。 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1]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第四子,母长孙皇后。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2],是当时的书画鉴   赏家,曾主编《括地志》,另著有《濮王泰集》二十卷。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倍受宠爱,史载“宠冠诸王”,为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为太宗偏爱,特许 “不之官”。因为李泰好士爱文学,太宗又特令在他的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因为宠禄过骄,屡次遭到大臣进谏阻扰。后因涉嫌与太子争位,太宗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3],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后进封濮王。高宗接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 [1]   编辑本段生平   [4]濮恭王李泰,字惠褒。始封宜都王,武德四年三月徙封卫王,出继怀王后。贞观二年又徙封越王,为扬州大都督。再迁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改封魏王。太宗皇帝因为李泰喜好儒学,善于写文章,下诏在王府置文学馆,得以自引学士。又因为李泰腰粗肚大,允许他乘小舆到朝堂。王府司马苏勖劝李泰学习古代贤王那样延宾客写书。李泰于是就上奏章,撰写《括地志》,于是引进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人一起撰写。卫尉供帐,光禄司供给饮食,士人中有文学的多与他交往,而贵族游子弟更是愿意攀龙附和,一时间门庭若市。李泰嫌太慢,有心速成,要成大功业。就分道计州,编辑疏录,一共是五百五十篇,历四期成。皇帝非常高兴,下诏收藏到秘阁,所赐锦段万匹。后来,皇帝到李泰延康坊住宅,赦免长安死罪,还免去了坊人一年的地租,赏赐府僚布帛多少不等。因为李泰每月的花销比皇太子的还要多,谏议大夫褚遂良进谏说:“圣人尊嫡卑庶,谓之储君,故用物不会,与王共之,庶子不得为比,所以塞嫌萌,杜祸源。先王法制,本诸人情,知有国家者必有嫡庶,庶子虽爱,不得过嫡子。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今魏王禀料过东宫,议者以为非是。昔汉窦太后爱梁王刘武,封四十余城。王筑苑三百里,治宫室,为复道,费财巨万,出警人跸,一不得意,遂发病死。宣帝亦骄淮阳王,几至于败,辅以退让之臣,乃克免。今魏王新出合,且当示以节俭,自可在后月加岁增。又宜择师傅,教以谦俭,勉以文学,就成德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也。”皇帝又命李泰入居武德殿,侍中魏徵也说:“魏王李泰作为陛下的爱子,欲安全之,则不当使居嫌疑之地。今武德殿在东宫之西,昔海陵王居住过大地方,议论的人都以为不可。虽时与事异,人之多言,尚或可畏。又王之心亦弗遑舍,愿罢之,成王以宠为惧之美。”太宗皇帝觉悟,才停止了让李泰入居武德殿的事。当时皇太子李承乾病蹇,李泰用计诋毁太子,有心谋夺太子位。于是,引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做为心腹,让韦挺、杜楚客等人相继管理王府中事。这些人帮助李泰联合朝臣大臣,相为朋党,在朝中形成了魏王集团势力。李承乾害怕了,暗中派遣人,自称是李泰王府的典签到玄武门上奏书,皇帝看到奏书中说了许多李泰的罪错。太宗皇帝大怒,当即下令搜捕上书的人细查此事,没有找到。等到太子李承乾事情败漏,皇帝私下里答应立李泰为太子。朝臣岑文本和刘洎等也请皇帝立李泰为太子。长孙无忌坚持要立魏王李泰的同母弟弟晋王李治。太宗皇帝李世民因为太原石文有“治万吉”之说,就又欲听从长孙无忌的意见。李泰风闻此事后,就对弟弟晋王李治说:“尔善元昌,得无及乎?”晋王十分忧虑,皇帝见李治忧心忡忡,就问他,李治就把哥哥李泰说的话告诉了父皇。皇帝恍然大悟。又正赶上召问李承乾,皇帝谴责他。李承乾说:“儿臣贵为太子,还有何求?都是让弟弟李泰给逼迫的。因为怕被李泰所谋害了,才与朝臣图谋自安之计策罢了。我这样一来做事虽然是犯了图谋不轨的大罪。但若是让李泰成为新太子,正是父皇中了他的计呀。”皇帝说:“也对,要是立了李泰,则太子的位子就成了可以诡计求得的了。要是让李泰真的得立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就都活不成了;要是立李治,李泰和李承乾就都没事了。”于是,皇帝下令幽李泰于将作监,解除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降为东莱郡王。并且下诏:“自今太子不道、籓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然而,皇帝还是对长孙无忌说:“公劝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雉奴是高宗李治的小名。李泰在贞观十七年又被改封为顺阳郡王,居均州之郧乡。皇帝曾拿着李泰的表章跟左右的人说:“李泰文辞可喜,岂非才士?我心里一直是很喜欢他的,但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考虑,遣他居外,可以使江山无忧、兄弟两全也。”贞观二十一年十一月,进封李泰为濮王。高宗李治即位,诏令李泰可以开府置僚属,车服饮食特殊优待。最后,在公元652年,李泰在三十五岁那年死在了郧乡,死后,高宗皇帝赠他太尉官职、雍州牧。   唐高宗(628—683),汉族人,字为善。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道 李治画像   元年(683),享年56岁。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十七年,李承乾谋杀李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改元永徽。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间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 太宗女高阳公主嫁房玄龄子遗爱,高宗即位,贬遗爱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等均赐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巩固。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李治画像   传统史家认为唐高宗碌碌无为。但事实上,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已使“贞观之治”岌岌可危。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高宗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李世民冷落。他在位前期,唐代的领土最大,史称“永徽之治”。 起初,他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身为太宗才人的武则天有染;太宗崩后,武则天出家,高宗又把她接回宫中为昭仪,最后终于成为皇后。但是武后并不为高宗母舅的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所容,武后遂设法除去她的敌人。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高宗拟诏的上官仪则遭灭门。这件事情过后,高宗再也无由压制武后,后来又因眼疾问题,使得主政权完全操纵于武后手中。唐高宗曾在皇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 李治本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无大志,与四兄李泰争太子位时,也曾流泪哭泣。高宗后期治世,有赖武氏(武则天)指挥。李治原皇后不是武则天,是王氏,后因为与萧淑妃争宠,引入武氏,最后两人皆被武氏反食,斩去四肢,泡入酒内;武则天称之“骨醉”。 根据史书记载,李治长期有头痛与眼睛毛病,时常无法下判断,到晚年,眼睛全盲,曾请御医秦鸣鹤医治,秦鸣鹤主张对脑针灸,武则天坐在幕帘后面大怒,认为要刺杀皇帝,李治在情急下则认为不妨一试,短时间内果真有效。但最后仍无法根治。   编辑本段帝国疆域   当时朝鲜半岛分成三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六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高宗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破平壤,灭亡高句丽。 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罗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至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前苏联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魏王李泰是怎么死的?

病死的。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于含风殿,是年李治即位。李治即位后对自己的哥哥也是优待异常,“车服羞膳,特加优异”。

永徽三年(652年)十二月癸巳,濮王李泰薨。

唐高宗对哥哥的逝世十分伤心,特别以唐朝最高的丧葬规格“诏葬”的形式来为李泰举哀——不仅将其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为之辍朝。

还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又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哥哥的往生祈福。

扩展资料: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泰涉嫌谋嫡,唐太宗为了达到让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进封濮王。高宗即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高宗追赠其为太尉、雍州牧,谥曰恭。

而纵观李泰的一生,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虽然地位略亚于哥哥李承乾,不过受到的宠溺却是不输年幼的弟弟李治。

更重要的是,李泰本人堪称是才华横溢,史载其“聪敏绝伦”,因为他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

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创立的新的地理书体裁也为唐宋总志体例开了先河。

李泰逝世后还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文集至今已经失传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泰

杨妃怎么死的

48集,李泰造反失败,李恪听了武媚娘的话,没有造反,杨妃十分失望,服毒自尽

杨妃含恨服毒殉国 魏王为太子之位陷入疯狂,为了表明自己能履行将来“杀子传弟”的承诺,竟然提剑要去杀子,两个孩子奔逃无路,晋王出现,制止了魏王疯狂的行为。晋王劝说魏王自动退出储位之争,却更加刺激了魏王,魏王索性捉住晋王,准备谋反。 所有事情都在按杨妃的计划一步步进行,杨妃召吴王入宫,吴王听说魏王谋反,准备去阻止魏王,解救弟弟,不料杨妃却不是这个意思。杨妃取出一枚蓝色宝石给吴王,告诉他这是和羽林军方副统领的信物,杨妃要吴王趁乱杀死魏王和晋王,取而代之,再向李世民逼宫。吴王震惊,不齿弑父杀弟、矫诏夺权的行为。杨妃诉说当年血仇,吴王对身世产生怀疑。杨妃聪明的挑起吴王心底压抑多年的委屈,使吴王想起身为庶子的屈辱,吴王被杨妃说动。 媚娘来找李牧,却在李牧房间发现三具太监的尸体。媚娘看到尸体手里有封信,快速地浏览了信件后,媚娘脸上露出吃惊的表情。 吴王和方副统领登上城楼,开启玄武门,城墙上的羽林卫搭箭上弓,等待叛军,媚娘却从内城中走出来。叛军已至,吴王放媚娘上城墙。媚娘站在城墙上,苦口婆心劝说吴王不要弑杀兄弟,走上争权的不归路,并不惜以命相搏。吴王心存兄弟情谊,终被劝服,在叛军进城之前,下令关闭玄武门,与叛军呈对峙的局势。 杨妃尚不知吴王已经放弃了皇位,还在志得意满地等着那个永远不会实现的结果。 魏王造反的消息传入宫中,李世民对皇子们的储位之争深感疲惫,传令不许任何人插手皇子们的事情,让他们自行去解决。 吴王与媚娘配合,劝说魏王,与此同时,被绑缚在步辇上的晋王也在积极想办法自救。魏王对吴王的话完全听不进去,执意造反,吴王在媚娘的授意下,让城墙上的守卫已精准不伤人的箭术震慑魏王的府军,晋王说动看守自己的魏王幕僚李义府,李义府割断绑缚晋王的绳子,晋王逃脱。羽林军向魏王和府军包抄而去,杜楚客仍在煽动府军做最后的顽抗,被媚娘以三箭射穿胸背。媚娘此举让府军溃不成军,魏王见大势已去,只得束手就擒。 王德将玄武门城墙上发生的事情禀告给李世民,李世民却并不感到高兴。小太监来报魏王受伤,李世民关心则乱,跟着小太监去探望受伤的魏王。 杨妃得知吴王最终还是放弃了复国,将吴王放弃的原因归结于媚娘,含恨服毒殉国,媚娘问杨妃何以一再救她,杨妃的答案让媚娘吃惊,原来杨妃相信“女主武氏”的预言,她希望就算复国无望,以后也可以借媚娘之手覆灭大唐。杨妃临终前告诉媚娘,李牧已经去刺杀李世民了,媚娘赶去阻止,杨妃笑说一切都已经来不及。

唐太宗想立的太子到底是谁

李泰是唐太宗的第四个儿子小名叫青雀,封卫王。贞观二年改封为越王,后又再改封为魏王。魏王李泰喜好文学,读书是他的专长,因为唐太宗心里的继承人应该是一个尚文的守成之君,这点让他得到了唐太宗的宠爱并同意他建立文学馆,使他有了招揽人才的便利。王府司马苏勖劝李泰学习古代贤王那样延宾客写书。李泰于是就上奏章,撰写《括地志》,于是引进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人一起撰写。卫尉供帐,光禄司供给饮食,历四期于贞观十五年完成。皇帝非常高兴,下诏收藏到秘阁,所赐锦段万匹。后来,皇帝到李泰延康坊住宅,赦免了长安死罪,还免去了坊人一年的地租,赏赐府僚布帛多少不等。由于得到了唐太宗的特殊宠爱,所以李泰每月的开销竟超过了太子李承乾,后经禇遂良的劝谏才停止。后让李泰移居武德殿,武德殿在东宫之西,是玄武之变中死于李世民手下的亲弟弟李元吉居住过的地方。当时朝中人认为很不妥当,后经魏征劝谏才没有成为现实。其实在贞观十年,唐太宗就开始萌废立之心。这年正月,他重新调整分封了子弟十七人为王;二月,除五人因年幼暂且不赴任外,其余十二人均下诏迁任诸州都督,但只有相州都督魏王李泰“不之官”,由张亮代行都督相州职权。太宗把李泰留在身边,就含有废立太子的用意在内。从这些事,都可以看出唐太宗对李泰的偏爱超过了李承乾。李泰因为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和自恃才高,有了夺嫡之心。暗中引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做为心腹,让韦挺、杜楚客等人相继管理王府中事。这些人帮助李泰联合朝臣大臣,相为朋党,在朝中形成了魏王集团势力。房遗爱的父亲就是房玄龄当朝尚书省左仆射(尚书省由于尚书令空缺,所以左仆射便成了实际上的首席执行官)。房玄龄虽然是太子的老师,但是实际上是魏王党的首席。

在王世充灭亡之后,杜如晦为什么不救自己的叔叔杜淹?

杜如晦自然有他的理由,叔叔杜淹是王世充左臂右膀,被抓之后被定为死罪,杜如晦在李世民麾下效力,和叔叔阵营不同,理念不同,加上之前也有矛盾,关系不好,所以即便是亲叔叔,也没必要冒风险去救。

杜淹这个人聪明善辩,学识广博,是个有才之人,但是在德行上面就很有欠缺,他和侄子杜如晦早有嫌隙,曾经杜淹在王世充面前挑拨,使杜如晦的一个兄长被杀,弟弟杜楚客也曾遭到囚禁。

正因为如此,杜如晦觉得没必要救这个叔叔,反正他也是罪有应得,不足为惜。但是弟弟杜楚客不答应,向杜如晦哭诉到:当初是叔叔害死大哥没错,现在哥哥你又不肯救叔叔,我杜家难道就是这么一个互相残杀的家族吗?杜如晦想想这冤冤相报何时了,同时也是被亲情绑架,不想落个无情无义的骂名,就向李世民求情放了杜淹。

杜淹逃过一死后也在朝内任职,他想投靠太子李建成,被房玄龄发现这个人两面三刀是个墙头草,房玄龄担心他会做出什么坏事,就安排他做了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直到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杜如晦参与整个策划,位居首功,和房玄龄一起作为李世民的谋臣共同辅政。而此时的杜淹也是吏部尚书,位及宰相,但是他贪污受贿之事掩藏不住,又和长孙无忌不和,在人才济济的李世民身边,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作为吏部尚书,举荐人才是基本工作,李世民曾经问他郅怀道的人品,从而引发臣子是否应该直言进谏的大讨论,杜淹曾经在隋炀帝、王世充手下工作,但是他的回答李世民很不满意,他就是个见风使舵的普通臣子,和杜如晦,和魏征是没得比的。

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当年争斗给子阵营有哪些谋士

不知道谋士是如何定义的。是指泛义的支持者吗?

这个要看时期了,在贞观12年之前 魏征、褚遂良、马周、岑文本、李安俨和侯君集等人前前后后都有上书,对于小李过于宠爱魏王泰的举动进行批评。小辈和李承乾来往密切有李元昌,杜苛和赵节等人。 而公开倾向魏王的有韦挺和杜楚客, 小辈里面则是柴令武、房遗爱(大名鼎鼎的高阳公主的老公)。 后来,李承乾谋反事发以后,估计朝臣们谁都认为小胖子坐上太子位子是板上定钉了。有些原本支持李承乾的,也跳出来抱李泰的大腿,例如老岑,就上书请立小4为太子。 可是小李最信任的老房和无忌在前期都没有做出明显的表态,老魏更加跳出大骂小4(你说小4都干的些啥事情吧,整半天把他父亲最看重和亲信的人全得罪光了)。果然李承乾被废掉以后,无忌马上跳出反对立小4,以后加上其他的原因,小四与快手上的太子之位终于失之交臂。 下场(9)

相关参考

杜楚客,李泰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李泰最后的下场是什么?他的父亲是大唐太宗文皇帝,母亲是母仪贞观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太子同母弟,高宗同母兄。他一生荣宠,享尽万般父爱,受到的种种逾矩宠爱,屡屡招徕朝臣的侧目,就连史官都不得不心生感慨。他的

长孙无忌为何杀吴王李恪 大唐谜案

长孙无忌进一步剪除魏王李泰的党羽。岑文本、刘洎、马周虽然已经去世,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柴绍的儿子柴令武等李泰的支持者还在。长孙无忌最想害死的是李泰(此时李承乾已死)。但高宗素来友爱,不仅死活不肯答应,...

长孙无忌为何杀吴王李恪 大唐谜案

长孙无忌进一步剪除魏王李泰的党羽。岑文本、刘洎、马周虽然已经去世,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柴绍的儿子柴令武等李泰的支持者还在。长孙无忌最想害死的是李泰(此时李承乾已死)。但高宗素来友爱,不仅死活不肯答应,...

李泰为何没有当上太子 李泰为何受李世民宠爱

李泰在唐朝时期是有名受宠于李世民,可以说是同时期里皇子中最受宠的一个。李泰最后也正是因为受宠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与哥哥李承乾争太子之位,李承乾被逼造反。最为李世民宠爱的嫡次子李泰本来可以成为太子,那么

乾隆帝一生挚爱的女子

提到乾隆皇帝,大家想到最多的词汇一定是风流二字。在我们所接触的电视剧或电影中,乾隆皇帝无疑是古代君王中最红的一位,他的风流情史为如今的影视剧提供了不少素材。诚然,乾隆皇帝武艺非凡,兼长诗文,又擅书画,

原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杨贵妃的传奇一生只因为遇到了他

大唐是一个出人才时代,他出过贤明睿智的帝王,出过文韬武略的将军,也出过文采斐然的文臣。但他们都不是最超卓的,最值得一提的是唐朝那群稀奇的女人。他们不只在后宫活出本身的色泽,也执政堂上找到了属于本身的一

孝懿仁皇后是康熙一生的挚爱吗

孝懿仁皇后在史书上的记载极少,可以想见她应该是一个极为低调的人。不过尽管她此人,在后世并没有多少声名,但她丈夫的成就,足以让她史书留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其夫为清圣祖康熙皇帝。说到康熙,就引出了另一

她15岁惊艳长安城,皇帝因她曾赶杨贵妃出宫,遭人算计未能善终

公元737年,唐玄宗因为挚爱武惠妃去世。导致一蹶不振,整日消弭怨卷人世!身边贴身太监想出了一个选美的法子,只为能够让皇帝重新振作起来重整朝纲!没想到这个法子还真找到了一位绝世美女梅妃,她的出现也改变了

历史武媚娘喜欢李治吗,历史上,武则天,真的是李治一生挚爱么

历史上,武则天,真的是李治一生挚爱么?恋爱史——唐高宗一往情深大半生只和她生孩子请注意,李治先生完全不是电视里那个依赖武媚娘呵护的柔弱少年以及此后仰仗老婆鼻息的软弱皇帝,唐代版图以高宗时最大。其在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