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 军民协力以大炮守城的宁远之战
Posted
篇首语: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战争 军民协力以大炮守城的宁远之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战争 军民协力以大炮守城的宁远之战
军民协力以大炮守城的宁远之战天启初年,后金军攻占沈阳、辽阳后,又连克广宁(今北镇)等 40余座城堡。明辽东经略王在晋主张退守山海关,遭到朝野反对被免职。三年(1623年)九月,新任孙承宗命袁崇焕驻守宁远(今辽宁兴城)。袁崇焕抓紧整修城防,使其成为关外军事重镇。孙承宗采纳袁崇焕建议,将防线推进 200里,派兵驻守锦州、松山、杏山、大凌河堡等地,以作宁远屏障。十月,明廷派阉党高第取代孙承宗。高第怯战,命关外守军撤入关内,袁崇焕申明利害,指出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决心与宁远共存亡。六年正月,努尔哈赤乘明军易帅撤军之机,亲率八旗军6万(号称 13万)西渡辽河,直通宁远。高第拥兵关内不救,当时宁远守军不足2万人,袁崇焕在将士面前刺血为书,以表守城决心。他派大将满桂、左辅、朱梅、祖大寿分守四门,在城上配置西洋大炮 ll门,在城墙外面泼水为冰,拆除城外房舍,进行坚壁清野,严查城内奸细,很快稳定了军心民心。二十三日,后金军包围宁远,劝降遭到拒绝。次日,后金军攻城,以椭车、运钩梯重点攻击城西南角。袁崇焕命令发射西洋大炮,左辅率军死战不退,祖大寿及时增援,炮石齐下,后金军死伤累累。后金军移师城南,以盾牌和板车掩护士兵凿挖城墙,掘开二丈见方的大洞四处。袁崇焕指挥并亲自担土搬石填补,后来又用铁索捆以掺油及火药的火球垂至城下,火烧敌战车。战至夜晚,后金军攻城不破,收兵。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再次率军攻城,双方激战一天,后金军畏惧明军炮火,不敢近城,其将领持刀驱兵至城下抢运尸体。二十六日,后金军再次强攻,在深沟高垒、矢石炮火面前,伤亡惨重。精于骑射的八旗兵束手无策,被迫撤军。
相关参考
东北军民抗击沙俄入侵之战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沙皇俄国为了推行“黄俄罗斯”计划,一面参加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北京,一面征
军民齐心坚守城池的江阴之战 清顺治二年五月,清军攻占南京后,强令各地推行剃发令。江阴知县方亨令百姓三日内剃发,激起民愤。生员许用等
中国军民抗击日寇入侵的明抗倭战争 14世纪,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内战,在战争中溃散的武士、浪人勾结海商及失业流民组成海盗集团,不断窜
仙游之战是指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冬,在明抗倭的战争中,福建总兵戚继光指挥明军解围仙游(今屑福建),击败倭寇的城邑争夺战。倭寇不断加强对仙游的围攻。陈大有等率领守城军民,在城外戚军的配合下,拼死
西藏军民抗英战争 19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者先后将尼泊尔、哲孟雄(今锡金)、克什米尔、不丹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在大吉岭(今属印度
历史军事 古代打仗时,守城士兵为何不把攻城的云梯推倒以绝后患呢
在古时候城池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每场战争都是围绕城池而展开,双方都是以攻城拔寨作为自己的战斗目标。可以说我国数千年的战争史其实就是城池的攻防史。从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城池攻防战
保家卫国的台湾军民抗曰战争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及
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这完全是慈禧、李鸿章的避战、卖国路线造成的。正当冯子材等人乘镇南关——谅山大捷的有利形势,团结各路大军,准备与越南爱国军民同心协力,光复越南大好河山之际,清
利用天险以步制骑的和尚原之战 金天会五年至七年(l128至l130年),金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受挫后,改为重点进攻,拟先定陕,后人川
训练有素以长击短的郾城之战 顺昌之战后,岳飞乘机向中原发起反击,派人联络河北、河东义军攻夺各州县,袭金后方;自率数万大军自鄂州(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