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成讖

Posted 世子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語成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語成讖

帝辛末年,殷商無道,諸侯四起,周武王於孟津會合八百諸侯,順天伐紂,攻打殷商首都朝歌。周武王聯軍在牧野與商軍交戰,商軍中的奴隸部隊紛紛投降,陣前倒戈,致使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台,殷商正式滅亡,史稱武王克殷。,▲《議兵》:「故湯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武王之誅紂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後勝之也,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謂仁義之兵也。」,武王伐商後定都於鎬京,建立周朝,分封諸國,史稱「西周」。此後,周天子處於最高統治地位,管轄著各地諸侯,維繫著國家統一。後至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周幽王時,幽王昏庸,烽火戲諸侯,導致王權不存,西周不復。,幽王死後,諸侯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這時期,周朝外有犬戎犯境,內又常年內戰,在這般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周平王只好詔令鄭、秦、晉等諸侯護衛,率文武東遷,於洛邑定都,建立東周。,▲東周的前半段時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後韓、趙、魏聯手滅智氏家族後,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周平王東遷後,分封的各路諸侯都開始不安分起來,西邊的秦國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的部落和國家,成為了當時西方最強力的國家。在現在的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國、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併周圍的一些小國家之後,逐漸強大了起來。展開了春秋爭霸的激烈場面。直到公元前453年,混亂的局面並沒有好轉的跡象,韓、趙、魏「三家分晉」,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鬥,時代由春秋走向了戰國。最後,秦國因為有白起、王翦、蒙恬、蒙驁、王賁、李信、蒙武、章邯等眾多名將而得以統一六國。結束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時代,建立了大秦帝國,嬴政更是創立了「皇帝」一位,將自己封為「始皇帝」,欲使大秦千秋萬代,子孫萬世為王。可惜天不遂人願,即使秦始皇何等雄才大略,也沒想大秦竟然只延續了十四年就三世而亡。,▲秦始皇嬴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三十九歲時完成統一大業,建立起大一統王朝——秦朝,被後世眾人稱為「祖龍」。,大秦國力強盛,兵馬眾多,怎會僅僅三世就趨於滅亡?對於這個問題,眾說紛紜,不一而論,但有一句話總免不了被提起:「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據《史記》載,此話出自楚國隱士楚南公,他在楚被秦所滅之前就說了這句話,可謂是精準的預言了秦朝的命運,秦朝果真是敗在楚將項燕之孫,西楚霸王項羽的手上。在巨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全殲秦將王離軍,迫使章邯帶領的二十萬秦軍投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但」亡秦必楚「真的只是高人的一句箴言嗎?其實不然,根據史料推斷的話,」亡秦必楚「更像是當時起義軍為增強士氣,打擊敵人的輿論攻勢。,▲巨鹿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率領數萬楚軍,於巨鹿一戰大敗秦朝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主力秦軍。,」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真正亡秦的是楚人項羽,可是在他之前,還有三個人為他打下了亡秦的基礎。其中兩個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主角,陳勝、吳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讓陳勝之名流傳千古。陳勝亦是楚國人,起義就曾假借楚將項燕與公子扶蘇之名起義,大肆宣揚「大楚興,陳勝王」,老百姓積極響應,紛紛「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可見楚國在反秦勢力中的號召力極強,無怪乎會有」亡秦必楚「的說法出現。,陳勝起義,勢力極大,在攻佔陳地後,便以陳縣為都城,定國號為「張楚」,意為「張大楚國」。張楚政權的建立,推動了全國上下反秦鬥爭的高潮,一些貴族殘餘勢力也紛紛收羅舊部,起兵反秦。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可以說是拉開了滅亡秦國的序幕。,▲郭正域:「自古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秦之強盛,兼并六國,卒之擾亂天下者,非六國也,乃陳勝、吳廣一二小民也。」,「亡秦必楚」中的最後一位非常有趣,他就是大秦前相國,曾帶兵平定嫪毐之亂的昌平君。這位昌平君乃為楚國公子,在秦朝任職時受嬴政賞識封為相國,為嬴政平定了嫪毐之亂,清除了呂不韋的殘存勢力,可謂是居功至偉。但是這位秦朝相國卻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反秦於郢陳,楚國被滅後還被楚將項燕擁為楚王,成為了淮南一帶最大的反秦勢力。不久後,王翦、蒙武率領秦軍精銳渡江,昌平君兵敗自殺,項燕也隨之而去。秦王政二十五年,江南的昌平君殘部才被徹底消滅。至此,楚國正式宣告滅亡,成為大秦帝國的郡縣。,▲末代楚王,昌平君,羋姓,熊氏,名啟,楚考烈王之子。早年間曾在秦國擔任相邦一職,後反秦於郢陳,致力於復楚大業。,昌平君死後,大秦安定下一陣子,但「東南有天子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類歌謠卻流傳起來,就連身居高位的秦始皇都開始疑神疑鬼,經常東巡鎮撫楚地,在泰山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於天,謂之「封禪」,通過這些手段來「示疆威,服海內」,彈壓流言。,然而,秦始皇頻繁的東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住劉岩的擴散,但與此同時也給了反秦勢力刺殺他的最好時機。韓國遺民張良就曾於博浪沙狙擊東巡至此的秦始皇,雖未果,但依然極大助長了反秦勢力的氣焰。,此後,在第三次東巡,也就是最後一次東巡中,「始皇崩於沙丘」,隨侍的趙高對始皇之死秘而不宣,用「魚分龍臭」的手段隱瞞眾人,和胡亥、李斯合謀,以矯詔殺害公子扶蘇和蒙恬,將胡亥扶植為秦二世。自此以後,趙高權勢滔天,「指鹿為馬」,秦二世胡亥亦對其不管不顧,反而從其言,對外橫徵暴斂,致使起義軍蜂起反秦。最後,胡亥死於趙高之手,趙高死於秦三世子嬰之手。秦二世三年,項羽大敗秦軍於巨鹿,劉邦迂迴入咸陽,秦三世子嬰向劉邦獻璽請降,秦朝於此而亡,終其一朝,還是沒能逃的過「亡秦必楚」。,

相关参考

英國女孩嫁中國小伙,為阻止女兒,母親下惡毒詛咒,結果一語成讖

如今,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擴大,跨國戀已經不再是什麼稀罕事,外國女孩也逐漸見識到了中國男孩的優秀,紛紛來華結婚。但在民國時期,這種戀愛通常是無疾而終的,即使人家女孩願意,家長也會拚命從中阻撓,畢竟那時候

隋朝為何滅亡的如此之快,其中的原因,被毛主席一語道破

隋朝,這個在歷史上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的分裂之後最終走向了大一統的王朝。隋朝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僅僅只有37年。但是就是這37年,隋朝展示了什麼叫質的飛躍。隋朝從多方面進行改革,對後世產生了極

茶,非茶,茶也喝茶的三重境界……

佛教中一直都有這樣的修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宋代學士蘇東坡曾說過“茶筍盡禪味,鬆杉真法音”,可謂一語中的,茶即是禪,禪亦為茶,佛教之修煉境界也可為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

諸葛亮真不想自己稱帝嗎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白帝城託孤,劉備一語若阿斗不可扶,君自為益州之主。本來的寓意有試探也是感嘆,知子莫如父。劉備知道他那個寶貝兒子是什麼貨色。《三國演義》的劉禪根本就是一灘爛泥巴。割據天下已成兌,君戰

諸葛亮真不想自己稱帝嗎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白帝城託孤,劉備一語若阿斗不可扶,君自為益州之主。本來的寓意有試探也是感嘆,知子莫如父。劉備知道他那個寶貝兒子是什麼貨色。《三國演義》的劉禪根本就是一灘爛泥巴。割據天下已成兌,君戰

“棋思妙想”象棋三十六計—以逸待勞

以逸待勞: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采集群書,編撰

跟南懷瑾老師學修行,讓你的運氣越來越好

南懷瑾老師一生勤讀不輟,廣泛涉獵經史子集、天文曆法、醫藥武藝、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對儒釋道經典皆有很深體悟。南師的著作雖然天馬行空、旁徵博引,但一言一語無不體現出那種貫通全盤、直達根本的氣質。對人生的

有缺陷才是正常;有寂寞才有境界;能利人才是事業

南懷瑾一生勤讀不輟,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天文曆法、醫藥武藝、詩詞曲賦,對儒釋道經典皆有很深體悟。南師的著作雖然天馬行空、旁徵博引,但一言一語無不體現出那種貫通全盤、直達根本的氣質。我們從中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