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 刘仁赡轿子守孤城
Posted
篇首语: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战争 刘仁赡轿子守孤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战争 刘仁赡轿子守孤城
公元955年,后周世宗柴荣挥军攻占南唐的许多地区。南唐大将刘仁赡据守寿州,抵御柴荣。当时,支援刘仁赡的部队已接近寿州,只因这些部队的首领胆小怯阵,不能冲破周军的包围,进入寿州。刘仁赡见此情景,一面上书自己的上司齐王景达要求援军迅速到位,一面孤军与周军决战。不料齐王竟以恶语拒绝,刘仁赡便陷于困守孤城坐以待毙的处境。
在这种情况下,刘仁赡忧愤成疾,卧床不起,守城将士也人人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刘仁赡的幼子刘崇谏气愤不过,竟发泄怨气说:“朝廷不明事理,任用奸邪,父帅纵有报国之心,也实难挽救危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献城投降,免得再受这份窝囊气。”刘仁赡当即严加训斥。刘崇谏不服,就在当天晚上私自坐船逃走。刘仁赡十分恼怒,立即下令斩首示众。刘仁赡一向带兵严格,众将虽然不忍看着刘崇谏被杀,却都不敢出面说情,只得请监军周廷构前去救命。周廷构在刘仁赡病床前痛哭流涕,苦苦哀求,刘仁赡根本不听。周廷构在为难之时,急中生智,跑到刘仁赡的夫人那里,请她出面说情。哪知刘夫人也是勇于灭亲的女中豪杰。她坚定地说:“世间哪有不爱儿子的母亲呢?可是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亡。如果宽恕小儿,就破坏了军法,毁掉了刘氏的名节。留下小儿一命,就使我和刘公无颜去见将士,军法也就不能贯彻执行了。岂可因小失大,不顾国法军纪呢?”几句话说得周廷构无言以对,只好同意行刑。刘夫人收尸埋葬时,全城军民无不感动,悲痛不已,并一致表示要以此为戒,继续支撑危局。
以后,柴荣加大兵力击溃了援军。南唐将领逃的逃,降的降。昏庸的南唐中李琼见大势已去,上表称臣,割地求和。但卧床不起的刘仁赡仍然命令众将同心协力,坚守孤城。直到他不省人事的时候,他的副官孙羽假借他的名义写了降表,周军才进了寿州城。
周军入城那天,刘仁赡死去。善于发扬正气激励三军的柴荣,追封他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彭城郡王,并亲自书写赞词,称他“尽忠所事,大节无亏”。李琼听说后,为了沽名钓誉,也放了一个马后炮,追封刘仁赂一个太师的头衔。
相关参考
刘仁瞻(900-957)五代十国南唐大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字守惠。一说瞻为淮阴洪泽(今江苏省洪泽县)人。以骁勇名于当世。曾任吴右监门卫将军。历任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袁州(今湖南省宜春市)
公元74年,耿恭随东汉军队西攻车师,把侵占那里的匈奴赶回了老家。战斗结束后,奉命留驻在车师附近的金满城,仅有数百军马。 次年3月,
为国家独守孤城六年的南宋名将,被迫投降后为何立刻成了灭宋先锋
蒙古在联合南宋灭亡了金国之后,立刻将侵略的矛头转向了南宋。在降将刘整的建议下,蒙古人将襄阳这一战略要地作为他们进攻的第一目标。宋蒙两方在襄阳交战38年,蒙古人将襄阳团团包围,宋军死守不降,直到1273
历史人物 张巡草人借箭独守孤城睢阳2年,却因食人之举饱受争议
草人借箭的张巡大家了解吗?今天本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三国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以智谋巧妙借助敌方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你听说过草人借箭吗?>故事发生在唐朝,守城将领张巡命令士兵做了
勇守孤城的张巡 唐朝名将张巡(公元709年?公元757年),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进士出身。有才气,读书三遍则不忘,写文章不打草
轿子的起源:轿子,在宋代以前,人们称之为肩舆。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舆”本义指车厢。顾名思义,肩舆是指扛在人肩膀上的车厢。这个名称准确地表明了轿子的特点,也说明了轿子与其它交通工具的根本区别
轿子外形为装有抬杠的无轮结构,乘客坐在其中,由两人或多人肩扛或手抬,步行运输。抬轿者称为轿夫。和马车等其他旧时交通工具比,轿子的速度较慢,但更为平稳舒适。轿子也有利于穿行狭窄曲折的街道。另外由于雇佣人
赛典赤·赡思丁(汉语拼音:Saidianchi·Shansiding,1211~1279),中国元代名臣。一名乌马儿。不花剌人。赛典赤随成吉思汗征中亚,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官至中书省平章政事。在4
历史人物 刘仁恩是一个军事奇才,击败陈国,历史事迹却几乎没记载
在古代是征战中,会出现很多有名的将军他们在战争中为了保护国家保护保护百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刘仁恩的故事,在史书上对于让他的记载并不多,在最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刺死,后来北周皇帝宇
在我们的影响中,关羽身为五虎上将之一,自然是一员猛将,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一直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关羽曾经在曹操手下做过一段时间的将领,当时刘备被曹操打败不知所踪,关羽独守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