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前校长梅贻琦为何当年去了台湾?
Posted 校长
篇首语: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华前校长梅贻琦为何当年去了台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华前校长梅贻琦为何当年去了台湾?
梅贻琦
梅贻琦先生宽厚温良,虽然寡言,但一言九鼎,万事都有主意。或许是因为笃信基督教,所以行为克己,接近苦行僧,连吃的饼中肉馅太多,也会觉得靡费。
梅贻琦先生在清华校史中被提得并不多,甚至刻意被淡化。刻意淡化了他是清华在任最久的校长,刻意淡化了是他让清华在风雨飘摇中存活且壮大。
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时期,学者与政客夺着年轻人,一个要把他们变成“真理的孩子”,一个要把他们变成“党的孩子”,梅贻琦硬生生搭起学术象牙塔,抗逆政治对学术的强暴。
抗日战争时期,清华沦陷、北大沦陷、南开大学被夷为平地,为保住中国教育奄奄一息的火种,三校南迁,实际工作几乎落在梅贻琦一人的肩上,在云南建起西南联大,一如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
国共内战时期,1949,天地玄黄,旧时代将沉没,新时代还未卜,国共两党争夺知识分子,他离开了大陆,成为了被“抢救”的知识分子,在台湾复校,成立了后来的新竹清华。
由于他的出走,让他在教育史中的评价一直是暧昧的。无论是当时或现在,都喜欢用站队和姿势来评价人,认为留下的必然是忠贞之臣。可实际上,出走的并非是出于觉悟低,留下的,也不全是出于对新社会的期待,而各有各的隐忍。
例如沈从文早就意识到新时代的“来者不善”,且自己很难有容身之地,但旧的时代将要沉没,自己与之或缠绵或缠斗了半生,有和它共同沉没的责任,因此他留下,多少有些旧时代文人殉葬的心态。
梅贻琦离开大陆,当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支撑学校运转的庚子赔款当时在美国,如果不走,那钱也就没了。可是很多年后,传说在一次与朋友的对谈中,他说自己如果留下,那要么被打成反革命,要么成为傀儡,两者都是不是他所愿意的。梅贻琦把清华带去了台湾。而留在大陆的清华,血液中又混入新的因子,革命的因子。
蒋南翔
清华另外一个值得一书的校长就是蒋南翔,他曾是梅任校长时期的清华学生,那时就曾经写下“华北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他在RQ间,清华从与政治静默对抗的力量,忽然成为了时代中呼风唤雨的弄潮儿。
两个校长是相反的两个极端:梅贻琦从不明显表示党派色彩,唯一的原则是保护参与政治运动的大学生,让他们免于牢狱。蒋南翔则在反右斗争中亲手打倒四大右派教授;梅贻琦与党化教育抗争,坚持“教授治校”,蒋南翔则要求清华里“党的组织,不仅在一般政治性的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且必须在经常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 买办的清华与革命的清华,教授的清华和革命领袖的清华,通才教育清华和“又红又专”的清华。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梅园”
我在清华呆了四年,时常感受到一种矛盾与分裂。它时而是学者的,是不争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时而又是属于政治家的,革命的,指点江山的,预备统领和主导社会进程的。我想,这种矛盾,大概就源于梅贻琦校长和蒋南翔校长的区别,旧时代和新中国的区别。
( 梅贻琦,字月涵。1931年,42岁的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蒋方舟
作者:蒋方舟,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阳,中国青年作家、《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 蒋介石的民国政府是怎样一步步失去民心的
♦ 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教授治校不让外行领导内行
♦ 大师们的高考黑历史:钱钟书数学15分上清华
相关参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两岸清华的渊源,最重要的纽带就是清华“永远的校长”[1]梅贻琦梅校长。梅贻琦校长于1909年第一批考入清华前身“游美学务处”庚款留美,1915年学成归国返回清
历史人物 梅贻琦的梅贻琦的生平介绍_梅贻琦怎么读_梅贻琦名言
中文名:梅贻琦别名:梅月涵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天津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
梅贻琦号月涵,天津人,1889年生。早年就读于南开学堂、保定高等学堂。1909年留学美国,入华塞斯特工业学院学习电机工程,1914年获硕士学位回国。1915年进清华学校任教,1922年任物理系主任。1
盘点北大历史上怪才:数学考零分者成清华校长 数学考零分的当了清华校长;哭着写作文的成了国学大师;只能考师范的当选上了院士,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些离谱,然而,他就出在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北大独具
走在清华的校园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周诒春”,可是却没有人知道「”周诒春”。他就是清华大学的奠基人——老校长周诒春。▲周诒春在他的身上,有一种传承,叫中国。在清华的身上,有一种精神,叫自强不息。孙子说
走在清华的校园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周诒春”,可是却没有人知道「”周诒春”。他就是清华大学的奠基人——老校长周诒春。▲周诒春在他的身上,有一种传承,叫中国。在清华的身上,有一种精神,叫自强不息。孙子说
风华绝代钱钟书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幼承家学,天资过人,青少年时代就练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1933年,钱钟书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
历史人物 武亦姝清华报到终于亮相,被校长表扬的她考进的新雅书院有啥来头
时间来到了八月中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大等名校已经开学,当19级新生进入校园并且留下珍贵合影的时候,不少人感慨这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而说到清华的新生,今年的大咖真的不算少,比如很早就保送清华的柯洁,他
潘光旦与家人潘光旦与陈寅恪、梅贻琦、叶企孙并称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现代教育,也为社会学、优生学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可是,潘光旦同样在文革中受到冲击,本来就少了一条腿又年迈的他,被
潘光旦与家人潘光旦与陈寅恪、梅贻琦、叶企孙并称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现代教育,也为社会学、优生学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可是,潘光旦同样在文革中受到冲击,本来就少了一条腿又年迈的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