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盛赞唐朝宰相马周
Posted 百姓
篇首语:我以为我们之间的故事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后来我才发现,在念念不忘的日子里,我遗忘了我们之间的故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毛泽东为何盛赞唐朝宰相马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毛泽东为何盛赞唐朝宰相马周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文武百官向皇帝“上书言事”。历来喜欢读史的毛泽东,对古代“上书”的作用及特点很感兴趣。一部《二十四史》,为毛泽东生前所钟爱。翻阅他在书页上评骘人物的批语,可见大政治家的眼光。看《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再三斟酌的是这一点——他缘何如此推崇马周的文章?在读《旧唐书》、《新唐书》的过程中,毛泽东对马周上唐太宗书反复阅读,在浓圈密画中留下了不少评点文字,很值得我们回味一番。
马周何许人也?马周(601~648)唐初大臣。字宾王,博州茌平(今茌平镇马庄)人。生于山东农家,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却广搜博览,以至满腹经纶。因生性豪放不合于时,浪迹天涯,后到长安给官员当门客。有一回他替主子代写的奏章被唐太宗李世民赏识,遂崭露头角,短期内擢拔为朝廷宰辅。
毛泽东对马周这位出身寒微,但却才识超群、深得唐太宗赏识的人物情有独钟。他仔细阅读《旧唐书》、《新唐书》中的《马周传》,对马周的多份“上书”都很留意,尤其对《新唐书》所载马周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的一封“上书”密加圈点,并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
马周
马周的这封“奇文”,直陈己见,不事虚饰,表达了如下几个主要观点:
其一,劝谏唐太宗节俭治国,力戒奢侈。他从夏、商、周至魏、晋、隋统治天下的时间长短切入,告诫唐太宗应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如此才能让天下人对当政者“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马周历陈尧、禹及西汉文景二帝节俭之事例,抨击当时朝中滋长的奢靡风气。毛泽东在“节俭于身,恩加于人”处逐字加了套圈,天头上还连画了3个大圈,以示这8个字为其中要旨。马周的文字情理交融,毛泽东密加圈点,神交古人,在会心中感慨系之。
其二,劝谏唐太宗以“百姓苦乐”为国之兴衰的权衡标准。马周指出“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在百姓苦乐也”。他说隋朝虽然积蓄大量的仓米、布帛、金银,但这些最终却成为帮助造反者的财物。而今老百姓本无多少积蓄,我们还在强敛暴征,百姓颇有怨言,认为是朝廷不忧民怜民。进而提出“百姓苦乐”决定“国之兴亡”的观点。”这种百姓苦乐决定国家兴亡的观点,毛泽东是很赞同的,所以他在此处天头上画了3个圈,又逐字加了旁圈。
其三,劝谏唐太宗高度重视基层政权建设。马周说:“臣闻天下者,以人为本。必也使百姓安乐,在刺史、县令耳。县令既众,不可皆贤,但州得良刺史可矣。”毛泽东在“必也使百姓安乐”一句下,逐字加了圈画。马周笔锋直指时弊,认为朝廷独重内官,而对刺史、县令等直接临民之官的选拔颇为草率,真正“以德行见称擢者,十不能一。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这种重视基层政权建设的观点,很符合毛泽东的政治思维。
马周的“上书”切中要害,唐太宗看后“称善久之”。尽管从文章学的角度看,马周的这封“上书”不及贾谊的《治安策》那样文采斐然、层次分明,但因为言之有物,在平实中见至理,于质朴中显真情,所以毛泽东对之赞赏不已,称之为“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并发挥说:“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苏轼为一代文学大家,其万言书被毛泽东说成是“纸上空谈”,可见毛泽东对政策建言的要求是切实可行,而非徒然好看而已。
♦ 毛泽东有生之年因何故没出席三次党代会?
♦ 毛泽东为何决定新中国定都在北京
♦ 毛泽东是怎样教育孩子的?科科优秀未必是好事!
相关参考
《定命录》中记载了,唐初宰相马周的妻子,最早是一位卖饼的商贩,据说生意做得还不错。而马周呢,他只是个穷小子。那么,家境贫寒的马周是如何功成名就的呢? 1000多年前,唐代时期,山东清河这个地方有
马周,字宾王,出生于一个穷困的农民家庭,年幼时父母就离世了。但是,马周非常勤奋好学,通过努力,他熟读《诗》、《书》、《春秋》等书籍,而且他天资聪颖,年纪不大就已经满腹经纶了。电视剧《贞观之治》马周剧照
《定命录》中记载了,唐初宰相马周的妻子,最早是一位卖饼的商贩,据说生意做得还不错。而马周呢,他只是个穷小子。那么,家境贫寒的马周是如何功成名就的呢? 1000多年前,唐代时期,山东清河这个地方有
人物生平在唐朝初年的政坛上,活跃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世代贫寒的农民家庭,他胸藏济世之才,却一直很不得志,他来到了长安准备大展才略,可囊中羞涩,住在客店里,经常被店主冷落讥笑,后来,一
历史人物 南宋诗人、宰相马廷鸾简介,《创木行》作者马廷鸾有后代吗
简介马廷鸾的父亲马灼生有三子,他排行老二,因伯父马光无子,便过继马光为后,正当马廷鸾七岁时,生父和养父不幸病故,于是马廷鸾三兄弟与母亲相依为命,甘贫力学,既冠乡里,在二十岁时,被乡人聘为童子师。但马廷
李渊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
唐朝开国君主是高祖李渊,不过打天下的头号功臣是他的次子唐太宗李世民。毛泽东点评历代兵家时,曾对他盛赞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隋末时李渊贵为太原留守(驻守军事重镇的高级官员),且是隋炀帝表亲,
唐朝开国君主是高祖李渊,不过打天下的头号功臣是他的次子唐太宗李世民。毛泽东点评历代兵家时,曾对他盛赞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隋末时李渊贵为太原留守(驻守军事重镇的高级官员),且是隋炀帝表亲,
本名:马周字号:字宾王所处时代:唐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清河茌平(今山东茌平县茌平镇)主要作品:《上太宗疏》、《陈时政疏》、《凌朝浮江旅思》、《请劝赏疏》主要成就:提倡节俭、约束藩王马周–唐太宗时期宰
李世民因何被称为最能打仗的帝王 唐朝开国君主是高祖李渊,不过打天下的头号功臣是他的次子唐太宗李世民。毛泽东点评历代兵家时,曾对他盛赞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