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民族与国家(12)——夫余

Posted 族群

篇首语: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东北的民族与国家(12)——夫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12)——夫余

夫余,又称「 ”凫臾”、「 ”扶余”。最早在史书里出现,是《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记载:燕「 ”北邻乌桓、夫余,东绾朝鲜、秽貊、真番之利”。 由此可见,在卫满朝鲜被灭时(公元前108年),夫余就已经存在,其建国时期当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世纪)。 东汉王充最早记载了关於夫余建国的传说,他在《论衡·吉验篇》中记到:「 ”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这个侍婢生下的儿子即夫余的创建者东明。东明出生后,被先后扔在猪圈与马栏里,得以不死。长大后逃离橐离,建立了夫余国。 东北族群中有许多卵生降世的传说,基本都源于殷商神话。从这个传说中,可以推断出的是夫余为橐离国的分支,东明王率部分族群向南迁移,渡过掩㴲水(松嫩二水交汇处)后,征服了当地的秽人,在其故地建立夫余国。因此,学术界比较倾向的观点是,夫余一族源于秽貊的遗存。 韩国学者则认为,夫余是其檀君朝鲜王室和将军莫漱所创建,因此夫余算是朝鲜高丽的族源,以此来表明夫余及高句丽对于朝鲜半岛政权的特殊意义(关于高句丽,容后再叙)。 东明王画像 夫余国创立时,高句丽的创建者朱蒙还未出生。在西北部,刚被匈奴击溃的一些东胡部落逃至卑山聚居,因而被称为「 ”鲜卑”。 在他们之间,夫余占据着东北最肥沃的土地,他们以农耕为生,兼营畜牧。因为紧邻着西汉的玄菟郡,深受西汉文化的影响,夫余建立起相当完善的政权管理体系,得以快速地发展壮大。 夫余国王城最初建在「 ”鹿山”,大约位于吉林市龙潭山与东团山一带。 夫余王将管辖的区域分为四个行政区。这些行政区与王城由诸加、大使与使者分别管理。 「 ”加”是贵族、豪民的称呼,名字相当奇特,分别为「 ”马加、牛加、猪加、狗加”。不知道这个名字是不是源于东明王小时候的经历,还是这个族群对于畜牧养殖的极度重视,或是纯粹出于原始的图腾崇拜。 夫余的民众,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松嫩平原一带,以城镇与村落为单位,过着定居的生活。 发达的农业与畜牧业,也推动着手工业的发展。夫余人,已经具备了黄金的抽丝工艺技术、较先进的纺织与制革技术,以及宫室与城堡的修建技术。 他们讲礼仪、祭拜天地,使用汉字。这些在当时的东北,都是最先进的文明体现。 在王莽建国时(公元前后),夫余进入最强盛时期。整个国家拥有八万户族民。纵横二千里的国土,以松花江流域为主,南至东北长城以北,今开原附近;西至今双辽、长岭、开通一带,与鲜卑接壤;北至弱水(今黑龙江);东至今张广才岭一带,与挹娄为邻。 然而,作为农耕一族的夫余,与中原政权的命运相似。面对周边以劫掠为生的游牧民族,终于逃不过被吊打的命运。 西晋太康六年(285年),开始崛起的鲜卑慕容廆率兵攻打夫余,毁其王城,掠走万余民众,夫余一度国灭。第二年,在西晋新任东夷校尉何龛的帮助下,夫余复国。 农安黄龙府遗址 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另一支鲜卑慕容皝率万余骑兵袭击夫余,其王及五万多人口被掠。夫余被迫将王城从喜都(今吉林市)迁至农安(即南宋岳飞所指的黄龙府所在地),夫余自此一蹶不振。 此后,南边的高句丽也加入了侵袭夫余的行列,不断受到打击的夫余没有任何的反手之力。 接下去是勿吉,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勿吉入侵,夫余王被迫率众逃至高句丽,自此存在了六百多年的夫余彻底灭亡。 东北无数的族群,都在循环着这样一个过程: 一小群凶狠敢杀之徒,没有规则没有禁忌,从抢劫财物到抢劫部民,靠此存活而壮大。而后开始圈地,过上依靠农耕为主、安稳而舒适的日子。 随着管辖区域的扩大,族群的增加,就必须引入文化,以制度来管理,开始讲规则。 因为发展而积累起来丰盛的物质资源,又引来了新的一群不讲规则的牧族劫掠,然后灭亡。 即便是拥有相对先进的文明,讲规则的也很难打败不讲规则的人。不仅古时如此,现在也是一样

相关参考

夫余与高句丽

夫余是历史上东北腹部地区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的兴起,是伴随着夫余国的建立才为中原人所知的。关于其兴起过程,今所见资料最早是东汉王充在《论衡?吉验篇》中追叙夫余国来历的传说,后为《魏略》转载。大

近代东北农业历史的变迁

一、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沿革东北民族体系由四大古族构成,东胡鲜卑、夫余高句丽、肃慎女真、商族燕人,奠定了东北的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还有东北四大民族行政区的布局,春秋时期东北西部东胡、北部秽貊、东北部肃慎

日本计划移民东北500万 欲改变民族构成

本文摘自:《黑龙江日报》2014年5月15日第12版,作者:杨满良,原题为:《日本侵略者如何在“三肇”建开拓团》美丽的后郭尔罗斯草原即现在黑龙江省“三肇”(肇州、肇源、肇东)及大庆市大同区地段的千里沃

东北亚少数民族与中原传统实战矛到底什么样

清代的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编撰了《皇朝禮器圖式》,这本书细致记录了清王朝对各类冷兵器的描述。其中杆状武器就出现了不少于31种,包括各种长矛、叉子和戟。>而国外则对这些枪类武器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列举了清代军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区别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意思不同:民族认同是指该民族人民对自己民族特有文化风俗的认同;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于该国家的国家制度等的认同。2、对象不同:民族认同的对象是整个民族

为北魏拓跋氏找到 ”先祖之地”的乌洛侯

东北的国家与民族(21)——乌洛侯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一支生活于东北大兴安岭北部的族群,千里迢迢到北魏的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此时北魏尚未迁都洛阳),向北魏朝贡,并觐见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为北魏拓跋氏找到 ”先祖之地”的乌洛侯

东北的国家与民族(21)——乌洛侯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一支生活于东北大兴安岭北部的族群,千里迢迢到北魏的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此时北魏尚未迁都洛阳),向北魏朝贡,并觐见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金国为什么可以在东北战胜辽国

【本文为腾讯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文/王凯迪唐朝以前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大多崛起于漠北草原,匈奴、鲜卑与突厥等族相继雄霸北疆,与南方中原政权相抗衡。从唐后期开始,以契丹与渤海(栗末靺鞨)为代表的东北部

迫使苏军撤出东北

导读: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迅速进入我国东北击败日本关东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后,苏联为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争霸,以延迟撤军来胁逼国民政府答应其在东北

迫使苏军撤离东北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迅速进入我国东北击败日本关东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后,苏联为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争霸,以延迟撤军来胁逼国民政府答应其在东北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