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对雅加达早期开发功不可没,却在1740年遭到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Posted 华侨

篇首语: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华侨对雅加达早期开发功不可没,却在1740年遭到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华侨对雅加达早期开发功不可没,却在1740年遭到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在荷兰殖民统治时期叫巴达维亚,华侨简称它为巴城。华侨在雅加达早期发展史中有十分重要的贡献,但在18世纪中叶也曾在这里遭到荷兰殖民当局的大屠杀,酿成了「 ”红溪惨案”。 (一)华侨与雅加达的早期开发 雅加达是爪哇岛西部的港口之一,1527年正式建市,称为查雅加达( Jayakarta),简称雅加达( Jakarta),是「 ”凯旋”的意思。 16世纪末,荷兰以雄厚的资本和一支庞大的商业舰队为后盾,开始掠夺富庶的东方。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的印尼群岛,便成为他们的掠夺目标。1602年,具有殖民统治政权性质的「 ”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到印尼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掠夺活动。雅加达被选中为滩头堡。经过激烈的争夺终于在1619年得手,并将它改名为巴达维亚。「 ”荷兰东印度公司”野心勃勃,想尽快把巴达维亚建设成为整个印尼最大的商业城市,以作为进一步侵略扩张的据点。但经过战火洗劫的巴达维亚却是一片破败的景象,市区早已成为一片瓦砾场了。此外,城市地势低洼,人烟稀少,土地抛荒,粮食无法自给。要改变这一切,重建城市,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劳动力缺乏是十分突出的问题。荷兰统治者就把主意打在华侨身上。 从15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华侨在印尼定居。他们人数虽然不多,但勤劳节俭的美德是人们所称道的。荷兰人于是想方设法招诱中国移民。采取的办法除了吸引中国商船前来贸易并同时引入中国移民这种文明的办法外,还野蛮地派出船只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所谓的「 ”狩猎”,即诱拐、掳掠中国人到雅加达。他们甚至还在海上拦截中国商船,强迫改航至雅加达。1739年巴城的华侨人数已达到15000人左右。 华侨被驱使从事运土石、筑城堡的苦役。但后来荷兰人渐渐发现,华侨更擅长于商业、农业、渔业、裁缝等行业,因此就特允他们每月缴纳一定数量的人头税后,转入其他行业。这样,华侨就能在各行各业中发挥所长。 华侨不仅垦荒种植,把从祖国带来的精湛的农艺传播到异乡的沃土,种出了水稻、甘蔗、果菜,解决了城市的供应问题,而且发展了农产品加工工业,特别是制糖和酿酒业。甘蔗种植在爪哇岛有较长的历史,但由于生产技术落后,长期无法满足需要。1637年华侨在雅加达办起了第一家糖厂。此后,糖厂不断增加,1710年增至130家,其中华侨糖厂占125家。糖成了该市重要的出口产品。华侨还积极参加市政建设。雅加达地处芝里翁河出海处,地势低洼,只有疏浚河道,开沟排水,才适于居住。在今日的雅加达旧城区卡渣马达大街和哈奄乌禄大街之间流过的河流,就是17世纪中期由华侨修成的「 ”明岩渠”运河。华侨对早期雅加达发展的另一大贡献是从事商业活动。华侨的肩挑叫卖、小店零售,把各种零散的农副产品收购上来,出口外国,同时将中国商船运入的各种商品和爪哇其他地区贩入的粮食卖给居民,活跃了社会经济生活。 华侨被看成是「 ”宁静而勤劳的居民”,「 ”十分积极、勤劳、奋发”。一位公正的历史学家这样概括华侨在雅加达早期开发中的作用:「 ”巴城如果没有华侨,几乎不能存在。” 但是,历史有时是被颠倒的。这些开发雅加达的功臣却在1740年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二)恐怖的一周 这场大屠杀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荷兰殖民主义者对华侨实行歧视性政策的结果。 出自统治的需要,荷兰殖民者千方百计地引诱甚至掳掠华侨到雅加达。但当华侨的人数激增,特别是华侨经济力量的发展危及殖民者的经济垄断地位时,就转而采取歧视性政策,想方设法对华侨实行限制。17世纪末他们开始实行限制巴达维亚华侨人口增长的政策,企图通过减少华侨人口的办法来达到削弱华侨商业经济的目的。 进入18世纪以后,荷兰殖民政府限制中国移民入境的政策更是变本厉。1727年6月,「 ”荷兰东印度公司”作出一项规定,所有最近10至20年内来巴达维亚居留的华侨,如未申领当局所颁发的居留许可证者,一律遣配出境。之后,又进一步规定,任何华侨在限期满后而未领居留证者,一概视为「 ”非法偷漏入境或藏匿未报之人”,一旦发现,即拘捕入狱。 到了1736年,甚至作了这样的规定:凡1729年以后入境的华侨,只有被当局认为「 ”有用”的,在缴纳申请费、拿到居留许可证后,才准留下;而对那些被认为「 ”对殖民者无用”的华侨则遣送回国。这种居留许可证制度,实际上成为荷兰殖民者敲诈、迫害华侨的一种手段。依据上述种种规定,荷兰殖民当局派出军警,在巴达维亚四周捉拿华侨,甚至发展到只要穿黑色衣裤的人,即被捉拿。因为当时的华侨喜着黑色服装。 1740年7月25日,荷兰殖民当局通过一项决议,对华侨采取更加严苛的规定:凡被认为可疑的华侨,不论有无居留许可证,都要逮捕待审;凡是不能证明其有正当职业的华侨,一律遣送锡兰(今斯里兰卡),由荷兰殖民当局作最后处理。这项规定,使巴达维亚华侨处于惶恐不安之中。华侨感到「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作难而反,庶几死中求生”,已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地步了。在巴达维亚郊区,华侨的反荷活动开始出现。9月上旬,在郊区的一家糖厂已聚集了华侨起义者,并且人数从最初的1000人迅速增至5000人,他们还推举了起义领袖。荷兰殖民当局开始对此事信疑参半,他们认为中国人是「 ”世界上最胆小的民族”,不敢进攻他们。但他们忘了,这个时候华侨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境地。10月7日,华侨的武装力量伏击了前来进攻的荷军。荷兰殖民当局以此事为借口,开始策划一场对无辜华侨的大屠杀。 惨剧发生在10月9日。 荷兰殖民当局的手段是相当毒辣的。他们先在10月8日向住在城内的华侨下令:夜间一律闭门静坐,不得点灯,不准外出,并且要交出包括小刀在内的一切利器。稳住城内华侨后,就集中力量去击退城外的华侨起义者。 接着在10月9日夜,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倾巢出动,挨家挨户搜查华侨住宅,借口是查缴武器。华侨不知是计,仍然闭门静坐家中。很快,所谓搜查就演变为屠杀、抢掠、焚烧。荷兰人见到华侨,不论男女老少,一律杀害。荷兰总督还下令杀死关在监狱中的500名华侨,将因病、因伤住在医院的华侨赶到街上,让暴徒一个个打死。据说,华侨的鲜血把流经巴达维亚的一条叫红溪( Angkee)的小河的河水也染红了。当天,全城大火,有600余间华侨房屋被烧成灰烬,这场大火足足烧了三天。刀光剑影,鲜血横尸,荷兰的档案里把10月9日夜称作「 ”是巴城也许是全世界人类所遭遇到的最恐怖的一夜”。这场历史上称为「 ”红溪惨案”的大屠杀,持续一个星期,城内被杀害的华侨有近万人,幸免于难的只有百余人。 荷兰的档案里这样记载着:「 ”惨案结束后,全城华人的房屋,没有一间是完整的。只见断瓦残垣,一切都被劫掠和焚毁。全城看不见一个华人。所有的华人,或被屠杀,或被烧死,或自缢,或溺毙。”在惨案发生的日子里,城外的华侨起义队伍曾奋力攻城,拯救城内同胞,但终因火器不足,无法攻入。起义部队边打边退,进入了爪哇的中部和东部地区。这一地区的华侨在「 ”红溪事件”发生后,十分震惊和愤怒,他们纷纷拿起武器向荷兰殖民主义者进攻。他们的组织和装备要比巴达维亚的华侨起义者好,而且得到了包括部分当地王公在内的印尼人的支持,因此实际是在进行着一场华侨和爪哇人民联合抗荷的斗争。这场斗争进行了将近三年,最后在1743年以失败而告终,但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它谱写了亚洲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相关参考

”红溪惨案”万余华侨的丧生地, ”东方女王”巴达维亚

文/李崇寒如果你穿越到17世纪30年代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必定会对其繁荣之景深深震撼,「”城中店铺林立,除商店外,有优等饮食处,居民极繁杂”。码头处,泊满来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中国的平底帆船及

爱国华侨的慷慨募捐

 要开展一场革命,经费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筹集革命经费,孙中山就经常在国外奔走呼号,因为中国近代革命最大的经济支援就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1925年,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席卷中国,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

抗战时期中共侨务公共外交的早期实践

我国是一个侨务资源大国,华侨华人遍布于世界各地,是沟通中外、传播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我国“侨务公共外交”这一概念是在2011年10月召开的全国侨务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的。它是指在政府主导下,涉侨机构和

李自成提三退兵条件不过分 崇祯吐群臣误我四字惨亡国

1644年,李自成率军兵临北京城下,此时的明王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但是胜利在望的李自成却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三条件议和。但崇祯竟拒绝,上吊自杀,且喊「群臣误我」。根据史书记载,第一,李自成要割据西北

请问福建泉州永春县留安山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名人

留安在历史上名人辈出,较知名的有留从效、留正等人。留从效在开发和建设泉州中,有过不可磨灭的功勋;留正曾担任过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的丞相,赠太师,封魏国公。留安还是永春华侨出国最早的地方,明朝宣德

一边摆喜宴而一边却在苦战

虽然甲午战端已开,而且清军在黄海节节败退,但对大清帝国来说,老佛爷六十寿诞的喜庆,不可受到破坏。农历八月,光绪诏令在太后的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后面,再加崇熙二字。老佛爷的徽号每加两个字,国

三国中如果刘备听黄权的话 蜀国还会不会这么惨

这件事的原因有很多,要先从黄权说起。黄权,字横公,是如今四川阆中人,在他年轻时候,他曾经担任郡吏一职,后来被刘璋看中,任命为主薄。在公元211年,横公向刘璋谏言道“万万不可让刘备入蜀。”听完横公的谏言

也门撤侨,571名华侨全部撤离,为何武装分子不敢妄动

2015年3月份,西方媒体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撤离也门侨民”这一标题,介绍了我国解放军在也门撤侨中的所作所为。这一次撤侨行动不仅仅十分成功,更是全球瞩目。当时多国联军在也门对胡塞武装发起打击,为

黄埔军校早期陷钱荒 廖仲恺被迫向军阀要钱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成立,这是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在开学典礼上。(资料图片新华社提供)第一期学生在进行战斗训练。(资料图片)廖仲恺对于黄埔军校的建立功不可没。(资料图片)黄埔军校作为国共合作的一

清时期华人在墨西哥遭到屠杀时,政府的态度是强硬的

清代中后期,似乎在对外战争以及其他外交斗争中,中国从来都是割地、赔款、道歉。但在大清灭亡的最后一年,清朝为了保护被墨西哥政府屠杀和虐待的华人华侨,坚定的派遣当时正在美国进行访问的海军来到了墨西哥进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