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国——东申,楚国筹建 ”申息之师”戍边,抗击晋郑

Posted 上蔡

篇首语: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西周古国——东申,楚国筹建 ”申息之师”戍边,抗击晋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西周古国——东申,楚国筹建 ”申息之师”戍边,抗击晋郑

东申在河南信阳,据说古代申、信通用,信阳即为申阳。南申篇中已经说过,信阳之申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周宣王所封,一种为楚灭南申后东迁信阳所致。因此,谢国故地也分别产生了河南南阳宛城和河南信阳两种说法。但根据史料分析,东申为楚立较为可信。南阳之申在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所灭后,与差不多时间灭亡的吕国一起成了楚国的邑,申人东迁到信阳,吕人则东迁到新蔡,分别称为东申和东吕。《左传·成公七年》记载,公元前583年,楚宋发生战争,楚军得胜回国,令尹子重向楚共王索求申、吕两地作为他的赏赐,楚王同意,当时管理申地的申公巫臣却说申、吕两地是楚国北方的军事重地,用来抵御晋国和郑国的入侵,况且申、吕之地也是楚国征兵的重要来源,如果被私人占有,就发挥不了作用了。一方面说明申、吕两地在楚国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申、吕是楚国兵源的重要补给地。 春秋之初,楚国逐渐强大起来,楚武王开启北伐征程,南阳境内的申国和吕国成了楚国的头号兼并对象。南申被灭后,东申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春秋史上闪烁了将近两百年。东申实际上是楚国的一个附庸,它的存在就是为楚国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向楚国提供兵赋及对荆北地区的戍守。楚国以优厚的待遇利用申人骁勇好战的传统筹建了一支申军,与附近以息人为主筹建的息军合称「 ”申息之师”。「 ”申息之师”在春秋重要战役城濮之战、邲之战中都有出色表现,为楚国的霸业立下赫赫战功,连晋国都要尽量避它。《左传·鲁成公六年》记载,楚晋邲地一战大败晋师,楚庄王称霸,楚晋两国关系破裂。楚庄王死后,楚共王继位,公元前585年,楚国因为郑国亲近晋国而攻打郑国,晋国前来支援,楚军撤退。晋国见楚军退兵,顺便袭击楚国的同盟国蔡国(河南上蔡县西南),楚军可能来不及调兵,遂调附近的申息之师前去应战,分别由公子申、公子成统领,晋国见楚军来势汹猛,只好逃回国去。 不过东申国在春秋晚期有过一次短暂的亡国,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据《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 ”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平王即位,既封陈、蔡,而皆复之。”当初楚灵王将许、胡、沈、道、房、申等国遗民迁入荆地,其国土置县。后来楚平王即位,再次重封了这些国家,申国应该也包括在内。迁申入荆,这里的申当然是信阳之申了,也就是说楚灵王取消了东申等一大批江淮小国,将他们安置到了楚国内地。分析原因,可能是为了避免来自晋国和郑国的危胁,楚国担心自己的附属国落入其它大国囊中。直到楚平王即位后,又根据形势需要恢复了这些小国,当然也包括东申国。东申再次复国是在公元前529年。 东申国最后的命运如何不得而知。进入战国,东申国故地在楚国末落时期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曰》记载:「 ”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于掩城阳。”分元前278年,秦国一举攻陷楚国的鄢、郢、巫、上蔡、陈等地,楚国面临灭顶之灾,楚顷襄王流落到城阳避难。城阳,就是信阳,今信阳境内有楚王城,据说当时楚顷襄王就在这里成立楚国的临时政府,不久向东迁往陈县(今河南淮阳),但在信阳期间在庄辛的辅助下收复了部分失地。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黄国(今河南潢川县)人,楚考烈王即位后拜为相,封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包括河南信阳古东申,并以信阳之申为号,足见淮北十二国中以申国为影响最大。十五年后,春申君「 ”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即十五年后春申君上缴封地,请求改封于江东,即吴地,于是又将申国文化辐射到江东。今天江苏以东地区许多地方都以「 ”申”命名,犹其上海别名申城,其境内还有不少带「 ”申”地名,比如黄浦江即为申江、春申村等等。 文/堰风 西周古国——西申,周族老牌亲家,一手控制犬戎,周王要向他讨好 西周古国——南申,周宣王封申侯到谢,郑庄公母亲的娘家

相关参考

殷商古国——妟国,燕国的前身,曾与商王室联姻

商代有妟国,这个「”妟”字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写法,甲骨文中作「”妟”,西周时作「”匽”,战国时作「”郾”,但在秦汉之后的文献上却成了「”燕”,通读yàn。我们现在熟知的战国七雄之燕国,其实叫郾国,上世纪

殷商古国——刚国,刚器证明周初东夷叛乱时曾受到成王的奖赏

《殷周金文集成》录有周初铜器「”刚劫尊”和「”刚劫卣”,证明西周初期有一个古刚国。古刚国则承续于商代刚方,卜辞中有提到。「”甲戌贞,王令刚裒(póu)田于赢。”意思是商王令刚去开发嬴地的农业。刚即为刚

秦齐韩魏四国联合攻打楚国的战争

垂沙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1年,秦国、齐国、韩国、魏国四国联军攻打楚国的一场战争。前301年,秦将庶长奂、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四国部队进攻楚国,楚国派大将唐t率军抗击齐、韩、魏三国军队。三

历史百科 李牧戍边

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名将,常年驻扎在代地和雁门郡防御匈奴。他就地设置官吏,开荒种地,把送到将军府的税收全部优待士卒,平日严格训练战士骑射,面对匈奴骚扰,只令将士谨守营垒。这样过了几年,匈奴

历史人物 怎么评价恩泽这位清代戍边将军?

说到恩泽其实很多人应该不知道这个人的,但是大家也不要太过于的奇怪了,因为这个将军只是在一个地方被人熟悉那就是黑龙江了,他在清代的时候被誉为是清代戍边将军,而且他励精图治保卫了一方太平了,那么这位将军有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简史

夏商西周时期当黄河流域出现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国之际,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文字、青铜器和城市已经在北方的辽河流域、长江以南地区纷纷出现,从而使中国大陆的奴隶制王朝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东方世界的经济发展中

开元戍边名将张守珪:历经三朝戎马一生的大将

张守珪(公元684年-740年),字元宝,唐代陕州河北(今山西平陆)人,唐朝名将。他的一生是在战争中渡过的,长期戍边,戎马倥偬,从一名下级军官成长为威震一方的边帅。其主要事迹在唐中宗、睿宗和玄宗时期,

开元戍边名将张守珪:历经三朝戎马一生的大将

张守珪(公元684年-740年),字元宝,唐代陕州河北(今山西平陆)人,唐朝名将。他的一生是在战争中渡过的,长期戍边,戎马倥偬,从一名下级军官成长为威震一方的边帅。其主要事迹在唐中宗、睿宗和玄宗时期,

秦齐韩魏四国联合攻打楚国的战争 垂沙之战简介

垂沙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1年,秦国、齐国、韩国、魏国四国联军攻打楚国的一场战争。前301年,秦将庶长奂、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四国部队进攻楚国,楚国派大将唐眛率军抗击齐、韩、魏三国军队。三

秦齐韩魏四国联合攻打楚国的战争 垂沙之战简介

垂沙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1年,秦国、齐国、韩国、魏国四国联军攻打楚国的一场战争。前301年,秦将庶长奂、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四国部队进攻楚国,楚国派大将唐眛率军抗击齐、韩、魏三国军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