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战,说说蒙元帝(汗)位传承的演变

Posted 阿里

篇首语:知识是心灵的活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战,说说蒙元帝(汗)位传承的演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战,说说蒙元帝(汗)位传承的演变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途中逝于六盘山下。死前,他传位于三子窝阔台,为免争端还特意召集诸子,要求他们团结并服从于窝阔台。理论上从这一刻起,窝阔台已经成为蒙古大汗——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唯独在蒙古却是个例外。 根据蒙古传统,一旦有推举首领、决定征战等大事,必须召开「 ”忽里勒台”大会(又有「 ”忽邻勒塔”、「 ”忽里台”等译法,即蒙古各部落的议事会)做出最终的决定。因此,哪怕是成吉思汗的遗命在忽里勒台制度面前也不好使,窝阔台只能在汗位边上蹲着,由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暂摄国政。 成吉思汗先设「 ”幼子守灶”制,又传位窝阔台,不但自相矛盾,还差点搞出一场内乱 哪怕是两年后忽里勒台大会终于召开,成吉思汗的遗命仍然受到挑战——因为按照他本人确定的「 ”幼子守灶”制度,继承汗位的本应是拖雷,所以改立窝阔台被许多蒙古王公视为「 ”乱命”。不过此时成吉思汗的长子、与拖雷交好的术赤已死,二子察合台支持窝阔台,这才使得拖雷饮恨退出,窝阔台终于成为蒙古大汗。 窝阔台死后,皇后乃马真想立自己的儿子贵由为汗,不过此时贵由正跟他的堂哥蒙哥等人西征、滞留于在高加索地区,根本来不及赶回。而且皇长孙失烈门、成吉思汗的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等人也对汗位虎视眈眈,于是乃马真以汗位须由忽里勒台大会决定为由,以皇后之位称制摄政来拖延时间。 乃马真称制5年,依靠封赏贿赂等手段终于搞定了大部分王公和大臣,于是忽里勒台大会召开的条件成熟了,贵由顺利的登上了汗位。 相比于窝阔台的即位,此时的忽里勒台制度显然已经变了味道。 成吉思汗的4个儿子中,长子术赤与四子拖雷交好,二子察合台与三子窝阔台亲近。但两个集团之间的关系不但极其恶劣,还遗及子孙、不时内讧,这也是导致后来蒙古分裂与衰落的原因之一。 成吉思汗恐怕怎么也没想到,他的四个儿子会两两抱团,然后斗了个死去活来 术赤的儿子拔都就跟贵由不合,以至于后者死了以后不但拒绝奔丧,还擅自邀请蒙古宗王贵族到他的驻地召开忽里勒台大会,以推举新的大汗——其结果可想而知,察合台和窝阔台一系的宗王大多拒绝参会,拖雷的长子蒙哥则应召参会。 会上拔都以窝阔台遗命失烈门即位、贵由的汗位不具备正统性为由,宣布取消了窝阔台一系继承汗位的资格,并极力推举蒙哥为新的大汗。经过一系列的斗争与妥协,最终蒙哥终于得到了大多数宗王的支持成为蒙古大汗,而这也意味着至此蒙古汗位(帝位)的传承,由窝阔台转到了拖雷一系。 也就是说在蒙哥之前,甭管蒙古汗位传承的背后有多少猫腻,起码在明面上都是由忽里勒台大会决定的——哪怕是成吉思汗的遗命,要是没有忽里勒台制度的背书也不好使。 凡是制度,总有被打破的一天——亲手干掉对蒙古人来说至高无上的忽里勒台制度的,就是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夺位前的准备——任用姚枢以及接受汉化。 拖雷有11个儿子,其中比较出色的有长子蒙哥、四子忽必烈、六子旭烈兀、七子阿里不哥。这其中蒙哥与忽必烈、阿里不哥是同母兄弟,旭烈兀在他夺位期间功勋卓著,所以蒙哥在即位之后非常重用这几个兄弟。在他率军伐宋期间,以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蒙古帝国首都)、坐镇蒙古故地,忽必烈总管汉地(即原金国的土地),而旭烈兀则率大军西征,最终创建了蒙古四大汗国中的伊利汗国。 忽必烈在年轻时就表现出对于华夏文化的高度兴趣,并广泛结交中原文士,在身边聚拢了一批汉族幕僚,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姚枢。 姚枢是忽必烈推行汉化的最大助力,后来忽必烈不想玩汉化了,姚枢也就失宠了 姚枢,字公茂,河南洛阳人,在窝阔台时代便已为官,任燕京行台郎中。在此期间他曾发现并推荐了一个叫赵复的南宋俘虏,正是此人推动了程朱理学在北方的传播,后来元朝将理学定为官学并在明清得以延续,姚枢、赵复等人功不可没: 「 ”自石晋燕、云十六州之割,北方之为异域也久矣,虽有宋诸儒迭出,声教不通。自赵江汉(赵复)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枢、窦默、许衡、刘因之徒,得闻程、朱之学以广其传,由是北方之学郁起,如吴澄之经学,姚燧之文学,指不胜屈,皆彬彬郁郁矣。”(《宋元学案·卷九十·鲁斋学案》清·黄宗羲) 此后姚枢因得罪上官而辞官隐居,忽必烈慕名聘请,待之以上宾之礼,咨询治国之道。姚枢因此上书数千言,遵循儒家之道论治国平天下之道,并将其归纳为纲目8项、除弊之策30条。忽必烈阅后叹为观止,从此视之为心腹谋臣,每以军国大事托付。后来忽必烈设经略司于汴京、置都运司于卫州,率军攻入大理时下止杀令,皆出自姚枢的建议。1256年,忽必烈营建开平府(即后来的元上都,在今内蒙多伦县),显示其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近一步的汉化,这遭到了一部分蒙古王公的不满,并向蒙哥打小报告: 「 ”(忽必烈)尽得汉士人心,财赋尽入王府,恐支大于本,不利于朝廷。”(《蒙兀儿史记·卷六》清·屠寄) 蒙哥因此见疑,设「 ”钩考局”调查忽必烈谋逆事。忽必烈闻讯后大怒,差点真的造了反,幸亏被姚枢苦苦劝住,并给他出了个主意: 「 ”帝,君也,兄也;大王为皇弟,臣也。事难与较,远将受祸。莫若尽王邸妃主自归朝廷,为久居谋,疑将自释。”(《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五》) 这个主意很简单,就是让忽必烈尽遣妻女返回和林,然后亲自去见蒙哥表示束手待罪。果然蒙哥见了忽必烈后,兄弟俩抱头大哭尽释前嫌,并解散钩考局——姚枢的设计不过是中原王朝政治斗争中最浅显的把戏,可是在蒙古人看来就显得高深莫测了,于是忽必烈逃过一劫。 对只崇尚武力的蒙哥来说,汉人的「 ”雕虫小技”也实在烧脑——为啥南宋那帮人精就玩不转这手呢? 蒙古人接受汉化自耶律楚材始,到姚枢时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足以影响到蒙古高层政治斗争的结果。 蒙哥之死引来汗位之争,忽必烈的一时大意差点让到手的鸭子飞走。 1258年,蒙哥率军攻入四川,一路所向披靡,占领了川北的大部分地区。当年底,忽必烈受命南下荆襄以牵制宋军。次年,蒙哥大军受阻于合州(今重庆合川),而忽必烈一路却进展顺利,杀入湖北并开始进攻鄂州。 可在当年8月,蒙哥却在合州钓鱼山莫名其妙的死掉了(关于他的死因说法很多,但肯定不是神雕大侠干的)——这下事情大条了,因为每当有个大汗挂掉,蒙古人差不多就得内讧一回,打几场群架都不稀奇。不过在最开始的时候,忽必烈显得心很大,哪怕他的弟弟穆哥及时从四川传来蒙哥死掉的消息,让他赶紧回老家抢班夺权,忽必烈也没放在心上,还振振有词的声称「 ”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依旧围着鄂州猛打。 别看忽必烈长得憨态可掬,其实心思缜密果决,起码比他的蒙古兄弟们强多了 忽必烈看似对汗位毫不在意,其实是有恃无恐——蒙哥的几个儿子都没什么出息,更没什么威望,蒙古诸宗王不会推举他们,所以哪怕蒙哥留有遗诏也不过是废纸一张。而在几个兄弟中,旭烈兀与忽必烈关系很好,而且远征在外,剩下的几个弟弟也就阿里不哥还像那么回事,不过实力和威望远不如他。在忽必烈看来,蒙古大汗的位置不过是手到擒来,还不如先一鼓作气灭掉南宋,再携大功而还,那时在忽里勒台大会上将无人能与他争锋。 不过忽必烈很快就坐不住了,因为他的老婆传来了一个坏消息: 「 ”时先朝诸臣阿蓝答儿、浑都海、脱火思、脱里赤等谋立阿里不哥。阿里不哥者,睿宗第七子,帝之弟也。于是阿蓝答儿发兵于漠北诸部,脱里赤括兵于漠南诸州,而阿蓝答儿乘传调兵,去开平仅百余里。皇后闻之,使人谓之曰:‘发兵大事,太祖皇帝曾孙真金在此,何故不令知之?’阿蓝答儿不能答。继又闻脱里赤亦至燕,后即遣脱欢、爱莫干驰至军前密报,请速还。”(《元史·卷四·本纪第四》) 这下忽必烈后院着了火,可是大话已经说在了前边,又不好自己打脸,这可怎么办?幸好他崇信汉儒,这帮家伙也算争气——幕僚郝经及时向他献上《班师议》,让他撤兵回家跟弟弟争夺汗位有了充足的借口: 「 ”……断然班师,亟定大计,销祸于未然。先命劲兵把截江面,与宋议和,许割淮南、汉上、梓夔两路,定疆界岁币。置辎重,以轻骑归,渡淮乘驿,直造燕都,则从天而下,彼之奸谋僣志,冰释瓦解。遣一军逆蒙哥罕灵舆,收皇帝玺。遣使召旭烈、阿里不哥、摩哥及诸王驸马,会丧和林。差官于汴京、京兆、成都、西凉、东平、西京、北京,抚慰安辑,召真金太子镇燕都,示以形势。则大宝有归,而社稷安矣。”(《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忽必烈大喜,于是派遣使者去吓唬南宋朝廷,威胁要进攻临安。宋理宗赵昀果然被吓得神经错乱,立刻提出割地、贡献岁币以换取和议。我猜这只是赵昀用以讨价还价的初步意向,他弄不好还给蒙古人准备了更好的条件——因为与辽人和金人不同,蒙古人向来对和谈兴趣不大,更喜欢用刀子解决问题。没想到宋使刚到,忽必烈就迫不及待的签字画押,然后当天就带着大军撒丫子往家跑…… 宋使当时弄不好已在风中凌乱——早知如此,哪怕不割地、不赔款,弄不好蒙古人也会痛快的走人吧? 弱国无外交的真正含义是,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的谋算和花招都显得无力和可笑 先甭管宋人是如何的后悔莫及,忽必烈一路狂飙,于1260年1月跑到了燕京,撵跑了阿里不哥的马仔脱里赤、解散了他招募的民兵。不过他并没有急着赶回开平,而是在燕京过冬,同时趁机积极联络、收买各蒙古宗王和实权派,打算在开春时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正式登基继位。 自己开的会,自己还选不上,忽必烈还不如找块豆腐撞死得了。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夺位之争——连忽里勒台这块牌坊都顾不上了。 当年3月,忽必烈抵达开平。他本来打算率军回蒙古故地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这个会似乎只能在漠北开,开平在漠南),谁知吃瓜群众们实在太热情,根本等不及,让忽必烈干脆在开平即位得了。忽必烈本来还有些犹豫,但是在得到西征途中的旭烈兀支持后,终于下定了决心,「 ”被迫”同意了大家的建议: 「 ”中统元年春三月戊辰朔,车驾至开平。亲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诸王,塔察儿、也先哥、忽剌忽儿、爪都率东道诸王,皆来会,与诸大臣劝进。帝三让,诸王大臣固请。辛卯,帝即皇帝位。”(《元史·卷四·本纪第四》) 当年5月,忽必烈正式即位,并诏告中外。在诏书中,他自称为「 ”朕”,称蒙哥为「 ”先皇”,并建元中统——这一套汉人皇帝用的玩意,对于蒙古人来说新鲜无比,自然是忽必烈麾下的那帮汉臣搞出来的,也是他大力推行汉化的结果。 忽必烈登基不经忽里勒台背书、还大搞汉人礼仪,在传统蒙古贵族看来就是大逆不道 这下阿里不哥可傻眼了。这货在老早以前就开始谋夺汗位,不过他虽然年纪比忽必烈小,却行事老派,一直打算按照蒙古传统通过忽里勒台大会上位。所以阿里不哥一边大肆收买和联络蒙古王公,一边大肆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时他已经得到了漠北蒙古故地以及西北地区大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比如窝阔台系的海都、察合台系的阿鲁忽、术赤系的别儿哥等都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就连他潜在的竞争对手、蒙哥之子阿速台、玉龙答失、昔里吉也投入了他的阵营。 如果此时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公开推举大汗,阿里不哥的优势显然比忽必烈大得多,大概率轻松取胜。可让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忽必烈居然不按常理出牌,自说自话的就在开平即位建元了! 这算什么?就像是好好的一场足球比赛,突然一方的队员不用脚踢了,而是抱着球就往门里冲,完全不管什么规则了。 在阿里不哥看来,忽必烈就是把足球赛搞成橄榄球的规矩破坏者 既然对方都不讲规矩了,又气愤又委屈的阿里不哥脑子一热,也把规矩当成破抹布一把甩掉——当即在和林宣布即位,同时谴责忽必烈称可汗不合法、他阿里不哥才是正牌子的蒙古大汗。 话说这二位即位可都没经过忽里勒台大会背书,按照蒙古传统统统都是「 ”伪汗”、都是冒牌货。可是此时在阿里不哥和忽必烈身边,已经形成了「 ”传统蒙古”和「 ”汉化蒙古”两大矛盾几乎无法调和的利益集团,会是肯定开不成了,即便开了会也必然演变成「 ”武林大会”。 所以还是别费那闲事,直接开打好了。 阿里不哥拉关系、造势是把好手,可是跟忽必烈比打仗还是算了吧…… 从中统元年到四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把旁的事统统扔一边,哥俩专心致志的死掐。 中统元年秋,阿里不哥率先出手。他以旭烈兀之子药木忽儿(儿子跟爹作对)和术赤后王合剌察儿为东路、阿兰答儿为西路,两路大军分头南下,意在接应从四川退至关陇的蒙哥攻宋主力。不过阿里不哥每次想干点啥却总被忽必烈捷足先登——后者派宣抚使廉希宪先是把攻宋军主将浑都海骗到了甘州,又遣大军「 ”合兵复战西凉,大败之,俘斩略尽”(《元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三》),阿兰答儿、浑都海被擒杀,关陇遂成忽必烈的地盘。 此后忽必烈亲自率兵自开平北上,先锋移相哥大败阿里不哥的部将药木忽儿和合剌察儿。阿里不哥被溃兵裹挟,连和林都无法立足,只能逃往吉里吉思,和林被忽必烈占领。 当时忽必烈对比阿里不哥甚至处于弱势,但架不住后者打架的本事实在太菜 不过忽必烈的基本盘毕竟在漠南汉地,所以他不敢在和林久留,很快又回到了开平。于是在第二年秋天,阿里不哥卷土重来突袭和林,守将移相哥被击溃,忽必烈只得再次北征。 两军相遇于昔木土淖儿之西,忽必烈指挥汉军和蒙古诸王所部发起攻击,鏖战至夜晚仍不分胜负,便退军对峙。不久进入冬季,忽必烈退军,阿里不哥本可不战而胜,谁知部将阿鲁忽叛变,还截留了他的补给物资,阿里不哥只得西征平叛。他情知一旦率军离开,和林必然陷落,便允许留守人员在必要时投降。 果然不久后忽必烈又跑了回来,和林不战而得。 此后阿里不哥与阿鲁忽大战于伊犁河流域,双方杀得昏天黑地。尽管阿里不哥最终惨胜,但军中粮草已经打没了,饥饿的士兵根本无心再战,阿里不哥只得向忽必烈投降。 此后阿里不哥被忽必烈幽禁,并于两年后众望所归的病死了。 影响:忽必烈的「 ”得位不正”和汉化政策造成了蒙古及元朝持久的分裂与内战。 在忽必烈搞定阿里不哥叛乱8年后,忽必烈改国号为「 ”元”,诏曰: 「 ”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利而制称。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  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庶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於戏!称义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元史·卷七·本纪第七》) 改个国号要先翻《易经》,还得以上承华夏先贤自居,再跟汉人王朝诸如秦汉、隋唐较较劲——起码在忽必烈看来,他的大元朝已经跟以前的汉人王朝没什么区别、不分高下了。 四大汗国自忽必烈起与元朝决裂,直到元成宗时才恢复了联系 可是忽必烈的想法,显然跟大部分蒙古王公的意见相悖。 首先就是忽必烈破坏了忽里勒台的传统,在传统蒙古人眼中是以非法手段取得的帝位;再加上他重视漠南汉地甚于漠北蒙地,又不断的推行传统蒙古人搞不懂也看不起的汉化政策,都引起了许多蒙古宗王的反对,导致了蒙古内部的巨大分裂。 因此当他与阿里不哥内战时,西道诸王(主要是成吉思汗诸子的封地)、即蒙古四大汗国中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都支持阿里不哥,唯有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国和东道诸王(主要是成吉思汗兄弟的封地)支持忽必烈。 成吉思汗分封兄弟、诸子的目的并非是使其独立,而是为了「 ”宗王镇戎”。因此无论是四大汗国也好,八大(也有九大之说)兀鲁思也罢,理论上都是蒙古帝国以及后来的元帝国的一部分。可是自忽必烈即位后,蒙古内部开始了分裂和内战,各大汗国纷纷独立。不仅如此,忽必烈还先后与海都、昔里吉和乃颜发生内战。更要命的是,从此元朝帝位传承都充斥着血腥与斗争,而且累世不绝,即便在元朝灭亡、蒙古势力再次退回漠北以后仍不能休止。 而忽必烈的汉化政策也被持续不断的内战打破。为了筹集钱粮以供军需,忽必烈不得不重用阿合马、桑哥等酷吏大肆掠夺民财(详见 绝对神剧情——只要忽必烈「 ”恍然大悟”,大元朝的计相脑袋就搬家)。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儒家所追求的治国理念,于是姚枢、郝经等汉臣被忽必烈疏远,最终忽必烈的汉化也搞得不伦不类。 为了掠夺民财,元朝禁止金属货币流通,以纸币全面代替——这是汉儒所无法容忍的恶政暴政 而那块被他当做破抹布甩掉的忽里勒台制,也很快寿终正寝。忽必烈死后,竞争帝位的是他的两个孙子甘麻剌和铁穆耳。权臣玉昔帖木儿怂恿二人比赛背诵祖宗宝训,胜者为帝——甘麻剌有严重的口吃,怎么赢得了?所以经过一番作弊之后,其后的忽里勒台大会不过是走个过场,铁穆耳顺利即位;等铁穆耳又挂掉之后,元武宗海山的即位过程则充斥着阴谋、杀戮、欺骗、军事威慑,忽里勒台大会也是在海山的刀锋下召开的,完全失去了任何意义;而自海山之后,皇帝自行册立太子、太子在皇帝死后自动即位便彻底取代了忽里勒台,帝位传承与其他朝代没有了任何区别。 蒙古由兴至衰几乎长达500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蒙古人中最伟大的英雄非成吉思汗莫属,其后可能就是忽必烈了——毕竟是唯二能称「 ”祖”的嘛(那个烈祖不算数)。不过就像成吉思汗是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一样,忽必烈在蒙古历史上的功过是非也很难用简单的文字来概括。但起码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成吉思汗之后、忽必烈之前蒙古内部尽管也有斗争和矛盾,但激化为分裂和大规模的内战,却是从忽必烈开始的。 忽里勒台作为一种继承人选拔机制,天然的就比狭隘的父死子继(而且基本是嫡长子继承制)先进得多,也是使得蒙古人的决策层保持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保证。忽必烈打破这一制度的那一天,可能也是蒙古开始走下坡路的转折点。 不过要是没有忽必烈推行汉化,蒙古人可能连百年的国运都没有——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相关参考

少年袭位的东道主,忽必烈称汗的第一功臣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内战中,很多人都认为忽必烈能够胜利,全靠汉人世侯的支持才打败阿里不哥的,功劳都是汉人世侯的,却把真正的功臣忽视。其实,忽必烈能够抢先召开忽里勒台登上汗位台,全靠一个人首倡拥戴、全力支

元朝历史介绍

元朝历史介绍(一)忽必烈的建国与争夺汗位的斗争一、忽必烈的即位建元忽必烈在江北,得知蒙哥死讯,渡江围鄂州。这时,忽必烈妻弘吉刺氏自开平遣使臣来,密报阿里不哥在漠北图谋继承汗位。忽必烈在军前召集他的将领

追随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 蒙古名将土土哈

...察人忽鲁速蛮前往蒙古见元太宗。父班都察投降蒙哥,随忽必烈,征叛王阿里不哥有功,被任命为怯薛,土土哈随征,亦有功

追随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 蒙古名将土土哈

...察人忽鲁速蛮前往蒙古见元太宗。父班都察投降蒙哥,随忽必烈,征叛王阿里不哥有功,被任命为怯薛,土土哈随征,亦有功

蒙哥汗死后,贵族之间内讧,忽必烈为什么不战而胜

蒙哥>孛儿只斤·阿里不哥是成吉思汗之子托雷的第七子,蒙哥汗在位时期。>阿里不哥驻守在国都哈拉和林(今属蒙古国杭爱省境内),与四哥忽必烈素来不和,对他的汉化政策非常反感。>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夏,

追随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 蒙古名将土土哈

土土哈(1237-1297)钦察人。祖先是蒙古的伯岳吾部,也有人说是库莫奚,这字在突厥语有都督的意思。居住在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山,即是内蒙古赤峰一带,在辽朝末年离开位于热河的奚地,前往伏尔加河与乌拉尔

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指的是蒙古大汗蒙哥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争夺汗位的历史。蒙哥死前蒙古帝国的版图历史背景1259年8月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在四川攻宋前线死亡,死前没有留下关于继承人的遗命。

南宋灭亡后,忽必烈与文天祥的一段谈话,破解了一个千年谜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想必这句话,我们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这句话出自民族英雄文天祥,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和文天祥有关的故事。1297年,宋蒙之间进行了一次大战,宋朝军队打败而逃,这个

南宋灭亡后,忽必烈与文天祥的一段谈话,破解了一个千年谜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想必这句话,我们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这句话出自民族英雄文天祥,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和文天祥有关的故事。1297年,宋蒙之间进行了一次大战,宋朝军队打败而逃,这个

元代历史剧

1.关于元朝的电视剧1、《大元王朝》剧情简介: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驾崩,由第三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第四子拖雷率大军征讨金国。拖雷带领儿子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以寡敌众,英勇奋战,在决定性战役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