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熟了,作为孔门得意弟子的他宁愿敌人抢去也不让百姓收割
Posted 敌人
篇首语: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麦子熟了,作为孔门得意弟子的他宁愿敌人抢去也不让百姓收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麦子熟了,作为孔门得意弟子的他宁愿敌人抢去也不让百姓收割
这个故事虽短,但意味深长,如果你喜欢,可以点赞、关注! 春秋时,齐国攻打鲁国,要从单父这个地方经过。单父(shàn fǔ)——这个地名比较独特,是一个古地名,在现在山东单县,当时是鲁国的属邑。 当时单父的地方长官名字叫做宓不齐——又是一个奇怪的名字,不知道你认不认识这个字。宓不齐,字子贱,后世称宓子,他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 齐国军队马上就要到单父了,宓子命令紧闭城门,所有人不得随意进出。 负责教化民众的乡官以及其他下属急忙向宓子请求:「 ”田里的麦子已经熟了,现在敌人马上就要经过我们这里,趁还没有到之前,请放任乡民们出去自行收割。这样既可以增加粮食储备,又不会让齐国人把粮食抢了去。” 宓子想了想,没有同意。大家不死心,连续请求了好几次,宓子就是不答应。 过了两天,齐军到来,将粮食全部抢走。 季孙知道这件事以后,勃然大怒,派人责问宓子:「 ”百姓们寒来暑往,辛勤耕耘,好不容易等到庄稼成熟了,你却不允许大家去收割。如果说你不知道麦子熟了,还情有可原,可父老们已经向你请示了数次,虽然说敌人马上就要到,要保证百姓安全,可当时敌人不是还没有到吗?为什么眼看着粮食被敌人全部抢走?” 宓子回答说:「 ”是啊,齐人是抢走了我们的麦子,但我们今年没有收获,明年可以再种。如果我们放任百姓自行收割,势必会造成那些没有种麦子的人浑水摸鱼,收割别人家的麦子。这样的话,这些人就会年年盼望敌人打过来。现在虽然没有收获,因为粮仓中还有储备粮,大家不至于饿死。一年的麦子我们还损失得起,如果让百姓产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这样造成的损害几代人都消除不了。” 季孙听到后,惭愧地说:「 ”要是地下有条缝就好了,我宁愿钻进去,实在没有脸见宓子了!” 有一个典故叫做「 ”鸣琴而治”,说的就是宓子每天在家抚琴读书,几乎不用走出公堂,没有宵衣旰食,就治理得很好。从这则故事来看,宓子能治理好单父,是有他个人的独特理念的,他能规范秩序,坚守原则。难怪孔子说:「 ”子贱管单父这个小地方是有点儿屈才了,如果换个大点儿的地方,照样治理得井井有条。” 哎!宓子的做法,看起来确实很迂腐,但他这样做,对治国理政、教化乡民却能够产生深远影响。什么才是国家社会的根本,是民心!如果全社会所共同追求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乱套了,那么人心就会乱、就会散,那时根基就不牢了。社会进步的一个基础是人人努力上进,如果可以不劳而获,谁还负重前行!相关参考
冉孺(前501-?),一作冉儒,字子鲁,一说字子曾。春秋末年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冉求的次子。生平冉孺(前501-?),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儒家先贤冉
孔门弟子:冉求的当仁不让>冉求,鲁国人,比孔子小29岁,以擅长政事列于孔门“十哲”。 > >> 有一次,孔子让几个弟子谈志
1.颜回(前521年-前491年),字子渊,一作颜渊,又称颜子,孔庙大成殿四配之首——人称复圣,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孔门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是孔门弟子中德行修为最高者,所以
1.颜回(前521年-前491年),字子渊,一作颜渊,又称颜子,孔庙大成殿四配之首——人称复圣,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孔门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是孔门弟子中德行修为最高者,所以
人物生平孔子弟子作为先秦儒学的重要一环,其上接孔子,下承孟荀,在中国儒学史乃至中国思想上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及重视程度的不足,学界对其研究还远远不够,对其生卒年代更是如此。在古代
人物生平孔子弟子作为先秦儒学的重要一环,其上接孔子,下承孟荀,在中国儒学史乃至中国思想上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及重视程度的不足,学界对其研究还远远不够,对其生卒年代更是如此。在古代
在《三国演义》里,姜维是诸葛亮的得意弟子,临死之时诸葛亮把自己毕生所学尽授予姜维,对他寄予了厚望,但让人意外的是姜维并没有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掌控蜀国相权。历史上的情况和小说大致相似。那么诸葛亮为什么
在《三国演义》里,姜维是诸葛亮的得意弟子,临死之时诸葛亮把自己毕生所学尽授予姜维,对他寄予了厚望,但让人意外的是姜维并没有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掌控蜀国相权。历史上的情况和小说大致相似。那么诸葛亮为什么
人物生平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
叶公好龙:孔门弟子造谣制造的一桩冤案? 数十年来,“叶公好龙”的故事一直收入小学语文课本中,所以连小学生也能了解、也会运用,因而它是知名度至高,普及至广的语文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