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西宁却极少人知,不逊塔尔寺有着恢弘建筑和壁画的明代皇家寺院
Posted 喇嘛
篇首语:没有理想,那些所谓的奋斗都是空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近西宁却极少人知,不逊塔尔寺有着恢弘建筑和壁画的明代皇家寺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近西宁却极少人知,不逊塔尔寺有着恢弘建筑和壁画的明代皇家寺院
车子颠簸在黄尘弥漫,时有货车疾驰而过的高原山路里,路边厚实的水泥护挡暗示着车旁一米是视线不及的悬崖渊壁,距离西宁三个多小时,在难以想象的偏僻之所,终于找到了这座庙宇——瞿昙寺。 不负期待,真是难以想象的恢弘和精致: 作者摄于瞿昙寺 据《明史》和寺内现存的永乐敕谕碑记载,瞿昙寺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是由噶玛噶举派僧人三罗喇嘛所建。 作者摄于瞿昙寺 作者摄于瞿昙寺 作者摄于瞿昙寺 作者摄于瞿昙寺 作者摄于瞿昙寺 作者摄于瞿昙寺 作者摄于瞿昙寺 作者摄于瞿昙寺 而三罗喇嘛之所以能在当地修建如此恢弘的寺院,与其为明王廷建立的功绩有关: 《明史》载「 ”罕东卫在赤斤蒙古南,嘉峪关西南,汉敦煌郡地。洪武二十五年,凉国公蓝玉追逃寇祁者孙至罕东地,其部众多攒徙,西宁僧三刺为书招之,遂相继归来。” 很明显,三罗喇嘛应是当地十分有威望的宗教领袖,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青藏地区局势依然混乱,三罗喇嘛最大的功绩是帮助朱元璋不费兵卒招降了罕东诸部,以宗教的力量安抚当地群众,为明朝收复河湟及柴达木地区立下了大功劳。 作者摄于瞿昙寺 朱元璋为了表彰其功劳,封其西宁僧纲司都纲,也就是整个西宁卫的宗教首领,并赐寺名:瞿昙。瞿昙二字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俗姓。可见明王廷对其在青海地区宗教地位扶持的决心。 此门为火焰门设计,作者摄于瞿昙寺 作者摄于瞿昙寺 瞿昙寺是藏传佛教寺院,但建筑形制是汉式。很明显这是三罗喇嘛故意为之,目的亦是表达对明廷忠心归附的决心。 瞿昙寺全景图,源于网络 当然明王廷也对其十分重视,从历史文献及寺里的碑记可见,整个明代前前后后共有七位皇帝为瞿昙寺的立碑、赐匾、扩建等事宜颁布谕旨。 并寺中永乐六年的碑文还明令周边官员、军民对寺里僧人:「 ”不许辱慢欺凌,其常住一应,寺宇田土,山场田林,财产孽畜等,不许侵占骚扰......若有不尊朕命,不敬三宝.....必罚无赦故谕。” 标准的汉式格局,被誉为高原「 ”小故宫” 但令我不解的是,如此寺院,地址为何会选在这样的偏僻处? 查阅地图,更让我难以理解的是,从房屋的分布,亦可看出,当地乃至周边的人口,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寺庙规模和建筑艺术。 瞿昙寺不是简单的寺庙,它实际是一座政教合一的机构,是大明王朝招抚安降青海地区少数民族部落的政权枢纽,这里鼎盛时期僧侣有960名,这960名僧侣及庞大的寺庙运作是需要大量的金钱和劳动力供养的,很明显今天周边的人口分布是不足以支撑的。 难道在明代,当时的车马交通有相应便利的道路可以方便物资和人口流动? 然而当我看到山门后的两座碑庭的巨碑,便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 碑庭 巨碑 两座巨碑,左碑由仁宗皇帝朱高炽撰述,右碑由宣宗皇帝朱瞻基撰述,两座碑碑身加基座共重60吨,红砂岩材质。 而这红砂岩瞿昙寺当地不产,方志记载源于三十公里外,整整花了三年才运至瞿昙寺,很显然,几百年前的明代,通往瞿昙寺的车马交通也不那么便利罢。 在今天,当我们纵观整个青藏地区时,会发现一个现象,青藏地区人口最集中的区域主要有两块,一是雅鲁藏布江谷地,二是黄河支流湟水谷地,这一点从西宁和拉萨的位置亦能看出大概。 若还不太明白,那么就把西宁的位置放大,容我再细说一些: 从下图见,西宁位于湟水及支流交汇处,属高原上海拔较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最适宜发展种植的地带,那么这样一块区域,对整个青海省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用百度搜索全青海人口数据如下: 仅西宁市的人口就占了三分之一多: 而西宁在青海的地图中,占有的面积仅如下: 从上就可以看一个简单的逻辑:大量的人口需要优越的地理条件供养。 一个城市的繁荣绝不以人的意志而决定,一定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建立,同理,寺庙亦然。 那么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 容我再陈述一个非常必要的细节: 瞿昙寺是藏传佛教寺院,寺中的僧人是喇嘛,喇嘛不仅是忠诚的宗教信仰者,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当地文字、医学、哲学、数理、绘画等知识和艺术的传承者,大到知识传承,小到藏区百姓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亦离不开喇嘛们指点甚至直接参与,他们拥有与其他佛教僧人完全不同的身份和责任。 换句话说,藏传佛教的喇嘛僧人离不开老百姓,老百姓也离不开他们。 那么问题来了,瞿昙寺最鼎盛的时期有960名喇嘛僧人在此修行,所以正在阅读我文章的您,能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吗? 我想说的是,明代时瞿昙寺周边的居民规模绝不是今天的样子! 可是按照刚刚的地理条件分析(土壤、水源、地形),这里明明不足以不是吗? 为此,我思考了很久,我想我犯了一个逻辑上的大错...... 我用今天提高生产的耕种习惯去思考过去人们的农业习惯,我的意思是:明代时的青海有从事种植习惯的百姓应该是较少的,大比重的应是习惯饲养牲畜的百姓,所以哪怕是在靠近适应耕种的湟水谷地,人们亦会选择从今天的眼光看来更偏僻适应饲养牲畜的地区而聚集。 于此为基础,我又在地图上搜索了塔尔寺的位置如下,亦能看出大概: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我亦曾百思不得其解: 塔尔寺是青海省在全国最知名的古刹,游客的拥堵程度可以如下 而作为明代皇家寺院的瞿昙寺,富藏大量国宝级珍品,还有远远超于塔尔寺年代和艺术高度的壁画,为何前往的游客寥寥可数? 笔者游览时,犹如包场: 作者摄 作者摄 作者摄 后仔细对比时间,塔尔寺宗教领袖宗喀巴和瞿昙寺宗教领袖三罗喇嘛都是同时期人物,由于塔尔寺先有塔再有寺,塔尔寺的塔确早于瞿昙寺,但瞿昙寺的辉煌鼎盛时要早于塔尔寺两百多年,瞿昙寺属噶玛噶举派,塔尔寺属格鲁派,是藏传佛教的不同教派。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宁玛派 、萨迦派 、 噶举派、格鲁派。其中萨迦派在元朝时最受扶持,明代王廷扶持噶玛噶举派,清代王廷扶持格鲁派。所以在清时,瞿昙寺便已没落,塔尔寺进入鼎盛辉煌时期。 不同的王廷,不同教派,时隔数百年,那些渊源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在凡间呈现...... 从我的内心来说,希望瞿昙寺就这样的安宁的保留下去,带着它曾经不可思议的繁盛,带着今天古旧的华丽,安抚所有虔诚而来的心灵,默默的表达那数百年前的宗教艺术盛景....... 另:瞿昙寺壁画实值得前往细细品赏观看,由于篇幅有限,关于壁画想着另开一篇与大家分享,敬请期待!感谢阅读! 作者摄相关参考
曹操举兵讨伐黄巾军时,他便已跟随,担任裨将,骁勇善战,他就是曹魏名将夏侯惇!夏侯惇是曹营八虎骑之一,作战非常勇猛,曹操起兵之初,长为先锋大将。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戎马一生,战功累累!后人对其有着这样的描
曹操举兵讨伐黄巾军时,他便已跟随,担任裨将,骁勇善战,他就是曹魏名将夏侯惇!夏侯惇是曹营八虎骑之一,作战非常勇猛,曹操起兵之初,长为先锋大将。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戎马一生,战功累累!后人对其有着这样的描
翁丁佤寨,有着近400年的建寨历史,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原始佤族风土人情……被称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佤寨共有98户人家,400多人。坐落在森林和群山的环
塔尔寺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喀巴的母亲在宗喀巴降生的地方,建起一座莲聚宝塔,并修建一座瓦屋覆盖塔身,这是塔尔寺最早出现的宗教建筑。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静修
伊什塔尔(伊南娜在苏美尔语源)是用爱和密切相关的主美索不达米亚女神的战争。这位强大的美索不达米亚女神是我们有书面证据的第一个已知神灵。虽然在现代几乎不为人知,但这位强大的古代神灵在古代近东的宗教和文化
不是纯金,是鎏金。(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建筑面积449.5平方米的大金瓦殿,是塔尔寺的核心殿宇,是雪域内外信教群众心目中的圣殿,被称为“
乔尔乔内的鲜为人知记载很少,留存于世的作品也极为有限,现有少量文献可考者只涉及他短促一生的最后几年(1506~1510)。他的作品能公认为真迹者只有6件,其中一件壁画已完全毁损。因此有关他的艺术和作品
中国唯一一套宋代原装的木结构建筑加上宋代壁画,千年古刹开化寺
山西高平,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故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这个占地面积仅有全国总面积万分之一的地方,历史遗迹遍布全境,仅古代庙宇就达2000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多达20处,数
三国时期最废柴武将,名气之大不逊吕布,却差点儿被末流武将斩杀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本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提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或许有很多答案,不过演义之中所蕴含的明显思想倾向,
历史人物 塔尔科特·帕森斯是谁_塔尔科特·帕森斯的思想来源是什么_塔尔科特·帕森斯有着怎样的理论学说
中文名:塔尔科特·帕森斯外文名:TalcottParsons国籍:美国出生地: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泉水镇出生日期:1902年12月13日逝世日期:1979年5月8日职业:美国社会学家代表作品:《社会